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省會合肥市政務文化新區天鵝湖畔有一座文化博物園,這裡也是安徽精神文化的搖籃。在博物園中有兩座最能代表安徽悠久文化歷史和地理歷史的場館,一座是安徽博物院,另一座就是位於博物園西側的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在安徽文化博物園的介紹中有一句話寫的特別好:從這裡走進歷史,讓歷史告訴未來。2019年深秋時節,我在一年一次的休假遊中來到了安徽首府合肥,有幸遊覽了天鵝湖畔文化博物園中的安徽博物院和安徽省地質博物館,今天就請各位朋友跟著我走進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去看一看中國最早的魚龍——巢湖魚龍。
安徽省文化博物園簡介
安徽博物院,遠處的花船是在建國70周年國慶閱兵時經過天安門的安徽巡遊船
安徽自然博物館
安徽自然博物館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是安徽省內最大的一座地質、自然科學類博物館,也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博物館中最具特色的就是地質古生物了。根據地質博物館的資料介紹,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總建築面積2.6萬餘平方米,陳列面積約1.7萬平方米,位於文化博物園中的新館於2012年10月正式開館運行。新館中主要包括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恐龍廳、礦物巖石廳、資源與環境廳等幾個常設展廳,在博物館的一樓主要是序廳、地球廳、生命演化廳和礦物巖石廳,二樓主要是恐龍廳和資源環境廳,三樓主要是恐龍廳和精品廳,四樓主要是恐龍廳,所以恐龍展覽在安徽地質博物館中佔了大多數板塊。
安徽自然博物館分布圖
雌黃
金礦石
青金礦石
菊花石
輝銻礦石
礦物巖石廳主要展示了來自安徽各地的礦物巖石標本,比如雌黃、金礦石、青金石、尖晶石、菊花石、輝銻礦石、孔雀石、螢石、方解石、菊石等常見的礦石標本,其中還有一些我從來沒有看到過的礦石,比如一塊頭髮石,石頭上長了茂密的形如髮狀的物質,真是讓人嘆為觀止。
孔雀石
螢石和方解石
頭髮石
菊石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的資源環境廳也是非常精彩的一個展廳,這個展廳以「富饒美麗的安徽」為主題,圍繞安徽的國土資源和地質環境進行展示,突出展示了安徽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水資源以及測繪成果等內容,還展示了安徽大地上的地質遺蹟、地質公園以及地質災害情況等內容,讓來到這裡的遊客對美麗安徽有了更多的認識。
地球廳和生命演化廳和我在其他地方的地質博物館中看到的內容差不多,主要是介紹地球形成、構造、演化的過程以及地球上的生命起源、發展和演化的進程等內容。感覺這樣的展示讓讀書的孩子們來看一看會更好,博物館裡通過現代化的科技手段和場景的形式展示的內容要比書本中介紹的有關地球的知識和生命演化的知識生動活潑許多,所以對於孩子的學習應該有很大作用,然而對於很多掌握了這些知識的成年人來說,這些內容似乎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唯一吸引眼球的就是生命演化廳中的古生物化石了。
貴州龍化石
長頸角石
李氏微角石
李氏喇叭角石
鴇頭貝
會鳥化石
大別古脊齒獸
展廳中展示的古生物化石包括伊克昭龍化石、近鳥龍化石、季氏北票頜龍、中華古果化石、長嘴鳥化石、巢湖魚龍和馬家山龍魚化石等,其中最珍貴的就是巢湖魚龍化石。很多朋友都聽說過恐龍,對於魚龍的名字比較陌生,魚龍是生活在海洋中的一種古爬行動物,它們主要生活在恐龍大面積出現的初期階段,被稱為當時的「海洋霸主」,在安徽省發現的巢湖魚龍化石據說是生活於三疊紀期的魚龍,這也是已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魚龍化石,距今至少有2.5億年以上,因此十分珍貴。
巢湖魚龍
馬家山魚龍
柔腕短吻龍
巢湖魚龍
混魚龍
羊圈幻龍
中國龍龜
董事中國翼龍
長趾大凌河龍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的幾個恐龍展廳也比較有意思,主要以「恐龍的世界」為主題,通過恐龍知識介紹、標本展示、生態景觀復原以及互動多媒體等方式向遊客展示了恐龍的起源、進化、發展和滅絕的歷史,最讓人震撼的就是大廳中央展示的幾具高達十多米的恐龍骨架,這裡也是眾多兒童最感興趣的一個地方。
恐龍蛋化石
長形恐龍蛋化石
安徽省地質博物館和安徽省博物院一樣,每周二至周日對外開放,每周一閉館。雖然是免費對公眾開放,但是遊客需要憑藉個人身份證在入口處的取票機上列印門票才能進入參觀,所以去參觀之前一定不要忘記帶身份證。
安徽省文化博物園
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xiaoyao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