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發源地泉州

2020-11-08 閩南咱厝人

泉州,簡稱「鯉」,別名鯉城、刺桐城,隸屬福建省,被馬可波羅譽為光明之城,被列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先行區。 泉州最早開發於周秦兩漢,公元260年始置東安縣治,唐朝時為世界四大口岸之一,宋元時期為東方第一大港,曾有「市井十洲人」、「漲海聲中萬國商」之盛景。泉州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著名景點有開元寺、府文廟、清淨寺等。泉州境內溪流多達34條,總長1620公裡,已發現各類礦產46種,地質勘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9種。

人口數量常住人口870萬人

著名景點開元寺、府文廟、清淨寺、天后宮、清源山、草庵、清水巖

氣候類型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

市歌藍藍泉州灣

民間信仰關帝、媽祖、保生大帝、清水祖師

坐標北緯24°22′~25°56′、東經117°34′~119°05′

城市精神愛拼才會贏

別名鯉城、刺桐城、溫陵

行政區類別地級市

車牌代碼閩C

方言閩南語(泉州話)-閩臺片

火車站泉州站、泉州東站、晉江站、惠安站

下轄地區4區、3縣級市、5縣

電話區號0595

地區生產總值9946.66億元(2019年)

政府駐地豐澤區景觀東路

人均生產總值97614元(2018年)

外文名Quanzhou、Zaitun、Zayton、泉州市(せんしゅうし)、취안저우 시、Цюаньчжоу、Tuyền Châu、کوانژو(波斯語)、เฉวียนโจว、تشوانتشو

面積11015平方公裡

中文名泉州

機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

郵政編碼362000

市花刺桐花

市樹刺桐樹

國家/地區中國

地理位置福建省東部沿海,臺灣海峽西岸

收起

歷史沿革

泉州是閩南文化源頭,周秦開始經濟開發,於260年(三國時期)始置東安縣治,至今有1750多年的歷史。

上古先秦

上古為百越地,《漢書·地理志》注引臣瓚曰:「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裡,百越雜處,各有種姓。」

夏、商兩代,泉州地屬揚州。

西周時,為七閩地。

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屬閩越地。

秦漢三國



30張

泉州古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立閩中郡,泉地歸之,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無諸因助漢滅秦、楚之功,被封閩越王,領閩中故地,泉地屬閩越國。

始元二年(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設冶縣,在今福州,隸屬會稽郡。泉地屬之。

吳永安三年(260年),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縣治在今南安豐州,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轄今泉州(今德化縣屬侯官縣)、莆田、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

兩晉隋唐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晉安郡。改東安縣為晉安縣,管轄莆田、泉州、廈門、漳州四市地,縣治在今豐州鎮。

西晉·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戰亂,衣冠士族南渡入閩,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改南安江為晉江。

梁·天監間(502年~519年),析晉安郡置南安郡,下領三縣:晉安、龍溪、蘭水;郡治設於晉安(今南安豐州)。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

陳·永定元年(557年),在晉安郡置閩州(今福州),轄晉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閩州罷,仍隸東揚州。

陳·光大二年(568年),於晉安郡置豐州(今福州),南安郡屬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屬豐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轄。

東西塔、清淨寺、開元寺、天后宮、關帝廟隋

開皇九年(589年),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豐州為泉州(今福州),南安郡撤銷,晉安縣改為南安縣,歸其管轄。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泉州」之名。

大業二年(606年),復改泉州為閩州,南安縣改屬閩州。

大業三年(607年),廢除州治,改閩州為建安郡,今泉州(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屬南安縣。

太宗繼位後,對州、縣大加並省,並依據山河形勢、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福建屬嶺南道,下轄豐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甌)。

武德五年(622年),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屬豐州。豐州下領南安、莆田、龍溪三縣。

貞觀元年(627年),豐州撤銷,南安、莆田、龍溪三縣併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聖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龍溪三縣置武榮州,州治在今南安豐州。不久,武榮州廢,三縣仍屬泉州。699年,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今仙遊縣)。

久視元年(700年),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四縣。衙前闢南大街為市,並開始在治地建城,是為唐城。

