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隸屬福建省,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被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最早開發於周秦兩漢,公元260年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有開元寺、府文廟、清淨寺等。泉州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裡,已發現各類礦產46種,地質勘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9種。
人口數量常住人口870萬人
著名景點開元寺、府文廟、清淨寺、天后宮、清源山、草庵、清水巖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市歌藍藍泉州灣
民間信仰關帝、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
坐標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城市精神愛拼才會贏
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車牌代碼閩C
方言閩南語(泉州話)-閩臺片
火車站泉州站、泉州東站、晉江站、惠安站
下轄地區4區、3縣級市、5縣
電話區號0595
地區生產總值9946.66億元(2019年)
政府駐地豐澤區景觀東路
人均生產總值97614元(2018年)
外文名Quanzhou、Zaitun、Zayton、泉州市(せんしゅうし)、취안저우 시、Цюаньчжоу、Tuyền Châu、کوانژو(波斯語)、เฉวียนโจว、تشوانتشو
面積11015平方公裡
中文名泉州
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郵政編碼362000
市花刺桐花
市樹刺桐樹
國家/地區中國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沿海,臺灣海峽西岸
收起
歷史沿革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
上古先秦
上古為百越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秦漢三國

30張
泉州古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泉地屬之。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
兩晉隋唐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
梁·天監間(502年~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東西塔、清淨寺、開元寺、天后宮、關帝廟隋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
唐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遊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衙前闢南大街為市,並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鹹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間(785年~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裡(今廈門)屬泉州。
五代十國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兩宋元明
北宋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裡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屬莆田縣、仙遊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跨海大橋、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臺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年~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晉江大橋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徵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臺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5張
那些年泉州人的異國風情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臺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