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長魚龍化石,1.8噸猛獁象骨架,秋哥帶你逛石林地質博物館

2021-01-14 星空自由行

在進石林景區之前,偶遇石林博物館,雖然沒什麼人進去參觀,但對於我這種逢博物館必進的人來說,怎麼可能放過呢?必須進去看看的啊!對了,石林博物館大名叫「石林喀斯特地質科研博物館」,那麼,來吧,follow me!

來看看這個,這叫蓬萊靈芝,叫靈芝我理解,但這塊石頭明明是產自雲南,為啥非要是山東蓬萊的呢?

這個叫「瑞獸吉祥」,恕我眼拙,實在沒看出來是啥「瑞獸」,有知道的麼?

這一大塊長度接近13米,高接近4.5米的巨石板,可是獲得金氏世界紀錄的哦!太震撼了!

這個的名字特別貼近真實:石林勝景,簡直就是縮小版的石林啊!

左邊這個叫「大疊水瀑布」真像!右邊那個叫「冰山一角」,略有點牽強;

這個叫「雪海冰原」,這名字起的,怎麼都看不出跟「雪海」有啥關聯,起碼得是白色的吧?沒見過雪海或者冰海是土黃色的啊!起名字的兄弟走點心好不?嘿嘿嘿!

博物館內部,燈光設計的有點特色;

水晶鞋!大家知道是怎麼形成的嗎?雕刻的?NONO!自然形成的?怎麼可能!其實是原住民不小心把草鞋掉進溶洞裡去了,然後被方解石結晶慢慢的包住,最終形成了一雙水晶鞋!大自然太神奇了!當年不小心把草鞋掉進去的人,永遠也想不到本來一文不值的草鞋經過大自然的二次加工變成了無價之寶!

像不像年輪?其實它叫「包羅萬象」,至於包羅了哪些「萬象」,說實話我也不知道,銘牌上也沒寫,只能自己想像了……

這是來自泥盆紀的珊瑚化石,是不是說明了雲南以前是一片汪洋大海?名字很有意思,叫「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還是沒看出來哪裡是「鷸」哪裡是「蚌」;

這個巨大的化石,來自2.3億年之前三疊紀中晚期的貴州,一條暢遊的魚龍。對,它的名字就叫「暢遊的魚龍」;

這同樣是來自2.3億年之前三疊紀中晚期的貴州,我怎麼看都是蓮蓬,看說明,居然是「海百合」,海百合是啥?

乍一看嚇我一跳,以為是人頭呢,其實是猴頭,形成方式和上面的水晶鞋是一樣的,都是被方解石覆蓋包裹而成的,這要是一個人掉進去,不可想像啊!對了,這個也是獲得過金氏世界紀錄的哦!

這個是恐龍蛋化石和恐龍爪子化石,來自遙遠的白堊紀以及赫赫有名的侏羅紀;

海龍化石,來自三疊紀早期,再一次證明雲貴高原之前就是一片汪洋大海;

這頂草帽是鐘乳石,來自雲南文山;

拉近了看看,這一個個密密麻麻的,這是要逼死密集恐懼症的節奏啊!

這叫霰石,來自海南;

這一根根紅色細管,看得我毛骨悚然;

這是來自超人老家「氪星球」的嗎?其實是巨型石膏,來自新生代的雲南;

鐘乳石,群猴望月,還真有點像;

這是來自三疊紀的玄武巖,名字叫「大衛的沉思」,不要欺負我沒見過「大衛的沉思」啊!這哪點像了?我覺得叫「脂肪肝」比較合適,哈哈哈!

整整一面牆高的化石!我的天啊!

猛獁象骨架,看過《冰川時代》動畫片吧,裡面的主角就是兩頭猛獁象,可惜已經滅絕很多個世紀了;

薩斯特魚龍化石,三疊紀中晚期,貴州,體長12米!12米是啥概念?一輛普通的三廂轎車長度在4米左右,12米就是3輛轎車首尾相連!這麼大一條魚,得用多大的鍋才能燉得下啊!

