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定環州萬松山彝族摩崖石刻

2021-02-19 武定看點
武定萬松山彝族摩崖石刻

作者:楊繼淵 武定縣文聯

金沙江南岸有一座風光秀美的高山,名叫萬松山,又稱環州山。明清時期,萬松山是武定環州彝族李氏土司的住山。從明代嘉靖間(1566年10月)起,李氏土司守大、小環州,經營16代384年。李氏歷代土司多為飽學之士,善書法,能詩文,文脈相傳,在萬松山留下了眾多的摩崖石刻,為秀美景觀平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李尚仁,環州土司李小黑之長子,號斯盛,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襲位,官授「都司」。李尚仁尊崇儒學,詩書俱佳,寫了大量詩文。在萬松山西麓的卡莫村虎蛟關、桃源峽、固布魯等幾處,留下他的幾首漢文石刻詩。其中他題書在卡莫村桃源峽摩崖上的一首詩,頗有意境:「怪石巉崖晤翠微,秋來北鷹盡南飛。羅星水口如拱極,扶杖山頭看晚暉」。


在萬松山麓的大彎子壩,有一處彝族古代祭祀遺址,現基本保存完好。登上一道高約1米的石坎,是一片開闊的臺地。終端是一堵長13米,高3.8米的石壁,上面刻有葫蘆、日月、壺口等神秘祭祀圖案,兩旁還刻有彝文楹聯,楊鳳江先生翻譯為∶「雞啼九天祿,翅下降吉祥」。

李宗唐,號「環居主人」,武定環州第五代土司,於康熙四年(1665年)襲職。李宗唐能文善武,屢立戰功,授「雲南士兵總管」,防守金沙江。他把土司衙署從萬松山西北的卡莫大村遷至東南麓山環水繞的環州村,修建環州大城、小城,同時加強對金沙江的防守,在他控制下的龍街、丙弄、白馬口渡口等處險要鎖鑰,構築了虎蛟關、固布魯兩座城堡。在萬松山虎蛟關、桃源峽、固布魯等處,留下了落款為「環居主人並題書」的幾首詩歌石刻。他題書在虎蛟關石壁上的詩,很有武將的豪氣:「怪石千堆似萬軍,仙人留下做龍兵。有頭有尾兮形象,八面巍巍驚鬼神。」根據落款判斷,此詩寫於1771年。

山之西北,有一險關。一塊自然平整的石壁上刻著「桃源峽」三個大字。在其下方鐫刻著13行123字的彝文,書法秀美,楊鳳江先生翻譯為:

「先祖曲布(安納)土司,慈心行公道。他在世時,花了一生心血,匠人們日夜辛勞,終於建成廟宇,使得民眾得以庇佑。自此,彩雲南現,雄雞高唱,為人們祈福祿。朗朗青天,明月高懸,繁星滿天,民眾安樂。土司勤祭祀,為的是轄區的民眾。

先祖有謀略,曾遠徵攻城,立下赫顯戰功。為剿滅匪亂,喝過髒水。徵戰凱旋,金江以南十二村成了世襲領地。阿西大昌吉。光宗門庭。納登克勒裔魯麻撰。」

落款為「乾隆辛丑」,即1781年。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第四塊大彝文石刻。

在桃源峽石壁上,李宗唐題刻有一首《感舊》:「惜日當年把筆授,曾遊秦蜀取封侯。歸來遍地花千樹,滿眼高山河水流。」

在桃園峽,刻有一幅高約1.5米的《對弈圖》,大樹下兩人對弈,正面長者舉子欲投,身後站著一位伸手指點的貴婦人;另一位對弈者身子稍前傾,目光緊盯對方捏棋子之手,欲言又止,形象如生。據說,長者是李宗唐的自畫像,舉棋姿態瀟灑、自信。

李宗唐題書在固布魯「臥雲石」上的另一首詩,頗具詩情與哲理:「功名富貴酌盅酒,得失榮枯只作歌。非是我來忘歲月,只因身臥白雲窩。」

山之東北,也有一處險關。在一方石壁上刻著「升天台」三個漢字,其下刻有李宗唐作於乾隆己丑(1769年)秋的《重登升仙臺有懷》兩首詩,署名為「環居主人」。其中一首為:「紅巖瀑布自年年,悟入天台仙徑前。松稍不來天外鴿,幽人獨自抱雲眠。」

旁邊崖壁上鐫刻著3行19字彝文,楊鳳江先生翻譯為:「願蒼天福佑,日月經天的歡聲笑語中,能獵取牛、鹿,有膀可卜;在遷徙的途中源源有獐麂可食。」由此可見,當時萬松山是牛、麂、獐等動物的家園。

