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好友之際,辛棄疾寫下一首詞,鐵骨錚錚的他悽然落淚

2020-12-11 騰訊網

金庸武俠小說,已經成了經典。他的作品,有江湖廟堂的格局、盪氣迴腸的故事、深刻積極的哲思、引人入勝的情節。除了這些,金庸取名也一向為人稱道。

因為學識淵博,很多名字,雖然是金庸信手拈來,但卻引經據典,比如《笑傲江湖》中的令狐衝和任盈盈,便典出於《道德經》「大盈若衝,其用無窮」。

再如「蘇星河」、「苗人鳳」、「何足道」,這些名字,不僅底蘊深厚,暗含角色命運性格,同時還極為好聽。即便是微不足道的配角,其名字背後,也可能蘊藏著某個典故。

比如《天龍八部》中慕容復的家將——風波惡。

這個名字,便出自於辛棄疾的一首詞《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為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我們不妨一起來看看金庸引用取名的這首詞。

自江淹《別賦》以來,離愁別恨,成了詩人最長吟詠的情懷。曾楹空掩,錦幕虛涼,如何不令人寂寞神傷,情緒劇烈波動之下,自然藉助筆端傾瀉而出。

可是,也正因為抒發別情的作品太多,後世如何寫,也難出前人的立意。可辛棄疾總能超前人藩籬,別出機杼。

這首詞的第一句,短短七個字,便蘊含著豐繁的含義。因為「陽關」二字,包含著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整首詩的意境。所謂的《陽關曲》,就是以王維的這首絕句譜寫的古琴曲。

辛棄疾送別好友,唱著《陽關曲》,其中有著此次分別,故人再難相見的慨嘆,所以和王維一樣,飲酒相送。可是唱完之後,辛棄疾流下的眼淚,卻還未乾。

當年金戈鐵馬的辛棄疾流淚相送,足見情深意重,相比王維,少了一分灑脫,多了幾分悽然。

功名一向是古人畢生所追求的夢想,辛棄疾卻稱其為「餘事」,也就是不重要的事情。重要的事情,就是吃好飯。這裡雖然沒有「不舍」之類的字詞,但二人的友誼,從叮囑好好吃飯,便可看出。

更重要的,這裡辛棄疾是說了」反話「。辛棄疾一直像建功立業,收復故土河山,功名怎麼會不重要呢?這是他畢生所追求的啊!然而因為朝廷求和,掌權者刻意對他冷落,青春漸漸逝去,辛棄疾不由得心灰意冷。

所以他便說功名不重要。既然沒有機會北伐,那就好好地吃飯吧。這句看似是叮囑,其實是激憤之言,由此,讀者也不由得理解,為何辛棄疾如此錚錚鐵骨,為何一場分別潸然淚下,原來是想到壯志難酬、報國無門的苦悶。

之後,詞中接入景物描寫,以虛寫實,以景寫情。江水漫漫,倒映著天空,水天連成一片,緩緩流去,似乎要將岸邊無窮的樹木,送向遠方。烏雲沉沉,攜雨而至,掩埋了一半的山峰。

這兩句的流水與雨雲,讀來有一種凝滯逶遲的感覺,猶如相別之人不舍的心境,同時「送、埋」二字,又塑造出了一種悽涼的氣氛,緊扣詞的情感基調。

下闋,辛棄疾將思緒投到了歷史的時空,心有所感,他驟然發問:今古之恨,有千種萬種,只是離合會使人感到悲歡嗎?不是的,國家興亡、百姓的苦難,相比眼前的離愁別恨,更令人揪心。

江頭遇到的風浪儘管險惡,可對比人間的行路之難,不值一提。是啊,風急浪高,總會過去,即便遇險,也不過一己之存亡。可空懷壯志,無處施展,才是令人無可奈何的。

功名自然是不重要,放棄自然容易,可是家國天下,又如何令人放得下呢?這最後一句,仿佛有「英雄無處請長纓」的悲愴。

這首詞,寫自公元1178年的春天。在此之前,辛棄疾不被重用,多次外放,輾轉各地,經久了別離,所以他從別離的個人悲嘆,上升到了家國之恨。故後世稱讚此詞,舉重若輕,有大家境界。

