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在中秋之後賞月,即興寫下了一首好詞:問他有甚堪悲處?

2020-12-20 詩詞曲精品齋

庚戌年是公元1190年,為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辛棄疾已經被彈劾免官,在上饒地區賦閒,這一年中秋過後兩天,辛棄疾在自己的帶湖別墅附近飲酒賞月,在宴會上,即興寫下了一首佳作,便是下面這首《踏莎行》。題目中的「帶湖篆[zhuàn]岡」,是代湖附近的一處地名。

辛棄疾這首詞章法曲轉,跌宕起伏,在短小的篇幅中迴環反覆,一波三折,不斷蓄勢,到結尾處突然給人石破天驚之感,筆重千鈞而氣度從容,非詞家老手斷難做到這樣一點,總體概括來說,可以用「欲擒故縱」這四個字來形容,具體是怎麼回事呢?讓我先來看一下原文:

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辛棄疾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悽涼?當年宋玉悲如許。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

上片起首兩句,寫帶湖秋夜的美景,「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以清麗工整的筆法,描繪了帶湖篆岡的清幽,明月如霜,好風如水,綠樹掩映著樓臺,秋花散發著撲鼻的幽香,這一切,足見秋色之可愛,更何況「笑吟吟地人來去」,景與人,似乎都充滿著喜悅,這樣的美景人情,秋天不是大美之極嗎?為什麼大家一提到秋天就會悲悲戚戚地呢?

於是詞人發出了一問:「是誰秋到便悽涼」?繼而回答「當年宋玉悲如許」。宋玉在其名作《九辯》中,有著名的悲秋之句,「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自此以後,文人寫秋,多有悲秋之語,可是辛棄疾在這裡,似乎對這類悲秋的文人,有些否定,因為從上片詞意看來,悲秋是毫無道理的,美景、幽香、宴會、笑聲,這一切哪有悲秋之意?反而大有劉禹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豪氣,和陸遊「老夫自笑心如石,三日秋風漫不知」灑脫。

上片讀完,讀者會覺得,這是一首贊秋而不是悲秋的作品。

下片頭三句,似乎更加肯定了我們的這一論斷,「隨分杯盤,等閒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你看你看,秋夜不但有美麗的景色,還有賞心悅目的歌舞,可以小酌、可以賞月,這又有什麼悲傷的呢?於是詞人發出了這樣一個更明顯的反問,似乎將悲秋否定到了極致。

但是,結尾卻有著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筆力千鈞的反跌,讓我們有些應接不暇,「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近多風雨」!原來,詞人在這之前所渲染的所有「不必悲」、「有甚堪悲」,都不是心裡話,他想要突出的主題,仍然是悲秋!這種欲擒故縱的寫法,當真是高明之極,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辛棄疾的「悲秋」,卻有著不同的味道。的悲秋,一不是為了節氣的蕭疏而悲,二不是為個人身世的衰落而,這二者都是他所反對的,他的悲秋有更深刻的原因,更廣泛的社會意義,他是為國家、民族的命運而悲秋,他所抒寫的是對當時整個天下形勢的憂慮。

我們來看,辛棄疾悲秋的理由是什麼?「重陽節近多風雨」,重陽節快來了,那悽風冷雨將要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寧靜了。這裡的風雨,其實是雙關,也是比興,「風雨」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事物,也暗示著南宋政權的風雨飄搖,要知道,金主完顏亮正是在29年前,一個秋高馬肥的時節率軍南侵的,辛棄疾曾有詞曰:「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總是在金秋時節侵犯中原,辛棄疾一生力主抗金,但是卻屢屢受挫,現在年近半百,正當大顯身手的年紀,卻被賦閒在此,其憂國之心,無日消減,大有「欲說還休」的味道,這使得此詞更顯沉鬱悲愴,格外震撼人心。

另外,最後這一句「重陽節近多風雨」來自於一個著名的典故,不妨額外多說一句,這個故事在北宋釋惠洪的《冷齋夜話》卷四中有記載,故事的主人公叫做潘大臨:

黃州潘大臨工詩,多佳句,然甚貧。東坡、山谷尤喜之。臨川謝無逸以書問:「有新作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足佳句,恨為俗氛所蔽翳。昨日閒臥,聞攪林風雨聲,欣然起,題其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租人至,遂敗意。止此一句奉寄。」即聞者笑其迂闊。

作詩才只一句,卻遇收租人而敗興,遂擱筆不寫,這種清高和「仙氣」,令人莞爾,也敬佩!

