記得讀大學的時候,我和同桌翻閱音樂史課本,討論哪位音樂家最帥。我們都覺得毫無疑問,蕭邦最帥。但前桌的女生轉過頭,一臉不屑說,你們一定沒看到孟德爾頌!接著我們對著她那張孟德爾頌的肖像不約而同發出了一陣尖叫。
孟德爾頌的俊美和蕭邦不太一樣,蕭邦的形象鮮明,而孟德爾頌幾乎是隱匿的,他臉上有一種遙遠的神情,仿佛生活在另一個世界裡。在那個時候,我們還不知道他是史上最著名的富二代作曲家,也不知道「高帥富」這種說法。那時候我們用一個詞概括孟德爾頌:完美。完美到了遭老天嫉妒,三十八歲英年早逝了。
在維基百科上搜孟德爾頌,會跳出來四位孟德爾頌。一位是摩西·孟德爾頌,德國啟蒙時代的哲學家,他是音樂家孟德爾頌的祖父。一位約瑟夫·孟德爾頌,德國孟德爾頌銀行(Mendelssohn & Co)的創立者,他是孟德爾頌的父親。費利克斯·孟德爾頌(1809—1847),才是我們的主角,德國浪漫主義作曲家;還有一位範妮·孟德爾頌(1805—1847),她是一位女性,德國鋼琴家、作曲家也是孟德爾頌的姐姐,音樂史上最著名的女音樂家之一。可見孟德爾頌和他姐姐,不但是富二代,還是文三代。但如今看來,哲學家祖父和銀行家父親都不及音樂家孟德爾頌的名字流傳更久遠。
為了做古典音樂節目,我搜集了不少音樂家的傳記文獻。我發現,傳記最多的是蕭邦,多到讀都讀不過來。他三十八歲的一生中有那麼多值得書寫的故事嗎?大概因為他的女朋友是名噪一時的喬治桑,金風玉露相逢相知的故事,激發了廣大群眾的偷窺欲,何況這位女作家又特別擅長記錄他的生活瑣事。而我想寫一篇孟德爾頌的文章,竟找不到好的傳記,要知道他當時是音樂界的風雲人物和行業權威,堪比我們那個時代的卡拉揚,為什麼記載那麼少?在那個年代,李斯特已經知道緋聞就是知名度的一部分。從長遠來看,緋聞、情路坎坷、精彩跌宕的生活,對於名人來說其實相當於勳章。
大概是因為孟德爾頌出身貴族。西方貴族的信條,是低調、謙遜、教養、自由和社會責任。他斷不會鬧出沸沸揚揚滿城風雨的私生活傳奇。
「孟德爾頌」這個詞,在德文裡面是「幸福」的意思。相比其他音樂家,孟德爾頌確實是一個幸福人,他的一生就像他的樂曲標題—平靜的海洋和幸福的航行。他不像貝多芬,與命運搏鬥,也不用像巴赫莫扎特那樣,為了謀生去演奏和作曲,他只要憑興趣工作生活。他的一生是平靜明朗的古典風格,他音樂中的明快、華麗與典雅在其他浪漫派作曲家身上也非常罕見。他的音樂風格,波瀾不興的人生,都與他貴族的生活環境有關,顯赫低調的家族,某種程度上也是保守、謹慎、循規蹈矩的。孟德爾頌代表了那個階層的品位和藝術風格:優雅、高貴、溫和、寧靜、纖細。他是浪漫主義潮流中的古典主義音樂家,只是這樣平靜的藝術風格缺乏內在衝突和蓬勃生長的力量。
孟德爾頌最廣為人知的樂曲,也是如今全世界演奏最頻繁的樂曲,就是《婚禮進行曲》。《婚禮進行曲》來自他的戲劇《仲夏夜之夢》的配樂。
《仲夏夜之夢》是孟德爾頌十七歲的作品,如今被大家看作他的代表作。十七歲就已經寫出了代表作,而且流傳至今,他真是一位早熟的天才,人們把他稱作十八世紀的莫扎特,孟德爾頌自己不以為然。而這說法就像一個預言,他真的像莫扎特一樣,早熟而早夭。別人還在考音樂學院的時候,他們已經寫出了傳世之作,或許因此,他們要為早熟付出早衰或早夭的代價。
其實孟德爾頌寫過兩首《仲夏夜之夢》。1826年,十七歲時他寫的《仲夏夜之夢》序曲,是一首獨立的序曲。又過去十七年,在1843年,他為《仲夏夜之夢》寫了整部戲劇配樂。《婚禮進行曲》選自1843年的那一版,在裡面的第十段,也就是劇中所有的陰差陽錯都過去,有情人終成眷屬時候的那段奏樂。這首婚禮進行曲一共只有四分鐘,新人從紅地毯那邊走到這邊,四分鐘當然不夠,所以如今我們的婚禮進行曲是把孟德爾頌和華格納的主旋律結合起來播放,還得把節奏放慢一些。
