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7 14:15 | 浙江新聞客戶端 通訊員 俞帥鋒 俞臻
千年橫板橋,詩路一明珠。從古至今,橫板橋便是一個充滿詩情之地。
來往天台天姥間,欲求真訣駐衰顏。唐代詩人許渾詩中的「來往天台天姥間」講的就是橫板橋村這一帶。橫板橋村背靠天姥山麓,面朝天姥寺遺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謝公古道」「霞客古道」「浙東唐詩之路」穿村而過,沿途有眾多歷史文化遺蹟。
詩路驛站翰墨香
晨鐘暮鼓天姥寺
橫板橋上板橋橫。相傳,唐末農民起義英雄裘甫將軍戰敗避難於橫板橋村,其夫人尋夫到此村,因無橋困於江邊,巧遇一神仙婆婆現一塊「朝皇板」,夫人毫不畏懼地從「朝皇板」上走過去,「朝皇板」迅速的向前延伸,眨眼變成一座在江河上的木板橋。那塊「朝皇板」變成的木板橋,就成了這個小山村的村名「橫板橋」,一直沿用至今。同時,為紀念英雄領袖裘甫將軍,在橫板橋村口建有裘君廟。
石板橋前,有一座建於清朝的太白廟,上面書有「一夢千秋」,當時建成之時就是為了紀念李太白夢遊天姥,而目前保存在橫板橋文化禮堂內的一雙「謝公屐」,則道出了當年李白追隨謝靈運登上天姥山的景象。
太白廟不遠處,便是建於道光二十年間的金家祠堂。祠堂建築基本保留原貌,至今還有道光皇帝御賜的「七業衍祥」的聖旨牌匾。
記者沿著村中的水泥路,來到村南蓮花峰下的天姥寺遺址。天姥寺旁舊有接臺館,據成化《新昌縣誌》記載:「在縣東六十裡,舊有黃渡驛,久廢,行人艱於往還,成化三年(1467)知縣毛鸃建此館,近天姥寺,行人便之。」清時期天姥寺尚存,王思任、方苞、袁枚、俞樾等名流皆來此遊憩。如今為某膠囊廠,只有舊址上的蒼松古柏依舊遒勁挺拔,見證著曾經寺廟青燈黃衣、晨鐘暮鼓的輝煌歷史。
通過查閱相關史料記載,天姥寺原有明嘉靖元年(1522)《復田天姥碑記》、清嘉慶七年(1802)《琉璃碑記》及不知年代的《天姥仙境》等三方舊碑。另外有半方《夢遊天姥吟留別》詩碑之殘碑,目前收藏於該村文化禮堂。
驛道悠悠話古今
在天姥寺進行一番歇息之後,眾客們就可以踏上前往台州地區的古驛道了。
天姥寺古驛道過橫板橋村,經天姥寺門前,上黑風嶺、關爺殿至冷水坑村,楓樹嶺腳的潽濟橋驛道全長約2100米,寬2米許,用卵石和條石鋪築,是目前我縣縣內保存最好、距離最長的古驛道。1994年12月公布為縣文物保護單位。
76歲的潘伯林是土生土長的橫板橋人。村裡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和每一處古蹟,他都如數家珍。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從山上打理茶葉歸來。他告訴記者,古時候這是通往台州的必經之地,小時候跟爸媽上山勞動時,還經常能遇到過路人。
世間萬物皆如是,繁華有時,沉寂有時。隨著交通的日益發達,古驛道也逐漸失去了它的重要性,深藏山中的天姥寺古驛道在使用了數千年後,也逐漸被荒廢。
千年驛道今猶在,不見當年過往人。一路走來,光亮圓潤的鵝卵石,青山流潺,掬水清甜,還有周圍茂密的翠竹,構成了一幅古樸淡雅的水彩畫。此時此景,104國道上那川流不息的車輛與這古樸靜謐的驛道形成鮮明的對比,那淅淅瀝瀝的細雨聲仿佛是長者與少者的對白。
從冷水嶺山塘繼續行走,到黑風嶺。站在黑風嶺歇腳,記者腦海裡頓時浮現出古時馱著絲綢、青銅、食鹽的長長的馬幫隊;身披鎧甲的兵將,身著長衫、帶著書童的文人墨客……
翰墨詩香橫板橋
橫板橋村的繁華因一座天姥山而繪就。千百年來天姥山吸引著文人墨客紛至沓來,一路縱情飽覽,吟風弄月,留下不少錦繡詩篇、綺麗詞章,用生花妙筆、華美文採點化了沿途的山山水水,也滋養著在山腳下繁衍的人們。
走在橫板橋村,穿村而過的唐詩之路古驛道已經與兩邊民居融為一體。小溪兩岸古樹蔥蔥,流水潺潺,牆上的唐詩、古老的民居無不在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這裡曾經的繁華。
村裡每家每戶門前都有一個掛牌,上面有家規家訓。「傳統文化的傳承不能追求高大上,要用本土的東西。一來省錢,二來接地氣,村民容易接受。」村黨支部書記王伯強說,在不斷修建街角小品的過程中,老百姓從最初的「不支持」到現在「搶著幹」,這是對更美環境的自發追求,同時也激發了黨員幹部的幹事熱情。
新昌東南五十裡,天姥山麓泉水匯。二水中分村鼎立,石橋八條緊鎖溪。環村皆山風景美,田畈地爿土壤肥……村民金政健自創詩歌《詠橫板橋》《天姥贊》。還有潘月皎自己填詞,和村裡的姐妹們一起唱起越劇唱段《我愛橫板橋好風光》……難能可貴的是,村民們受唐詩文化的薰陶,能歌善舞,翰墨詩香也隨著古驛道伸向遠方……
數千年光陰流轉,曾經的人聲鼎沸漸漸沉澱下來,舊時畫卷頗添新墨之筆:
溪邊,重建的茶館,祠堂的雕梁畫棟。
塘邊,逼真的牆畫,水車的吱吱呀呀。
初春,嘮嗑的鄉音,孩童的追逐嬉鬧……
鉛華盡洗,再續繁華。如今的橫板橋村正在大力挖掘天姥山和唐詩之路等文化元素,打造詩路古驛特色旅遊村莊和美麗新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