相關焦點

  • 蘇軾被好友妻子趕出門,他憤然寫下一首詞,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
    可有那麼一首詞,令人啼笑皆非,作這首詞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拜訪好友時被友妻趕出家門,氣憤之下寫下的一首詞,後來經過漫長的歲月竟然衍生出一成語,流傳至今、火了千年!事情是這樣的,蘇軾有一好友名叫陳慥,字季常,我們就稱呼他為陳季常。
  • 辛棄疾筆下最為悲壯的一首送別詞:誰共我,醉明月?
    辛棄疾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居士。其詞風獨特,題材廣闊,善於化用前人典故,風格沉穩豪邁又兼具細膩柔情之美。今天來品讀辛棄疾著名的代表作品《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綠樹聽鵜鴃,更那是、鷓鴣聲住,杜鵑聲切。
  • 歐陽修想起揚州的平山堂,寫下了一首有名的送別詞,讀來很感人
    這首詞有一條小序「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原來劉原甫就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學者劉敞,他是歐陽修的好友。嘉祐元年(1056)劉敞出守揚州,當時在京城汴梁的歐陽修為劉敞餞行。此時歐陽修回憶起自己揚州工作的經歷,寫下了這首送別詞《朝中措》,對劉敞的揚州之行寄予厚望。劉敞到任後登臨平山堂,想起平山堂的的創建人、他的好友歐陽修,就將歐陽修的這首餞行詞刻在了平山堂的牆壁上。
  • 宋詞裡最另類的一首送別詞,氣勢磅礴,作者是辛棄疾的好友
    沒錯,辛棄疾的名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寫給他的。陳亮,字同甫,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辛棄疾私交甚篤。而兩人之所以能夠成為知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一心致力於恢復中原。
  • 辛棄疾拼湊了一首詞,全詞僅僅只有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襲別人的
    辛棄疾是南宋一代詞宗,說他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不為過。但是他曾經寫過一首詞,全文抄襲屈原、宋玉、杜牧、蘇軾、李嶠等人的成句,沒有一個字是自己原創。這件事對於如今有」抄襲過敏症」的網友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稀奇的事件。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拯救了千年笑點
    古代的文人們,大都有著「飲酒」的嗜好,從寫《蘭亭序》的王羲之開始,那是在春日午後,大家飲酒作樂,趁著微醺,寫下了「千古行書」;到了唐朝,賀知章飲酒如狂,李白,更加放浪形骸,在他眼中,酒簡直成了第二生命,最終,因為飲酒,在當塗,大醉後的詩仙想要去撈水中月,跌落水中,讓人懷恨至今。但是到了南宋時期,一位在詞作上與蘇軾並肩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卻因為酒鬧了笑話。
  • 辛棄疾可愛的一面,喝醉酒後,寫了一首「冷門」詞,風趣幽默
    既然是文人墨客的日常喜愛,辛棄疾也是好酒之人,本是鐵骨錚錚的抗金將領,也曾作得這麼一首《西江月.遣興》將他的醉後憨態栩栩如生地描繪了出來。卓爾不凡,卻也有醉酒之態辛棄疾生於南宋,是歷史上著名的愛國主義詩人,他寫的詞句多為心繫家國的大義之詞,難得一見他的雅興,將自己酒後的樣子主動寫了下來,這一千古佳作,讓我們看了以後不禁莞爾一笑。原來錚錚鐵骨的傲世男兒,也有這麼可愛的一面。
  • 辛棄疾送別朋友的時候,一連寫了兩首詞作,流露出詞人怎樣的情感
    辛棄疾的朋友鄭如巒要到衡州(今湖南衡陽)去做知州,辛棄疾設宴餞別。鄭如巒,字厚卿,是辛棄疾的好友,因為鄭如巒要到衡州做知州,所以辛棄疾在詞中稱呼他為鄭衡州。在宴席上,辛棄疾先作了一首《水調歌頭·送鄭厚卿赴衡州》,這首詞作完後,將傷離別的氛圍營造了出來。
  • 弘一法師曾寫下「悲欣交集」,他的《送別》也含此意
    以送別為題材的古典詩詞名篇很多,如盛唐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宋代柳永的《雨霖鈴》……不勝枚舉。今天白馬推薦的一首是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李叔同寫的一首歌詞。
  • 辛棄疾暖男的一面:一首寵妻詞狂傲盡斂,真愛面前唯剩蜜語甜言
    對於很多詩人,比如蘇軾、秦觀、柳永等,「暖男」這個詞似乎都很適合,但是如果談到辛棄疾,很多人就覺得這和他的風格太格格不入,太兒女情長。殊不知,辛棄疾要是暖男起來,真沒其他人什麼事兒!辛棄疾在大家眼裡是一個「武能馬上定乾坤」的人物,當年他率領50騎兵就突襲5萬人的金兵大營,這是一般武將都不敢幹的事情,更別說是文人。
  • 蘇軾贈別好友的一首詞,豪邁抒懷,短短六句寫出自己豁達的人生觀
    蘇軾寫過很多的詩詞,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抒發自己的情感或者是寫風景的,但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首詞是蘇軾少有的贈別友人的一首詞,不像其他人的離別詞一樣感傷悲情,而是充滿了蘇軾的味道,豪邁中帶著幾分豁達,樂觀中帶著幾分感動。蘇軾在杭州做通判的時候,正好遇到自己的友人梅庭老去上黨任學官,蘇軾前去送別的時候寫下了這首《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黨學官門外東風雪灑裾。