萬松山的這些摩崖石刻,既是明清時期當地風光景色的藝術描摹,也是研究明清時期當地自然環境和彝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

▌來源:雲南網 作者 | 楊繼淵 武定縣文聯 圖 | 武定看點▌編輯:武定看點(爆料、合作微信:18987815586)▌法顧:雲南楚國律師事務所 杞曉軍:15808785146

相關焦點

  • 雲南武定環州村,古驛道中的彝族村
    武定環州古時為川滇古道上的一個必經驛所。川滇古道從元謀江驛一分為二道。一條經龍街渡(今江邊鄉渡口)到環州驛(在元謀)到馬頭上達虛仁驛,從而抵達武定。一條從江驛直下金沙江的丙弄古渡和白馬古渡達環州。彝族土司李自孔的夫人那蘭芳送給他一本彝文《佔吉兇書》。此彝文書由丁文江攜至貴州,經大定(今大方)縣彝文經師羅文筆翻譯,訂名為《武定羅婺夷佔吉兇書》,收入1936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爨文叢刻》中。
  • 雲南武定環州土司府的歷史
    如萬馬奔騰狀的山脈包圍了這個有著400餘戶2000多人口的彝族古村落,這個被神秘文化籠罩,到處充滿著歷史質感的村莊背靠著萬松山的支脈,面臨一條清澈的溪流,與威武的來子山默然雄峙。半山腰上有一塊蓮花狀的平地,曾任元謀知縣土官的環州土司三世祖李小黑便埋葬於此。
  • 請和我,到武定走一走
    武定的山武定的水是我看不夠的溫柔和我到武定走一走來了你就不想走喝不完香飄四方的小鍋酒唱不盡情意深切的彝家酒歌萬德的土司府談今論古環州的萬松山蔽日遮天我想帶你去東坡玩一次激情的漂流和我到武定走一走我要帶你去貓街赴一場視覺的盛宴看千人跌腳的舞和我到武定走一走
  • 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和乃蘇支系服飾圖像淺析
    文章作者經數年潛心搜集,收集到一些有關西南少數民族特別是以清代彝族為主的民俗圖像資料,力圖通過以圖像學為主,輔以歷史學、方志學、文物學等學科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對清代雲南武定彝族納蘇、納羅、乃蘇支系服飾進行初步研究。
  • 探秘武定古驛道 遇見「羅婺精神」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縣是川滇茶馬文明古道的要津。元朝時,隨著雲南的經濟、政治中心從洱海轉移到滇池,川滇茶馬古道的興盛也由靈光道轉向建昌羅羅斯道。據《經世大典》中記載,元朝政府在公元1291年開闢了從昆明經武定至四川成都的驛道,由成都再到大都
  • 武定六大彝族支系歷史影像資料
    據彝文和傳說,在2000多年前彝族君長篤慕分支後布部和默部開始沿用尼頗和納蘇頗的自稱,後一直延續至今。其在宋代大理國時期建立羅婺部、元憲宗四年(公元1255年)羅婺部歸順元朝,並於公元1257年被授羅婺萬戶候,轄祿勸、元謀、武定和四川會理一部分地區。公元1271年,羅婺部轄區擴大到貴州西部的普安地區,改稱北路總管府,1276年改設武定路,由羅婺鳳氏土司統治。
  • 探秘福壽山摩崖石刻
    平川文旅公眾號 ID: gh_fe0ba9ff83af隨著小黃灣至903道路的建成,鸇陰古渡景區福壽山摩崖石刻也揭開了神秘的面紗。
  • 陽華巖摩崖石刻
    洞內有井水溪流,洞壁有摩崖石刻40餘方,清晰可辨認者有38方。這是一處物質文化遺產,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處石窟國寶!石窟最為有價值的是摩崖石刻。其中唐朝大詩人元結的《陽華巖銘並序》,石刻長290釐米,寬93釐米,為此處最大碑刻。其題刻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是永州地區現存最早的摩崖石刻。其開創了湘桂兩地自唐後摩崖石刻盛行之風。
  • 寶塔山摩崖石刻
    讀懂寶塔山,最有力的歷史見證就是寶塔山下的摩崖石刻。寶塔山下,延河之濱,有一整塊的巨型石崖,長約二百多米,高有六、七米,其上布滿了歷代名人摩崖石刻,記載了一段段延安光輝的歷史故事,現在免費供遊客遊覽。 在現存的寶塔山摩崖石刻群中,最典型的兩組就是北宋石刻和紅色革命石刻。
  • 揭秘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
    中國古代的摩崖石刻。中國摩崖石刻的集大成者,為敦煌、泰山、武夷山等地。登名山,看摩崖石刻,是其他國家的登山者們所少有的遊覽體驗,而在中國,則是再平常不過了。
  • 甘肅境內的摩崖石刻
    1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提起刻於甘肅成縣天井山、東漢仇靖所書的《西狹頌》,國人莫不嘖嘖稱讚。因為《西狹頌》與陝西漢中的《石門頌》、略陽的《郙閣頌》同列為漢代書法「三頌」,而《西狹頌》是三大頌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至今一字未損。
