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偈語:「吃茶去。」
江南人把喝茶說成吃茶,因為除了茶,還有茶食相配。
想像這樣一個場景,茶過三泡,機敏的店主適時閃現,精緻的茶食裝在四隻粉彩高腳碗裡,被大明宣德年間的剔紅大盤襯著登場。有些躁動的腸胃,被這份可口的茶食,安撫得服服帖帖的。
合適的茶食,是既不喧賓奪主,又能錦上添花的。它不以吃飽為目的,味道上,過於甜膩酸辣,鹹口濃重都是不行。另外,那些吃起來大張旗鼓、動作過大,弄一地瓜皮果殼什麼的也不合適。
▼
從生煮羹飲到茶宴,茶食發展過程中經歷了茶果、茶膳、茶點等多個稱謂。
▲ 清明上河圖中的茶肆
宋代茶肆眾多,供應的佐茶點心也非常豐富,面點食品也開始成為了茶食的主要組成部分。宋時期還出現了點心與茶食的區分概念,「點心」本指點茶時杯中放置的食品,後來才逐漸混同。
這一點周作人在《南北的點心》中也有討論——
「 茶食是喝茶時所吃的,與小食不同,大軟脂,大抵有如蜜麻花,蜜糕則明系蜜餞之類了。從文獻上看來,點心與茶食兩者原有區別,性質也就不同,但是後來早已混同了。」
▲ 《甄嬛傳》裡最貪嘴的就屬淳兒,每次甄嬛都備著不少茶食給她。圖/截取自電視劇《甄嬛傳》
元明清是茶食發展的成熟階段。
明代茶館供應各種茶點、茶果,且其茶點因季因時不同,品種繁多。《竹嶼山房雜部》中提到麵食制、粉食制、蓼花制、白糖制、糖纏制等茶點,也以佐茶食品為主。
▲ 寶玉、黛玉等人聯詩片段,桌上放著各式茶食。圖/《紅樓夢》影視劇照
清代袁枚的《隨園食單》中,則收錄了更多精美的點心,如竹葉粽:「取竹葉裹白糯米煮之。尖小,如初生菱角」。蕭美人點心:「儀真南門外,蕭美人善制點心,凡饅頭、糕、餃之類,小巧可愛,潔白如雪」。
《紅樓夢》中更是記載了不少茶食,第三十七回裡,襲人端來的桂花糖蒸新慄粉糕,光聽名字就讓人心癢。
潮汕人愛喝鳳凰單叢,人們更多地把「飲茶」叫成「食茶」,「喝」這個詞,在潮汕更多地被「食」給替代。或許是因為在方言中「食」這個詞已涵蓋了「飲」「吸」等意思,「食」這動作終究是比「喝」要更花工夫,「食」才能吃出更多味道,更符合潮汕工夫茶的特點。
在潮汕,潮式朥餅、綠豆餅、腐乳餅被稱為傳統的茶食「三餅」,加上龍湖酥糖、雞蛋酥、隆都米錢,這就是現在著名的「茶食六珍」了。
▲ 潮式朥餅
潮式餅以其香甜、脆軟、肥而不膩而馳名海內外。潮式餅數百年來講究遵古法制,採用手 工製作,特點是皮酥薄脆,製造中的「起酥」工藝,將百般翻轉、千番壓疊的外皮入溫油 一炸,層次分明的外觀如牡丹展姿層層綻放,酥皮一碰即落,入口即化,酥脆嬌嫩。
潮式餅以其餡料不同,分為綠豆沙餅、烏豆沙餅、雙烹餅和水晶餅等。老字號的潮汕餅有 意溪大餅、貴嶼餅和蘇南餅等品種。
▲ 綠豆餅
潮汕綠豆餅以其香濃酥軟、餡心冰甜、入口即溶、甜而不膩的特點而聞名遐邇。酥脆的皮 透著誘人的香氣,咬上一口,細滑的口感絲絲入味,綠豆沙餡甜而不膩,那份清香,那份 細滑,百嘗不厭。綠豆又具有清熱解毒、止渴消暑、利尿潤膚的功效,如今,綠豆餅已成 為廣受潮汕人民喜愛的特色傳統糕點小吃。
▲ 腐乳餅
腐乳餅是廣東省潮州地區著名的傳統餅食小吃之一。它柔潤清香,甜裡帶著特殊的香味。
▲ 龍湖酥糖
龍湖酥糖是廣東省潮州市龍湖的地方傳統名點之一,歷來以其酥脆香甜無粕而聞名,成為居家食用及送禮佳品
▲ 雞蛋酥
雞蛋酥是一道以麵粉、雞蛋、飴糖、白砂糖等為主要食材製作的點心。
▲ 隆都米錢
隆都米錢聞名遐邇。不論是回鄉探親的僑胞,或是到隆都來的外地人,幾乎無不來嘗一嘗這裡的特色風味小食——米錢。米錢是一種民俗小食。流行于澄海市隆都及蓮陽等地。以糯米磨粉,加水攪拌成軟塊狀,煮熟後再反覆揉拌,作為皮,以加油的甜豆沙作餡,再用扁圓體木模印製而成。
茶食,早已成為中國人飲食文化裡絕繞不開的記憶。周作人在《北京的茶食》中,早已將茶食的精髓道出:「 我們於日用必需的東西以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遊戲與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必要——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過去喝茶,喝的就是個煙火氣,與如今許多人追求的「禪意」正好相反。茶食,也並非如正餐般精緻,是生活中的「無用之筆」,恰是無用才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