  • 辛棄疾送別學生,寫了一首詞,無一句傷感之情,詞句豪放勵志
    辛棄疾,南宋偉大的愛國詞人,文韜武略,樣樣精通,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良將。蘇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派詞人代表,若說蘇軾是豪放詞的奠定了基礎,那辛棄疾可以說是將豪放詞發展到了頂峰。辛詞詞風豪邁豪邁,堪稱「詞中之龍」。
  • 辛棄疾在中秋之後賞月,即興寫下了一首好詞:問他有甚堪悲處?
    庚戌年是公元1190年,為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辛棄疾已經被彈劾免官,在上饒地區賦閒,這一年中秋過後兩天,辛棄疾在自己的帶湖別墅附近飲酒賞月,在宴會上,即興寫下了一首佳作,便是下面這首《踏莎行》。題目中的「帶湖篆[zhuàn]岡」,是代湖附近的一處地名。
  • 辛棄疾夜晚出門散步,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詞,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
    南宋時期整個社會其實是處於一種矛盾之中,底層的人們想要去抗金,想要去收復北方淪陷的土地,可是無奈當時的南宋朝廷卻是從來沒有想過,這也使得辛棄疾這些主戰派一直是受到打壓,始終是沒有機會。儘管早年間的辛棄疾也上過戰場,但即使是在戰場,他也是受到了懷疑,畢竟是從北方逃過來的,人家從根子上就不信任他。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後來一度被閒置起來的原因。
  • 辛棄疾大氣磅礴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
    辛棄疾大氣磅礴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說到詩詞,那我們就不得不提唐詩宋詞,他們是唐朝的宋朝的的文化巔峰。在宋詞中,還出現了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代表人物。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
  • 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信手拈來十分霸氣,讀了就知道有多牛
    在宋詞中,還出現了像蘇軾、辛棄疾這樣的代表人物。蘇軾和辛棄疾都是豪放派的詩人,但是由於生活時代的不同,他們的詞作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下辛棄疾「最狂」的一首詞。古往今來,豪邁的詩句有不少:文天祥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
  • 辛棄疾一首出神入化的詞,平淡中句句都是講究,詞中之龍已入化境
    但不管如何排,有一個人都穩坐前3的寶座,這個人就是詞中之龍辛棄疾。一生戎馬的辛棄疾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將宋詞推向了一個嬉笑怒罵皆可成文的境界。或許是因為一生金戈鐵馬,讓他生性灑脫豪放,於是他的詞也變得毫無規矩、變化無端。開心時他寫下「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除了他誰能將蛙聲寫得這麼唯美?
  • 蘇軾為送別友人,寫下一首詞,最後兩句百讀不厭,驚豔千年
    如王勃《江亭夜月送別》:「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白居易《南浦別》:「一看腸一斷,好去莫回頭」;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日暮徵帆何處泊?天涯一望斷人腸」等。不過也有一些文人,在面對離別的時候,能夠以曠達的態度以處之,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本文就讓我們通過一首詞《臨江仙·送錢穆父》,來共同感受一下蘇軾面對離別時的曠達。顧名思義,這首詞是蘇軾為送別友人錢穆父而作。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這句話可以說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了,短短12個字,便概括了人一生的反覆無常。多年以後,辛棄疾寫下了一首同名作,《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南宋.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
  • 蘇軾一首送別好友的詞,最後一句將離別之苦渲染的淋漓盡致
    所以,送別贈答詞的數量很多,感情也真摯深厚。這一點從送別陳述古的詞中,便可略見一斑。 陳述古,曾任杭州太守,蘇軾在杭州任職的時候,他是蘇軾的頂頭上司。一般情況下,正副職之間難免有些矛盾與隔閡。可陳蘇二人卻相知甚深、相處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