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偃師 夏代遺留的二里頭遺址

2022-01-25 河洛風土

二里頭文化是指以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中原龍山文化和二裡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豫西、豫中,首先發現於河南省鄭州市洛達廟遺址,但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既包含了二里頭遺址的文化,又包括了二里頭遺址之外具有二里頭遺址文化特徵的上百處遺址所反映的文化面貌。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

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銅器、骨角器及蚌器等遺物,其中的青銅爵是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青銅容器。二里頭遺址是二里頭文化的命名地,並初步被確認為夏代晚期都城遺址

20世紀30年代至50年代,是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學術界開始把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興的近現代考古學上。1950年代,商文化二裡岡期遺存和鄭州商城的發現,使學界對早於安陽殷墟的商文化有了較為明晰的認識。李學勤、安志敏、石興邦等根據鄭州商代遺址的發現,提出介於商代文化層和龍山文化層之間的「洛達廟期」遺存(即後來所稱的「二里頭文化」)是探索夏文化值得注意的線索或對象 。

20世紀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期,為了解決與夏文化相關的諸學術課題,徐旭生首先全面梳理了文獻中有關夏代的史料,認為豫西的洛陽平原及其附近和晉西南的汾水下遊「兩個區域應特別注意」。1959年夏,徐旭生率隊在傳說中夏人活動的中心地區豫西開始了對「夏墟」的考古調查 。調查中所踏查的遺址,即包括著名的偃師二里頭遺址。這是首次明確以探索夏文化為學術目標所進行的田野考古工作。以此為標誌,中國考古學界開始進入了以大規模的田野調查與發掘為基本手段,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夏文化的時期。

通過多年田野考古工作與綜合研究,中原地區仰韶文化→中原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二裡崗期商文化的發展序列得以建立,探索夏文化的範圍,集中到了河南中西部與山西西南部的中原龍山文化的有關遺存和二里頭文化上。1959年秋,考古工作者即開始對二里頭遺址進行試掘。此後,除了「文革」期間中斷了數年外,二里頭遺址的發掘持續不斷,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考古收穫 。二里頭遺址的發掘,確立了二里頭文化,證明了二里頭遺址是一處早於鄭州商城的具有都城規模的遺址,二里頭遺址和二里頭文化成為公認的探索夏文化的關鍵性研究對象。二里頭遺址以及臨汝煤山、禹州瓦店、新密新砦、鞏義稍柴、登封王城崗等遺址的發掘,確認了二里頭文化早於二裡岡期商文化、晚於中原龍山文化的相對年代關係,以及三者間在文化面貌上一定的繼承性,也為探索夏文化和夏代都邑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豫西晉南地區進行的考古調查,也發現了一大批與夏文化探索有關的遺址。1970年代開始的對夏縣東下馮、襄汾陶寺等遺址的發掘和研究,把夏文化探索的範圍擴展到了晉南地區;根據二里頭文化遺存在豫西和晉南地區的差異,二里頭文化又被區分為以二里頭遺址為代表的二里頭類型和以東下馮遺址為代表的東下馮類型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青銅時代的文化,該文化以發現於河南省洛陽偃師二里頭命名。約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公元前十七世紀。主要分布在河南中、西部的洛陽附近和伊、洛、潁、汝諸水流域以及山西南部的汾水下遊一帶。已發現的遺址有近百處,經過發掘的有洛陽東乾溝、矬李、東馬溝,陝縣七里舖,汝州市煤山,鄭州洛達廟和山西夏縣東下馮、翼城感軍等地點。

根據二里頭遺址的底層於典型器物所作的排比,二里頭文化被分為4期:

第一期陶器以褐陶為主,磨光黑陶佔有一定比例,紋飾以籃紋為主,另有少量的方格紋、細繩紋;