寫在最後:實話說,這個博物館我看的有點懵,畢竟專業性太強了,很多名詞我都不認識,沒法念出來,更沒法打字打出來了,這讓我想起了撫仙湖的帽天山。但不管怎麼說,除非你對此一點都不感興趣,否則還是很推薦去逛逛的,看完你就會明白,人類太渺小了,大自然才是地球真正的主宰;

相關焦點

  • 走進安徽地質博物館,帶你去看中國2.5億年前的巢湖魚龍
    2019年深秋時節,我在一年一次的休假遊中來到了安徽首府合肥,有幸遊覽了天鵝湖畔文化博物園中的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今天就請各位朋友跟著我走進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去看一看中國最早的魚龍——巢湖魚龍。
  • 直徑1.72米重8噸 世界最大夜明珠落戶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
    浙江在線4月27日訊 日前,浙江東方地質博物館開館三周年之際,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最大夜明珠將向市民開放展示,隨後落戶於此,這將成為東方地質博物館的又一大亮點。  據悉,這顆螢石夜明珠直徑1.72米,重8噸,外形光潔,沒有普通螢石上常見的冰裂紋。這顆夜明珠在黑暗中能自然發出由綠變白的螢光,如皓月般光亮美麗。夜明珠發光的原因是與它含有稀土元素有關,是礦物內有關的電子移動所致。當礦物內的電子在外界能量的刺激下,由低能狀態進入高能狀態,當外界能量刺激停止時,電子又由高能狀態轉入低能狀態,這個過程就會發光。
  • 神奇的魚龍
    圖1 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魚龍化石圖2 貴州省博物館展出的魚龍化石骨架地球誕生於46億年前,35億年前出現單細胞生物。經過漫長時間的演化,終於在寒武紀上演「生命大爆發」,屬於脊椎動物的魚類即於這一時期出現(圖3)。
  • 石林喀斯特地質博物館,神奇詭異的夜明珠,超適合親子科普
    石林喀斯特地質科研博物館 未來也來公園由石林喀斯特地質科研博物館和珍寶三宮組成,裡面收藏了很多的礦石和化石,是目前國內罕見的地球科學科普展覽與文化體驗主題公園。
  • 安順關嶺大山裡,藏著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還能親手挖走化石哦
    博物館:① 42平方米海百合化石牆② 10米長鎮館之寶鄧氏貴州魚龍③ 「龍帶花」、「龍帶仔」海龍化石特色體驗:1. 環幕電影2.11號館:看魚龍寶寶、學習魚龍的生產方式1號館內地上的美麗盤江龍,體長將近4米,屬中型魚龍,但尾部未完整保存。它屬於三疊世晚期,距今兩億兩千萬年前的海生爬行動物。
  • 英國男子在海灘遛狗,意外發現侏羅紀時期巨型「魚龍」骨架
    他看到了一塊約五英尺半長(約1.5米)的化石。作為一名業餘考古學家,喬恩以自己的知識儲備判斷,這可能是一具生活在侏羅紀時期的魚龍類海洋動物化石。喬恩解釋道:從這具標本來看,根據它胸鰭上的骨頭數量,以及它明顯沒有骨盆帶,以及它背部獨特的『隆起』,這可能是魚龍的遺骸。
  • 世界最大恐龍復原骨架亮相北京 自然博物館外展出長約38米
    京華時報訊(記者潘珊菊)昨天,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復原骨架巨型汝陽龍首次在自然博物館亮相,此外,與北京觀眾見面的還有流失美國近20年、世界罕見的恐龍胚胎化石「路易貝貝」以及其他恐龍化石特展。據了解,此次展覽將持續近5個月。
  • 【組圖】暑假 帶孩子來合肥地質博物館看恐龍化石啦!
    【組圖】暑假 帶孩子來合肥地質博物館看恐龍化石啦! 逛博物館不失為一種降溫避暑的好選擇。對於熱愛自然科學的孩子們來說,暑假的來臨意味著有更多的課外時間,在博物館的展廳內觀賞恐龍骨架、穿越遠古時空不失為度夏的理想方式。8月4日,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裡,一群熱愛生物和地質科學的孩子或跟隨家長、或結伴而行,穿梭在博物館涼爽寬敞的大廳內,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
  • 一次閱盡巢湖魚龍的「今生前世」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周五精彩開展
    你去過巢湖魚龍的發掘地嗎?你知道安徽著名的火山地貌是什麼樣麼?大名鼎鼎的巢湖魚龍化石你見過麼?11 月 9 日," 龍出巢湖——安徽巢湖龍動物群 " 專題展將在安徽省地質博物館臨時展廳拉開帷幕。
  • 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現地——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
    中國第一塊恐龍化石的發現地——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因龍而名」,這裡被譽為「恐龍的故鄉」。嘉蔭恐龍國家地質公園,這裡位於嘉蔭縣城西9公裡處,面積38.44平方公裡。嘉蔭縣龍骨山出土組架的恐龍化石就不下10架。據專家介紹,龍骨山是一座大型的恐龍墓葬群,恐龍化石十分豐富。經估算,龍骨山地區埋藏恐龍化石骨架多達150餘個。嘉蔭龍骨山盛名遠播還是源於100多年前的一次偶然發現。
  • 世界最大恐龍骨架亮相北京自然博物館
