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摩崖石刻橫空出世,被奉為國寶,甘肅這個山溝也跟著出名了

2020-12-21 騰訊網

劉禹錫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然而甘肅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不僅有靈山秀水,還有足以威震四方的歷史文化遺蹟,那便是蜚聲中外的摩崖石刻《西狹頌》。

《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埔閣頌》同稱為漢代書法「三頌」,且為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石刻,至今一字未損。如此高的文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難怪有人會說,到甘肅旅遊如果錯過了魚竅峽,那才是真正的走馬觀花,因為錯過了國寶。

1800年前,東漢漢陽郡冀縣(今甘肅甘谷)人李翕當上了武都郡的太守。在詳細勘測完轄區內的地理風貌之後,他發現本郡西峽道是通往梁州、益州牗今四川牘的重要通道。然而這一段路可以說是地勢非常險峻,別說車馬通行,就是人要想穿過去也是舉步維艱。常常有敢於冒險的人去探險前行,但最終難免車翻人亡,當地百姓深受其苦。

這種狀況讓李翕感嘆無比,他曾說:《詩經》言「如集於木」「如臨於谷」說的就是這種險境啊!作為武都郡的太守,他要有所作為。用現在的話說,要想富,先修路,李翕太想改善武都郡百姓的生活狀況了,於是決定修路,打通西峽道通往梁州、益州牗的這條重要通道。

李太守隨即調動民工開始了開山鑿石的大工程,排除艱難險阻,最終修了一條近20華裡的通道。這道修好了,當地百姓是歡呼雀躍,為了感激李太守的德政,東漢一個叫仇靖的人就鐫刻了摩崖石碑《西狹頌》。其中完整記錄了李翕為民開路的政績。

《西狹頌》的文史價值在於,其書法渾厚而方勁,瀟灑而俊逸,靜穆而瑰麗,所呈現出來的博大而跌宕的氣勢為歷代書法家所效法和臨摹,成為一些學者名流和士大夫書齋的珍藏。在今天還被中國書法家協會命名為「中國書法名碑」。

如今這摩崖石刻《西狹頌》就在隴南成縣天井山麓的魚竅峽景區內,有誰不想去一睹它的真容,與1800年前的古人隔空對話呢?然而,你可能想不到,如今的魚竅峽雖也是一條看上去有些艱險的長長的峽谷,但那壯麗與靈秀的風光卻是給我意外的驚喜。

峽奇在山,美在水。而從小在太行山裡長大我更加懂得,水才是山的靈魂。所以這在魚竅峽中潺潺繞行的響水河是一道獨特的風景,它時而在巨石間奔瀉,時而濺起小水花,一路伸向遠方,像抵達1800年前的武都郡。

兩岸的山,像兩道高聳入雲的屏障,將魚竅峽團團圍住,森然壁立,懸崖巍峨。抬眼望去,一邊是拔地而起的高山,一邊是錯落有致的懸崖,卻都被綠樹所包圍,一片綠意盎然。

除了山、水、樹木,這裡歷代修建的亭、橋、廊、樹,也與山水相映成趣。

當遊客們沿著仿古棧道逐漸的走入峽谷當中,也就體會到了那種如入仙境的感覺。

在魚竅峽中有一處盛景叫黃龍潭,它自上垂入,澗流潺潺。當地的老百姓覺得黃龍潭是有靈性的,每當皓月當空,月光水色,交相輝映,因此被評為縣八景之一「龍潭映月」,而《西狹頌》碑亭就在黃龍潭的正上方。

《西狹頌》全文385個字,生動的描述了李翕關心百姓疾苦的古代執政官形象,令人讚嘆。不過,《西狹頌》的真跡經過歷代的拓印,早已變得黝黑閃亮,由於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所以也是禁止拍照的。

因《西狹頌》摩崖石刻成凹形,避免了過多的風吹雨打,沒有嚴重風化,所以保存的完好。如今建了廊亭,並用巨大的玻璃籠罩,保護的也更加嚴實。雖然隔著玻璃看不真切,雖然不讓拍照,但身臨其境,依然難掩激動的心情,那粗獷雄強,刀法有力的《西狹頌》畢竟已經呈現在我的面前。

旅行小貼士:

1、西狹頌風景區位於成縣西13公裡處的拋沙鎮豐泉村天井山麓,驅車可直達景區,然後徒步穿越峽谷。也可以從縣城汽車站有公交車到達景區。

2、從景區入口到《西狹頌》需要走半個小時左右,建議穿運動鞋或軟底鞋。

3、「西狹頌」為我國漢隸書法「三頌」之一,是古代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所以,建議遊覽景區前可先了解《西狹頌》的背景故事,帶著故事遊景區會更加有趣。西狹頌景區的旅行不僅是看風景,更是一場文化之旅。

