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和佛家思想

2021-02-19 運升堂

            

1:
  修道的目的是什麼?成仙?很遺憾,答錯了。修道的目的是成為聖人。聖人是什麼?聖人是對社會作出重大貢獻、推動社會進入良性循環的無名英雄。成仙和神通是成聖的手段之一,不過既不是成聖的先決條件,也不是比不可少的手段。

  修佛的目的是什麼-成佛。佛是什麼?按佛家理論,佛是覺悟的人、有大神通的人。成佛的目的是什麼?不論哪個流派都可以總結為--離苦得樂和普度眾生。也就是說首先要讓自己脫苦,否則修佛就會失去理論基礎和正當性。

  各位看出區別了嗎?


          

  2:

  道家認為「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會把這句話理解為情感意義上的「自私自利、為求利益不擇手段是天經地義天然合理」的人,勸你們還是不要從事任何修行了,不論你們修什麼都會墜入邪道和魔道的。這句話正確的理解是:天地把萬物納入「大道」的規律一視同仁的對待,不會有任何偏好幹涉;聖人把百姓納入合理制度、良性循環的規則下一視同仁的對待,不帶任何個人感情因素。

  佛家認為「眾生平等、我佛慈悲、佛渡有緣人」。也就是說佛首先是有感情的,這個感情就是讓世人脫離苦海,佛和佛的弟子首先要積極的渡化「有緣人」,無緣的就得看什麼時候因緣到了再來渡化了。

  看到了嗎?道家是規則至上,聖人的作用是引導世人進入規則的正反饋之中,不進行直接幹涉。佛家是直接去幫助每一個有能力幫助的人。

  3:

  道家講承負,一個人的命運除了先人的影響和自己的作為之外,還和環境有關,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和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都是自然規則的產物,認為世間存在個人因素以外的不可抗力。

  佛家講業報,一個人的命運由前世業力和現世作為所決定,個人所處的環境變化也是由業力所決定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各位是願意通過易數佔卜推測未來、盡力避開不可抗力,還是願意修行消業、坦然面對果報?

