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卑梟雄軻比能於諸葛亮有何交往?他為何被曹魏視為眼中釘?

2020-12-23 寫乎

作者:陳二虎

一、「小種鮮卑」的雄起

東漢末年,北方草原強大的鮮卑大聯盟在其首領檀石槐去世後瓦解,鮮卑精兵也在檀石槐幾個孫子爭權內鬥中消耗殆盡,其他的鮮卑各部首領也各懷心腹事,就在這時,在鮮卑諸部首領(大人)中,有一個人脫穎而出,這個人就是被稱之為「小種鮮卑」的首領軻比能。

具體這「小種」是指什麼?筆者認為也就是鮮卑的小部落,幾類「別種」、「別部」。

當年檀石槐建立強大的鮮卑軍事大聯盟時,軻比能並不是諸部大人,沒有進入最高領導層,其部眾活動範圍大約在今天內蒙古河套地區,屬於中部下屬的一個小部落。

亂世出梟雄,這個軻比能頗有點軍事頭腦,乘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與草原上各部紛爭,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勢力。

當時與草原為鄰的冀州等地是軍閥袁紹的勢力,黃巾軍與黑山軍被袁紹擊敗後,餘眾有很多人逃入鮮卑,軻比能識時務者為俊傑,積極對這部分人進行招納與收留,一時間讓他的實力如虎添翼。

隨著北方地區的混亂,軻比能率部逐漸向今天的山西、河北塞外以東遷徙,並且不斷吸收零散的小部落,體現了非同一般的領導才能與軍事才能。

軻比能為人持法公平,能夠服眾,為人不貪財,又具備軍事才幹,一時間得到鮮卑各部首領的認可,被推舉為鮮卑大人,成了鮮卑部族中的上層人物。

於是,軻比能也有資格參與對鮮卑最高首領位置的爭奪,想成為鮮卑霸主。首先,他殺死中部大人扶羅韓(極可能是檀石槐的兒子),吞併了其部眾,歸入他的麾下;隨後又通過手段,基本上控制了鮮卑三大部的中部諸部落。

軻比能雄起的時候,鮮卑人逐漸向原漢朝的沿邊各郡遷徙,鮮卑各部大體分裂成三個部落集團。

其一,以檀石槐孫子步度根為首的一部,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北地、代郡等地;

其二,以槐石槐任命的「東部大人」素利、厥機、彌加等人控制的各部,分布在遼西、右北平、漁陽一帶;其三便是軻比能所部,擁眾十餘萬,據有代郡、上谷等地。

其時,一代梟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迫使漢獻帝下詔廢除雲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後來又把這些郡民僑遷到山西一帶,使得塞外這一廣闊的地區出現權力真空,成了中原王朝的棄地。

軻比能恰恰利用這一時期,憑藉兵盛馬疾,兼併了鮮卑一些小部落,擴展實力,又接納逃到他這裡的漢人,佔據了雲中、五原等地,擁了自雲中、五原以東直達遼河流域的廣大地區,建立了鮮卑庭,成了草原上的一個小王朝。

回眸東漢末,天下大亂,軍閥混戰,無論是中原漢地還是北方草原,大大小小的統兵者都在彼此角逐。當軻比能在鮮卑部族中嶄露頭角的時候,曹操也已經在北方割據混戰的群雄中勝出,官渡之戰戰勝了北方最強大的對手袁紹,初步統一了北方,更是以漢獻帝的名譽號令天下。

其時,與鮮卑有著血緣關係的烏桓人在遼東、遼西、右北平三個郡結成聯盟,是為「三郡烏桓」。

(袁紹)

這烏桓人最早與北方的袁紹集團關係密切,曾經幫助袁紹擊敗對手公孫瓚。

袁紹去世後,又收留被曹操追殺的袁紹兒子袁尚。

頗有戰略眼光的曹操知道袁紹殘部逃入烏桓這是隱患,不顧眾謀士的勸阻,親自率軍果斷出兵,一鼓作氣收拾了三郡烏桓與袁紹的餘是。黨,並且把投降的烏桓人改編成麾下的鐵騎,率領這些能徵慣戰的烏桓人進入中原地區作戰,成了曹操縱橫天下的得力助手,屢立戰功,史稱「三郡烏丸(桓)為天下名騎」。

然而,這些烏桓人再也沒有回到他們的故土,西拉沐淪與老哈河流域,也把這片廣闊又肥沃的草原,完全留給逐漸南來的鮮卑人。那些散落在草原之上的烏桓餘部也紛紛加入鮮卑的行列,也壯大了鮮卑的雄起,實力大增。