景雲二年(711年),武榮州改稱泉州,隸屬閩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開始。莆田、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

開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至此,泉州轄南安、莆田、龍溪、清源、晉江五縣。

天寶元年(742年),唐廷下詔改州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屬嶺南道,領南安、莆田、仙遊(因郡、縣同名,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晉江四縣,清源郡有23806戶,160295人,為中州。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復為泉州。

貞元十九年(803年)、長慶二年(822年)、鹹通五年(864年),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今同安縣)、小溪場(今安溪縣)。

貞元間(785年~804年),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今德化)。

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泉州有35571戶,238400人,由中州升為上州。

大中十一年(857年),設嘉禾裡(今廈門)屬泉州。

五代十國

後晉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場為同安縣,至此,泉州計領六縣。

開運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國號閩,泉州隸之;九月,泉州歸屬南唐。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

後漢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下轄今泉州、莆田),兼領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進城二鄉。

後周顯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場為清溪縣(今安溪)。

兩宋元明

北宋

北宋時,福建稱福建路,行政區劃為福、建、泉、漳、汀、南劍六州和邵武、興化二軍。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共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故號稱為「八閩」,共轄42縣。

太平興國三年(978年),宋復滅吳越,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

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析晉江縣東北部16裡置惠安縣。至此,泉州領七縣:南安、晉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割所屬莆田縣、仙遊縣別為興化軍。(清·乾隆《泉州府志·卷3》)。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獨設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隸福建路。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縣改稱安溪縣。至此,泉州轄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縣。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隸屬晉江縣管轄。

跨海大橋、洛陽橋、崇武古城、黃金海岸南宋

建炎元年(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

建炎二年(1128年)五月,復置福建(泉州)提舉市舶司。

建炎三年(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

紹興二年(1132年),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派水軍長期駐守,並編管臺灣戶籍。

乾道八年(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稱永寧寨),駐紮水軍60名,以為防禦。嘉定年間,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駐水軍50名,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額定兵員325人。

淳熙十三年(1186年),泉州城南置寶林寨,城東置法石寨,分兵守衛。

嘉定十一年(1218年),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節制建平、清石諸屯,加強海防。

淳祐間(1241年~1252年),泉州戶口增至255758戶、1329940人,為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為望州。

晉江大橋元朝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兼領行徵南元帥府事。

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廷在泉州設置市舶提舉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圖。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領南安、晉江、同安、安溪、德化、永春、惠安七縣,泉州屬福建行省,省治設福州。

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二月,再設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七年前後,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管轄澎湖、臺灣等島嶼,隸屬泉州路同安縣。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稱。

大德元年(1297年),為圖琉求(今臺灣),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遂徙治泉州,轄諸州。大德三年二月罷,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移治福州。

延祐七年(1320年),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直屬戶部,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



5張

那些年泉州人的異國風情

洪武元年(1368年),泉州置衛指揮使司,領左、右、中、前、後五千戶所,隸福建都指揮使司。這是明朝在泉州設置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

洪武二年(1369年),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建寧、延平、邵武、興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為泉州府,隸福建行中書省;泉州府仍領晉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縣。

洪武三年(1370年),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對琉球(今臺灣)的貿易。

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罷福建(泉州)市舶司,嚴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廢除行中書省機構,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軍政大權,並直屬中央。布政使司下領府、州、縣。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隸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明廷實行防倭封海,廢澎湖巡檢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興、漳、泉四府經略海防。改永寧寨為永寧衛,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另築峰上、田浦、官澳、陳坑、烈嶼、祥芝等處巡檢司,屯兵駐守,以備倭寇。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鋪六,有南北二門。始築廈門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永寧衛,福全、崇武、中左、金門、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巡檢司45個,築衛所司城16座,以加強海防。