相關焦點

  • 打坐:道家和佛家讓自己進入定中的方法
    不過由於每個人的際遇不同,思想中的念頭也各有不同,很多覺得自己打坐很難入定。有的人就想了,到底要怎樣打坐,才能讓自己的思想清靜下來,進入入定的狀態呢?不同的法門中,對於打坐時的思想要求是不同的。比如,道家講究「抱元守一」。所謂的抱元,就是將自己的整個身體視為一個單獨的宇宙。因為道家從來都是將人體比作一個宇宙的,自己的這個宇宙,有自己的運行規則。
  • 拋開門戶偏見看道家對佛家的影響
    在經過孔子「燒書斷史」曲筆諱史、秦始皇「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三個歷史事件之後,中國形成了儒家一家獨大的局面。然而好景不長,漢明帝時引入了佛教。魏晉南北朝長期的混亂格局,使儒家威風掃地。佛教學說與莊子道家玄學、儒學逐漸融合,形成了流派眾多的佛家思想(大乘佛教)。
  • 佛家「出世」,儒家「入世」,道家「忘我」
    老子,作為中國哲學之道學的開篇人,植根於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場地之中,以深刻的憂患意識反思和批判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仁義觀、禮學觀、忠孝觀等,構築了專屬於道家的一套人文體系。從哲學的本體論、價值論角度出現,他認為作為「本體」的世間萬物擁有一個共同的衡量標準價值,即「道」。
  • 國學三大核心思想儒釋道,為什麼不提倡道家?
    所謂國學是以先秦經典及諸子百家學說為根基,涵蓋了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道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同時期的先秦詩賦、漢賦、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曲與明清小說並歷代史學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相對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
  • 儒家,道家,佛家,儒釋道三家算是嗎
    所以我們很容易能得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點在於,以儒釋(佛)道三家為代表的傳統思想文化上。中華傳統文化能夠歷經千年,飽經風霜而沒有斷絕。靠的就是儒釋(佛)道三家的傳統思想文化。其中儒家和道家是我們,土生土長的思想文化。佛家的思想文化,大概是在兩漢之際,逐漸傳入我們國家的。
  • 佛家和道家以及儒家這三者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你來說說看!
    長期以來,我們佛道兩門之間,總有很多的修學者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那就是佛家和道家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當然,也有很多大德高人做出過許多的開示。諸如佛道是一家之說;還有佛道接近之說;甚至歷史上還有所謂的「老子化胡」之說;……還有明清之際的「三教一家」之說。歷史流延到這裡,人們就不止拉扯佛道兩家了,大家把孔夫子也「提溜」出來,捆綁一處。
  • 山神——屬於道家,還是佛家?
    山神屬於道家範疇,與佛教沒有絲毫關係。山神的歷史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而佛教直到漢明帝時才從古印度傳入中國。可見,山神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本土神仙。關於山神的記載最早見於先秦時期的《山海經》,裡面記錄了許多有關山神的傳說。古代造神無非兩種方式。一是人造。
  • 天庭用十萬天兵捉拿孫悟空,其實背後是佛家與道家之間的明爭暗鬥
    有人說,《西遊記》尊佛抑道,西行路上大部分道人都是妖怪,最後都被打死;也有人說其實《西遊記》代表的是三教合一的思想,作者並沒有偏袒哪一方。言語之間似乎透露著洋洋得意,在前文中,從觀音菩薩到來,就從未與太上老君說一句話,此時卻非常突兀地向老君顯擺,佛道之爭,佛家先出手了。既然佛家先出手,道家自然也不甘示弱。觀音想助二郎神一臂之力,太上老君問他用什麼兵器,觀音說,「我將那淨瓶楊柳拋下去,打那猴頭。即不能打死,也打一個跌,教二郎小聖,好去捉拿。」
  • 關羽到底有什麼魅力,佛家和道家,都搶著要
    縱觀整部《三國》,其中最出名的,除了諸葛亮,恐怕就要算關羽了,關羽和諸葛亮一樣,不光只是小說中的人物,他們還都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在民間,關羽還被尊為「關公」,並奉為「武聖」,「武聖」是個什麼概念,我們不妨想一想「文聖」是誰,「文聖」自然就是孔子,孔子為「文」,關羽為「武」,這一文一武,並稱「文武」,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關羽原來是和孔老夫子是並列的,看起來,他甚至比諸葛亮還要出名。
  • 道家思想是什麼思想?
    有問必答提個醒 道家思想是什麼思想? 答: 道家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
  • 儒家衣,道家骨,佛家心,三教合一的中國人
    「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中國人以儒家懂禮尚仁作為行為準則,希望道家淡然灑脫生活,內心又渴望佛陀般的善心,幫助自己化災厄消苦難。中國人活得要比其他文明更加艱辛,擔負著太多的責任和義務。所有的一切從自己,衍生到家庭,乃至社會。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員,如同一滴水投入到滾滾黃河長江之中,成就為博大光濟的胸懷。
  • 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
    儒家、佛家、道家三家的處世方式不同,具體養生方法也不同。儒家入世,拿得起;道家出世,放得下;佛家救世,想得開。單憑這一點,就值得三家兼修。回顧歷史,中國歷代成功的皇帝,雖然分別有崇尚儒家、道家、佛家,但在養生方面,大都集三家所長,共冶一爐。最佳例子是清朝的乾隆皇帝,他以儒家治世,以佛家治心,以道家治身,享高壽89歲,在位60年後,讓位給嘉慶仍幕後訓政三年多,成為歷史上壽命最長,掌權最長的皇帝。
  • 儒釋道關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我們似乎都曲解了道家
    中國的傳統文化基因涵蓋了以老子、莊子等為代表的道家,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再加上由印度傳入中國的佛家,即儒釋道文化。儒釋道三家文化屬於不同的思想體系,但是又相互影響,共生共存。對於出世和入世的問題,儒家、佛家、道家具有不同的理解。
  • 孫悟空的佛家名字,卻是道家功法,看菩提祖師的真正目的何在?
    還有一點,此人佛道雙修,明明是一副道家的裝扮,但是竟然連佛家修行之法也懂。如此一來,在眾多神話人物之中,也只有西方教的準提教主才符合菩提祖師的身份,但是準提道人乃是封神演義之中的人物,所以說,菩提祖師的身份只能是個謎了。
  • 儒家道家思想誰更高一籌,為啥官方多崇儒學?
    要知道,最早的時候沒有所謂的儒家,或者道家之說。分家只是後來的事情,這些同屬於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都應該傳承,都應該學習,都應該發揚光大。淵回認為:個別人就是喜歡帶節奏,非常的小氣。度量非常的小。老子當時是做過國家圖書館的圖書管理員的。
  • 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道家有佛家也有,你有沒有?
    美麗的東西人見人愛,就像六字訣和八段錦,大家都有,你有沒有?愛因斯坦有個信念,大自然的規律,往往都是簡潔優美的。簡潔優美的東西,是值得擁有的。精妙的六字訣和八段錦,都是簡潔而美麗的。所以,我們看到,八段錦有佛門的、道家的、民間的、武術流派的、還有許多民間各家的。以至於魚龍混雜,令人眼花繚亂。同樣的,六字訣,在道家茅山祖師陶弘景開示之後,便攀藤結蔓,開枝散葉了。
  • 為什麼說傳統文化 的根祇在道家,一個思想兩件事,影響了五千年
    ,離不開道德體系,道家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本土宗教,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最初是一種哲學思想,提倡「天地人道法自然」,認為「萬事萬物皆有道,道法自然玄又妙」。 道家探索的是「大道」,從日常生活中反思,得出「道」是宇宙本體存在與變化的規律;「德」是人類順應自然,社會客觀規律去做事。兩個字放在一起就是「道德」,以本心善惡為標準,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建立的一種個人與社會行動。
  • 《金剛經》的智慧 天眼是神通還是功能 佛家與道家的不同解釋
    佛家儀軌上文大概意思為,天眼是超越我們凡人肉眼的存在,無論地上地下,六道眾生,種種物質,無論大小粗細,遠近都可照見,是天人才具備的功能,我們凡人也可通過修禪定獲得,不過談到修禪定,修禪絕不是為了開天眼,在此還是聲明一下。
  • 老子和莊子的道家的思想,講述的是什麼道理?
    科學和道家的影響不衝突也不在一個維度上。你是想說用科學技術來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用道家思想來作為為人處世的指導思想?或者是我沒理解清楚這個維度是什麼?舉個不恰當的例子,當年清政府也是想拆分的玩耍,結果你也知道。
  • 千佛嶺不僅是佛家的一片淨土,也是道家的洞天福地
    千佛嶺不僅是佛家的一片淨土,也是道家的洞天福地。道家的廟觀多集中在與老君峰隔峽相望的孫臏寨上,據碑載,寨上曾有玄都觀,三清殿,九天衛房聖母殿,還有大戲臺。修道之洞室一排接一排,有單室、套室、上下兩層的隔樓。出家人依等級分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