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武俠小說,已經成了經典。他的作品,有江湖廟堂的格局、盪氣迴腸的故事、深刻積極的哲思、引人入勝的情節。除了這些,金庸取名也一向為人稱道。
因為學識淵博,很多名字,雖然是金庸信手拈來,但卻引經據典,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和任盈盈,便典出於《道德經》「大盈若衝,其用無窮」。
再如「蘇星河」、「苗人鳳」、「何足道」,這些名字,不僅底蘊深厚,暗含角色命運性格,同時還極為好聽。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配角,其名字背後,也可能蘊藏著某個典故。
比如《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家將——風波惡。
這個名字,便出自於辛棄疾的一首詞《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為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金庸引用取名的這首詞。
自江淹《別賦》以來,離愁別恨,成了詩人最長吟詠的情懷。曾楹空掩,錦幕虛涼,如何不令人寂寞神傷,情緒劇烈波動之下,自然藉助筆端傾瀉而出。
可是,也正因為抒發別情的作品太多,後世如何寫,也難出前人的立意。可辛棄疾總能超前人藩籬,別出機杼。
這首詞的第一句,短短七個字,便蘊含著豐繁的含義。因為「陽關」二字,包含著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詩的意境。所謂的《陽關曲》,就是以王維的這首絕句譜寫的古琴曲。
辛棄疾送別好友,唱著《陽關曲》,其中有著此次分別,故人再難相見的慨嘆,所以和王維一樣,飲酒相送。可是唱完之後,辛棄疾流下的眼淚,卻還未乾。
當年金戈鐵馬的辛棄疾流淚相送,足見情深意重,相比王維,少了一分灑脫,多了幾分悽然。
功名一向是古人畢生所追求的夢想,辛棄疾卻稱其為「餘事」,也就是不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好飯。這裡雖然沒有「不舍」之類的字詞,但二人的友誼,從叮囑好好吃飯,便可看出。
更重要的,這裡辛棄疾是說了」反話「。辛棄疾一直像建功立業,收復故土河山,功名怎麼會不重要呢?這是他畢生所追求的啊!然而因為朝廷求和,掌權者刻意對他冷落,青春漸漸逝去,辛棄疾不由得心灰意冷。
所以他便說功名不重要。既然沒有機會北伐,那就好好地吃飯吧。這句看似是叮囑,其實是激憤之言,由此,讀者也不由得理解,為何辛棄疾如此錚錚鐵骨,為何一場分別潸然淚下,原來是想到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
之後,詞中接入景物描寫,以虛寫實,以景寫情。江水漫漫,倒映著天空,水天連成一片,緩緩流去,似乎要將岸邊無窮的樹木,送向遠方。烏雲沉沉,攜雨而至,掩埋了一半的山峰。
這兩句的流水與雨雲,讀來有一種凝滯逶遲的感覺,猶如相別之人不舍的心境,同時「送、埋」二字,又塑造出了一種悽涼的氣氛,緊扣詞的情感基調。
下闋,辛棄疾將思緒投到了歷史的時空,心有所感,他驟然發問:今古之恨,有千種萬種,只是離合會使人感到悲歡嗎?不是的,國家興亡、百姓的苦難,相比眼前的離愁別恨,更令人揪心。
江頭遇到的風浪儘管險惡,可對比人間的行路之難,不值一提。是啊,風急浪高,總會過去,即便遇險,也不過一己之存亡。可空懷壯志,無處施展,才是令人無可奈何的。
功名自然是不重要,放棄自然容易,可是家國天下,又如何令人放得下呢?這最後一句,仿佛有「英雄無處請長纓」的悲愴。
這首詞,寫自公元1178年的春天。在此之前,辛棄疾不被重用,多次外放,輾轉各地,經久了別離,所以他從別離的個人悲嘆,上升到了家國之恨。故後世稱讚此詞,舉重若輕,有大家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