二、草原上的梟雄

處於亂世的軻比能,一開始他的主要對手是處於西邊的鮮卑步度根集團,因為步度根是檀石槐的孫子,在鮮卑人中擁有一定的號召力,只有擊敗步度根,才會統一鮮卑各部,具備正統的地位。

其實此時的步度根已是落日餘暉,無論是個人能力也好,還是所統領的部眾也好,都不如軻比能。

面對軻比能的步步進逼,步度根要想渡過危機,必須尋求後援,於是,退保雁門一帶的步度根向新興的曹魏政權示好,主動歸附,以便利用曹魏的強大勢力牽制軻比能,同時,步度根對軻比能手下進行拉攏,暗中派人去見他的侄子洩歸泥,告訴他:「你的父親扶羅韓就是被軻比能所殺,你與軻比能有不共戴天之仇,你怎麼能不想著為父報仇,反而在殺父仇人手下效力呢。別看軻比能現在對你蠻不錯,暗地裡卻找機會對你下手。你還是回到我這裡來吧,我們是骨肉至親呀!」

洩歸泥聽了,便率所部脫離了軻比能,投奔步度根,削弱了軻比能的實力。

聰明的軻比能馬上意識到那裡出了問題,當鮮卑內部紛爭,藉助外力打擊競爭對手十分重要,於是,機敏的軻比能立馬向曹魏政權靠攏,派出使者給曹魏政權進貢臣服,並接受曹魏賜給他的「附義王」的封號來穩定自己在草原的地位與佔領區的統制。

為了贏得他與步度根爭權,得到曹魏的支持,起碼保持中立,軻比能主動把流落到鮮卑中的兩千餘戶漢族送回代郡與上谷郡,還上書曹魏治理邊境的輔國將軍鮮于輔,自稱「我夷狄雖不知禮義,兄弟子孫受天子印綬,牛馬尚知美水草,況我有人心邪。」

軻比能言辭恭順,表現出徹底臣服聽命的樣子,要求與曹魏和平共處。

曹魏政權為了北方邊境的安寧,也明令邊將對軻比能採取懷柔政策,讓雙方的軍事衝突減少許多。

軻比能還積極與曹魏互市貿易,曾經親自率手下的將領等三千餘人,趕著牲畜七萬餘頭前來與曹魏貿易,也給軻比能所部帶來巨大利益。

(曹操)

這種農牧互補經濟,令軻比能得到許多草原緊缺的物資,壯大了實力。

隨著與曹魏政權的接觸,聰明的軻比能學到許多東西,開始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吸收採用統治經驗與智慧,學會權術與用詐,讓他明白,不是所有的問題都是用武力來解決的。

當他與步度根相互廝殺爭鬥,都希望得到曹魏支持,而曹魏恰恰不希望他們一方獨大,兩雄相爭,對於曹魏而言,最好讓他們兩敗俱傷,誰也不能成為最後的勝利者,獲利的只能是曹魏政權。

軻比能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主動向步度根求和,曉以利弊,表示盡棄恩怨,雙方聯手來對付共同的敵人,條件是讓步度根擺脫曹魏并州刺史對他的控制,北上返回草原。並且保證絕不允許任何人傷害步度根,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軻比能主動向步度根提出聯姻的請求,讓步度根看到誠意。

步度根欣然率部離開并州北上,并州方面聞知,派將領蘇尚、董弼等人率部隊攔擊,軻比能親統一萬鐵騎接應步度根,在樓煩一帶大勝曹魏兵馬,擊斬蘇尚等人,幾乎全殲曹魏的兵馬。

軻比能恰是利用自己的智慧與眼光,與步度根化幹戈為玉帛,讓步度根轉而擁戴他,讓軻比能擁有了當年檀石槐鮮卑三部的中部與西部,成了繼檀石槐之後的鮮卑梟雄,但他最終沒能統一鮮卑的全部。

佔據西拉沐淪河與老哈河流域的鮮卑東部,諸大人(首領)從骨子裡看不起軻比能,不會聽命軻比能,雖然這些人各方面能力不如軻比能,但他們是檀石槐任命的大人,自認地位比軻比能這個「小種鮮卑」地位高,他沒資格領導他們。

