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都江堰ID:yujiandjy
好山好水好空氣……在大美都江堰,遇見一切美好~~
都江堰市城區北側緊鄰的靈巖山是一座有著上千年歷史文化沉澱的名山。山間曾發現唐代初期的石刻佛經板,山頂亦有唐昭宗年間的石刻「天佑二年」字樣。千百年來,因靈巖山石質上佳,多有石刻文物留存。
近日,市文物保護和歷史文化研究中心工作人員在靈巖山農民街熱心市民的指引與幫助下,於靈巖寺老山門左側近90度的懸崖峭壁上的林莽中發現一處民國年間摩崖石刻,石刻內容為「靈嚴」、「袁瑞生助資寺僧能清監造但懋辛書」及但懋辛印章一方。
發現的摩崖石刻
「靈嚴」二字大約160釐米見方,其他字樣及印章約16釐米大小。現場藤蔓叢生、林木蔭蔽,尚未發現題刻年代。查考所涉人物,但懋辛(1884—1965年),字怒剛,四川榮縣觀山鎮復興場方家衝人,中國同盟會早期會員,國民黨陸軍上將。參加過黃花崗起義,是四川九人團中僅次於熊克武的第二號人物。曾任蜀軍政府參謀長、四川軍政府成都府知事兼四川團務督辦、四川靖國軍第一軍軍長、代省長、川軍第一軍軍長等職。
但懋辛在二王廟的題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西南行政委員會委員兼司法部部長、四川省第一至三屆政協副主席等職。工詩文,通易理,善書法。釋能清(1893—1964年),出生於灌縣(今都江堰市)蒲陽鎮清河村曾家灣一個世代務農的曾姓家庭,從小體弱多病,19歲在郫縣金龍寺出家。民國八年(1919年)回到灌縣般若寺主持寺務,先後維修和重建了般若寺娘娘殿、太陽殿、大雄寶殿,並打造寺院周邊環境,使般若寺得以重興。同時他集資修建般若寺通往蒲陽、豐樂、向峨的路徑、橋梁和建碾磨坊,聘請名師在寺院興辦義學,招收附近鄉村學齡子弟入學,造福地方民眾。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應縣府及民眾力邀接任靈巖寺主持。在他的主持之下,靈巖寺恢復了頗具影響力的佛教藝術,珍貴歷史文物千佛石塔,重修了靈巖寺山門和真武宮五間寺宇,配建了獨院廚房五間和三間寢室,擴建上山步道,修建沿途亭榭,方便香客行人。能清賦性簡樸,雖任兩寺住持,仍布衣草履,粗茶淡飯,與眾僧一同勞作不輟,史稱「苦行僧」。據稱袁瑞生為成都維摩精舍的籌建者之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四川宗門大德袁煥仙應簫敬軒、朱叔痴、但懋辛、傅真吾等人邀請,在成都籌建了維摩精舍,聚眾講學修禪,度化一方。
發現摩崖石刻現場
由於現場未發現年代題刻,我們只能從書刻人物的經歷中去推測該處石刻年代。但懋辛早期主要追順孫中山先生鬧革命,後又跟順熊克武,成為四川九人團中的二號人物。再後來,他於1929年和熊克武在上海舉辦中國公學。抗日戰爭爆發後,1937年他與熊克武親赴淞滬戰場慰問將士。滬戰失敗後,但懋辛轉到南京,被任命為軍事參議院上將參議。他積極動員和團結四川各方面力量支持抗戰。1938年5月,他回到家鄉定居成都,兼任川康綏靖公署高等顧問。1941年他以社會賢達被選為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兼川東辦事處主任。但懋辛鬧革命時是不可能回川應別人之請人上靈巖山勒字刻石,後來他又忙於川內軍閥混戰,此時上靈巖山題字刻石可能性亦極小,唯有1938年返川後可能性最大。釋能清雖為1937年接任靈巖寺主持,但此時但懋辛尚未返川,所以「靈嚴」二字的摩崖石刻最早不超過1938年。
「靈巖」摩崖石刻
查但懋辛在二王廟的題字「利濟斯民」、「開物鑿離堆,深低訣六字相傳;廟宇重開隆血食 溉田導汶水,內外江萬年樂利,桑麻依舊答神庥」,時間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七月,即可佐證「靈嚴」二字的摩崖石刻最早不超過1938年。故,「靈嚴」二字的摩崖石刻鑿刻於1938年至1939年的可能性較大。
發現摩崖石刻現場
不論怎樣,如今發現但懋辛等人書刻的「靈嚴」二字,都為靈巖山的歷史文化遺蹟再添一筆,為研究靈巖山及靈巖寺提供了更豐富的實物資料。
出資勒石者袁瑞生其人生平事跡待考。
小編按:資料據都江堰市文物局付三雲、傅浩、鄭宇翔,在此表示感謝!如果你有這方面的資料和信息,歡迎向我們提供。
主管:中共都江堰市委宣傳部
主辦:都江堰市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
主編: 劉 忠
責任編輯:馬文學
值班編輯:董 柳
編輯:代 陽、龍再興、黃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