相關焦點

  • 詞人最後一次中秋賞月,寫下絕筆詞,卻成為北宋最好的賞月詞
    唐詩宋詞中寫中秋的詩詞佳作不少,自然也不乏描寫賞月的佳句。如蘇東坡的「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晏殊的「十輪霜影轉庭梧」;辛棄疾的「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等等都將中秋圓月的形態動作描寫得極為傳神。
  • 辛棄疾最婉約的一首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柔情不輸柳永李清照
    通常在人們眼中,辛棄疾是一位慷慨豪放的詞人,也是一位威武生猛的英雄。其實,鐵骨硬漢辛棄疾也有溫情脈脈的一面。雖然他被歸為南宋豪放派代表詞人之一,但這不代表他就沒有其他風格的詞了。前幾天翻看辛稼軒的詞作,偶然發現了一首文筆十分婉約的詞,讀來悽楚又悲傷,格外地唯美,韻味無窮,令人久久不能忘懷。
  • 辛棄疾一首意境絕美的中秋問月詞,寫盡了詞人落寞無奈的心事
    有「詞中之龍」之稱的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既能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令人怦然心動的柔情之詞,也能寫「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樣氣壯山河的豪邁之詞,還能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 辛棄疾《踏莎行》:是誰秋到便悽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辛棄疾閒居上饒,但報國之心未滅,他依然想上戰場殺敵,這樣讓他感到很憂憤。特別是在節日時,更讓他感到悲哀。今天我們要欣賞的是他的《踏莎行》,是他在過完中秋兩天後,感慨萬千時所寫的。《踏莎行》(庚戌中秋後二夕,帶湖篆岡小酌)夜月樓臺,秋香院宇,笑吟吟地人來去。是誰秋到便悽涼?當年宋玉悲如許。
  • 辛棄疾寫下戒酒詞,不久反悔,又寫下一首破戒詞,拯救了千年笑點
    古代的文人們,大都有著「飲酒」的嗜好,從寫《蘭亭序》的王羲之開始,那是在春日午後,大家飲酒作樂,趁著微醺,寫下了「千古行書」;到了唐朝,賀知章飲酒如狂,李白,更加放浪形骸,在他眼中,酒簡直成了第二生命,最終,因為飲酒,在當塗,大醉後的詩仙想要去撈水中月,跌落水中,讓人懷恨至今。但是到了南宋時期,一位在詞作上與蘇軾並肩的「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卻因為酒鬧了笑話。
  • 辛棄疾中秋問月,寫下一首感人詞作,意境絕美不輸李白,令人心醉
    然而,文學的世界裡,哪有絕對的好呢?即使面對同樣美好的事物,不同的詩人產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表現的方法也是不一樣的,又何來誰是最好呢?正如辛棄疾中秋問月所寫的這首感人詞作《一剪梅 中秋元月》,意境絕美不輸李白,令人心醉。
  • 一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來自無月可賞的辛棄疾,詞中之龍果然瀟灑
    一陣秋雨一層涼,微雨過後,才頓覺又是一年中秋景。中秋佳節在中國人而言,有太多的蘊含,中秋賞月,也是我們的傳統。古代詩人,寫中秋月的很多,如果說誰的作品最深入人心,恐怕還要算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多年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結交了一位朋友,叫王鞏。王鞏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時他被貶到了嶺南,蘇軾則是被貶到了黃州。就這樣過了四年之後,王鞏被官復原職,他在回京的時候,想要去看一下蘇軾。他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他的小妾名叫柔娘。
  • 845年前的中秋夜辛棄疾寫下此詞,開篇就夠驚豔,有浪漫更有氣魄
    但當中秋詞到了詞中之龍辛棄疾手上,則似乎變了模樣。辛棄疾平生極好寫中秋詞,筆下曾有過數首經典,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太常引》。845年前的中秋之夜辛棄疾寫下這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開篇就夠驚豔,浪漫與氣勢並存,在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服輸的辛棄疾。
  • 辛棄疾奇思妙想,寫下史上最具科學幻想的中秋詩詞,成為千古絕唱
    古往今來,中秋詩詞一直是佳節必備,在這一天文豪們絕對不會吝嗇才華,紛紛傾囊而詠月。然而宋代詞龍辛棄疾卻一反常規,他沒有去詠嘆,而是創造性地採用通篇問月的形式,把月亮都問蒙了,藉此抒發對宇宙的思考與神話的理解,堪稱古代科學幻想的高峰。
