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2月13日訊 今年春節假期,雲南全省共接待遊客3464.06萬人次,同比增長20.22%;全省共實現旅遊收入241.73億元,同比增長25.29%。
數據是喜人的,然而這個收入數字的背後,有沒有人看到網友的吐槽:雲南的導遊出名了!再不敢去雲南!雲南只能自由行!
具體的消費數據應該是真實的,其中「接待過夜遊遊客504.40萬人次」,相信他們也貢獻很大。這裡邊有多少是報團成行,由導遊來服務而「消費」的呢?恐怕外省市的遊客人均消費比例是最大吧?
如果是遊客心甘情願的消費,相信遊客不會這麼吐槽;如果是導遊服務引導消費,相信網友反應不會如此之大。
雲南導遊的坑在哪裡?
一是壓縮景點遊覽時間,增加車程和購物時間。比如故意讓車輛緩慢行駛、就餐地點、住宿地點超乎想像的遠離景點,以保證導遊講解時間等。
二是以近似強迫的方式、具有威脅恐嚇性語言「非強迫」購物。這一點,相信遭遇過的人都是深有體會。
三是所謂零自費還有景區電瓶車、古城維護費等也算是小錢了,不知是旅行社還是誰搞錯了。
這個問題我們不多做探討了,細細數起來,太多。
同時,也有不同言論指出:
一,低價團是抱著佔便宜的心理。不購物就是去佔雲南的便宜。
二,導遊也要養家餬口。不購物導遊就沒有收入,讓導遊怎麼辦?
我們先看導遊指定去的購物點,主要是:翡翠玉器店、黃龍玉店、銀器店、普洱茶店和中藥店這幾種。有導遊的團,是不是都要進店,沒有調查,不得而知。
據導遊「少點套路,多點真誠」的跟遊客坦白講:每個人平均保底消費要達到2000元才行。(這一點有錄音為證,沒瞎編)按這麼說,中藥店、銀器店,加上普洱茶吧,遊客買回家還有些用處,哪2000元能買到什麼樣的翡翠?是不是要花更大價錢?即便這裡的產品價格和價值非常匹配。
問題來了,先不說高價團是不是一樣會有同樣遭遇,假定低價團就必須要消費,首先,你導遊威脅恐嚇、諷刺謾罵的所謂「不強迫」,是不是應該?你導遊要養家餬口,是靠遊客不情願、甚至敵對的情緒下購物消費來養活?
遊客的團費是不是交過了?導遊是不是旅行社指派來為遊客服務的?導遊是不是應該找旅行社支付報酬?
旅行社不支付報酬給導遊,導遊只有找被服務的對象——遊客,還不是正常的小費方式,哪個國家、哪個朝代,有這樣的道理?
這個藏族導遊還是很給力的,很賣力很辛苦。
退一萬步講,導遊從遊客這裡賺取「生活費」,是不是應該是不說討好、也要和顏悅色態度熱情點吧?也不能冷嘲熱諷、諷刺挖苦吧?
為什麼?就因為財帛動人心?威逼利誘下可以有豐厚的回報?想想看,幾萬元的翡翠手鐲、幾千元的黃龍玉,真的值那麼多錢嗎?
翡翠可以說是雲南的特產(與原產地緬甸最近),黃龍玉也有賞玩的價值,也有人可能旅遊之初就有想法順便帶點特產,但可以這麼說,導遊帶進這些指定的店,不惜與遊客撕破臉,辱罵甚至爆粗動手,這裡邊沒有貓膩,鬼都不信。
可以說,某些不良導遊的心態已經完全扭曲了。他/她認為,遊客到雲南在她帶領下,必須多多的「快樂買買買」,否則就不要來雲南。
是啊,遊客來雲南幹什麼?
旅遊已經從少數人的享受變成國民大眾的日常生活,已經從觀賞美景升級到「遊、購、玩」一條龍需求。
那麼,是不是大美彩雲之南,美景太多,中國遊客最多,永遠不缺遊客呢?
搜了一下網上今年春節出行的負面新聞,不出意外是雲南最多。因為這裡是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地方,「少數民族民風彪悍」嗎?——借導遊語言。
瀘沽湖上划船的摩梭人。
可否少給少數民族抹黑,不讓少數民族背鍋?
你讓揮汗如雨的少數民族雲南納西族摩梭人,情何以堪?熱情、勤勞,辛辛苦苦賺點力氣錢,8000米湖上搖槳,一個半小時,除了返程前休息一刻鐘,其他時間一分鐘不停!
他們,這些景區工作人員,為雲南旅遊做的貢獻才是最大的!
「好的營銷最多只能對消費者的第一次消費產生影響,而最高明的營銷永遠都是口碑營銷。好的旅遊產品、旅遊目的地能給遊客提供好的體驗、感受,從而打動遊客,贏得口碑,並讓遊客成為二次、三次消費者和推薦者。」
不要讓一些不良導遊毀了世外桃源的口碑,破壞了處處仙境的雲南。
哪些利益鏈條上的人們,無謂的辯解毫無意義,一錘子買賣做不得,人人心中一桿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