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巖山現「靈巖」摩崖石刻

2020-12-12 騰訊網

遇見都江堰ID:yujiandjy

好山好水好空氣……在大美都江堰,遇見一切美好~~

都江堰市城區北側緊鄰的靈巖山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沉澱的名山。山間曾發現唐代初期的石刻佛經板,山頂亦有唐昭宗年間的石刻「天佑二年」字樣。千百年來,因靈巖山石質上佳,多有石刻文物留存。

近日,市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靈巖山農民街熱心市民的指引與幫助下,於靈巖寺老山門左側近90度的懸崖峭壁上的林莽中發現一處民國年間摩崖石刻,石刻內容為「靈嚴」、「袁瑞生助資寺僧能清監造但懋辛書」及但懋辛印章一方。

發現的摩崖石刻

「靈嚴」二字大約160釐米見方,其他字樣及印章約16釐米大小。現場藤蔓叢生、林木蔭蔽,尚未發現題刻年代。查考所涉人物,但懋辛(1884—1965年),字怒剛,四川榮縣觀山鎮復興場方家衝人,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國民黨陸軍上將。參加過黃花崗起義,是四川九人團中僅次於熊克武的第二號人物。曾任蜀軍政府參謀長、四川軍政府成都府知事兼四川團務督辦、四川靖國軍第一軍軍長、代省長、川軍第一軍軍長等職。

但懋辛在二王廟的題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部長、四川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等職。工詩文,通易理,善書法。釋能清(1893—1964年),出生於灌縣(今都江堰市)蒲陽鎮清河村曾家灣一個世代務農的曾姓家庭,從小體弱多病,19歲在郫縣金龍寺出家。民國八年(1919年)回到灌縣般若寺主持寺務,先後維修和重建了般若寺娘娘殿、太陽殿、大雄寶殿,並打造寺院周邊環境,使般若寺得以重興。同時他集資修建般若寺通往蒲陽、豐樂、向峨的路徑、橋梁和建碾磨坊,聘請名師在寺院興辦義學,招收附近鄉村學齡子弟入學,造福地方民眾。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應縣府及民眾力邀接任靈巖寺主持。在他的主持之下,靈巖寺恢復了頗具影響力的佛教藝術,珍貴歷史文物千佛石塔,重修了靈巖寺山門和真武宮五間寺宇,配建了獨院廚房五間和三間寢室,擴建上山步道,修建沿途亭榭,方便香客行人。能清賦性簡樸,雖任兩寺住持,仍布衣草履,粗茶淡飯,與眾僧一同勞作不輟,史稱「苦行僧」。據稱袁瑞生為成都維摩精舍的籌建者之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四川宗門大德袁煥仙應簫敬軒、朱叔痴、但懋辛、傅真吾等人邀請,在成都籌建了維摩精舍,聚眾講學修禪,度化一方。

發現摩崖石刻現場

由於現場未發現年代題刻,我們只能從書刻人物的經歷中去推測該處石刻年代。但懋辛早期主要追順孫中山先生鬧革命,後又跟順熊克武,成為四川九人團中的二號人物。再後來,他於1929年和熊克武在上海舉辦中國公學。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他與熊克武親赴淞滬戰場慰問將士。滬戰失敗後,但懋辛轉到南京,被任命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他積極動員和團結四川各方面力量支持抗戰。1938年5月,他回到家鄉定居成都,兼任川康綏靖公署高等顧問。1941年他以社會賢達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川東辦事處主任。但懋辛鬧革命時是不可能回川應別人之請人上靈巖山勒字刻石,後來他又忙於川內軍閥混戰,此時上靈巖山題字刻石可能性亦極小,唯有1938年返川後可能性最大。釋能清雖為1937年接任靈巖寺主持,但此時但懋辛尚未返川,所以「靈嚴」二字的摩崖石刻最早不超過1938年。

「靈巖」摩崖石刻

查但懋辛在二王廟的題字「利濟斯民」、「開物鑿離堆,深低訣六字相傳;廟宇重開隆血食 溉田導汶水,內外江萬年樂利,桑麻依舊答神庥」,時間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即可佐證「靈嚴」二字的摩崖石刻最早不超過1938年。故,「靈嚴」二字的摩崖石刻鑿刻於1938年至1939年的可能性較大。

發現摩崖石刻現場

不論怎樣,如今發現但懋辛等人書刻的「靈嚴」二字,都為靈巖山的歷史文化遺蹟再添一筆,為研究靈巖山及靈巖寺提供了更豐富的實物資料。

出資勒石者袁瑞生其人生平事跡待考。

小編按:資料據都江堰市文物局付三雲、傅浩、鄭宇翔,在此表示感謝!如果你有這方面的資料和信息,歡迎向我們提供。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主辦:都江堰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主編: 劉 忠

