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亮」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都不太熟,但如果說「陳同甫」可能大家就會反應過來了。沒錯,辛棄疾的名作《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寫給他的。
陳亮,字同甫,是南宋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辛棄疾私交甚篤。
而兩人之所以能夠成為知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們都是堅定的「主戰派」,一心致力於恢復中原。
根據歷史記載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他曾多次上書,直言不諱地批評南宋的偏安一隅,傳聞宋孝宗都曾被他的慷慨陳詞所打動,但也因此遭到了當時絕大多數當政權貴的忌恨。
他曾兩次被冤下獄,受盡折磨,即便如此,他也不改其志。
今天要講的是他的代表作《水調歌頭·送章德茂大卿使虜》,入選《宋詞三百首》,氣勢磅礴,令人肅然起敬。
這首詞寫於公元1185年,當時作者的好友章德茂奉命出使金國。
若是兩國處於對等地位,那麼出使也算是友好交流,可偏偏從1164年,宋孝宗籤訂了屈辱的合約「隆興和議」後,南宋向金國俯首稱「侄」,不僅每年要向金國繳納大量「歲幣」,每逢年節生辰,還要派遣使者前去朝賀。
所以在這樣的背景下,使臣的地位是非常屈辱尷尬的。
南宋有志之臣,對於這樣的差使,是非常惱火排斥的,然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即便屈辱,也得忍著
而陳亮的好友章德茂曾兩次奉命出使金國,一次是1184年八月,還有一次就是1185年十一月,此次的任務是為了慶賀金國國主的生辰。
詞作開頭「不見南師久,漫說北群空」十字劈空而來,筆鋒直指金人,意在警告他們不要以為我們南宋久不興幹戈,就是怕了他們,南宋有志北伐的大有人在。
這是對金人的警告,同時也暗含對朝廷苟且偷安的不滿。
接下來的兩句是對友人的鼓勵。
他希望在此次的出使中,章德茂能夠不畏強暴,彰顯出南宋好兒男的英雄氣概。
接著詞人又從此次的出使,聯想到了其他時候的出使,於是發出了「自笑堂堂漢使,得似洋洋河水,依舊只流東」的反問。
這一句反問凸顯了詞人強大的民族自信心,我們堂堂漢使怎會年年向金國納貢?
最後他又以肯定句加強了他對改變目前局面的信心,他堅信終有一天,南宋會戰勝金國,懸敵主之頭顱於藁街。
詞人在上半闋中一再強調南宋如今的局面是一時,終有反攻之日,意在加強友人的民族自信心,從精神上給予友人最大的鼓勵和支持。
接著的下半闋,詞人抒發了國土淪喪的憤慨,以及堅定的勝利信念。
在這孕育了堯舜禹這些聖人,創造了燦爛文化的國度裡,即使再懦弱,也總會有一兩個恥於向金人搖尾乞憐的仁人志士吧。
我們的大好河山,怎能任意讓金人玷汙和踐踏?
自古就不乏為國獻身的仁人志士,南宋幾時才能有人與這些浩然正氣的先烈精神相通呢?
英雄還未出現,前途未卜,但詞人依然堅信金人的氣數已盡,而南宋如日中天,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下半闋前幾句的反問,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詞人對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不滿和憤懣之情,以及對驅逐金人,恢復河山的急迫之情。
對朝廷的憤慨,以及對勝利的渴望,最後一句「赫日自當中」噴薄而出,令人振奮,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這應該算是宋詞裡最另類的一首送別詞,沒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不舍,也沒有「江頭未是風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的悵惘,而是充滿了高亢雄壯的愛國之情,氣勢磅礴,令人肅然起敬。
註: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就點個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