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座廣州少見的圍壟屋裡,走出38位秀才!
崗埔圍壟屋是陳氏村民的驕傲,該村自古秀才數不勝數,堪稱「秀才村」。增城區中新鎮福和片區坳頭村距廣州74公裡,是一片偏遠寧靜的山村。該村由7個自然村組成,常住戶1336多人,崗埔為其中一條自然村,赫赫有名的圍壟屋就位於村中。近日,記者走訪這座圍壟屋,只見圍屋前邊,是個深三尺的半月形水塘,水塘往下,是綠野田疇,而水塘之上則是客家圍壟屋的主體建築了。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圍屋之妙在於「圍」,包括圍龍式、城堡式、中西合璧式、殿堂式等,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圍龍式圍屋。 興寧市城區圍龍屋群(何志林 攝) 在梅州,青山綠水掩映之間,隨處可見一組組呈半圓形的,具一定規模的客家民居建築——圍龍屋,這大概是最能承載「客家」特殊身份和獨特人文的載體
-
揭陽埔田庵後圍龍屋,嘆為觀止!
庵後村位於揭陽市揭東區埔田鎮境內,這個鄉村四處可見竹林,簇簇竹林將整個村莊包圍起來,庵後為高姓村落,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 庵後古村落格局是弓型的圍龍屋,這潮屬的圍龍屋,在潮汕可謂獨一無二的,
-
土樓梅州卻有特色,客家古建築圍龍屋,感受民族歷史文化!
這是一條以感受客家文化為主的線路,而線路的最大看點則鎖定在客家建築代表:土樓和圍龍屋上。沿著客家先民的遷徙之路,看這一路南下客家建築的特色和變化,來感受這一程歷史文化。眾所周知,客家其實是早年居住在中原的先民,由於戰亂等各種原因而被逼南遷。客家先民從中原往南方遷徙,進入嶺南時已經兵分三路,而這次推介的福建永定至廣東梅州是其中一路。
-
客家圍龍屋只有圓形?梅州興寧有十個最美半圓,四角圍龍屋!
《大魚海棠》,《花木蘭》裡面出現的都是圓形的客家圍龍屋,難道客家只有圓的圍龍屋?其實客家人比較多數量的都是半圍龍屋,梅州興寧裡有十大典型代表,一起來看看其中六個吧!第一個!可是有清刻光緒帝聖旨木匾、清刻磐安圍房樣圖木板的葉塘鎮河西村,磐安圍《孝女彩金》電影主要取景地,於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興建,為三堂四橫圍龍屋,愛好文物的可以前來觀賞!
-
圍龍屋,古老的瑤民居文化經典
瑤族先民來到這片美麗森林,挖洞打獵,繁衍生息,過著野人一般的遊獵生活。在漫長的日子裡,瑤族人經歷了從穴居到地面建房居住的巨變,先後建造了竹木茅房、泥牆茅頂、泥牆瓦頂等樣式的房子。由於擔心外民族的欺侮和野獸的侵襲,便儘量將房子圍在一起,讓大家都住在一起。當地的人稱為「大房子」,這就是最早的「圍村」。穿過村文化廣場,我們來到了一座古老的圍屋跟前。
-
客家老屋蘇家圍
蘇家圍風光。來自網絡7月底,我們「重走客家遷徙古道」首發團一行抵達廣東省河源市。河源是嶺南客家先民最早的涉足地,也是東江流域客家人聚居中心,有著2000多年客家文明史。河源的客家民居建築風格和形式,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變化,有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等。蘇家圍位於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距市區26公裡,是宋代大文豪蘇東坡後裔居住地。一進蘇家圍,我們就看見一群雞在草地上覓食,橋下有流水叮咚,河邊有巨大的水車吱吱轉,整個村子山水環繞。東江與久社河在蘇家圍南面交匯,一灣碧水點綴了客家原本剛性的建築,使它平添了幾分秀麗和靈氣。
-
梅州客家房屋-圍龍屋
梅州在哪裡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客家民居:梅州有特色的民居是圍龍屋承德樓位於市中心區,是梅州市內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傳統民居圍龍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號星樓,是廣東嘉應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窩人氏。二十世時任暹羅(即現泰國)華人華僑僑領,同時亦經商做生意。
-
珍奇的客家建築藝術——梅州圍龍屋
客家人經過長途遷徙,其中的一部分最終選擇了梅州作為他們的居住地,因為與當地文化的不契合,他們被迫前往山區,最終靠著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圍龍屋這一神奇的建築形式。圍龍屋之所以叫圍龍屋,是因為從房子的正上方向下看去,整座建築就像一條盤踞成圓圈的龍,更像一個道家的八卦圖。這樣建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客家人常年遭受戰亂的侵襲,將房屋修成這樣一層一層的更有利於抵禦外敵。
-
藏在深山的客家「土圍」——團龍圍