責任編輯:馬文學

值班編輯:董 柳

編輯:代 陽、龍再興、黃小洋

相關焦點

  • 蓋州煙筒山摩崖石刻
    徐自強、吳夢麟在他們的《古代石刻通論》中認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這裡的摩崖石刻是專指文字石刻。但在說及石質造像時,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煙筒山摩崖石刻前輩先賢對摩崖石刻的論述,是兩種看法,一是認為摩崖石刻是專指石刻文字;一種認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目前,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已知年代最早的是烏石山唐大曆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這說明烏石山摩崖石刻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據文獻記載,從唐至今,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共有466段現,存279段。
  • 吳王姑蘇臺再現蘇州靈巖山
    中新社蘇州十月十五日電(記者韓勝寶)素有「吳中第一峰」之稱的蘇州木瀆靈巖山景區再展新姿,靈巖山館、吳王姑蘇臺等組合的新景觀今天正式向遊客開放。  靈巖山位於古鎮木瀆的西北,山高一百八十二米,方圓一百二十公頃,素有「靈巖秀絕冠吳中」、「靈巖奇絕勝天台」之美譽。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陽華巖摩崖石刻
    洞內有井水溪流,洞壁有摩崖石刻40餘方,清晰可辨認者有38方。這是一處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石窟國寶!石窟最為有價值的是摩崖石刻。其中唐朝大詩人元結的《陽華巖銘並序》,石刻長290釐米,寬93釐米,為此處最大碑刻。其題刻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永州地區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其開創了湘桂兩地自唐後摩崖石刻盛行之風。
  • 寶塔山摩崖石刻
    讀懂寶塔山,最有力的歷史見證就是寶塔山下的摩崖石刻。寶塔山下,延河之濱,有一整塊的巨型石崖,長約二百多米,高有六、七米,其上布滿了歷代名人摩崖石刻,記載了一段段延安光輝的歷史故事,現在免費供遊客遊覽。 在現存的寶塔山摩崖石刻群中,最典型的兩組就是北宋石刻和紅色革命石刻。
  • 揭秘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
    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中國摩崖石刻的集大成者,為敦煌、泰山、武夷山等地。登名山,看摩崖石刻,是其他國家的登山者們所少有的遊覽體驗,而在中國,則是再平常不過了。  名詞解釋  文:記者 卜松竹  在石上刻畫符號,古今中外都有,但被特稱為「摩崖石刻」的,則為中國所獨有。這種起自中國古代的石刻藝術,載體依然是山崖石壁,內容無外是書法、造像或者巖畫,起源也是遠古時代的銘文記事方式。  「摩崖石刻」實際是一個並聯詞組:所謂「摩崖」,摩是刮蹭、摩擦之意,就是說在山崖之上刮摩;石刻,則指在石頭上刻畫。
  • 甘肅境內的摩崖石刻
    1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提起刻於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仇靖所書的《西狹頌》,國人莫不嘖嘖稱讚。因為《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而《西狹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未損。
  • 寶塔山下的延安摩崖石刻
    延安摩崖石刻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山下,以寶塔山西麓石刻群最引人住注目。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地,延河之濱,在山上可鳥瞰延安整個城區。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它以摩崖為載體,以記事述功為主要內容的石刻檔案。延安摩崖石刻佔地面積2864平方米,高6至7米,長260米。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
  • 尋訪璧山茅萊山摩崖石刻
    不過,這荒林山崖裡竟然還藏著許多野菩薩和石刻,如果說茅萊山還有點仙氣的話,也許就該是茅萊山上的摩崖石刻了。茅萊山位於璧山縣大興鄉鎮境內,所謂的茅萊山不過是一處連綿的小丘陵山崗,它充其量其海拔只有四百餘米,只是相對大興鄉街來說高出二百餘米左右吧了。不過,茅萊山的廟子到是個古廟。按照鄉村傳統習慣,凡有鄉廟的地方必然有被人朝拜的菩薩和神仙,鄉廟是否古樸,往往與廟四周有無摩崖石刻有關。
  • 爬大山觀神奇太極灣,登慶山賞摩崖石刻
    2020新年第一天,爬大山觀神奇太極灣,登慶山賞摩崖石刻 作者: 陽光下的風   「夢在遠方,腳步永遠在路上」。背起行囊,帶上登山杖,爬山涉水、不折不撓,方顯戶外本色。大年初一早晨十點,桔鄉友友在小西門集合後自駕前往楊灘,爬大山觀神奇太極灣、登慶山賞摩崖石刻: 平安太極,石麟現瑞!大山,位於楊灘村以北,站在山顛,能看到完整的太極灣,太極灣由湑水河順山灣長年流水衝擊形成的自然景觀,陝南有名的幾個天然太極之一。
  • 由摩崖石刻想到的