相關焦點

  • 【美食|泉州】閩南小吃的起源地,舌尖上的閩南古早味——泉州
    郭牙牙遊記面 線 糊泉州老城不大,老街古剎,穿行其中都是原汁原味的閩南風味。面線糊發源地就是泉州,據說是當年乾隆下江南時,恰逢糧食短缺,一秀才妻子急中生智利用一些剩骨頭、米粉碎等食材熬出來的。因為味道鮮美,被乾隆稱為龍鬚珍珠粥。在泉州,面線糊能從晚上6點吃到早上6點。
  • 閩南民間舞專家聚泉,研討傳習泉州拍胸舞
    早報訊 (記者張素萍)昨日,「泉州拍胸舞」搶救性保護記錄書籍舉行首發儀式,並拉開「泉州拍胸舞」閩南民間舞蹈高級傳習活動、閩南民間舞蹈研討會的序幕。泉州拍胸舞發源於福建泉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傳統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拍胸舞被譽為「東方迪斯科」,被譽為具有特殊歷史文化價值的閩南地區傳統民俗文化活化石。
  • 泉州,閩南人的美食孤島
    刺桐,古泉州揚名海外的名字。那時它是馬可·波羅心中的光明之城、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第一大港。 宋元繁華後,泉州古城僥倖地免於戰火,也免於現代化浪潮。現在,停下擴張腳步的紅磚古厝與充滿生活氣息的閩南小吃,共同構成了泉州最鮮活可感的歷史脈絡。
  • 泉州古早味,嘗之不竭的閩南味道.
    →點選「設為星標⭐️」今日分享:羊蔥兔豆魚⌈閩南泉州古早味⌋閩南是大多數外省人認識福建的「窗口」,關於福建的一般化的印象與感知幾乎都來自閩南(雖然這有失偏頗),一方面福建的最知名城市廈門屬於閩南,另一方面臺灣與閩南一脈相承,尤於其強勢影響,閩臺文化的輸出源源不斷。
  • 閩南建築:古老的泉州傳統建築
    紅磚白瓦、燕脊凌空、出磚入石、雕梁畫棟……穿行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形形色色的古民居總是能夠一下子吸引遊客們的眼球。作為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象徵之一,紅磚建築不僅承載著歷代閩南人的生活記憶,更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深厚的文化積澱以及獨特的家族傳承,成為中華民族傳統建築的珍貴奇葩。
  • 臺灣大學生福建泉州體驗閩南文化
    (陳健 柯寧)「開元寺飛天妙音鳥、清源山老君巖、閩臺緣博物館……」31日下午,臺灣金門大學陳俊宏參觀華僑大學時,向筆者數起這幾天遊覽的地方,「泉州閩南文化深厚,馬上就要迎接2015年了,這是第一次在大陸跨年,我們很期待能在這裡有不一樣的文化感受。」
  • 【海絲泉州】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薄薄的麵皮在老闆手中熟練地玩轉,它即將被攤開,卷上胡蘿蔔絲、蚵煎、等混鍋菜餚,小小的潤餅,泉州人逢年過節都少不了它。地點:泉州西街349號|| 康莊滿煎糕 - 我為理想奔康莊
  • 建築篇|來泉州!欣賞閩南文化!
    不知道各位中老年朋友有沒有去過泉州,熟悉泉州呢?泉州被譽為「光明之城」,是國家第一批公布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它是福建三大中心城市之一,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和臺胞祖籍地。雖然是福建省的經濟中心,泉州絲毫沒有失去自身的文化底蘊和生活節奏,當地依然留下很多文化古建築,生活在這兒的人寧靜閒適。
  • 泉州地區華僑閩南傳統民居屋頂建築特色是什麼?
    文/劉可煜(臺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學系)一、前 言(一)研究動機與目的在2010年,發源於福建閩南地區的閩南民居營造技藝同徽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與北京四合院傳統營造技藝、香山幫傳統建築營造技藝的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一同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真正的閩南古早味,在泉州!
