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也被稱作南山、終南山等,《史記》中對秦嶺的描述非常的簡潔明了,「秦嶺,天下大阻也」,橫亙在關中大地南側的秦嶺大山是中國南北方天然的分界線。
自古以來,秦嶺南北兩側的人們,為了相互的交往和物資的流通,不得不翻越艱險高大的秦嶺,也在秦嶺各處開闢出了不少有名的古道。例如褒斜道、子午道、陳倉道、儻駱道等。
雖然秦嶺山脈貫穿南北的古道很多,但是還沒哪一條古道能像藍關道這樣被「一個人的符號」代替。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上千年來,只要有人提到藍關道,大家都會自然而然的想到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這句詩。或者只要想到韓愈,這條在韓愈被貶潮州所走過的秦嶺古道也必然被提及。
韓愈之於藍關道,藍關道之於韓愈,早已經是想分也分不開的彼此。
韓愈是我國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政治家、思想家、哲學家和教育家;他倡導和發起了「古文運動」,大力提倡秦漢以前的「古文」,並以自己的實踐實現了自己的主張,樹立了一代文風;後人尊稱他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百代文宗」。
唐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憲宗皇帝派使者前往鳳翔迎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論佛骨表》的大概意思用現在的話來解讀就是;「認為社會尚不安穩,百廢待舉,國家需要更好的發展改善民生,」,韓愈希望憲宗皇帝能夠撤銷迎佛骨的旨意。
常理來看,佛骨到長安之後,從朝廷到長安百姓都會陷入長時期的瞻仰,而國家機器的正常運轉勢必會有影響,韓愈主張拒迎佛骨應該是一片公心,可是在封建王朝社會,皇帝擁有獨斷專行至高無上的權利,皇帝想做啥,別人不贊成無異於就是對皇帝行為的否定。
果不其然,憲宗覽奏後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
819年三月,51歲的韓愈從長安出發,從藍關道翻越秦嶺南下潮州,當韓愈踏上藍關道的時候,恰逢秦嶺北麓遭遇極端天氣,霎時狂風怒吼,飛雪滿天,積雪盈尺,步履艱難。遂寫下了著名的《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欲為聖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韓愈這首詩非常的悽慘感人,一個有罪之人,迎著刺骨的寒風,頂著紛亂的雪花,立馬藍關。向後看,千峰萬仞的秦嶺被如煙似霧的浮雲所遮擋,家在哪裡?向前望,覆蓋四野的白雪擁堵在藍關周圍,路在何方.馬既不前,人亦何往!看到這裡,一個身遭不公的失路英雄的滿腔悲憤已經撲面而來了,讓人不由得要和他同呼吸共命運。最末兩句「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其實就是對他的侄孫韓湘交代後事,讓他在秦嶺之南那瘴氣瀰漫的江邊收拾自己的遺骨。
雖然韓愈被貶潮州之後不久,又被唐朝政府重新啟用,輾轉多地任職之後又回到了長安,但是元和十四年被貶潮州途徑藍關道時候的悽慘遭遇,隨著韓愈的詩傳播開來,上千年來,那些喜歡韓愈以及韓愈文學的韓粉們,也將藍關道奉為心中的聖地。
2019年年初,我們踏著前人曾經走過的足跡來到藍關道,恰逢雪天,現在歷經千年生命力的藍關道早已經被廢棄,臨近十公裡外的滬陝高速是關中大地出陝最繁忙的高速之一,也算是在書寫新的「古道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