第二期陶器中黑陶的數量減少,以細繩紋為主,籃紋和方格紋明顯減少;這兩期的器形多折沿、鼓腹、小平底。第三、四期的陶器顏色普遍變為淺灰、以繩紋為主,出現粗繩紋,籃紋和方格紋幾乎絕跡。在第三期遺存中,第一、二期常見的鼎、深腹盆、甑等繼續沿用,但有局部的變化,同時,新出現了鬲、卷沿圜底盆、大口尊、小口高領甕等與商代二裡岡期遺物十分接近的器物。這組新器形在第四期中越來越多,並表現出融合前者的趨勢。東下馮類型也分為四期。

夏王朝的中心區域,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均證實在豫西(洛陽)晉南一帶,考古發現其代表性文化,是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

經歷了仰韶文化、龍山文化3000年的發展到了龍山文化末期,黃河流域許多氏族部落先後進入更大規模的軍事聯盟時期,形成了一批在古史傳說中很有影響的軍事集團,產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神化了的酋長,如黃河下遊的皋陶氏、伯益氏,黃河中遊的顓頊氏、帝嚳氏,渭水流域的炎帝神農氏,淮河流域的太皞氏等等。這些大的軍事集團經過數百年的交流與融合,大約在公元前22世紀之前,各自成為城邦制的軍事酋長國。黃土高原的黃帝部落集團統轄下的六個巨大的部落聯盟,成為活躍在陝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區最強大的力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代。

夏代的經濟生產比以前有了顯著的提高,反映在物質文化上更加豐富。豫西(洛陽)地區的二里頭文化,是夏代中心區域的代表性文化。從二里頭文化的遺蹟和遺物,可以看出夏代社會經濟的基本狀況。

由於夏文化是許多地區不同氏族集團交融的產物,在這廣闊的地域內,各地的二里頭文化不盡相同,大致可分為豫西地區的二里頭類型、晉南地區的東下馮類型、豫北冀南地區的下七垣類型、豫東地區的下王崗類型。這些不同類型,是不同淵源的龍山文化時期氏族部落文化傳統承襲發展的結果。

在夏文化的中心地帶分布的是二里頭文化的二里頭類型和東下馮類型,為夏王朝所直接統治,其它類型則可能是與夏人聯密切或有姻親關係的方國。

新的考古發現,使一度歸於沉寂的中國考古界關於夏商分界的討論重新出現新的興奮點。一個有趣的現象是,關於二里頭文化與夏商文化的關係問題,持不同觀點的學者都能從新發現中找到有利於自己的證據,「這完全是兩個聲音,但有一點值得放心,無論持什麼觀點,沒有人懷疑新發現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許宏說。「從新發現中,人們幾乎可以觸摸到中國第一個王朝的脈動了。」許宏說。但作為都城的二里頭,它的內涵布局及其演變過程、它的文化面貌及其背後人們共同的社會生活與組織結構、它的族屬國別以及人地關係等諸多課題,還只是粗線條的把握。就其族屬和國別而言,當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論的範疇,二里頭文化與夏文化問題的最終解明,仍有待於帶有較多歷史信息的內證性遺存比如文字的發現。

免責聲明:我們尊重原創,也注重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權益請及時聯繫,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

