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文人的筆,用來寫中秋月色時,便成就了一首首絕美的句子。一般來說,中秋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是怎樣呢?應該是蘇軾的美好祝願,「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是王建的傷感秋思,「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是孟浩然的光彩夜空,「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溼」。但當中秋詞到了詞中之龍辛棄疾手上,則似乎變了模樣。
辛棄疾平生極好寫中秋詞,筆下曾有過數首經典,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一首《太常引》。845年前的中秋之夜辛棄疾寫下這首別具一格的中秋詞,開篇就夠驚豔,浪漫與氣勢並存,在詞中我們看到了一個不服輸的辛棄疾。讓我們一起來品一品: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為呂叔潛賦》宋.辛棄疾一輪秋影轉金波,飛鏡又重磨。把酒問姮娥:被白髮、欺人奈何?乘風好去,長空萬裡,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寫這首詞時辛棄疾34歲,題目中的呂叔潛是其好友。當時辛棄疾主張抗金,連獻計策,卻無人理會,讓他憤懣不已。所以在當年的中秋夜,他一氣之下寫下此詞,全詞既有中秋的浪漫又有不凡的氣魄。
詞的上片以「一輪秋影轉金波」的景色描寫下筆,開篇就已經夠驚豔了。一輪秋月灑下萬裡金波,就像剛剛磨好的銅鏡飛向上天空。詞人用一個「轉」字描寫月之靈動,用「秋影」來指代秋月,又用「飛鏡」來比喻月之明亮,字字都寫月,卻不出現一個「月」字,可謂十分高明了。
第二句「把酒問姮娥」之語,與李白、蘇軾把酒問青天異曲同工,只是別人問的都是今夕何夕之類,但辛棄疾問的是:「是不是有人欺負我,不然我怎麼增了這麼多白髮?」估計嫦娥仙子聽到這話,也不知道作何回答了。看似嬉笑的話中,抒寫的不過是一個「愁」字,因為懷才不同才會愁白了頭,而欺負他的是朝中的小人們。
詞的下片,不服輸的辛棄疾怎會甘願被人欺,於是便有了「乘風好去」的豪言。他要乘風而上,以至萬裡長空,俯瞰大好河山。光是看還不行,他還要找到月中桂樹,砍下桂樹的雜枝,讓月色灑滿人間。詞人將小人比作桂樹的雜枝,而自己飛上長空正是為了去除它,這是辛棄疾的不服輸和氣勢。
作為一首非典型中秋詞,這首詞可謂別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從望月到問月,再到奔月,寫得是一氣呵成,行雲流水。既有著「秋影轉金波」的浪漫,又有著被人欺的委屈之語,這與下片中奔月砍桂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為我們塑造了一個身於逆境卻不肯認輸的詞人形象,令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