4、景區門票50,遊玩整個景區全程約需3小時左右,

圖文原創,歡迎關注:路燈攝影,每天為您分享旅途好風景。

相關焦點

  • 國寶!陽華巖摩崖石刻
    洞內有井水溪流,洞壁有摩崖石刻40餘方,清晰可辨認者有38方。這是一處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石窟國寶!石窟最為有價值的是摩崖石刻。其中唐朝大詩人元結的《陽華巖銘並序》,石刻長290釐米,寬93釐米,為此處最大碑刻。其題刻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永州地區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其開創了湘桂兩地自唐後摩崖石刻盛行之風。
  • 甘肅境內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提起刻於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仇靖所書的《西狹頌》,國人莫不嘖嘖稱讚。因為《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而《西狹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未損。
  • 甘肅一樵夫峽谷砍柴,發現1800多年的摩崖石刻,至今一字不損
    不去甘肅,可能都不會知道隴南還有這麼一處佳景:西狹頌。「西狹頌」為我國漢隸書法「三頌」之一,是古代摩崖石刻中保存最完好的珍品,藏於甘肅成縣一處天井山麓魚竅峽中,此處則是成縣有名的自然風景區:西狹頌風景區。
  • 千年摩崖石刻深藏羅浮山鮮為人知
    這些石刻可能是景致名稱,也可能是詩詞文章,但四周既無標識,也無說明,極易被忽略。其實,這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浮山摩崖石刻,230餘處石刻基本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幾處甚至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宋朝。長久以來,羅浮山摩崖石刻的名氣似乎與其歷史地位並不相符。
  • 遊歷肇慶七星巖摩崖石刻,探索中華千年瑰寶
    肇慶市七星巖摩崖石刻群是中國千年歷史文化的瑰寶,同時也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凝聚著七星巖景區文化的精髓,銘刻了肇慶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文化發展。七星巖摩崖石刻以數量眾多、文體書體齊全、面貌保護完整而備受關注,更是中國歷史最久遠、朝代延續最完整的石刻群,陳毅元帥更美稱其為「千年詩廊」。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福壽山摩崖石刻位於平川區水泉鎮小黃灣村南黃河西岸的紅砂巖崖壁上。石刻分為「捧燈照岸」、「太上混元宗派」、「福壽山初績」三個區域,呈「L」形分布在黃河西岸長50米、高20米的紅砂巖壁上。主要內容分別為《建創修福壽山逍遙宮南北塔募引》、《創修福壽山記》、《購買地契文書》、《修建磨針觀記》。
  • 鼓山摩崖石刻拓片展出 濃縮千年「東南碑林」精華
    鼓山摩崖石刻拓片展出 濃縮千年「東南碑林」精華 據福州摩崖石刻研究專家黃榮春介紹,鼓山摩崖石刻共計669段,其中現存612段,遺失55段。這些摩崖石刻集中分布在絕頂峰、靈源洞、白雲洞、達摩洞十八景、石磴路旁、舍利窟等地。這些石刻字體涵括篆、隸、楷、行、草;文體有題名、題記、詩詞、佛龕造像、書聯、匾額、吉祥文字等;內容涉及政治、歷史、宗教、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觀賞、科研和人文價值。
  • 摩崖石刻,千年時光湮沒不了的九華山記憶
    摩崖石刻 Inscriptions on precipices 摩崖石刻,這種與山巖並存的千年詩文,不僅承載了先人創造的精深文學和書法藝術,還留給後人可以觸摸的人文脈絡。 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因此摩崖石刻是專指文字石刻。據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穿越千年歷史 與古人隔空對話
    永州是全國少有的摩崖石刻集中之地。在古代,這裡曾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墨客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
  • 湖南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開館
    湖南永州,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士子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永州摩崖石刻興盛於唐代,目前境內約有50處摩崖石刻景觀,摩崖石刻總數逾兩千,包括元結、黃庭堅、周敦頤、何紹基等名人真跡。
  • 寶塔山摩崖石刻