雄心勃勃的軻比能對於這些傲慢的東部大人,恩威並重,軟硬兼施,但都未能令其就範,反而讓雙方的矛盾日漸激化,最後用武力來解決。

軻比能打仗有一套,驍勇善戰,但東部大人的部眾人數佔優,雙方是半斤八兩,旗鼓相當,互有勝負,處於膠著狀態。

三、軻比能死於暗殺

當軻比能與鮮卑東部大人相持不下的時候,中原也步入三國時代,經歷東漢末年的群雄紛爭,相互兼併,最終形成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相對薄弱的蜀與吳達成聯盟,共同對付強大的魏國,蜀國的丞相諸葛亮更是以北伐為目標,一次次興兵。

曹魏政權面對蜀、吳的壓力,更不希望自己的北方有一個強大的鮮卑部落集團,給他們造成危險,所以必須瓦解軻比能的興起,任命熟悉鮮卑情況的大將牽招為雁門太守,對鮮卑各部採取分化離間的策略,充分利用軻比能與步度根的矛盾,唆使步度根乘軻比能與東部大人混戰之時,找機會襲殺軻比能,誰能這步度根採取行動時,僅僅殺了軻比能的弟弟苴羅侯,這下讓軻比能與步度根反目。

可以說這曹魏的策略是對頭的,對於北方的彪悍的鮮卑各部,曹魏已經沒能力徹底消滅,懷柔政策來安撫鮮卑,又不能讓一家獨大,東部鮮卑大人素利、彌加早就歸附,被封為歸義王,名譽上是曹魏的屬民。

軻比能進攻素利等人,分明是與曹魏叫板,但現實情況是曹魏面對蜀、吳的壓力,以經無力出兵,但又不能坐視不顧。

到了公元228年,東部大人素利死了,由於其子尚幼,曹魏便封素利的弟弟成律為王,統領其眾,來抗衡軻比能。

軻比能一時間處於兩難境界,不想與曹魏撕破臉,希望曹魏保持中立,所以討好曹魏政權。

公元231年4月,軻比能率領統轄下的丁零大人兒禪等人到幽州(今北京),向曹魏進獻名馬,以緩解與曹魏的關係,也表達了自己不與曹魏為敵。但隨後發生的一件偶然事件,讓軻比能徹底改變了想法。

蜀漢丞相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諸葛亮遣使到鮮卑,邀請軻比能與蜀國聯合,夾擊曹魏。

(諸葛亮聯合軻比能夾擊曹魏)

軻比能似乎看到曙光,痛快地答應了,這應該是一個壯大的機會,他招集部眾,親率精銳部隊進兵到北地郡石城(今甘肅皋蘭一帶),準備與諸葛亮聯手夾擊魏軍,這消息傳來,讓曹魏政權十分震驚。

然而,風雲莫測,當軻比能準備大幹一場的時代,北伐的蜀軍因為斷糧退兵了,軻比能得到消息,無奈回到草原,這事一下引起曹魏的重視。

曹魏上層深刻地意識到,這個軻比能是一個潛在的威脅。雖然這次因蜀軍斷糧,讓曹魏僥倖逃過一劫,但說不上那天,這個軻比能還會與蜀國聯手出兵,對曹魏大舉進攻。於是,乘蜀與吳都沒有動靜的時候,魏明帝命令鎮守北方的大將牽招出兵解決軻比能勢力。

現實情況是,此時的軻比能已經十分強大,號稱控弦之士十餘萬人,也就是說有十餘萬軍隊,並且一旦戰事興起,鮮卑人全民皆兵,憑藉牽招手下的那點人馬,就是曹魏派出援軍,也不可能一擊致勝,萬一戰事拖下去,會給蜀與吳帶來可乘之機,一旦陷入兩線或三線作戰,後果不堪設想。

(諸葛亮與劉禪)

牽招權衡利弊,並沒有發兵徵討,經過反覆考慮,決定採取幽州刺史王雄的方案,派刺客韓龍出塞暗殺軻比能。

公元235年,韓龍出塞暗殺得手,一代梟雄軻比能遇刺身亡。

有關韓龍是如何刺殺成功的,史書上沒有留下任何記載。而軻比能被殺,其部由其弟代領,草原上的鮮卑各部沒有了軻比能這樣的人物,也就失去了對曹魏的威脅,鮮卑各部各自發展,難以形成氣候。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女詞人朱淑真的身世正史語焉不詳,野史說法不一

劉備真正的生死兄弟不是關張,而是曹魏一個威震鮮卑的戍邊大將

鮮卑人是建立政權最多的遊牧民族?

