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民居建築,無論廣府、客家,還是潮汕,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如同廣府人、客家人與潮汕人一樣,不易混淆,幾乎一眼就可以辨別出來。
廣府如西關大屋、開平碉樓、大旗頭村,潮汕如「下山虎」、「百鳳朝陽」及「駟馬拖車」的建築模式。不過,被列入中國最具特色的五大民居之一——客家民居,卻是別有風韻、獨具一格,頗值得在歷史、文化、審美上下一番功夫研究,從中可以感悟到傳統與現代、承傳與變異,以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諸多方面的內涵。早在10年前,我就把客家民居視為一個「物證」,證明歷史、證明文化,證明一個民系大遷徙的歷程,乃至心理上的變化等等,文章的標題就是《客家民居:文化記憶的一次歷史定格》。
文章是從晉代的莊園、塢壁說起的,說到因聚族而居而形成的建築形式,自然也講到了防衛等諸多功能。近來,有人在否定客家民系存在(認為客家只是「歷史的誤會」,誤會的歷史)的同時,也否定客家民居的獨立意義,甚至連其防衛功能也不予以承認。誠然,閩南民系,也有類似圍樓、方樓之類建築,光以此為據,卻也不能全面否認客家民居的存在,諸如半月樓、圍龍屋,這卻是別的民系所沒有的,而僅僅發生在客家民系成熟定型之地粵東。
只要尊重歷史,這些顯而易見的事實或「物證」都是不可以置若罔聞、視而不見的。
可以說,客家民居的演變,自贛南、閩西至粵東,呈示出極為鮮明的階段性。從地緣上說,贛州地區由於向北敞開,很難形成有自身特性的客家民居文化,而梅州地區又相應向南開放,來自異域的建築風格也就比較容易產生影響。因此,從贛南的土圍子或圍屋,到閩西的方樓、圓樓,是一個階段。
後來,圓樓也有了變化,由封閉走向開放,出現了若干半月樓,乃至到了梅州,便出現了聞名遐邇的圍龍屋,其建築形態,呈現出了成熟特徵。這裡之所以特地闢出一篇談客家民居,是因為它的形態在中國建築中獨具一格且久負盛名,而它發展的階段性,又與地緣、人文是那麼密切相關。所以,其存在意義,也就非同一般了。
在布置學生寫相關論文時,我曾舉出很多的實例,說明建築歷史與文化史乃至思想史,都具有邏輯上的一致性,並且概括出了簡單的五條,說明其演變的規律。1.隨境賦形,這恐怕是圍龍屋因應地理氣候與自然環境的第一重要轉變;2.從單一的功能,如防衛、聚族而居,向審美的提升,由簡陋走向精緻,由粗拙走向成熟,這便是第二個大的轉變;3.由封閉走向開放,閉合的圍開放為U形布局,這一變化更是顯著;4.兼之風水林、花胎、半月塘的加入,使其建築的生態理念與實踐層面更精緻與到位;5.中西合璧式的新建築,如聯芳樓等的出現,使之對外來文化的引入、對先進技術的吸收,有了更引人注目的發展。
正是建築形態上的歷史演進,使作為客都的梅州,更集中地顯示出客家文化的精髓,土樓與圍龍屋,也被世人視為客家建築的集大成與典型,研究著作不斷面世。相信這一節獨特的視野與描述,會給人們提供一條全新的思路。
這自然是一種宏觀的把握、粗略的概括,具體的分析,尚有待細化。不過,如無這種宏觀把握,一葉障目而不見泰山,反而會離事實更遠,不得其真——這其實也是美學的一個要點,且不屬「距離產生美」之類。不過,有了這樣一條綱,往後對客家民居各種形態的研究,當要到位一些,而不至於過多偏離。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編輯:呂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