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匠心:興國手藝人鍾玉生,堅守手工竹蒸籠40年

2020-12-21 澎湃新聞

匠人匠心:興國手藝人鍾玉生,堅守手工竹蒸籠40年

2018-03-30 13: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啪~」的一聲脆響,劃破了清晨的寂靜。在興國縣瀲江鎮羅廖村一棟居民樓裡,鍾玉生剖開一根長長的青竹,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兒子鍾恩海則準備出發將編織好的竹蒸籠送到已訂貨的客戶手裡。

  羅廖村自古就有手工編織的傳統,曾經擁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編織藝人,產品聞名遐邇。現在,年近60歲的鐘玉生是該村現存少有能竹編器物的老手藝人,他堅守喜愛的手工蒸籠已經整整40年。

鍾玉生正在破篾,兒子鍾恩海在一旁打下手。

  走進鍾玉生的家中,地上散落著編織蒸籠的青竹原料和待加工的竹篾,角落裡疊放著一隻只大小不一的蒸籠半成品。屋子裡有張木凳,木凳上面密密麻麻地布滿刀痕,就像老人額頭的皺紋,這是它日復一日與刀鋒親密接觸造成的。

  俗話說,家有良田千頃,不如一技在身。18歲那年,鍾玉生隨哥哥學習竹編技藝,在自己勤奮努力下逐漸掌握了手工製作蒸籠,裁、劈、剖、削、撕、勻、刮等十餘道工序以及粗、細篾貨的全套編織技法。因為技術嫻熟,手藝好,鍾玉生慢慢地在當地小有名氣,許多人慕名前來購買蒸籠。

鍾玉生正在數篾。

  製作蒸籠看似簡單,實則繁難,要使蒸籠美觀耐用,絕非易事。以製作一隻直徑一尺的蒸籠為例,先後要經過盤制腰箍、編織底座、綁接竹篾、鑽孔、刨平等30道工序,鍾玉生需要一天時間才能製作一隻上好的蒸籠。

  「我每天早上8點就開工了,要到晚上10點多才會收工。遇上訂做蒸籠人多的時候,凌晨5點就要開工。」鍾玉生在說話的同時始終顧著手裡的活,對各種工具駕輕就熟。

  「不是隨便什麼竹子拿來都可以做蒸籠的。做蒸籠的竹子一定要粗,細的竹子容易爆裂,加工的過程中容易斷掉,很難成型。挑好的竹子一定要放個十來天左右,蒸發掉竹子的水分。需要用的時候,根據做的蒸籠大小將竹子鋸成一段一段,並且剖開,劈成好幾層,將每一層的竹子打磨光滑。」說起竹蒸籠,鍾玉生像介紹自己的孩子一樣,滿臉充溢著自豪感。「竹蒸籠蒸出來的東西能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製作時間雖長,但口感極好。」

鍾玉生正在檢查盤制的蒸籠腰箍是否成正圓。

  談及竹蒸籠的銷路,鍾恩海表示原來主要是逢圩賣水果時捎帶賣竹蒸籠,每月零零散散銷售幾個。如今在網上售賣,每月都能賣出40餘個。在去年11月該縣舉辦的美食節,幾天時間就賣了180個竹蒸籠。「乘著電商發展春風,我們傳統手藝人也嘗到了甜果。」鍾玉生說他一般每天可製作1.5個蒸籠,按現在的市場價一個能賣到130元。雖不算賺大錢,但對於現狀,他已經很滿意了。