相關焦點

  • 諸葛亮六出祁山怎樣才能贏?軻比能是關鍵,可惜諸葛亮明白得太晚
    諸葛亮要想打贏六出祁山之戰,蠻王軻比能是關鍵,可惜諸葛亮明白得太晚了。軻比能,三國時期北方鮮卑王。漢朝中期匈奴衰落後,鮮卑人迅速崛起,「兵馬甚盛,南鈔漢邊,北拒丁令,東卻夫餘,西擊烏孫,盡據匈奴故地,東西萬二千餘裡,南北七千餘裡」,成為塞北最為強大的武力集團。
  • 刺殺軻比能:曹魏一次成功的斬首行動,確保數十年邊境安寧
    所以當軻比能不斷崛起時,曹魏便有針對性的防備限制軻比能。曹魏總的方略就是「先構離之,使自為讎敵,互相攻伐」利用其內部矛盾,不斷挑起鮮卑內亂,並弱抑強,阻止鮮卑各部統一,這樣曹魏就可以從中制衡,坐收漁利。為此,曹魏在建立之初便設置護烏丸校尉、護鮮卑校尉、烏丸校尉等職位來具體處理和鮮卑之間的關係,田豫、牽招等將領都曾擔任過這些職位。
  • 三國時,曹魏只有半壁江山,靠什麼降服烏桓、鮮卑?
    先有建安五年董承等人計劃刺殺曹操,又有建安二十三年太醫吉平等人策劃反魏,更有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水淹七軍後,魏國都城許都周圍的盜匪全部投靠關羽反曹。就連跟隨曹操出生入死創業多年的荀彧,也心向漢朝,對曹操稱公也表達不滿。外患曹魏擊敗袁紹後,基本統一北方。但是馬超、劉表、劉備、孫權等勢力依然強勁,曹魏在與他們的交戰中互有勝負,消耗頗大。
  • 曹魏和北魏有什麼共同點,北魏是如何看待曹魏的?
    自東漢之後,我國歷史上有兩個著名的魏國,就是曹魏與北魏。這兩個魏國有什麼共同點和區別?我們今天就講這個話題。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而分天下者有三,北有魏,西(南)有蜀,東(南)有吳,是謂三國。北魏也是如此,「北魏」是後人為了方便區分曹魏與北魏,在魏字的前面加上「曹」、「北」。北魏建於公元386年,開國皇帝是年僅16歲的拓跋珪,鮮卑人。北魏的建國與曹魏略有相似之處,同時也有很大的區別。曹魏真正的建成時間當是在曹操控制中原地區開始,之後滅掉袁紹,南下荊州(最終控制襄陽等地),再平定西北馬超,形成現有的規模。
  • 諸葛亮八陣圖在實戰中表現如何?涼州之戰給出答案
    諸葛亮之所以千百年來一直被後世頂禮膜拜,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諸葛亮對蜀漢忠心耿耿,無論是侍奉劉備還是劉禪,都始終如一,忠誠不二。第二個原因是諸葛亮文武全才,無論治理民政還是用兵打仗,都屢創佳績,出將入相,才兼文武,是十分罕見的全才。
  • 曹魏宗室十大名將,其中一人防守一流,一人成就了趙雲的威名
    他的防守在曹魏堪稱第一,放眼三國能超過他的也不多,特別值得一提的就是赤壁之戰後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和周瑜周旋了一年之久;襄樊之戰擋住了關羽的進攻,力保樊城不破,這對曹操來說至關重要。曹丕稱帝後,他接任夏侯惇成為曹魏的第二任大將軍和大司馬。
  • 演義中的菜鳥,正史中的老炮:這三位三國梟雄有兩位威震鮮卑烏桓
    但是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那些演義中不堪一擊的菜鳥,卻是正史中武功高強揚威異域的老炮,比如咱們今天要說的這三位梟雄名將,其中有兩位就曾是長城以北很多部族的噩夢。 鮮卑烏桓(烏丸)只是一個籠統的說法,要是細算起來,被大漢軍隊打殘打散的匈奴極其附庸,不僅僅只有鮮卑烏丸還有能力掀起一點小小的波浪——尤其是有袁紹袁術那樣的敗類引狼入室的時候。
  • 後人對諸葛亮祖孫三代之死的評價與他教子有何關係?
    諸葛亮早年沒有兒子,與其妻黃氏商議,寫信給在東吳的哥哥諸葛瑾,將其第二子諸葛喬(字伯松)收為養子。諸葛亮並不驕縱喬,要他刻苦學習,生活儉樸。後來,諸葛喬娶劉家皇室之女為妻,拜為駙馬都尉。但諸葛亮仍然嚴格要求他,要他隨軍出徵,與眾將子弟擔任運輸軍需工作,可惜諸葛喬在25歲時死了。
  • 曹魏的六位「徵蜀護軍」:一人投靠蜀漢,一人被姜維斬殺!
    作為徵蜀護軍,曹真不僅成為曹魏抵擋諸葛亮的大將,還成為魏文帝曹丕的託孤大臣。在漢中之戰後,曹真遷使持節、上軍大將軍,都督中外諸軍事。曹真曾破羌胡聯軍,平定河西地區。率軍包圍江陵,擊破吳國將領孫盛,遷中軍大將軍、給事中。魏文帝曹丕病重時,曹真接受遺詔,成為託孤大臣之一。魏明帝曹叡即位後,曹真被拜為大將軍,進封邵陵侯。率軍抵禦蜀國諸葛亮進攻,遷大司馬。
