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5年前的中秋夜辛棄疾寫下此詞,開篇就夠驚豔,有浪漫更有氣魄

2020-12-12 美詩美文

當文人的筆,用來寫中秋月色時,便成就了一首首絕美的句子。一般來說,中秋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怎樣呢?應該是蘇軾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王建的傷感秋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孟浩然的光彩夜空,「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但當中秋詞到了詞中之龍辛棄疾手上,則似乎變了模樣。

辛棄疾平生極好寫中秋詞,筆下曾有過數首經典,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太常引》。845年前的中秋之夜辛棄疾寫下這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開篇就夠驚豔,浪漫與氣勢並存,在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服輸的辛棄疾。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宋.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34歲,題目中的呂叔潛是其好友當時辛棄疾主張抗金,連獻計策,卻無人理會,讓他憤懣不已。所以在當年的中秋夜,他一氣之下寫下此詞,全詞既有中秋的浪漫又有不凡的氣魄。

詞的上片以「一輪秋影轉金波」的景色描寫下筆,開篇就已經夠驚豔了。一輪秋月灑下萬裡金波,就像剛剛磨好的銅鏡飛向上天空。詞人用一個「轉」字描寫月之靈動,用「秋影」來指代秋月,又用「飛鏡」來比喻月之明亮,字字都寫月,卻不出現一個「月」字,可謂十分高明了。

第二句「把酒問姮娥」之語,與李白、蘇軾把酒問青天異曲同工,只是別人問的都是今夕何夕之類,但辛棄疾問的是:「是不是有人欺負我,不然我怎麼增了這麼多白髮?」估計嫦娥仙子聽到這話,也不知道作何回答了。看似嬉笑的話中,抒寫的不過是一個「愁」字,因為懷才不同才會愁白了頭,而欺負他的是朝中的小人們。

詞的下片,不服輸的辛棄疾怎會甘願被人欺,於是便有了「乘風好去」的豪言。他要乘風而上,以至萬裡長空,俯瞰大好河山。光是看還不行,他還要找到月中桂樹,砍下桂樹的雜枝,讓月色灑滿人間。詞人將小人比作桂樹的雜枝,而自己飛上長空正是為了去除它,這是辛棄疾的不服輸和氣勢。

作為一首非典型中秋詞,這首詞可謂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從望月到問月,再到奔月,寫得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既有著「秋影轉金波」的浪漫,又有著被人欺的委屈之語,這與下片中奔月砍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身於逆境卻不肯認輸的詞人形象,令人眼前一亮。

