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式爆米花機是一種古老的爆米花機器,爆米花的那「嘭」的一聲巨響,是許多中國人童年無法割捨的有趣記憶,新年,大雪,年夜飯,爆米花……
歷史
中國老式大炮手搖爆米花機是19世紀後期英國發明的。
所以也稱英式爆米花機。
20世紀電氣化時代後在西方不盛行了,然後在中國開始盛行,尤其在60-80年代。
這是網絡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
從我們爺爺奶奶那一輩起,這個黑糊糊的大傢伙兒就已經成為了小孩子們的童年。
直到現在,在農村還可以時不時看到搖著手柄炸爆米花的老人……
他們大多數都老了,幾乎沒有年輕人。
結構
老式爆米花機由機頭螺杆、大彎頭、小彎頭、機蓋、加力管/杆、開口銷和搖手組成,另外為了能夠架於爐火之上,還需要前後兩個支架。
大概會有很多人看不明白,但是沒關係,爆米花師傅能上手就行,觀眾會吃就行哈哈哈!
工作原理
放入原料
老式爆米花機實際上是壓力容器,加工原料(一般為玉米、大米、蠶豆、黃米等常見穀物,沒錯它們都可以!)放入機內,蓋好機蓋。
當然我們最常見的還是炸爆米花和米花,稍微大一點兒的攤子還提供糖,可以把米花粘成小方塊。
好吃到爆!
密封
用加力杆和加力管共同用力,旋轉機頭螺杆對機蓋加壓以利密封。
在家DIY爆米花也要蓋鍋蓋的哦(-ω-`)。
加熱
將爆米花機架到支架上,下方用較旺爐火加熱,同時通過搖手轉動爆米花機,使機內原料均勻受熱並軟化。
由於受熱,機內壓強慢慢升高,達到所需壓強時(不同原料需要的壓強不同)停止加熱,將爆米花機扭向一側,機口用麻袋罩住。
不久之前看過炸爆米花的爐子,爐子上面是有一個壓力表(大概叫這個),可以隨時查看。
然而我還是怕怕的,爆米花出爐的巨響搞得我現在每次看到都得捂著耳朵。
繞!道!走!
噴出
將加力管套在小彎頭上,用力扳動小彎頭,使之與大彎頭的搭扣鬆脫,這樣在機內壓力的作用下,機蓋打開,機內的高溫高壓氣體連同加工原料一起噴射出來。
噴射過程中,由於外界的壓強迅速下降,使得穀物內部氣體向外迅速擴張,由此穀物便被爆開了。
每次到了這個環節,不管家長平時有多嫌棄自己家的熊孩子,都會溫溫柔柔地幫小朋友捂上耳朵……
雖然捂上之後也依舊殺傷力巨大……
材料
專門在百度上查看了,有很多穀物豆類都可以像炸爆米花一樣「回爐重造」。
比如大豆、蕃薯片、玉米、土豆片、綠豆、紅豆及大部分豆類,蠶豆、芝麻、大米、小黃米、高粱米、小麥。
當然我只見過爆米花,米花和小米花。
原材料分別是玉米,大米和小米。
這三個是比較大眾的,所有炸爆米花的人都會炸。
但是我現在非常好奇番薯片、土豆片和芝麻是要怎麼炸?
與現在常見的爆米花機相比,老式爆米花機加工原料適應性廣,玉米、大米、黃豆、蠶豆、黃米等大多數常見穀物都可以進行加工。
而現在的爆米花機必須使用自爆玉米,產品比較單一。
而且雖然它炸出來的爆米花口味更多了,更好看了,也很方便,但對許多爆米花老顧客來說,可能還有些不能接受。
《流言終結者》
這種老式爆米花機還登上了美國探索頻道知名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
隨後這段視頻在微博上瘋狂轉發,不少網友表示,終於知道生玉米是如何變成爆米花的了。
這是來自我大吃貨國的終極力量!
現在農村還有哦!
幾乎每年臘月在農村的背街小巷時常還能見到用"炮彈"製作爆米花的師傅。
別的時間就只能碰運氣了。
不少網友都覺得老式爆米花機爆出來的爆米花才是最香的,別的任何工具都做不出這種"兒時的味道"。
就像我一個奶奶。
我日常的零食她都嗤之以鼻,袋裝的爆米花也根本不看一眼。
唯一能入她法眼的零食是牛奶和雪餅蝦條。
但只要拉著老式爆米花機的師傅過來,她肯定次次都捧場。
在家裡拿布袋裝走一兩斤玉米,炸出一大布袋爆米花。
夠一家人吃好久了。
現在的奶油、巧克力爆米花可能會吃膩,但老式的爆米花會吃到口乾,卻不會吃膩。
它是幾代人的童年。
在我的記憶裡,炸爆米花這個行業真的沒有年輕人,我見到最年輕的,是一對中年夫婦,大概有三四十歲了……
我希望它可以傳下去……
到我滿頭白髮,拿著拐杖,還能嘗到童年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