  「我會一直做下去,直到我做不動了。」老人坐在木凳上刮青,時不時轉動著青竹。鍾玉生表示,人們飲食沒有變,手藝的傳承也沒有變。如今,兒子鍾恩海一有時間就會給自己打下手,他希望兒子跟著自己學習,把這門非遺老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匠人匠心:堅守手工竹蒸籠40年
    匠人匠心:堅守手工竹蒸籠40年客家新聞網 饒蓓 鍾庭根在興國縣瀲江鎮羅廖村一棟居民樓裡,鍾玉生剖開一根長長的青竹,開始了一天的勞作,兒子鍾恩海則準備出發將編織好的竹蒸籠送到已訂貨的客戶手裡。羅廖村自古就有手工編織的傳統,曾經擁有一大批技藝精湛的編織藝人,產品聞名遐邇。現在,年近60歲的鐘玉生是該村現存少有能竹編器物的老手藝人,他堅守喜愛的手工蒸籠已經整整40年。
  • 竹蒸籠手藝人鍾玉生:電商讓老工藝成「新寵」
    「1995年成品籠4.5元,竹子一根3元;2009年成品籠40元,竹子一根5元;2017年成品籠120元,竹子一根4元……」鍾玉生翻著帳本,介紹著竹蒸籠和原料竹几十年來的價格變化。「以前幹手工竹編沒那麼掙錢,成本高。一根大竹子可以編制6個八寸的蒸籠,因賣價不高,自己掙不了多少錢。」現如今,竹蒸籠賣的價錢越來越高,手工技藝成本降低,鍾玉生賺的錢越來越多了。
  • 竹蒸籠工藝:古稀老人的堅守
    在早些時候,竹蒸籠是家家戶戶都要用到的一個生活器具。但是,隨著鋁製蒸籠的出現,現在的市場上鮮有竹蒸籠的身影,製作竹蒸籠的老手藝也正走向沒落。
  • 贛州手藝人的堅守:世道雖艱,情懷難卻
    世道雖艱 情懷難卻贛州手藝人仍在堅守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興國尋找那些遺失的技藝// 傳統木匠邱會節在興國,有很多老手藝人都在慢慢消失……熊仁傑展示他製作的手工桿秤他說:「決不能使小小的失誤毀了秤,毀了咱手藝人的聲譽,做良心秤靠的是工匠的好德行,制秤人心中要有一桿秤」。04 篾 匠 圓圓的篩子、小巧的竹籃、結實的籮筐。
  • 廣州日報- 小小竹蒸籠 成就致富夢
    沈美娟說:「記得小時候我們的學費都是靠賣竹蒸籠換來的。蒸籠製作十分繁瑣,得經過砍竹、鋸竹、開竹、開片、測量、烘竹定形、縫接嘜頭、製作外坯、打竹釘、編籠底等幾十道工序,必須靜得下心、吃得了苦。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個挑戰,許多人都不想從事這項工作,我也曾外出到珠三角工作。」  一次偶然回鄉,沈美娟看到現在製作竹蒸籠的手藝人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幾乎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
  • 組圖:52歲農民做竹蒸籠33年 用祖傳手藝「守住舌尖美味」
    春節過完,隔壁鍾愛古早味的老陳騎著自行車,把過節時蒸年糕的竹蒸籠送過來修理。對此,林順龍是亦喜亦憂。 林順龍今年52歲,已經做竹蒸籠33年了,但他坦言「靠這個沒法生活」,只是不希望手藝失傳在堅持著。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和鋁製蒸籠的出現,原本家家戶戶使用的竹蒸籠難覓蹤影了,製作竹蒸籠的老手藝和手藝人也日漸稀少。林順龍19歲就跟爺爺學手藝。
  • 竹蒸籠怎麼用?竹蒸籠怎麼保養?
    摘要:竹蒸籠蒸東西不僅原汁原味,蒸汽水不倒流,色香味俱全,而且蒸出來的食物有竹子的清香味。那麼竹蒸籠怎麼用?竹蒸籠好還是不鏽鋼好?竹蒸籠發黴怎麼辦呢?下面來看看竹蒸籠的使用、保養等知識。竹蒸籠怎麼用?5、蒸籠內鋪好蒸籠布,食物放在蒸籠布上,把蒸籠架在毛巾上(貼心提示:竹蒸籠與水面之間放一塊毛巾,可以防止我們思想開小差時,忘記廚房裡還蒸著的食物,即使水分燒乾也不至於燒壞竹蒸籠,從而延長蒸籠的使用壽命)。6、蓋好蒸籠蓋,開火蒸製即可。
  • 手工竹蒸籠製作過程
    1.選料,選取優質羅竹  2.開料,將砍下的羅竹削去枝葉,按照加工蒸籠的規格將羅竹鋸成各種長度  3.削片,將開好的竹片削去表面竹青
  • 百年「蒸籠匠」制出的竹蒸籠遠銷國內外
    邱國亮(上圖)做竹蒸籠最裡手,他有四十多年的製作經驗了。這份百年「家族式」手藝,是他父親、爺爺手把手教他的,連他的老爺爺,也從小就學了這份手藝。現在他負責做蒸籠的外圍片,厚薄比尺子量出來的還精準。邱國亮的這份手藝,也傳給了兒子邱輝(下圖),兒子做了將近二十年了。
  • 常發資訊:舌尖上的中國——興國粉籠床「四星望月」 「興國魚絲」 「興國倒蒸紅薯幹」
