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家圍風光。來自網絡
7月底,我們「重走客家遷徙古道」首發團一行抵達廣東省河源市。河源是嶺南客家先民最早的涉足地,也是東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中心,有著2000多年客家文明史。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築風格和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變化,有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
蘇家圍位於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距市區26公裡,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後裔居住地。一進蘇家圍,我們就看見一群雞在草地上覓食,橋下有流水叮咚,河邊有巨大的水車吱吱轉,整個村子山水環繞。東江與久社河在蘇家圍南面交匯,一灣碧水點綴了客家原本剛性的建築,使它平添了幾分秀麗和靈氣。村裡兩河四岸翠竹成蔭,處處體現了蘇東坡「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的情懷。清澈平緩的江水,簡樸陳舊的民居,根深葉茂的古榕,錯落有致的稻田,搖曳多姿的翠竹,營造出平靜、優雅的意境,讓人感嘆:難怪它有「南中國畫裡鄉村」之譽!
蘇家圍不是客家常見的圓形圍龍屋,而是明清特色方形府第式圍屋。保存至今的18座古民居中,永思堂最古老,建於1481年,是為紀念蘇家圍八世祖蘇東山而建,故又稱東山蘇公祠,是蘇家圍人舉行祭祀、議事之地。堂屋主體為三幢,其形類似北方四合院。民居裡擺放著許多古時用過的花轎、雕花床等物品。屋內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一應俱全,上百人甚至幾百人都可同居一屋,令人嘆為觀止。永思堂裡張貼著蘇氏家譜,記載著蘇氏宗族800多年的歷史。100多張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地契、房契,是蘇家圍人勤勞致富的歷史見證;60多塊官位、學位牌匾上閃現著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思想。
那些鄉間小路邊民居老牆上觸目可及的「當年紀事」「當地紀事」「農耕紀事」,是蘇家圍人歷史記憶的傳承印跡,講述著國家民族的滄桑巨變、鄉間百姓的悲歡離合。還有那客家古老民居、農耕農事長廊等,都讓我們體會了客家的純樸與自然。看慣現代都市風光的我們,穿行在這古色古香的客家圍屋,對其精巧結構、奇妙布局及淳樸鄉情印象深刻。
蘇家圍現存5棵大榕樹,均有1000多年樹齡,其中最出名的是五顯榕和鴛鴦榕。五顯榕是當年蘇天榮上岸看見的第一棵榕樹。現在這裡建有山歌臺,客家妹子常在這對著悠悠東江水,高唱悠揚的山歌。遊人至此,也可學著與客家妹子對唱,感受一下客家人借歌傳情的美妙與浪漫。
東江水碧綠清澈,站在望江亭上放眼望去,兩岸清幽,景色優美,令人陶醉。望著下遊那大片蘆葦,江風吹過,蘆葦一起一伏,別有情趣。正是:江亭憑欄景醉眸,童戲江水翁打魚,河灘兩岸風光秀,草木飄香勝境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