  • 送別好友之際,辛棄疾寫下一首詞,鐵骨錚錚的他悽然落淚
    這個名字,便出自於辛棄疾的一首詞《鷓鴣天·送人》: 唱徹《陽關》淚未乾,功名餘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雲埋一半山。 今古恨,幾千般。只應離合是悲歡? 江頭為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
  • 辛棄疾拼湊了一首詞,全詞僅僅只有五句,句句都是他抄襲別人的
    辛棄疾是南宋一代詞宗,說他是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也不為過。但是他曾經寫過一首詞,全文抄襲屈原、宋玉、杜牧、蘇軾、李嶠等人的成句,沒有一個字是自己原創。這件事對於如今有」抄襲過敏症」的網友們來說,是一個比較稀奇的事件。
  • 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問了個尷尬問題,寫下一首詞安慰世人很多年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結交了一位朋友,叫王鞏。王鞏也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人,當時他被貶到了嶺南,蘇軾則是被貶到了黃州。就這樣過了四年之後,王鞏被官復原職,他在回京的時候,想要去看一下蘇軾。他帶著自己的小妾一同前往,他的小妾名叫柔娘。
  • 友人小妾給蘇軾敬酒,蘇軾故意刁難問個問題,寫下一首詞流傳至今
    到任之後,蘇軾鬱鬱寡歡,所以多次到黃州城外的赤壁山下散心,就是在一次次的遊玩中,他寫下了《赤壁賦》跟《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為了打發時間,蘇軾跟家人們一起開墾了一片荒地,種田織布,過起了普通百姓的生活,雖然沒有錦衣玉食,但是生活卻是很開心,也正是在這一段時間,蘇軾給自己起了「東坡居士」這一別號。
  • 辛棄疾夜晚出門散步,信手拈來寫下一首詞,給人一種大徹大悟之感
    辛棄疾被閒置了之後,他就獨自隱居在江西上饒,在那裡購置了房產,開始過起了隱居式的生活,其實對於如此有愛國情懷的人來說,自然是不甘於如此,也正是在這一時期,他寫下過無數令人感動的作品。特別是他的這首《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通篇看似寫得很普通,可是卻又讓人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詞人也正是在夜間出門散步,信手拈來的一首詞,但是即使是這樣,也使得這首詞充滿了詩情畫意。《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宋代:辛棄疾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 辛棄疾描寫中秋月,滿堂燭花歌從容,送給期盼團圓的您
    中秋賞月可以怡情養性,更是共享天倫。明月代表著一種圓滿,寄託著一份真情,傳遞著一聲祝福。漂泊在外,不只為兌現兒時一個美麗的夢想,更希望為家人帶來更多的幸福。可是人在他鄉好,月是故鄉明,每逢佳節倍思親,身被羈絆不能行。只好讓這玉盤捎去問候,夢想著不久的將來,會有一次其樂融融的團聚。
  • 古人吟詩賞月地 今人如何過中秋
    躬逢盛世,與古人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在佳節面對同樣的明月,又有什麼樣的體驗和感受?請跟隨「我們的節日·中秋」特刊,細品詩詞,憶往昔,看今朝,賞月話中秋。這一年的中秋,蘇軾在密州超然臺上飲酒賞月。面對一輪明月,心潮起伏,於是乘酒興正酣,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看今朝:超然臺上歡笑多中秋登上超然臺,彈諸城古琴,吟誦蘇軾的詩詞賞月,成了諸城市民一年中最享受的時刻之一。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後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辛棄疾罷官賦閒了半生,臨死前仍喊著「殺賊」。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個中秋節,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污衊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
  • 月圓之後說中秋:從蘇軾的絕唱水調歌頭說起,此詞一出,餘詞俱廢
    ——蘇軾《水調歌頭》蘇軾這首著名的詞作,創作於他知密州的時期,是蘇軾的代表作之一,也深受歷代人們的喜愛和推崇,南宋胡仔甚至高度讚譽說:「中秋詞,自東坡《水調歌頭》一出,餘詞俱廢」,由此足見其影響力之大,直到今天,這首詞依然是中秋詞裡的翹楚,是很多人心目中公認的中秋第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