    要說起小吃聞名的城市,泉州絕對名列其中,因為,這裡有最地道正宗的閩南美味。
  • 從閩南文化起源地泉州到文藝清新的廈門 再到土樓王國漳州
    從「閩南文化起源地」泉州到文藝清新的廈門,再到「土樓王國」漳州,有這麼多美食小吃,在泉州整整花了半年時間才拍完。」,閩南菜的風味不但影響漳、廈、潮汕、臺海等地區,還輸出到了國外。,那麼廈門美食就是閩南創新。
  • 風味圖書館丨泉州,閩南人的美食孤島
    泉州是一座韶華已逝的城市。知乎網友評價道。 刺桐,古泉州揚名海外的名字。那時它是馬可·波羅心中的光明之城、西方人眼中的東方第一大港。 宋元繁華後,泉州古城僥倖地免於戰火,也免於現代化浪潮。
  • 閩南人必看!同是閩南為何漳州與廈門泉州差距那麼大?
    漳州地處東南沿海,閩南地區之一,上承廈門,下接廣東,地理位置無不優越但是與同樣是閩南地區的泉州與廈門,漳州卻相差甚遠,一起來看一下2017年福建各市GDP漳州以3563.48億,位列第三,但是同屬閩南地區的泉州卻以7548億遠遠領先漳州,位列第一廈門也不甘示弱以
  • 閩南絮語:泉州,絲綢之路上的滄海遺珠
    >泉州的飲食之豐富,從《舌尖上的中國》攝製組在閩南地區考察了半年之久也能猜出個一二來。其以氣勢之雄偉,廟貌之壯觀,被譽為永寧福地。永寧城隍廟座北朝南,廟中除供奉城隍爺外,尚有二十四司、四大將、三夫人、役吏差官近百尊神像,儼然一派封建王朝州府衙門的縮影,是閩南地區少有的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一座城隍廟。
  • 福建泉州詮釋閩南美好生活 舊物重生喚醒鄉愁
    10月1日,福建泉州舉辦首屆閩南美好生活嘉年華。圖為開幕式現場的閩南地方民俗演出。 陳龍山 攝「泉州是閩南文化的發祥地、富集區和核心區,歷史的沉澱讓這座城市擁有自己獨特的閩南美好生活方式。」泉州市旅遊發展委員會主任李伯群表示,希望通過此次嘉年華活動,向全國各地乃至全世界民眾呈現閩南的美好生活,加深對閩南文化的解讀和了解,並以此吸引更多遊客來泉州、享生活。
  • 僑鄉泉州「傳承+旅遊」留住閩南「古早味」
    吳冠標 攝中新網泉州11月27日電 (吳冠標)從出生時的搖籃、到嫁娶時的花轎,從抓周時的草蓆,到祝壽時的香案……在位於僑鄉福建泉州的來旺良品堂閩南古早味傳承基地,這面別出心裁的「閩南人生五喜牆」總是能吸引遊客的注意。
  • 豐澤一小學開設「泉州講古傳習所」 念閩南答嘴古
    豐澤區湖心實驗小學「泉州講古傳習所」的20多名孩子圍坐在一起,在泉州講古人老鐵的指導下,齊聲念起「閩南答嘴古」。  半個多小時的講古課上,老鐵站在孩子們中間,邊揚摺扇,邊用泉州方言講了許多有趣的故事,他幽默詼諧的語言和豐富的肢體動作,使得孩子們笑聲不斷,大家學習興趣高漲,其樂融融。  「真好玩,回去要講給爸媽聽。」
  • 話說閩南三兄弟,漳州老實,泉州刺頭,廈門呢?
    一、本來,閩南這地界吧,並沒廈門什麼事,就是漳州和泉州兩兄弟相安無事各佔一半地盤
  • 泉州美食城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籤約
    9月20日,泉州美食城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在刺桐時代村的「群眾戲臺」舉行合作籤約儀式。泉州美食城總經理陳金壙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書記、團長黃金錫作為雙方代表籤約。泉州美食城總經理陳金壙與泉州市閩南民間歌舞傳承中心副團長王小春共同為泉州美食城刺桐劇場揭幕泉州美食城來源於美食,又絕不止於美食
  • 閩南「最低調」的地級市,GDP最低,知名度也比不上廈門與泉州
    顧名思義,「閩」是福建省的簡稱,「閩南」也就是指「福建省南部」,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閩南」主要就是包括了廈門、漳州和泉州,大家通常會合起來稱之為「廈漳泉」。,還是副省級城市,級別比省會福州還高,另一方面,泉州又是福建省GDP最高的城市,還是閩南文化的發源地,往往備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