    來到這裡才發現,讓人敬仰和尊崇的,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還有另外一部隱於山野,卻又恢宏於世的煌煌巨製——北朝摩崖刻經。   初夏雨後,光風霽月,萬物明淨,我與鄒城市書法協會主席、金文專家殷延祿先生一起來到位於城北的鐵山,拜謁鐵山摩崖石刻。   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 登華山賞摩崖石刻
    在這些奇險難達之處竟有不少書體多樣、風格各異的摩崖石刻,不禁令人感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勇氣。   華山摩崖石刻數量眾多,年代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這些石刻兼具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富於天然意趣,體量巨大、氣勢恢弘,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平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 邵陽摩崖石刻拓片專著武岡首發
    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武岡王城書畫院院長、石竹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濤終於圓了自己的「夢」,為搶救性保護武岡境內的摩崖石刻作出重要貢獻。武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至今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人文薈萃,文化遺蹟眾多。其中境內留存有200餘處摩崖石刻,法相巖摩崖石刻聲名尤盛,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因年代久遠、日曬雨淋和保護不夠,部分摩崖石刻風化剝蝕的跡象明顯。
  • 今非昔比的靈巖山素麵
    蘇州人沒有不知道靈巖山的,去過靈巖山的基本都吃過靈巖山頂的素麵。我不是蘇州人,在客居蘇州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也多次去過靈巖山,品嘗過很多次素麵。和2017年麵店重新裝修前相比,現在的味道是大不如前了。靈巖山頂是靈巖寺,它是吳王「館娃宮」的舊址。春秋時期,吳越夫椒之戰,越國大敗,越王勾踐和大夫範蠡被扣押為人質,被囚禁在石室之中,他們向吳王夫差獻上了越中美女西施。夫差被西施的美貌傾倒,為西施在靈巖山上建造行宮,奢侈無比。吳人稱美女為「娃」,故此行宮稱「館娃宮」。
  • 武定環州萬松山彝族摩崖石刻
    武定萬松山彝族摩崖石刻李尚仁,環州土司李小黑之長子,號斯盛,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襲位,官授「都司」。自此,彩雲南現,雄雞高唱,為人們祈福祿。朗朗青天,明月高懸,繁星滿天,民眾安樂。土司勤祭祀,為的是轄區的民眾。先祖有謀略,曾遠徵攻城,立下赫顯戰功。為剿滅匪亂,喝過髒水。徵戰凱旋,金江以南十二村成了世襲領地。阿西大昌吉。光宗門庭。納登克勒裔魯麻撰。」落款為「乾隆辛丑」,即1781年。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第四塊大彝文石刻。
  • 千年摩崖石刻深藏羅浮山鮮為人知
    這些石刻可能是景致名稱,也可能是詩詞文章,但四周既無標識,也無說明,極易被忽略。其實,這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浮山摩崖石刻,230餘處石刻基本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幾處甚至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宋朝。長久以來,羅浮山摩崖石刻的名氣似乎與其歷史地位並不相符。
  • 江華陽華巖摩崖石刻搶險加固工程竣工驗收
    本網訊(通訊員 趙媛媛)陽華巖摩崖石刻位於江華瑤族自治縣竹園寨村,系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陽華巖摩崖石刻搶險加固工程(包括陽華巖摩崖石刻危巖體加固及本體保護工程兩個部分)已分別於2017年12月26日、2018年12月22日全部完工,根據《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工程竣工驗收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現工程竣工已滿一年,江華民族文旅廣體局組織完成了相關整改工作和保護工程文件資料的分類立卷歸檔。
  • 湖南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博物館開館
    湖南永州,是荊楚至嶺南的水路要道,這裡摩崖林立,巖洞密集,眾多南來北往的文人士子以摩崖為載體,在石刻上紀詠題詞,歷經千年而不絕,形成了遺存完整、數量豐富、成線成片的摩崖石刻景觀群。永州摩崖石刻興盛於唐代,目前境內約有50處摩崖石刻景觀,摩崖石刻總數逾兩千,包括元結、黃庭堅、周敦頤、何紹基等名人真跡。
  • 羅浮山摩崖石刻申報國家文保單位
    ▲工作人員在考察和發掘羅浮山摩崖石刻。   記者日前從羅浮山管委會獲悉,羅浮山摩崖石刻歷史悠久,是文化的凝結和沉澱。為進一步挖掘和保護羅浮山摩崖石刻,羅浮山管委會正積極將羅浮山摩崖石刻申報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近期,羅浮山管委會還組建了考察隊進一步發掘羅浮山的摩崖石刻,並新發現摩崖石刻近3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