  • 寶塔山下的延安摩崖石刻
    延安摩崖石刻位於陝西省延安市寶塔山下,以寶塔山西麓石刻群最引人住注目。寶塔山古稱嘉嶺山,位於延安城東地,延河之濱,在山上可鳥瞰延安整個城區。因山上有塔,故通常稱作寶塔山。摩崖石刻是中國古代的一種石刻藝術,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書法、造像或者巖畫。摩崖石刻起源於遠古時代的一種記事方式,盛行於北朝時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後連綿不斷。摩崖石刻有著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它以摩崖為載體,以記事述功為主要內容的石刻檔案。延安摩崖石刻佔地面積2864平方米,高6至7米,長260米。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
  • 尋訪璧山茅萊山摩崖石刻
    不過,這荒林山崖裡竟然還藏著許多野菩薩和石刻,如果說茅萊山還有點仙氣的話,也許就該是茅萊山上的摩崖石刻了。茅萊山位於璧山縣大興鄉鎮境內,所謂的茅萊山不過是一處連綿的小丘陵山崗,它充其量其海拔只有四百餘米,只是相對大興鄉街來說高出二百餘米左右吧了。不過,茅萊山的廟子到是個古廟。按照鄉村傳統習慣,凡有鄉廟的地方必然有被人朝拜的菩薩和神仙,鄉廟是否古樸,往往與廟四周有無摩崖石刻有關。
  • 蓋州煙筒山摩崖石刻
    徐自強、吳夢麟在他們的《古代石刻通論》中認為:「摩崖石刻是石刻中的一個類別。所謂摩崖石刻,就是利用天然的石壁以刻文記事的石刻。」這裡的摩崖石刻是專指文字石刻。但在說及石質造像時,往往又提到了摩崖造像。煙筒山摩崖石刻前輩先賢對摩崖石刻的論述,是兩種看法,一是認為摩崖石刻是專指石刻文字;一種認為包括石刻文字和造像。
  • 由摩崖石刻想到的
    來到這裡才發現,讓人敬仰和尊崇的,除了儒家文化之外,還有另外一部隱於山野,卻又恢宏於世的煌煌巨製——北朝摩崖刻經。   初夏雨後,光風霽月,萬物明淨,我與鄒城市書法協會主席、金文專家殷延祿先生一起來到位於城北的鐵山,拜謁鐵山摩崖石刻。   馮雲鵬《金石索》曰:「就其山而鑿之,曰摩崖」。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宋代梁克家《三山志》開始記載烏石山和於山摩崖石刻。目前,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已知年代最早的是烏石山唐大曆七年(772年)著名書法家李陽冰篆書「般若臺記」。這說明烏石山摩崖石刻的歷史最少可追溯至唐代宗大曆年間(766年~779年)。據文獻記載,從唐至今,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共有466段現,存279段。
  • 登華山賞摩崖石刻
    在這些奇險難達之處竟有不少書體多樣、風格各異的摩崖石刻,不禁令人感嘆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勇氣。   華山摩崖石刻數量眾多,年代久遠,規模宏大,內容豐富,堪稱中國書法藝術的寶庫。這些石刻兼具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與審美價值。不同年代、不同民族文字的摩崖石刻,富於天然意趣,體量巨大、氣勢恢弘,為秀美的自然風景平添了濃厚的人文氣息。
  • 邵陽摩崖石刻拓片專著武岡首發
    通過三年的不懈努力,武岡王城書畫院院長、石竹堂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劉金濤終於圓了自己的「夢」,為搶救性保護武岡境內的摩崖石刻作出重要貢獻。武岡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至今有2000多年的建城史。自古人文薈萃,文化遺蹟眾多。其中境內留存有200餘處摩崖石刻,法相巖摩崖石刻聲名尤盛,是我國書法藝術的瑰寶。因年代久遠、日曬雨淋和保護不夠,部分摩崖石刻風化剝蝕的跡象明顯。
  • 千年摩崖石刻深藏羅浮山鮮為人知
    這些石刻可能是景致名稱,也可能是詩詞文章,但四周既無標識,也無說明,極易被忽略。其實,這是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浮山摩崖石刻,230餘處石刻基本都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最早的幾處甚至可追溯到千年前的宋朝。長久以來,羅浮山摩崖石刻的名氣似乎與其歷史地位並不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