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周刊》十年來,在動漫、漫畫、插圖、動畫、連環畫等領域都做了多次的專題報導,包括「重讀民國漫畫」「插圖經典何時再現」「動畫原稿魅力」「廣東動漫崛起」「花城寫愛:動漫再出發」「連環畫往事」「連環畫市場值得期待」「嶺南版畫眺望」「中國動漫日本行」等多個深度專題,其中,不但有來自連環畫研究專家姜維樸、連環畫評論家謝春彥、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副主任金城、知名畫家詹忠效的聲音,更有來自日本的「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經理人松谷孝徵的專訪聲音。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立足於學術,尋找獨特的角度
無論是哪個領域,《收藏周刊》均立足於學術,尋找獨特的角度,單是動漫領域,就分別從豐子愷、華君武、廖冰兄等民國漫畫大家切入,於2014年,拋出「重讀民國漫畫」話題,此後,在2015年再推出「廣東漫畫重覓輝煌」,邀請理論家從學術評論的角度梳理,繼而再推出「廣東動漫崛起」「花城寫愛:動漫再出發」等專題,梳理了當代的動漫現狀,2019年,更推出「中國動漫日本行」,嘗試探討中國動漫走出去的可能性。「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經理人松谷孝徵在廣州接受收藏周刊記者專訪稱:「中國動漫面貌多元, 已經看不出跟日本漫畫的區別了。但我最喜歡的是水墨動畫電影《山水情》。 」
中國動漫將以「國家隊」名義在日本巡展,中國美協動漫藝委會副主任金城暢談動漫創作:「中國風」是基因,是動漫回歸自我的鑰匙。
在2020年,《收藏周刊》對動漫話題乘勝追擊,從收藏的角度,推出「動畫原稿魅力」專題,何香凝美術館館長蔡顯良接受收藏周刊專訪時表示,「中國的動畫藝術已經開始慢慢走出一條自己的道路, 向世界展現出中國文化的新想像。 」
幾乎是同類畫種,《收藏周刊》對連環畫的探討也有過多次的深入報導,分別推出「連環畫往事」「連環畫市場值得期待」等大型專題,邀請了眾多理論和創作名家探討連環畫的價值,被稱為「連環畫的守護神」的連環畫研究專家姜維樸認為,這跟世俗偏見有關,但他在接受收藏周刊採訪時也承認。「連環畫在中國影響的確比較大」。對於連環畫式微的原因,廣東畫院理論研究室副主任麥荔紅認為,「現在連環畫的功能已經從傳播教化作用轉變成了收藏品類」。著名連環畫評論家謝春彥則稱,「連環畫武俠風從廣東開始。」知名畫家、「詹衣描」詹忠效,「有連環畫創作經驗的人更能做到厚積薄發。」廣州美院國畫系原系主任陳振國也強調,「很多美術史不講連環畫有失偏頗。」
此外,還有「嶺南版畫眺望」「版畫收藏可期」「插圖經典何時再現」等深入報導。
觀點
今天,中國漫畫的品牌性已經逐步形成。目前廣東漫畫在全國來說是做得最好的,這裡既有《漫友》雜誌這樣的全國最大漫畫出版商和發行商,也有像朱斌這樣的年輕新銳漫畫家,最近也成立了全國少有的省級動漫協會——廣東動漫藝術家協會和全國第一個市級動漫協會——廣州動漫藝術家協會,廣東的動漫(漫畫)創作力量可謂陣容龐大。
——漫畫文化學者周鮚(2014年接受《收藏周刊》專訪)
廖冰兄的漫畫與其他煽情、激起憤慨的不同,他更多的是在說理,是一種教科書式的連環畫。
——廖冰兄女婿、廖陵兒的丈夫黃民駒 (2015年,為《收藏周刊》作導覽)
我自幼酷愛翻看連環畫,較早在報刊連載連環畫作品,最終靠連環畫成名起家,可以說,連環畫是我的精神寄託所在。我認為,有連環畫創作經驗的人更能做到厚積薄發。
——旅美著名畫家詹忠效(2016年接受收藏周刊採訪)
收藏周刊大事記
●2020年
1月12日 美意延年齊白石
1月19日 歐洲繪畫五百年
2月16日 南粵大愛文藝抗疫
2月23日 大唐風月
3月15日 芥子園畫譜今議
3月22日 美育的回歸
4月19日 郎世寧的當代啟示
5月17日 龍門壁上歷千秋
5月30日 工筆畫探討
6月14日 生命的輝煌
6月21日 美術館影響力
7月26日 嶺南水彩方陣
8月23日 嶺南篆刻出路
9月6日 領異標新
清代揚州畫派研究
9月13日 抗戰回眸
10月18日 東坡風流
10月25日 廣東漆器探討
11月8日 戲裡有畫
11月22日 唐楷之變
以上內容版權均屬廣東新快報社所有(註明其他來源的內容除外),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報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布/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