贛南地區迄今保存較完好的各類客家圍屋有600多座,定南縣有200餘座,其中龍塘鎮忠誠村的團龍圍以「三姓共建同住」的歷史而聞名。△圍內街巷井然有序、四通八達。定南圍屋的外牆體,大多常採用「金包銀"的砌法,表層用磚或石砌三分之一厚,內牆層則壘築三分之二厚的土坯或生土,這主要是為了加固牆體和出於防禦的需要。團龍圍也不例外,高大的外牆基本上是用花崗巖等硬石砌成,看起來異常堅固。外牆的高處設有許多尺高拳寬的孔窗,用來瞭望及射擊。△廳堂靠天井通風採光。
-
揭西古建築 龍潭起龍圍
(起龍圍寨門)起龍圍位於揭西縣龍潭鎮團結村,起龍圍寨門坐東北向西南,佔地面積2038平方米,據《能臣公自作分簿序》,起龍圍建於1667年,為劉能臣41歲時所建。起龍圍、大埔頭、泉水塘皆劉能臣創建。起龍圍整個格局類似一簡體「回」字,整個圍接近方形,四面是圍牆,高過4米。在東(偏北)面離牆角不遠處設正門,在對稱的圍牆西(偏南)面設旁門。中間是主座,主座四周是巷道,如「回」字形中間「口」字外的空間。主座左右兩側及前側都有緊靠圍牆的圍牆屋。主座後部為空地。
-
梅州圍龍屋:客家人的土木堡壘
圍龍屋的客家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從建築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了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梅州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在兩晉至唐宋時期,因戰亂饑荒等原因,黃河流域的中原漢人大舉南遷,陸續遷入南方各省。當地官員將這些移民的戶籍立為「客籍」、「客家」,這正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
-
「天圓地方」之客家圍龍屋
圍龍屋多依山而建,整座屋宇跨在山坡與平地之間,形成前低後高、兩邊低中間高的雙拱曲線。房屋選址以山脈來勢雄健,山麓結基平坦、寬敞,周圍綠水迴環的地方,此被視為「風水林」。靠山修建屋子,整體呈半圓形,前低後高,方位一般坐北向南。屋前為半月形池塘,具有蓄水、養魚、防火、防旱等作用。
-
你了解圍龍屋嗎?
又稱為圍龍屋、圍屋、轉龍屋、客家圍龍屋等,是客家民居經典的三大樣式(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之一,一種富有特色的典型客家民居建築,是客家民居中最常見、保存最多的一種,被譽為
-
客家人的土木堡壘——走近梅州圍龍屋
當地官員將這些移民的戶籍立為「客籍」、「客家」,這正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了防範外敵和野獸的侵擾,客家人選擇了聚族而居,於是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民居建築形式。其中,圍龍屋存世量最多、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河源一日探秘客家經典「圍龍屋」
久經戰亂的「白雲樓」在木棉花掩映下頗具歷史神韻-丘立文攝廣東省河源市屬東江流域純客家地區,這裡的客家「圍龍屋」與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雲南「一顆印」、廣西「幹闌式」合稱為我國最具鄉土風情的五大傳統住宅建築形式
-
300餘年客家圍龍屋意外發現多種圖騰 有何意?
廣州日報連平訊 (全媒體記者曾煥陽 通訊員謝鑫、何志培攝影報導)位於河源市省道定(南)忠(信)線公路旁的連平縣大湖鎮油村何新屋,連日來遊客紛至沓來。當地文物普查隊近日在該座圍龍屋內意外發現了客家地區罕見的「丁、財、貴」文化圖騰,以及八卦(太極)圖騰。目前,當地計劃今冬將其修繕後逐級申報為市、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
茶田疊翠客家圍龍,梅州最美麗的世外桃源
圍龍大酒店是集客家傳統與現代建築於一體的圍龍式建築,由於建在半山腰上,所以採取了半圓式設計,與圓形的圍龍屋截然不同,曾榮獲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項魯班獎,具有豐富濃鬱的客家建築特色。橘紅色的圍龍大酒店,絕對是雁南飛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圍屋喜事》建築篇|圍龍屋:承載著客家人的偉大智慧
客家人採用中原建築工藝中最先進的抬梁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技藝,選擇丘陵地帶或斜坡地段建造圍龍屋,主體結構為「一進三廳兩廂一圍」。建好一座完整的圍龍屋往往需要五年、十年,甚至更長時間。一間圍龍屋就是一座客家人的巨大城堡。屋內分別建有多間臥室、廚房、大小廳堂及水井、豬圈、雞窩、廁所、倉庫等生活設施,形成一個自給自足、自得其樂的社會小群體。
-
客家風情圍龍屋風格鑑賞與設計
(現代客家圍龍屋)圍龍屋內的大小天井一般配置有小型假山、魚池或盆景,正屋後面半園「花頭」和正門前面半月形池塘四圍均載有各種花木和果樹,圍龍屋背後的山頭林木叫「龍衣」,嚴禁砍伐,整座建築掩映在萬綠叢中(客家百年老宅)客家圍龍屋的風格是原始住宅風格的傳承。據考古資料表明,處於黃河流域的原始社會中後期的半坡氏族和龍山氏族,他們居住的區域就是由幾十座樣式為方形和圓形的土夯房屋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