    據史料記載,1929年4月,毛澤東率紅四軍從井崗山突圍,轉戰贛南,一路上餐風露宿,抵達興國縣,陳奇涵(建國後被授予上將軍銜)、胡燦等湊錢請他打牙祭,吃興國的粉蒸魚。毛澤東見桌上擺上個圓竹蒸籠,周圍四個菜,嘗了魚片後,覺得又辣又鮮,很適合他的湖南口味,毛澤東問道:「這菜叫個么子名?」胡燦說:「家常菜,沒啥名字。」
  • 衢州3位手藝人的堅守與創新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傳統手工技藝受到衝擊。作品跟不上市場變化,手藝缺乏傳承人,何去何從?這是許多手藝人面臨的困惑。困境中,有人依然堅守,有人嘗試創新,尋找突圍的路子。近日,記者採訪了我市三位傳統手藝傳承人。 杜夢生: 播下「希望的種子」
  • 〖中國味〗家——竹蒸籠
    對於竹蒸籠,除了籠裡飄香的食物,蒸籠總讓人有一種牽掛著時光的味道,歷久彌新,讓人心心念念的懷舊。
  • 不鏽鋼一度冒起 竹蒸籠仍是一哥
    圖:鴻興酒樓廚房的蒸籠架上擺放著上百個大蒸籠。圖為鴻星集團點心部行政總廚布基  上世紀90年代,手工竹蒸籠需求量膨脹,內地有幾萬名蒸龍師傅,行業魚龍混雜,缺乏法規和監管,因此手工竹蒸籠的質量變得參差不齊。「沈興記」老闆杜偉彬說,那時候有些港人覺得,拿到香港的手工竹蒸籠都是廢爛。恰逢不鏽鋼行業在港興起,便有些商家嘗試做不鏽鋼蒸籠推出市場。不鏽鋼蒸籠「異軍突起」,杜偉彬卻自信地說:「我從來沒有擔心過。」
  • 為什麼竹蒸籠蒸出的包子更香?
    掀開蒸籠蓋子的瞬間,乳白色的霧氣瀰漫,包子、饅頭的香味混雜著竹蒸籠的香氣,撲面而來。從老闆手裡接過燙手的包子,咬上一口,軟綿綿、熱乎乎的,落到胃裡,填飽了肚子,也暖了心。 「為什麼不鏽鋼蒸籠蒸出的包子,沒有竹蒸籠蒸出來的好吃呢?」
  • 在廣東羅定有竹蒸籠之鄉的美譽,國家地理保護產品之一泗綸蒸籠
    有「竹蒸籠之鄉」的美譽泗綸鎮,該鎮的竹蒸籠編織起源於清朝嘉慶年間,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蒸籠街在泗綸鎮有一條蒸籠街多是竹蒸籠加工坊。從選竹、破竹、削片、烘片、晾曬、定型、打磨等選料嚴格,工序複雜。在這裡你可以看到手工製作竹蒸籠的全過程。
  • 瀏陽荷花街道的「竹蒸籠之家」將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得這麼好
    邱國亮家很好找,因為他家就是一個「竹蒸籠之家」,門口就疊放著一個個做好的大竹蒸籠。今年62歲的邱國亮老家在江西,做竹蒸籠的手藝是他父親和爺爺手把手教的。選竹子、鏟竹片,完成這些工序,對於從小就學做竹蒸籠的邱國亮來說遊刃有餘。平時他都自個兒去山裡挑竹子,因為要做好竹蒸籠,挑竹子也是有講究的。
  • 蒸吉祥:打造綠色環保竹蒸籠,品味健康生活
    蒸作,是中國人喜愛的早餐方式,有了蒸籠,饅頭、包子可以保持熱度,中國人得以享受早餐的暖意。掀開竹蒸籠蓋子,霧氣氤氳,蒸物的香味混雜著籠屜的竹香撲面而來。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的年節記憶,也是我們每日街頭巷尾的日常。
  • 《鄉村地理》|手藝人與守藝人——竹中釀酒 酒竹相融
    而在貴州大山中還有那麼一批人,秉承手藝人的初心,默默堅守祖輩的技藝,不舍氣力,傳承發展。本刊記者探訪十位手藝人,通過鏡頭和筆,記錄下一個個真實的手藝人形象,展示他們的生活,勾勒出中國人的鄉愁,講述他們堅守、傳承、創新的故事。期望通過我們的關注,給予他們更多堅持的力量,讓老手藝傳承下去。
  • 為何竹蒸籠蒸出的包更香口感更好?
    掀開蒸籠蓋的那剎那,白色的水蒸氣瀰漫在空氣中,包子、各色糕點的香味混雜著竹蒸籠的竹清香,撲面而來。從老闆手裡接過燙手的包子,咬上一口,軟綿綿、熱乎乎的,落到胃裡,填飽了肚子,也暖了心。 國人的美食記憶裡,少不了冒著熱氣的竹蒸籠。但不知道從何時起,包店和一些早茶店都開始用上了不鏽鋼蒸籠,蒸出來的包子,口感變得不那麼好了。
  • 走向世界的羅定竹蒸籠
    2011年,泗綸蒸籠成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2008年,展示館正式建成對外開放,展品主要為恆兆公司製作的格式蒸籠,以及部分竹製和竹木製工藝品,展品比較單一。作為當時羅定唯一的竹蒸籠展示館,一開始就引起廣泛關注,吸引眾多遊客、商家前去參觀。 2014年,恆兆公司在羅定市現代農業產業園的新廠區動工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