《仲夏夜之夢》序曲,這首十七歲少年的作品,就像孟德爾頌的才華一樣渾然天成。我每次重聽,都會為它的靈動而傾倒。即使是少年時代的作品,我們依然能夠聽見孟德爾頌成熟的曲風和音樂造型手法。比如說作品裡面有精靈仙女,也有皇后凡人,表現精靈的音樂是一大串跳躍的音符,全部小提琴都用跳弓演奏,立刻把我們帶到了月光下的仙境,接下來我們聽到一個溫柔的愛情主題,音樂變得真摯而樸素,那是屬於人間的愛情。
在此之前,序曲都是為音樂的主體部分服務的。比如歌劇序曲,序曲與賦格,序曲在前面就像一首暖場曲,而孟德爾頌發明了一種體裁,叫做音樂會序曲,是把序曲作為獨立的管弦樂曲來演奏,後來德彪西也寫過類似的《牧神午後》前奏曲。浪漫派音樂家不喜歡遵守前人的音樂形式,他們喜歡自己發明新的音樂體裁,蕭邦發明了夜曲,舒伯特發明了藝術歌曲套曲,李斯特發明了交響詩,孟德爾頌發明了音樂會序曲。
這首序曲太知名了,以致後來的全本配樂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其實那裡面不乏經典的樂段。全本《仲夏夜之夢》既不是歌劇,也不是舞劇,而是一部戲劇配樂。戲劇配樂和歌劇有什麼區別嗎?當然是不一樣的。在歌劇裡面音樂是一種敘述的語言,而在戲劇配樂裡面,音樂作為伴奏和烘託,不做敘述。這種體裁大概只能產生在英國,德國人擅長音樂和哲學,而英國屬於莎士比亞,是戲劇和文學的國度。英國人保守陰沉,講究實際,這樣的性格不適合搞音樂,在古典音樂的黃金時代裡英國一直沒有出現國際級的音樂家。英國在歷史上數得上來的音樂家,有巴洛克時代的天才作曲家珀塞爾,而他寫的主要也是戲劇配樂。
當時英國本土沒有出色的音樂家,孟德爾頌又是來自德國的最知名的音樂家,年輕英俊,溫文爾雅,符合英國人心目中的紳士風度。孟德爾頌銀行在英國的口碑也很不錯。到英國沒多久,從皇室到群眾,老老少少都非常迷戀他,把他當國寶,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孟德爾頌寫了不少描繪英國風情的樂曲,像《第三交響曲「蘇格蘭」》《芬格爾巖洞》。
回到《仲夏夜之夢》序曲。孟德爾頌十七歲寫了這首樂曲,可見他的文學修養也非常好,少年時代就已經熟讀莎士比亞作品。那是1826年夏天,莎士比亞喜劇的德文譯本在英國推出新版,十六歲的孟德爾頌和姐姐範妮完全陶醉在這部《仲夏夜之夢》中。在孟德爾頌姐弟的成長中,可以看見西方貴族培養和教育孩子的方式,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富養。除了全面的音樂課,包括鋼琴演奏、作曲、音樂理論、即興演奏之外,還有文學課、美術課。姐弟倆閱讀聆聽觀賞的,都是最好的經典作品。孟德爾頌十七歲就能夠成為一位成熟的音樂家,與這種教育和薰陶不無關係,在他後來的音樂中,我們可以看見早期的教育帶給他的終生好品位,他的音樂一直是優雅、明朗、自然、均衡的,沒有造作浮誇,沒有無病呻吟,在浪漫主義的各種誇張思潮和繽紛現象裡面始終保持獨立和清醒。
孟德爾頌的音樂靈感如今翻閱孟德爾頌的傳記,確實找不到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也不見他的情感波動與流露。他總是溫文爾雅的,舉重若輕的。
我能夠搜到的一點非同尋常的蛛絲馬跡,是孟德爾頌和他姐姐之間的曖昧感情。孟德爾頌最愛的女人,竟然是他的姐姐。當然這和亂倫沒有關係,和愛情也有區別,但範妮是他生命裡最重要的女人。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裡都有一個重要的人,一個影響最深刻的人,這個人可能是父親、兄長、朋友,也可能是敵人、冤家。對於孟德爾頌,這個人是範妮。他是看著姐姐彈琴才愛上音樂的,姐姐陪他四手聯彈,與他同讀一本書,做他寫的曲子的第一位聽眾,姐姐的意見是最重要的。範妮其實稱得上是歷史上最好的女音樂家了,但在那個年代,她那樣貴族階層的淑女不適宜做職業音樂家。範妮出嫁那一段日子,孟德爾頌才知道她對於自己有多麼重要,那幾個月他忽然變得消沉厭倦,父親察覺了他的變化,趕緊遣他去歐洲各地旅行散心。他後來持續一生的旅行,就是從那時開始的。而範妮嫁到了新家,她的鋼琴邊上始終只擺著一張椅子,那是屬於孟德爾頌的座位,她作曲完全是為了給孟德爾頌聽,有了他這樣的天才,她不需要其他聽眾。
