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正在相輔相成,並肩雙飛。餐飲行業的數位化已經是大勢所趨。
僅僅在疫情期間的半年時間,餐飲行業新增了超過180萬家外賣商家,如何正確的運營外賣,已經餐飲商家必修課之一。
本人作為通過了人社部教培中心考核認證的全國首批外賣運營師之一,將陸續分享一系列關於餐飲外賣的運營經驗。
今天,就講講餐飲外賣運營入門的「7天周期」。
一、外賣平臺的流量分配
不管是美團外賣,還是餓了麼外賣,外賣平臺流量的基本流程就是:曝光、訪問、下單。
所以,對於商家來說,首先需要的是獲得在外賣平臺上的曝光率,繼而進一步通過優化提升入店轉化率,即訪問量,最終是進店以後的消費者下單轉化率,就是下單量。
外賣平臺的流量分為兩種:自然流量和付費流量。
付費流量容易理解,就是商家花錢砸廣告,買推廣。
但是平臺的作用,首先是為消費者推薦「受歡迎」的商家,如果商家數據表現好,即便不花錢也能獲得很好的推薦。
所以如何能掌握平臺流量規則,使用平臺的免費流量,才是做外賣運營的關鍵點。
二、7天周期
外賣平臺的基本推薦機制,是關注該商家在「最近7天」內的數據表現。
這些數據最關鍵的就是「進店轉化率」和「下單轉化率」,以及「平均客單價」。
道理很簡單,因為這三個指標相乘,就是商家交易額。
而平臺的收入,來自於商家交易額的抽傭。
所以,平臺的算法,會把曝光量(流量)自然傾斜給在「進店轉化率」和「下單轉化率」,以及「平均客單價」上表現較好的商家。
因為,系統只參考最近7天的數據趨勢,所以如何經營7天內的「進店轉化率」和「下單轉化率」,以及「平均客單價」,就是運營關鍵。
三、運營「7天周期」
既然已經知道了平臺的流量規則,那麼就可以按照7天周期做一個計劃表格。
按照對本商圈的「進店轉化率」和「下單轉化率」,以及「平均客單價」的綜合平均分析,為自身商家設置一個可實現的7天周期工作量。
起步第一天要定的比較低,以保證第七天的量要能夠實現。
每天分時段對這些數據的達成情況進行檢視,當發現不足時,就需要採取措施,做付費推廣或者出去拉人頭,以保證上升曲線。
這樣的一個「7天周期」過後,系統就會將商家認為是在增長的客戶,持續給予流量支持(在這個過程中,系統已經開始加量)。
如果商家具備實力,將這個表格延長到更長的時段,即不斷的循環「7天周期」,最終就會形成「爆單」霸王店。
提示:
外賣運營中主要追求的是「單量」,也就是營業額。對於利潤指標是放在其次的。
所以,並不是單量越多越好,商家需自行考量自己的銷售額和利潤的平衡。
更多的有關外賣話題,會陸續更新發表,歡迎關注,歡迎交流。
作者:張棟偉(市場營銷專家、資深網際網路人士、「酷實習」大學生就業創業平臺創始人。全國首批外賣運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