掃描二維碼,即刻關注

相關焦點

  • 河南偃師二里頭!
    河南偃師二里頭!在中國考古史上,一個名叫「二里頭」的地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義,因為,「二里頭文化」指向的是「早早的中國」。這裡的「二里頭」,指的就是位於河南洛陽偃師的二里頭村。上世紀三十年代至五十年代,是學術界對夏文化探索的肇始期。「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夏朝到底在哪裡?千百年來,一直是未解之謎。人們把對夏史的重建寄托在新興的近現代考古學上。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一代代學者依據當時的考古發現,結合對文獻記載的全面梳理,包括參考相關遺址的碳十四測年數據等,雖然對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有不同的認識和見解,例如,二里頭遺址一、二、三、四期均屬於夏文化,或一、二期屬於夏文化,三、四期屬於早商文化等,但對夏文化探索仍然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和階段性的主要成就。
  • 河南偃師 商代城池遺址
    從已發現的遺蹟來看,偃師商城內既有大型宮殿建築,又有軍事防禦設施,具備了早期都城的規模和特點。在偃師城西1公裡、距「二里頭遺址」僅6公裡的地方,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商朝早期城址,這就是人們苦苦尋找的商朝第一個都城——西亳。商湯滅夏後,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稱西亳。《括地誌》云: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從都之 。
  • 劉海旺: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一代代學者依據當時的考古發現,結合對文獻記載的全面梳理,包括參考相關遺址的碳十四測年數據等,雖然對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的夏文化有不同的認識和見解,例如,二里頭遺址一、二、三、四期均屬於夏文化,或一、二期屬於夏文化,三、四期屬於早商文化等,但對夏文化探索仍然達成了一定的共識和階段性的主要成就。
  • 開著第十代索納塔繼續打卡偃師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洛陽城的第二天昨天帶朋友去了龍門石窟和天堂名堂,一天打卡兩個地方,說實話確實有點累,行程結束之後,回到家隨便吃了點飯,躺床上就睡了,粗略一算睡了將近10個小時,也是挺佩服我自己,哈哈,所以第二天就安排一個打卡地方,就去年剛火的偃師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 言說歷史|二里頭文化遺址的發掘,對認識夏朝歷史有重大意義!
    早在20世紀中葉,著名史學家范文瀾先生根據《竹書記年》中的傳說和《史記》的記載,將夏代列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然而,單靠文獻資料研究夏代歷史,許多問題很難,甚至不可能得到解決。而考古發現無疑對認識夏代歷史有著重要的意義。
  • 二里頭遺址「九宮格」布局及「井字形」道路能夠斷代?
    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挖掘,可以清晰的讓我們看到該地的古城遺址中心區呈「九宮格」式布置,城市道路呈「井字形」分布。「九宮格」及「井」把古城劃分出多個網格區域,網格內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基址和墓葬。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大型夯土宮殿建築、貴族墓葬、祭壇、銅玉禮器及綠松石龍,且遺址處於「夏墟」。綜合分析後,二里頭的考古越來越趨向於,該遺址當為夏王朝都城,是集權力、祭祀、禮儀、經濟為一體的夏王中心。僅憑這些「水中月鏡中花」,我們就豐富了夏文化?就確定了夏王都?
  •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指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一至四期所代表的一類考古學文化遺存,是介於河南龍山文化和二裡岡文化的一種考古學文化。該考古文化主要集中分布於晉南、豫西,尤其以二里頭遺址發現的該類文化遺存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故以此命名。二里頭文化是進行夏文化探索的主體內容。 二里頭遺址是一處夏代晚期的都城遺址,總面積約3平方公裡,遺存可劃分為四個時期。遺址內發現有宮殿、居民區、制陶作坊、鑄銅作坊、窖穴、墓葬等遺蹟。
  • 五千年歷史看洛陽,走進二里頭遺址博物館
    圖文:風煙淨(作者授權發布)地址:洛陽市偃師古城快速路北50米千年歷史看北京,三千年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河南。河南地處中原,黃河在此交匯,文化歷史燦爛悠久。而河南洛陽更是十三朝古都,絲綢之路起點。二里頭遺址便是經考古學與歷史文獻學考證的中國最早王朝