後來他們一直通信。除了給姐姐寫信,孟德爾頌從沒有說起過他的這段感情。
直到姐姐去世的時候,他聽到消息,忽然昏倒在地。也是在那一段時間,一向穩靜的音樂家陷入不可自拔的虛無感,懷疑人生甚至懷疑音樂,音樂到底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廚師和鞋匠更實在呢。現在看起來他大概是到了中年危機。範妮去世之後沒多久,孟德爾頌也去世了,死於同一種疾病:腦中風。
範妮出嫁,範妮去世,只有在這兩件人生大事裡面,孟德爾頌方才暴露了他的感情。一個人的感情世界實在是他精神世界的深井,誰會想到他這樣平靜幸福的人,竟有如此壓抑的情意。也令人感嘆,人與人之間總是有一些難以說清不可解釋的緣分。或許就是這一份不可實現的感情,讓他懂得了愛情與人生。心理學家說,凡禁忌之處,必有欲望。真正的愛情,或者說持久不泯的愛情,往往發生在不可能的關係裡面。
像我這樣的音樂作家喜歡逮著孟德爾頌這個人生裂縫做文章,因為他太安靜太無缺了,這樣一個八卦忽然就讓他的感情有了縱深和複雜的可能,幾乎可以用它來解釋他那些優美的音樂是從何而來的。在浪漫派音樂家裡面,孟德爾頌屬於古典風格,他的曲調比浪漫派的簡短緊湊,他的情感比浪漫派的內斂中正,但他畢竟是浪漫主義時代的藝術家,在他的音樂中,最終是情感的力量衝破古典格式真正抵達了人們的心靈。真摯的情感與古典風格的理想融合起來,達到真摯樸素的美感,才是孟德爾頌的音樂流傳百年的真正原因。
是那些優美的音樂,讓孟德爾頌至今為人傳頌。比如《乘著歌聲的翅膀》《威尼斯船歌》《無詞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和《d小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從孟德爾頌的作品目錄裡面看,這些樂曲是不起眼的。孟德爾頌這樣貴族階層的音樂天才是有使命感的,他寫了大量的交響曲,涉獵宗教清唱劇與康塔塔,試圖復興巴赫與貝多芬的德奧音樂傳統。但是時間選擇的,卻是他那些優美而輕鬆的曲子。這大概取決於他的性格,沒有人比他更勝任優美文雅的風格了。
孟德爾頌曾經說,音樂能給靈魂帶來千般好處,是語言做不到的。或許因此他發明了「無詞歌」,這又是一種孟德爾頌首創的音樂體裁,一種鋼琴獨奏曲,它的標題就像是一種讚美,讚美它的曲調如歌曲一樣優美抒情,而它沒有歌詞作解釋,因此命名為「無詞歌」。無詞歌集共48首,優美抒情,結構精緻,至今廣為流傳。這些無詞歌都無詞也無標題,後來因為喜愛,人們為之冠上「春之歌」「紡織歌」等等標題。
在這些無詞歌裡面,最著名的有《威尼斯船歌》,裡面包含三首威尼斯船歌。編號分別是op.19,NO.6;OP.30,NO.6;OP.62,NO.5。孟德爾頌曾經到義大利旅行,寫下著名的第四交響曲「義大利」。在威尼斯,剛朵拉船夫的歌聲令他迷醉,後來他以此寫作「威尼斯船歌」。「船歌」在古典音樂裡面已經成了一種獨立體裁,蕭邦寫船歌,奧芬巴赫的輕歌劇《霍夫曼的故事》裡面,最著名的就是船歌。船歌的風格自然是輕鬆蕩漾的,如何才能讓音樂蕩漾起來呢,那就需要節奏了,基本上所有的船歌都採用6/8拍或12/8拍,強弱弱,次強弱弱,這個節奏本身就是模仿水波蕩漾。孟德爾頌的《威尼斯船歌》用小調式,溫柔舒展,詮釋水城的浪漫氣息,其間巧妙交換織體形式,和聲風格古典,沒有太多轉調或離調的複雜和弦,聽來像孟德爾頌的風景畫那樣溫柔靜謐。
它們得以流傳的秘密,是因為完美的旋律。