  • 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
    眾所周知的是,假節鉞的權柄比假節大多了,戰時假節鉞名義上可以斬殺假節之大將,按理來說就算劉備時期諸葛亮無假節,但是劉禪時期諸葛亮大權在握,又常年出徵應該有假節鉞才對,那麼連關羽都有假節鉞,為何丞相諸葛亮卻僅僅只有假節之權?我們來分析一下其中原因。
  • 鮮卑朝貢制度建構的歷史軌跡——1—4世紀鮮卑朝貢中原王朝特徵
    可將其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從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到曹魏齊王正始元年(240),有明確記載的朝貢活動共34次;後期從曹魏齊王正始五年(244)至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國六年(391),有明確記載的朝貢活動為35次。一、「始通驛使」:建武二十五年祭肜招撫鮮卑對東漢朝貢由於受烏桓所阻及受制於匈奴勢力的影響,鮮卑活動事跡始見於東漢。
  • 為何曹操後代能力出眾?劉備和諸葛亮卻很差勁,專家:與其母有關
    為何曹操後代能力出眾?劉備和諸葛亮卻很差勁,專家:與其母有關引言: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詩經》從古至今,上到帝王將相,下到黎民百姓,每位父母都想望子成龍,而在民間有這樣一句話,「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
  • 諸葛亮每天食用一斤米,為何司馬懿判定諸葛亮陽壽已盡?
    使者說的「數升」雖然應該比題主所說的「一斤」還是要多一點(秦漢時期的一升約合現在的200ml),但是這個飯量水平在當時來說依然是很低的(那時候一個成年男性平均一天都能吃兩三斤飯)。俗話說得好「能吃才能幹」嘛,食量在古代是反應一個人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標準(事實上農村裡現在老年人還以能吃為榮,證明自己身體好)。
  • 如果你小腳趾甲分成兩瓣,那你可能不是純正漢人,是鮮卑人後代
    據史書記載,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就有這樣一雙腳,而他的妻子竇皇后也有這樣一雙腳。獨孤氏和竇皇后的共同點在於,他們都來自鮮卑族。鮮卑族是誕生於蒙古高原的一支遊牧民族,具有兇猛的民風,據東漢胡廣《史記》記載:「鮮卑,東胡別種。鮮卑族起源於被匈奴擊敗的東胡族,活躍於我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其歷史影響僅次於匈奴。
  • 聽說諸葛亮病逝,此人大笑:蒼天有眼,蜀國有救矣,他是誰?
    眾所周知,諸葛亮乃是蜀國的頂梁柱,在效忠劉備之前,他就已經制定好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只要時機一到,便可順利實施。不過,他的計劃卻在赤壁之戰過後有了些許偏差,雖說曹操遭遇大敗,但並未元氣大傷,休養生息之後,大有捲土重來之勢。
  • 曹魏六大前將軍:兩位是孫權剋星,一位重創諸葛亮
    在三國時期的曹魏集團中,有六位名將擔任過該職務。第一位:夏侯惇。夏侯惇,字元讓,最早跟隨曹操起兵的將領之一,是曹魏帝國的開國元勳之一。夏侯惇的勇猛,從他少年時的一次經歷就能看出來。當時,有人侮辱夏侯惇的師父,他為了替師父報仇,一怒之下殺掉了辱師者,此時的夏侯惇只有十四歲。
  • 《諸葛亮傳》(21)|諸葛亮北伐途中,為何要調整方針
    有了這樣的經歷後,諸葛亮又進行了第二次調整。這次調整間隔的時間較長,持續到三年之後的建興九年(231年)。為何要等三年呢?因為在實施第二次調整,準備再一次向對手發動全力打擊之前,諸葛亮必須先站穩自己的腳跟,以防強大的對手利用連續兩次不敗的形勢對自己發起主動進攻。站穩腳跟的具體措施,是抓緊三年時間做好了下面三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