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日炎炎之際,回到家中從冰箱拿出一塊冰鎮的西瓜,大口啃食,然後吹著空調,玩著手機;既解暑又解渴,難怪有人說,西瓜空調WiFi,夏天最理想的日子。
既然說到吃瓜,自然是水分越多越甜越好,但是買西瓜就像賭石一樣充滿挑戰,沒有長期買西瓜的經驗真的不知道哪種瓜好吃,哪種不好吃。通常我們都是聽賣瓜老闆的一面之詞,他們會拿起一個西瓜拍兩下然後告訴你:「聽聽,這聲音多洪亮,水分一定很多,吃起來才解渴」。
然後我們也會象徵性拍兩下,好像拍過的西瓜比較有場面。然而,拍一拍真的能挑到好的西瓜嗎?千萬別相信西瓜老闆說的那樣,聲音清脆或者陳厚就是好瓜,那只不過是一種銷售手段罷了,想要買到還是要綜合一下幾點來觀察的。
第一看西瓜表面的顏色,一般西瓜的顏色比較深,而且看著新鮮有活力,敲擊的時候很有彈性,聲音清脆,這種可以納入購買的範疇之內。反之,如果西瓜的顏色比較淺,看起來還很嫩,就是尚未成熟的西瓜,這種瓜不建議購買,畢竟強扭的瓜不甜。還有一種就是顏色雖然深,但是光澤不夠,看起來很暗,這種西瓜就是採摘時間過長,已經不夠新鮮了。
當然了,也不是沒有特殊情況發生,就比如在超市水果或者外面水果攤收購西瓜的時候,因為老闆都是大量進購,整個瓜田的西瓜都會被收走,壓根不管熟沒熟。雖然剛開始能通過顏色判斷,但是在市場放置幾天之後,西瓜的顏色會產生變化,再通過陽光燈光的照射,光線讓你摸不著頭腦,不知道那種顏色的西瓜好吃,要是買到品質不好的西瓜,沒準吃了還會鬧肚子。
對此,只要看看西瓜表面的輪廓有沒有突起的「青筋」,如果有這樣的特徵,也可以納入選購的範圍,再通過拍打聽聲輔助一下,如果聲音比較響,這種西瓜相對「沙」一些。如果不太了解這種傳說中聽音識物的功夫……
第二種看瓜臍,俗稱「屁股」
在童謠裡我們常常可以聽到「一根藤上七個瓜」不單單可以理解為葫蘆娃。其實西瓜也是一樣,一個藤上也會結上幾個西瓜,學過生物的應該知道,一般而言,一株藤上第一個結出的果子養分要比後面結的養分充足,也就是說第一個瓜的水分以及甜度都會遠遠勝過後面結的瓜,既然了解這一點,我們就能選擇味道更好的西瓜了。
但是我們不可能跑上大老遠去瓜地裡挑一個西瓜,來去路費都能買一筐了;通常都是在市場購買。那麼,市場裡已經被摘的西瓜又如何判斷第一個還是最後一個呢?以前有個賣水果的朋友告訴我,像橘子,橙子這類水果,瓜臍越小越好吃。
同理,西瓜也是這樣的道理。一般第一個瓜的瓜臍比較小,口感也最好,皮也很厚,吃完瓤以後瓜皮還能用來涼拌。其次就是往後結的瓜了,越往後瓜臍越大,口感也就越差;大家在買的時候不知道大小的標準,就挑幾個做對比,選擇瓜臍小的。
除了以上這些表面特徵判斷西瓜的好壞以外,還可以通過外物來判斷。
我們都知道,植物在摘下來以後會慢慢枯萎,那麼西瓜也是同樣的道理,在採摘以後西瓜的藤蔓會由接口到瓜身慢慢發黃枯萎。因此,我們就可以通過觀察西瓜的根莖位置作為西瓜是否新鮮的依據。例如:瓜藤位置還保持新鮮,還帶著綠色,那應該是剛採摘的,口感自然是最好。
如果瓜藤開始乾枯,就證明西瓜已經採摘了一段時間,瓜藤的水分已經在慢慢流失了,口感次之。最後瓜藤全部乾枯,那就要注意了,這種西瓜已經採摘很久了,不夠新鮮,味道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又或者我們買菜都知道,越是鮮豔翠綠的蔬菜,農藥才會施的更多,不然植物怎麼茁壯成長。有句話怎麼說來著:「越鮮豔的東西越毒」。相反,一些看著有坑坑窪窪的蟲印更能證明農藥施加的相對比較少,就算使用過化肥,那也是在西瓜根部吸收的,而不像農藥直接噴灑在西瓜上面。
總結到此,想必諸位都明白了不少,買西瓜拍一拍聽聲音確實可以判斷出西瓜的好壞,但那是基於已經有理想的西瓜擺在面前,拍一拍能增加你的準確性,但光靠聽聲音來辨別好壞,又有點片面了。
最後說一點,算是個人見解吧,不敢說完全正確,僅僅是做一個參考
常常聽到有人說,有的奸商為了讓自己的西瓜更甜更好賣,會用注射器往西瓜裡面注射某種變甜的化學物品。我們暫且先不說瓜農賺的那些錢夠不夠買材料的成本。西瓜要是沒打開還能保存一段時間,一旦注水,那不一兩天就壞了,老闆總不能在這麼短的時間把西瓜賣完吧?其次就是如果注射某種物質,一旦被發現是要蹲大牢的,賣西瓜這麼一點綿薄小利實在划不來。
真正值得我們考慮的應該是農藥的噴灑,農藥含量標準才是重中之重,然後才是口感味道。老話說病從口入,如今疫情橫行,我們更應該注重食品的衛生安全,堅決抵制不健康的食物,不讓一時嘴癮導致身體出現狀況。
本期的內容,就跟大家分享到這兒,感恩閱讀,感謝有您;詳細技巧您學到了嗎?如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讚,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請在評論區留言,小編和您一起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