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雞公煲,街邊食肆、平民美食,世上千千萬萬家,但是有一家雞公煲與眾不同、鶴立雞群,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上海第一雞公煲」,它開了有十年,卻沒有名字,人們總是以它所在的路名來稱呼它——真光路雞公煲。
雞公煲藏身於臨街房子的二樓,稍不留意就會錯過窄小的門面,不怕,門口簇擁的人群會提示你它的所在,從早上11點做到晚上11點,小店幾乎時時刻刻需要等位。
我以為新年第一天可以不用排隊的,誰會元旦來吃雞公煲呢?沒想到,一點多鐘趕到店門口,還稍許錯開午餐高峰,還是要等位。
沒錯 就是昨天去的……
「今朝算好額來,平常要排兩個鐘頭!」老闆把號碼牌塞到了我手裡。
戶外尚有寒意,小姑娘怕冷站在了走廊,老闆客客氣氣把她請到門外:「消防通道不能佔的,外面曬曬太陽多好!」
於是大家站在真光路的西曬陽光裡,三三兩兩,跺腳取暖。
點燃希望火焰的是老闆帶著小紙片來招呼客人點菜:「快了快了,先把煲點忒!」
雞蛙,中煲,微辣,完美。
終於輪到了!爬上二樓,一屋子的人圍爐吃雞,一朵朵煙霧嫋嫋升起,「當心燙」聲此起彼伏,好一個大型吃雞現場……
路過廚房,瞥了一眼,乾淨明亮,不怎麼燒菜,主要做切配,斷續傳來斬雞的聲音。
上一波客人的戰場還沒有打掃乾淨,我們就被領到了桌邊,一次性餐具還沒來及拆封,阿姨就把滾燙的雞公煲夾了上來。
一如店家承諾,雞沒有脖子、翅尖和腳爪,一塊塊正氣,我猜還事先醃過,特別入味。牛蛙據說是當天活殺,連皮燒得滑溜溜,肉頭又大又嫩,五根細腳趾都清晰靈動。
味道呢,很奇妙,花椒、豆豉也不是沒有,但肯定不是重慶的配方,更多本地燒雞的融合風味。把香菜壓進湯裡,洋蔥也燒軟,吃得暖暖。
等肉撩得差不多了,大喊一聲「加湯」,阿姨就提著壺來,一手還託著碗醬,暗棕色、半透明、粘稠狀,呼地甩一勺,再加蓋燜燒。
這就是傳說中的雞公煲秘制醬了,我覺得它像是甜麵醬和海鮮醬的混合,甜咪咪的,燒化了,無形中將雞公煲從川味的鹹辣轉換為本幫的甜鮮,一鍋兩吃,比翼雙飛。
酒精燈也一併換新,剛剛是單頭的,小火篤入味,現在換成雙頭的,火力更大,燒開了涮燙。
涮菜要自己去冰櫃裡拿,我發現,這家餐廳根本沒有菜單——煲仔,等位的時候圈掉;酒水,轉頭看牆上就好;涮菜,冷柜上明碼標價:3塊、 5塊、10塊。
阿姨好懂,看我拍照說:「你等一下嘛,等我擺好蔬菜,紅紅綠綠的拍出來更好看!」
「哈哈好的,阿姨。」
黃芽菜一片片斬得小小的,雞毛菜一根根還是苗,幾塊雞鴨血,一把細腐竹,油麵筋要戳破了才下鍋嘛,一不當心還滾掉一個。
再加一勺辣椒粉,瞬間就開啟了吃火鍋的樂趣,不時還撈出剛剛漏掉的牛蛙和雞碎,我們捧著一次性小碗傻樂,吃得好開心喲!
最後叫買單,其實也沒有單,老闆跑到我們桌邊,嚯一眼煲,數數盤子,心算出一個總數。
老闆用心了,把再平常不過的雞公煲做出了上海獨有的味道,環環相扣、人情味濃,人均不過六七十塊,卻讓人收穫了許多瑣碎的快樂。
隔壁桌的姑娘也好善良:「我們差不多關火吧,外面還有人在等位呢!」
老讀者都知道,吃心有一個「中華有神店」系列,今天寫到了上海站,新年吃雞,大吉大利!
更多神店請點擊:
蘇州:姑蘇十碗面 玲玲酒家
杭州:方老大 小本雞
廣州:腰記 文記壹心雞 達楊原味燉品 花城苑
成都:軒軒小院 蒼蠅館子幹海椒抄手
重慶:大龍火鍋
湛江: 湛江雞
海南:文昌雞
廣西:啤酒魚
安徽:臭鱖魚 毛豆腐 刀板香
哈爾濱:人生一串
小龍蝦:盱眙十三香 潛江小李子
桐鄉小鍋面
常州紅湯麵
常熟蕈油麵
台州海鮮砂鍋面
靖江蟹粉湯包
南寧老友粉
微博:吃心一片兒
(隨心所欲發發)
微信:一片吃心
(請長按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