這些旋律和《乘著歌聲的翅膀》《d小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一起,揭示了孟德爾頌是一位天才,即使缺乏深刻樂思和宏大敘事,也毫不妨礙他作為一位旋律天才。在十九世紀,旋律是檢驗音樂天才的唯一標準。旋律也可以給音樂家分出等級。有些好旋律反覆斟酌至不露痕跡,有些好旋律來自鑑賞力的反覆衡量,孟德爾頌的旋律卻是橫空出世的,好像不必積累和醞釀,就這麼下筆如神助,珠圓玉潤,渾然天成,因此也難以用作曲技術準確解釋。只覺得這樣的音樂就是人們愛生活、愛每一天的理由,而我們這些人義無反顧走上音樂道路,也是因為自童年開始被這樣的旋律激勵著。
如今這首《d小調第一號鋼琴三重奏》成為室內樂組合的代表曲目,只要是演奏家們組重奏,它必然是首選曲目。舒曼曾經誇獎它是「貝多芬之後最偉大的鋼琴三重奏」。第一樂章,激動的極快板,是一首遵守傳統的奏鳴曲。大提琴奏出哀愁的情感豐富的第一主題,動聽而清晰,讓人印象深刻,它幾乎就是這首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第二主題,仍舊在大提琴,氣息更灑脫明朗。奏鳴曲的發展部是典型的孟德爾頌風格,除了兩個主題,新加入一些流暢的旋律,以對位法編織起來。嫻熟的對位法暗示了他是巴赫和貝多芬的傳人。
第二樂章的行板是孟德爾頌最甜美的樂章之一,再現他的無詞歌風格,中段採用一首可愛的歌謠,之後靜靜終止。
第三樂章叫做諧謔曲,結構採用變形的迴旋曲,讓人想起《仲夏夜之夢》裡面最開始的那一段精靈之舞,鋼琴奏出愉快的迴旋曲主題,其中的副主題交由小提琴演奏。可見在三重奏裡面,作曲家需要考慮三件樂器如何平衡的問題。
第四樂章是很快的快板,也採用迴旋曲結構。鋼琴奏出節奏活潑的第一主題,弦樂做對位發展。在這段曲調的迴旋中穿插入鋼琴和大提琴的兩段副主題。
如今我們聽到最多的孟德爾頌的作品,一定是他的《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因為如今所有的小提琴演奏家、小提琴明星都以它做代表曲目。這兩首代表作,都印證了在十九世紀,旋律是檢驗音樂天才的唯一標準。作曲技術可以學,但這樣美好的旋律就是來自天賦,來自神助。孟德爾頌雖然三十八歲早逝,業已留下如此美好雋永的旋律,此生無憾。
這首小提琴曲為什麼流傳那麼廣?因為好聽啊。
聽到第一個主題那樣的曲調,是會讓人產生幸福感的,這是音樂史上最著名的旋律之一,一段激越而充滿詩意的旋律,起伏舒展,其中有熱情,有壯志,有感傷,也是浪漫派的典型風格。這個主題後面不斷延展與豐富,時而以樂隊演奏,小提琴做豐富裝飾;時而是華麗片段;時而是完整的旋律樂句。
和舒曼類似,孟德爾頌樂曲中的過門都是十分優美的,每個小段落都如此美妙,這是它如今在音樂舞臺上長盛不衰的原因。經過一個單簧管的動聽過門之後,引出了單簧管和長笛一起吹奏的第二主題。相比之前第一主題的激情高昂,這個主題有點多愁善感,兩個主題共同塑造了奏鳴曲的格局。浪漫主義作曲家的特色就是他們喜歡寫旋律,喜歡在大型作品中塞進好聽的旋律,在後面孟德爾頌又來了一段給小提琴發揮炫技的裝飾樂段。
第二樂章的慢板,C大調,採用類似船歌的6/8拍,這一慢板的抒情甜蜜讓人想起孟德爾頌的無詞歌。
第三樂章,是最後的樂章,音樂愈加燦爛。這一樂章的評價也非常高,除了音樂織體絢麗,結構也非常緊湊,體現了孟德爾頌過人的作曲功底。一開始是以熱鬧的管弦樂和定音鼓的強奏揭開序幕,獨奏小提琴奏出絢爛耀眼的第一主題,之後管弦樂再次出現,演奏輕快的第二主題。到了發展部再現一段新的莊重典雅的旋律。後面是再現部,在獨奏小提琴半音階下降與上升的斷奏之後,在發展部那個莊重的旋律中,獨奏小提琴再次奏出第一主題。這一樂章豐富而縝密,縱橫有序,直至獨奏小提琴華麗的尾聲結束。
本文摘自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靠譜:穿T恤聽古典音樂》,田藝苗/著,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