相關焦點

  • 一首適合在中秋讀的詩,開篇10字帶你找回童年的記憶,詩仙夠浪漫
    中秋到,一輪明月,寄託了中國人關於思鄉懷人的種種情結。但當大人們意味深長地吟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時,孩子們卻並不一定能懂。這個時候,或許李白的這首浪漫之作,才是真正適合在中秋與全家一起品讀的文字。
  • 辛棄疾最大氣磅礴的一首詞,其中10個字千古名句,詞中之龍有氣魄
    宋詞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主要分為豪放、婉約兩派,其中豪放一派又以蘇軾、辛棄疾為最。蘇辛的詞作中從不乏慷慨激昂之語,蘇軾的「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辛棄疾的「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哪怕是歷經千年讀者依舊能夠透過時間的脈絡感受到他們的沖天豪氣。
  • 辛棄疾很有趣的詞,開篇14字就驚豔了,卻有不識貨文人覺得沒水平
    說起宋詞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宋詞一哥」蘇軾,不過在我看來,辛棄疾在宋詞上的成就完全不輸蘇軾。而且更難能可貴的是,辛棄疾雖然以文學成就被後世所傳頌,但他在軍事方面的才華也是頗為不俗。在22歲時他就曾帶著50餘人深入敵方幾萬人的陣營,於萬軍從中活捉叛徒而返,可謂是英雄少年。
  • 辛棄疾最有氣勢的一首詞,一開頭便驚豔了世人,震古爍今!
    它出自於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著「詞中之龍」之稱的辛棄疾之手。眾所周知,他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志,但命運多舛、壯志難酬,故詞中飽含對國家興亡、民族命運的關切、憂慮,寫得慷慨激昂,氣勢恢宏。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天,積極主張抗戰而遭到投降派打擊的陳亮陳同甫,來到了江西鉛山瓢泉拜訪正在閒居的辛棄疾。《古今詞話》記載,兩人相見後,縱談天下事。
  • 中秋未必有月圓,3首描寫中秋看不見月亮的古詩詞,讓人拍案稱奇
    同時辛棄疾最讓人佩服的是他文武雙全,很有膽略和見識,曾經生擒叛徒張安國,率領義軍回到南方,留下一段美名。不過辛棄疾在仕途上並不得意,他一心主張恢復中原,卻被主和派百般阻撓猜忌,過得十分不舒心。所以辛棄疾的詞有許多表達英雄寂寞和懷才不遇的心情。這一首《一剪梅》其實也是借景抒情,表達自己鬱結於心的愁緒。
  • 一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來自無月可賞的辛棄疾,詞中之龍果然瀟灑
    一陣秋雨一層涼,微雨過後,才頓覺又是一年中秋景。中秋佳節在中國人而言,有太多的蘊含,中秋賞月,也是我們的傳統。古代詩人,寫中秋月的很多,如果說誰的作品最深入人心,恐怕還要算蘇東坡《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
  • 歐陽修的生查子,辛棄疾的青玉案,哪一首才是最驚豔的元宵名篇?
    元夕之夜,解除宵禁,張燈結彩,徹夜狂歡,少男少女們則趁機尋覓愛情,幽會意中人。平時不可邁出家門半步的未婚小姐,只有在元宵節才被允許結伴出行賞燈,所以,這個日子註定充斥著柔情與浪漫。古代很多愛情故事都是發生在元宵之夜,比如,陳三和五娘在元宵燈會上一見鍾情,又比如,樂昌公主與徐德彥在元宵街市上破鏡重圓。除此之外,更有無數文人騷客用最優美的筆觸,寫下了最悽美的元宵詩詞。其中,尤以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和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最為著名。
  • 辛棄疾最經典中秋詞,連發7問刨根問底,是胡話是科學傻傻分不清
    詞是一種音樂文學,源於民間裡巷酒宴上的娛樂唱詞,「簸弄風月,陶寫性情」。辛棄疾藝高人膽大,把纏綿悱惻的「情歌」,寫成了探究宇宙奧秘的「科學論文」,開創了中秋詩詞又一高峰。這就是辛棄疾的《木蘭花慢》。木蘭花慢宋·辛棄疾可憐今夕月,向何處,去悠悠?是別有人間,那邊才見,光影東頭?是天外。空汗漫,但長風浩浩送中秋?飛鏡無根誰系?姮娥不嫁誰留?謂經海底問無由,恍惚使人愁。
  • 宋詞的高手對決:蘇軾辛棄疾睡不著各寫了首《西江月》,難分高下
    宋詞是中華民族文學花園中的一朵奇葩,雖然它與唐詩有很大區別,但其本質上是一種音樂文學,詞的諸多變化都與音樂的嬗變息息相關。北宋詞人作詞多是應酬、消遣,有時逢場作戲,有時是真性情的流露。南宋的詞作逐漸脫離音樂的羈絆,成為文人案頭的雅致文學。
  • 中國歷史:《滿江紅·冷泉亭》,辛棄疾在開篇就發出一篇之氣勢
    辛棄疾在南歸之後、隱居帶湖之前,曾三度臨安當官。小編了解到,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他三十一歲時,夏五月受任司農寺主簿至七年春出知滁州。這是他第一次任職於臨安,也是三次中時間較長的一次因而有人認為這首詞是在這個時間寫的,但是我們如果去翻查辛棄疾年譜,也就會發現辛棄疾在杭州之時寫景之詩頗多,寫飛來峰周邊的景色的詞就有數首,詞作的時間節點未必一致。
