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北方網訊:兩位偉人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他們在天津相識、相知、相愛並共同走上革命道路。他們始終把天津作為第二故鄉,臨終前他們分別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
    
    地標: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
    地址:天津南開區水上公園西路9號
    介紹:兩位偉人的青少年時代是在天津度過的,他們在天津相識、相知、相愛並共同走上革命道路。紀念館坐落在風光旖旎、景色怡人的水上公園風景區。紀念館基本陳列分為三大展區即主展廳、按1:1比例仿建的北京中南海西花廳專題陳列廳和專機陳列廳。
    
    老照片留影求學
    1913年暑假,15歲的周恩來來到天津,開始了在南開學校的讀書生涯。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說,館藏不少老照片,記錄了少年到青年時期的周恩來在天津學習的經歷,比如1916年,周恩來和同學常策歐、李福景、潘世綸、葉琴禪以及伉乃如老師合影,以及1917年,周恩來與南開同學趙敏等九人在天津李善人花園(今人民公園)合影。在南開中學讀書期間,和同學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一個周恩來青年時代用過的銅筆架,捐贈者是高春華和田穎村,田穎村是周恩來在南開學校的同學常策歐外甥田逢春之子。館藏老照片中,還有周恩來和常策歐在天津著名的鼎章照相館拍的單人照。
    
    青年周恩來曾於1917年和1920年分別赴日留學和赴歐勤工儉學,「一張身著長衫的單人照就是他赴歐前在天津的留影。」鄧穎超在6歲時和母親到了天津,11歲就進入了天津最著名的女校天津直隸女子師範學校。1919年,兩人投入了天津五四運動的革命大潮中。
    日記銘刻革命路
    1919年9月16日,天津愛國青年進步團體覺悟社成立,其中就有周恩來和鄧穎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介紹,館藏文物中有當時覺悟社創辦的刊物《覺悟》雜誌,就是由周恩來負責主編。
    在《覺悟》雜誌的眾多文章中,其中有周恩來的3篇文章和5首白話詩及鄧穎超的1篇文章,周恩來的文章包括有該刊發刊詞及起草的《覺悟的宣言》等,鄧穎超的文章則是提醒學生注意思想和生活作風問題。但《覺悟》第二期卻因為周恩來的被捕未能付印。
    1920年1月29日,周恩來等天津各界代表20餘人因抵制日貨,抗議軍警暴行而被捕。半年來他們在獄中堅持鬥爭,曾以絕食抗議警方的非法待遇,出獄後的周恩來逐步走上職業革命家的道路。其中,1920年4月7日至1920年7月17日在天津地方檢察廳被關押的情況,周恩來用日記體記錄下來。該書稿1921年春起在天津《新民意報》上刊登。1926年7月,在同為被捕代表的馬千裡和孟震侯先生的努力下,由又新印字館刊印成書,署名「周飛飛」。這本珍貴的雜誌,由周恩來、鄧穎超秘書趙煒捐贈給了紀念館。
    絲棉襖的故鄉深情
    兩位偉人始終把天津作為第二故鄉,臨終前他們分別留下遺囑將骨灰撒在祖國的山河大地、撒在天津海河。
    
    1976年1月8日,敬愛的周恩來總理逝世,遵照周總理的遺願,遺體解剖後火化,骨灰撒掉。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個骨灰盒是當時在八寶山選購的一個普通骨灰盒。之後,當時的中國革命博物館把這個骨灰盒作為文物收藏,鄧大姐說:「我死後還要用這個骨灰盒。」1992年7月11日,敬愛的鄧穎超也離開了我們。遵照她的遺願,工作人員用這個骨灰盒把鄧大姐的骨灰帶到了天津,伴著繽紛的花瓣融入了海河。
    中南海西花廳曾撥交給紀念館一件鄧穎超生前穿過的絲棉襖。這是周總理逝世後,天津天虹服裝廠73名工人利用業餘時間親手縫製的。當時郵寄到中南海時還夾著一封信:「親愛的鄧媽媽,當您穿上這件棉襖就會感覺到我們在您身邊,全中國青年都在您身邊。」鄧穎超看後,非常感動。從來不收任何禮物的鄧媽媽,收下這真誠的禮物並回信:「真是穿在身上,暖在心裡呀!現寄去三十元錢,作為工本費,可以購買書籍和學習用品。」 後來鄧媽媽來天津,還親切會見了工人們,告訴大家穿著它出席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會見過許多外國友人和親朋好友,「我很驕傲,你們都是我的子女。」
    天津覺悟社紀念館
    地址:天津河北區宙緯路三戒裡49號
    介紹:覺悟社是在1919年五四運動高潮中產生的進步青年團體,天津覺悟社紀念館是一座建立在革命舊址上的紅色紀念館。紀念館整體布局為三進三合院,青磚灰瓦,磚木結構。現有展陳分復原陳列和輔助陳列兩部分。
    
    20位進步青年 點燃覺悟薪火
    今年,是五四運動百年紀念。在100年前的運動高潮中,周恩來、鄧穎超、馬駿、劉清揚、郭隆真等20位天津進步青年在天津創立了進步團體覺悟社。當年的革命活動舊址,已是如今赫赫有名的紅色紀念館,「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匾額,更是由原覺悟社社員鄧穎超同志在1986年9月10日專程到館視察並親題的。
    覺悟社是在五四運動高潮中產生的進步青年團體,二十名社員男女各半,其中周恩來、馬駿、劉清揚、鄧穎超、郭隆真等人都是當時天津學生運動的骨幹。社員們衝破封建束縛,聯合起來,共同鬥爭,他們在這裡研究新思潮,探討救國救民的真理,積極參加實際鬥爭,成為當時天津反帝愛國運動的領導核心,在北方的革命社團中享有很高的聲望。
    鄧穎超、管易文、李愚如等原覺悟社社員和社友的回憶、結合相關文獻考證,是紀念館中復原陳列的重要依據,尤其是東廂房,是當年覺悟社社員活動的舊址,外牆築有「覺悟社舊址」標識牌,屋內陳列有書櫥、衣帽架、報架等物品,在房間正中並排擺放兩張八仙桌,上有社員們抓鬮用的鐵盤和紙鬮,再現了覺悟社社員們開展活動時的場景。當時為了鬥爭的需要,社員們採取了抓鬮的辦法,以號取名。這便是周恩來「伍豪」(五號)、鄧穎超「逸豪」(一號)筆名的由來。覺悟社成立後,李大釗從北京趕來和大家座談。
    如今,紀念館已經擴大到了3000平方米,更多的人走進這裡參觀。一張張老照片和一份份展品,記錄了革命戰鬥歷史,也激勵著這個時代年輕人繼續勇敢前行。(津雲新聞編輯孫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