    寶塔山上的巍巍寶塔,歷經上千年兵荒馬亂的戰火洗禮,依然屹立不倒,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革命戰爭年代,日本飛機,國民黨反動派的飛機曾多番轟炸延安,有人建議乾脆炸掉古塔,因為寶塔山竟然成為了敵人轟炸延安的坐標。毛澤東主席堅決的不同意,古塔是我們中華古代的文物,是民族之瑰寶,絕對不能毀在我們的手中!
  • 《<陽華巖銘>摩崖石刻》一書出版發行
    最近,由楊宗君拓印、楊清泉編著的《摩崖石刻》一書由廣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將國寶《陽華巖銘》摩崖石刻以原碑拓片的形式在書中展示出來,讓人領略到大唐時期文人墨客遺留下來的曠世神韻。《陽華巖銘》石刻在江華瑤族自治縣沱江鎮竹元寒回山下,永泰二年(公元766)由唐朝道州剌史元結作、江華縣令瞿令問書,距今有1254年。銘中不僅把陽華巖奇特、怪異、清幽的自然風貌描寫得淋漓盡致並推崇有加,而且還抒發了元結對人生、仕途、世俗的感慨。書法名家瞿令問以每字三種字體(大篆、小篆、隸書)將銘中內容同時書寫,勒石於陽華巖摩崖上。因摩崖石刻名顯、文美、字特,被世人稱為「三絕碑」。
  • 祁陽浯溪摩崖石刻: 瑰麗的文學殿堂,不朽的書法寶庫
    特別是唐相袁滋書寫的《唐亭銘》碑,現為國家文物局列為一級石刻,視為「國寶」。 大曆六年(771)元結從篋中檢出10年前率兵鎮守九江抗擊史思明叛軍時寫下的充滿浩然正氣的名篇《大唐中興頌》舊稿補充定稿,派專人赴臨川,請他的好友顏真卿大筆書寫,並於夏六月石刻於摩崖上。 唐刻《大唐中興頌》碑為浯溪摩崖之精華。
  • 「輕閱讀」有名的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不僅是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許多摩崖石刻為政治或文化名人所題,書法精美,具有珍貴的藝術價值。同時,這些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或富於天然之意趣,或體量巨大、氣勢恢弘,或為名家手筆,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增加了深厚的人文內涵。
  • 安徽齊雲山發現新摩崖石刻群
    近日,位於安徽黃山市休寧縣的齊雲山腳下發現了一處摩崖石刻群,為國寶齊雲山摩崖石刻增添了新亮點。該處新發現的石刻群位於橫江邊一個丹霞地貌的天然巖洞之中,巖洞長約10米,高約3.5米,深約4米。在該巖洞中,本次發現的石刻至少有8處,有部分石刻字跡清晰可辨,但是年代、題刊者不詳。同時,由於受到丹霞地貌自然風化的影響和流水侵蝕,洞壁斑駁,有部分石刻字跡已經難以辨認。據了解,齊雲山碑刻、石刻眾多,留存至今的有400多處。
  • 靈巖山現「靈巖」摩崖石刻
    近日,市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靈巖山農民街熱心市民的指引與幫助下,於靈巖寺老山門左側近90度的懸崖峭壁上的林莽中發現一處民國年間摩崖石刻,石刻內容為「靈嚴」、「
  • 竹溪湖景區的花置寺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大佛座落於竹溪湖行去往花置寺的路上,在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化保護單位花置寺正山門,想到這裡來朝拜可以從竹溪湖景區坐船到這裡,也可以駕車從邛崍市往西到石坡後便可到達後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栩栩如生的摩崖石刻佛像,是整體從懸崖上雕刻出來的
  • 平潭石刻掌故丨一起走進摩崖石刻背後的故事
    12月5日上午,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民俗專家阿燦在實驗區圖書館開展「平潭石刻掌故」主題講座。通過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摩崖石刻背後的神奇故事,讓現場觀眾大開眼界、大飽眼福,感受到了摩崖石刻藝術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增強了對家鄉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 第三屆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在肇慶舉行
    比賽節節緊扣,精彩絕倫,其中更是有不少參賽者利用七星巖摩崖石刻這個歷史傳統文化濃厚的天然舞臺,演繹出古詩詞背後的故事,為「古端州 新活力」做出了淋漓盡致的詮釋。據介紹,為進一步擦亮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七星巖摩崖石刻」這一金字招牌,彰顯肇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的市民遊客讀懂「七星巖摩崖石刻」、了解星湖、了解肇慶,星湖旅遊景區從2018年就開始舉辦「七星巖摩崖石刻詩詞大會」。
  • 赤城摩崖石刻——被封存的千年記憶
    在漫長的歷史裡,赤城都被描述為偏遠之地,卻偏偏因為民族之間的爭鬥而聞名,但也恰恰是漫長的鬥爭歷程,豐富了這個地方的文化內涵。如果我們俯首這塊土地,去聆聽大地的聲音,除了已經遠去的鐵蹄與廝殺聲,仿佛還有江南塞北、滿腹經綸的過客所發出的聲聲感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