  •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2020-11-25 14:41:28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不同的網格區域,不同家族分區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日前,考古人員在二里頭遺址原有「井」字形主幹道、「九宮格」式布局等基礎上,發現「井」字形道路延伸範圍更大,道路兩側多有牆垣。在宮西路以西新發現與宮西路、宮東路平行的道路,且宮西路與此道路、宮東路的距離大致接近。
  • 國家文物局通報河南二里頭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本文轉自【「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國家文物局」微信公眾號消息,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
  • 夏文化研究有新進展,考古發現二里頭遺址網格型都城布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1月25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河南二里頭遺址、安徽禹會村遺址、河南時莊遺址、餘莊遺址、黃山遺址等5項重要考古發現。這五項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夏文化研究、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
  • 偃師首陽新區夏都大橋建設即將收尾:為二里頭遺址博物館打好前站
    夏都大橋位於洛陽市下轄偃師市翟鎮二里頭和首陽山古城村之間,該項目橫跨洛河兩岸,於2017年4月5日正式開建。夏都大橋項目是偃師市洛河生態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重點工程之一,橋北部距離中國二里頭遺址夏都博物館不到2公裡,未來將作為二里頭夏都博物館周邊出行閉環道路的東部通道。
  • 河南今年將以偃師二里頭遺址公園建設為契機,打造夏代王都大遺址群
    河南商報記者 鄭超謀劃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打造黃河黃金文化旅遊帶、推動夏文華考古挖掘研究……2020年,河南文旅方面定下了這些計劃。1月18日,2020年全省文化和旅遊工作會議在鄭州召開,河南商報記者從會上了解到,2020年河南省文化和旅遊系統要在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有新作為和新擔當,要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以黃河文化為主線,統籌推動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 二里頭是夏都遺址毫無疑問!國內頂級考古專家們這樣說……
    「因為根據發掘情況,這個時期二里頭都邑遭到了致命破壞而廢棄,後來也沒有出現作為替代的同類型、大範圍的遺蹟。與其相繼的是,偃師商城突然出現於二里頭都邑東北約6公裡處,其第一期和二里頭文化四期晚段出土的器物很相近。這說明商派軍隊來二里頭滅了夏,又不放心,就在附近建了偃師商城。」李伯謙說。
  • 偃師商城遺址:一座將被喚醒的商代「紫禁城」
    1983年,為配合大唐洛陽首陽山發電廠選址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偃師市區西南側進行地下文物勘查,偶然發現了一處商代都城遺址,這就是偃師商城遺址。  這裡陸續發現了城牆、城門、護城河、宮殿、府庫、手工業作坊、墓葬、水井等遺蹟。經過調查和發掘,結合文獻資料,確定該城址便是商滅夏後的首座都城遺址西亳。
  • 偃師上了《河南日報》頭版頭題!
    規劃先行,大手筆保護大遺址。偃師先後委託國家專業院所編制完成二里頭遺址、商城遺址等保護規劃,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大遺址。資料圖片:圖為參加開館儀式的專家學者參觀「鎮館之寶」之一的乳釘紋銅爵酒禮器(夏,二里頭文化四期)。
  • 二里頭遺址憑什麼是夏都?從遺址中出土青銅器的「中國之最」說起
    偃師二里頭遺址的研究若從1959年考古專家徐旭生先生的尋找「夏墟」那一年算起,如今已經過了近60年,二里頭遺址為夏代晚期王都的地位已被大多數學者認可,二里頭夏都遺址博物館也已在去年建成開放。不過,網絡上還有不少質疑的聲音,但是我是非常贊成二里頭遺址為夏朝都城的定性的。二里頭遺址確實非常具有「王氣」,這一點從遺址中出土的上百件青銅器中也可看出。
  • ——河南偃師二里頭發現中國最早的多網...
    近日,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布最新考古成果: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把二里頭都城分為不同的網格區域,不同家族分區而居、居葬合一,形成了中國最早的多網格式都城布局。  日前,考古人員在二里頭遺址原有「井」字形主幹道、「九宮格」式布局等基礎上,發現「井」字形道路延伸範圍更大,道路兩側多有牆垣。
  • 為何判定二里頭遺址為夏都?
    歷經62年的考古挖掘,人們驚奇地發現,這個看起來並無二致的小村落,卻是打開夏王朝歷史大門的一把「鑰匙」。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舉動更是為民眾所津津樂道。在史書記載中,治水有功、德高望重的大禹成為部落領袖,並成立了夏朝。夏朝是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最早的王朝,但這一久遠的民族記憶,因時光的流逝而變得略顯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