    體長38.1米,脖子長17米,頭部離地面高度達14.5米,體重可達130噸——億萬年前曾生活在今天河南的巨型汝陽龍骨架昨天起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展出,這可是迄今世界上發現的最大恐龍骨架。  此次「龍騰中原——路易貝貝及中原巨龍特展」由河南地質博物館和北京自然博物館合辦,將持續至明年4月19日。  昨天上午,巨型汝陽龍復原骨架在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院內完成了架裝——骨架個頭太大,室內實在放不下。  據河南地質博物館專家介紹,這個巨型汝陽龍的骨架發掘於2008至2009年,從一個大腿骨開始,歷時七個月。
  • 呼倫貝爾大草原:驚現猛獁象
    走進呼倫貝地質公園,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生活在一萬到十萬年前的猛獁象。猛獁象最早可以追溯到冰川時期,那時呼倫貝爾大草原就是猛獁象的第二故鄉。呼倫貝爾地質公園猛獁象化石一萬年前,呼倫貝爾大草原是冰川氣候,極為寒冷。猛獁象的身上長滿了厚厚的半米長褐色的毛,長毛下面還長著細小的絨毛。
  • 瀋陽最值得帶孩子玩的地方,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全程免費無門票
    遼寧古生物博物館模型,一側有博物館的簡介。古生物博物館實行收票不收費模式,成年人憑有效證件(身份證、老年證),兒童不需要證件,到門口的換票處,免費換取門票即可入場。博物館內共設有8個展廳、16個展區,推薦大家先到頂樓再向下逐層遊覽,能一個不落地遊遍整個場館。
  •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魚龍驛站」落戶家家景園社區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地質風貌攝影作品展、恐龍蛋化石、礦物標本、地質災害避險課……記者今天從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獲悉,該館「魚龍驛站」正式落戶合肥五裡墩街道家家景園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從此以後,社區居民在家門口就享受到科技大餐。
  • 我國第一塊恐龍化石出土地:黑龍江邊嘉蔭國家恐龍地質公園
    如今這裡已建成以恐龍為主題,以恐龍化石為基礎,結合恐龍科普知識,發掘現場和聲光電控制的原始場景為一體的恐龍主題公園,並升級到國家級恐龍地質公園。1902年由原住民提供線索,俄國人在這裡發現了恐龍遺骸,並進行了發掘。用挖出來的恐龍遺骨化石,組裝成一具完整的恐龍骨架——黑龍江滿州龍骨架。
  • 洛陽再次牛X,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復原骨架來自洛陽
    這個名叫「巨型汝陽龍」恐龍復原骨架於2006年在洛陽市汝陽縣被發現,骨架體長38.1米,肩部高6米,是已知世界上復原裝架最粗壯、最重、最大的恐龍。專家推測其活著時的體重可達130噸,相當於20頭成年大象。
  • 山東有個世界最大恐龍博物館,六項吉尼斯,絕對長知識
    他說,有一個博物館,可能不太出名,但建議你一定要去看看,保證不會後悔。清清楚楚記得,他用了「震撼」兩個字。>這根產自新疆青臺縣的樹幹,長38米,根部直徑1.2米,共分33段,橫斷面年輪十分清晰,儘管遠看它依然是一棵大樹幹的模樣,其實已不能再稱其為木頭,如今它已經變成了貨真價實的石頭。
  • 成都崇州有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2016年在成都崇州成立的天演博物館,以館藏近5萬件古生物化石標本,打造了一座化石版的「侏羅紀公園」。  這裡有體長23.8米、距今1.5億年左右的馬門溪龍,有化石含骨量高達67%、生活在6700萬年前的巨型山東龍,包括霸王龍、暴龍、劍龍、翼龍等電影裡出現過的恐龍,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得到標本。
  • 超大真實恐龍化石展開幕,奇趣體驗不容錯過
    「路易貝貝」與雙層分布、表面清晰可見的4 枚西峽巨型長形蛋化石共生在一起,初步鑑定,它是一個剛剛破殼的小竊蛋龍寶寶。「路易貝貝」為研究竊蛋龍的個體發育、系統分類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學信息,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科普價值。經過近三年的不懈努力,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於2013年12月19日將流失到美國18年之久的恐龍胚胎化石「路易貝貝」正式接回祖國,本次亮相是在家鄉之外的第一次亮相。
  • 遊覽博物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霸王龍曇花一現難道是因為吃?
    在英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最熱門的區域就是藍區恐龍館了。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翼龍霸王龍等遠古動物的化石。還能親眼目睹被博物館復原得栩栩如生的各種模型。聆聽曾經那些生活在地球上的霸主們的生活故事。霸王龍曇花一現難道是因為吃不飽?首先小編介紹一下現在愛睡覺愛吃樹葉的樹懶的祖先大地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