  • 辛棄疾這首中秋詞,看似從容瀟灑度中秋,實則滿腹心愁寄明月
    然而同樣的風景,在不同的人眼中,都會產生不一樣的情愫,特別是在歷代文人墨客的筆下,每一首關於中秋的詩詞佳作,都能夠讀出不一樣的味道。尤其是著名詞人,辛棄疾的這首中秋詞,看似從容瀟灑度中秋,實則滿腹心愁寄明月。這首宋詞中的韻味,可謂是非常獨特,既有風花秋月的美好回憶,也有愁雲慘澹的現實境遇。
  • 辛棄疾一首經典詞,開篇氣勢磅礴,寫到最後卻有種無奈的心酸
    辛棄疾我國古代偉大的愛國詩人,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中年後別號稼軒居士,豪放派詞人,有「詞中之龍」之稱。辛棄疾出生時中原就已被金兵所佔領,所以在他21歲時,就已經開始參軍,為的就是能早一日收復失地,所以也是南宋的官員,將領。
  • 李清照這首詞映照千年,辛棄疾推崇備至和詩一首,開篇驚豔世人
    李清照何許人物,十幾歲便給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耒所寫的《讀中興頌碑》作和詩:不知負國有奸雄,但說成功尊國老。姓名誰復知安史,健兒猛將安眠死。充分表達自己獨到富有見解的政治傾向。李清照在詞中吐露出的對故國的情思,不難被懷揣同樣心情的辛棄疾看到。《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
  • 中秋節快到了,在辛棄疾這首中秋詞裡,體會什麼是鐵漢柔情!
    說起中秋,詩詞必然被提起,有唐朝名相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有蘇軾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也有王建的「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不管哪一首,都能讓人多巴胺上升。那中秋之夜的辛棄疾會是怎樣一番心情呢?
  • 辛棄疾在中秋之後賞月,即興寫下了一首好詞:問他有甚堪悲處?
    庚戌年是公元1190年,為南宋光宗紹熙元年,當時辛棄疾已經被彈劾免官,在上饒地區賦閒,這一年中秋過後兩天,辛棄疾在自己的帶湖別墅附近飲酒賞月,在宴會上,即興寫下了一首佳作,便是下面這首《踏莎行》。題目中的「帶湖篆[zhuàn]岡」,是代湖附近的一處地名。
  • 辛棄疾一首意境絕美的中秋問月詞,寫盡了詞人落寞無奈的心事
    有「詞中之龍」之稱的南宋豪放派詞人辛棄疾,既能寫「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樣令人怦然心動的柔情之詞,也能寫「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這樣氣壯山河的豪邁之詞,還能寫「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
  • 《西江月》是辛棄疾在什麼時候寫的,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辛棄疾雕塑像辛棄疾曾經不止一次的去過黃沙嶺這個地方,每一次去都會有新的發現和體驗,因而也留下了了不少描寫黃沙嶺風光的詞作,現存有五首,分別是:兩首《生查子·獨遊西巖因為詞作的開篇句是從夜空寫起的,這兩句卻是詞人對周圍稻田的描繪,因為上文說到,黃沙嶺一帶有沃野的稻田。其實這兩句更加表現了詞人對黃沙嶺一帶風光的描繪,從撲面而來的稻花香氣中,詞人展望了稻子成熟,豐收在即的收穫景象。「稻花香裡說豐年」一句中的「香」字,點明稻花盛開,也說明詞人心中的喜悅之情。
  • 辛棄疾一首奇幻中秋詞,無一生僻字,豪放浪漫卻不輸李白
    所以詩中總有一股豪放浪漫的色彩,後世的印象中,李白也是瀟灑不羈的。在讀辛棄疾額詩詞時,我們便能感受到他的金戈鐵馬的豪情,收復中原的壯志。從辛棄疾作品的字裡行間,我們知道他屢遭挫折,他也有過迷茫和失望,但是他從來沒有灰心和放棄。公元1174年,辛棄疾南歸已經十二年,期間,他多次上書,力主抗金。
  • 辛棄疾搬家失敗,即興寫了首詞,通篇哭窮,其中9個字令人捧腹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自是不必言說也位在其列,宋代詞壇裡,能入此行列的,肯定有蘇軾與辛棄疾。但在這些人之中,唯有辛棄疾詞文風格變化最大。為什麼這麼認為呢?只有辛棄疾,不知道該怎樣形容他才準確。在他深情之時,有又見那人在燈火闌珊處的殷殷期盼;在他傷感之時,有醉中夢回沙場的鬱郁不得志;於他閒適之時,有於稻花香中聽蛙鳴的恬淡自然;就算是他喝醉時,亦有和松樹互相言語的令人哭笑不得的場景。
  • 辛棄疾一首出神入化的詞,平淡中句句都是講究,詞中之龍已入化境
    但不管如何排,有一個人都穩坐前3的寶座,這個人就是詞中之龍辛棄疾。一生戎馬的辛棄疾與蘇軾並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他將宋詞推向了一個嬉笑怒罵皆可成文的境界。或許是因為一生金戈鐵馬,讓他生性灑脫豪放,於是他的詞也變得毫無規矩、變化無端。開心時他寫下「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除了他誰能將蛙聲寫得這麼唯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