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新——何為「書法有法」

2020-12-19 人民網

原標題:與古為新——何為「書法有法」

  憑欄倚石聯 45×176釐米×2 2016年 孫曉雲

  書法是藝術,但更重要的是文字,它承載文化,傳播文化。沒有漢字,哪來的詩歌、歷史和哲學?無論是古時候一筆一畫地手書,還是如今在電腦鍵盤上敲打,漢字始終是中華民族文化最基礎、最根本的載體,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下五千年,就是用文字書寫下來的。

  我們幾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就像一棵大樹的根,而我們每個人,則像是一片片的小葉子。將傳統文化的營養從根輸送到每片小葉子上,這棵樹才能根深葉茂、綠樹成蔭,庇護我們子孫後代,遮風擋雨,有一種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是文化帶給我們的。這種自信,是我們自己長出來的。全民族文化自信了,我們就知道如何理解、認識、融合外來文化,就能夠理性、穩步、踏實地走向世界。

  書法怎麼學

  人的器官有記憶。你從小喜歡吃這個菜,一輩子都喜歡。家鄉在哪裡,口腔肌肉隨你的方言而形成,跟你一輩子。「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就是這個道理。

  書法要寫好,必須從小寫。書法隨著人的手部肌肉成長而成長,成年後,手部肌肉已經不適合寫字了,再練起來就比較困難。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寫字和認字同步,只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斷開了:把書寫作為純藝術,把認字作為純認知。其實你在書寫的同時會認字,認字的同時會書寫,這才是書法的全部。

  書法的價值

  如今大眾對書法有很大誤解,覺得是門很高深的藝術。但其實當年的書法,就是寫在請帖、日記中的,是個很生活化的東西。僅僅把它視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實在太低估它了。

  我從3歲到現在寫字,每當情緒有波動時,書法是自己的支撐,是最好的伴侶。我並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才寫書法。小時候一拿起筆寫字,人就很安靜,很充實。寫書法的過程,也是不斷糾正自己的過程。要琢磨怎麼寫,其實是不斷修整自己的過程,是一種心靈的滌蕩,也是一種自我安撫、自我寧靜。

  志存高遠、寧心靜氣。文化讓人有力量,讓人輕鬆、智慧、幽默,讓人生活充實,讓人覺得這一生很有意義。

  書法的當代作用

  在古代,書法是衡量一個人學識、才氣的重要標準。我們常說「字如其人」,西漢楊雄也曾說「書,心畫也」,意思是說,你平時心裡的波動,你的性格、才氣,最後都能通過字體現出來。

  現在只要是字寫得好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應該起到一個引領作用,給社會作一個榜樣,帶動每一個中國人把中國字寫好。畢竟,中國字是中國人血液和骨髓裡都有的東西,是每個人身上都帶著的基因。

  我藝術的行當,就是書寫出來的。我剛才跟大家分享的是我的思索,其實我不講也可以,最後看的是作品怎麼樣,而作品就是書寫出來的嘛。我就是「以筆勝口」,我做這些事,是叫「行勝於言」。我覺得對我來講,我的責任不是宣教,不是老師,每個人承擔自己的角色,沒有人說也不行,沒有人寫也不行,我就承擔「以筆勝口」的角色。

  與古為新

  我們不要忘記的是,文化是民族的根,對於中華文化,漢字是它的根。沒有漢字,哪來的詩歌、歷史和哲學?中國書法向來不缺少審美依據,博大精深的書法史論,有延續兩千年的完整、縝密的評判標準。我們不妨好好的看一看。如果漢字的書寫內涵都被剝離出去了,成了純藝術,那中國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華文明也會危在旦夕。所以說,對傳統書法的傳承,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文化安全問題。這麼多年寫下來,其實我就幹了一件我力圖做好但還沒有做好的事,那就是對中國傳統書法傳承的堅持。

  現在,老有人在說「你不要背著傳統的包袱,要創新」。恰恰相反,我想說的是:「你還沒有繼承到傳統,不要背上創新的包袱。」現在大家把創新完全變成一個包袱了,如果你跟前人寫得一樣,好像就不叫創新了,就會被人嗤之以鼻。這種觀點是很有害的,《詩品》裡講:「如將不盡,與古為新。」我覺得很有道理。

  (孫曉雲 作者為中國書協副主席、江蘇省書協主席,文章為周學整理)

  信札·小雪 27×17釐米 2016年 孫曉雲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相關焦點

  • 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其後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蔡君謨為近世第一,但大字不如小字,草字不如真字,真不如行也」等。這些評價,何嘗離得了一個「法」字。他評價自作書也是以「法」為基準,如「昨日見歐陽叔弼(歐陽修之子,筆者注),云:子書大似李北海。
  • 古法寫己意 鐵馬籍秋風:胡紫桂的書法藝術之路
    古法寫己意 鐵馬籍秋風  ---胡紫桂書法藝術之路  作者:馮亞君  字是反映一個民族文明歷程最有力的符號和圖式。在美院學習的日子,是紫桂書法道路中最難忘的時光,其間的苦樂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全新的書法學習方式下,以前的許多藝術觀念、實踐技法都要一一摒棄,即意味著要理智地對自己多年的積累進行一次次的否定,這無疑是痛苦的。然而,有老師的指導,有同學的相互切磋,有偶然自得的欣喜,又是快樂的。就這樣,紫桂在苦樂交加的狀態下,完成了他書法道路上的一次蛻變。
  • 國慶遊學 | 第一天:何為魏碑——書法史背景中的北碑書法
    今天講的北碑書法,它不是一個大眾的藝術,而是以一個非常小眾的精英化的群體出現的,這就牽涉到今天講的何為魏碑,要把它放到一個書法史的背景下來進行關照。對你的行業,你的生存狀態,或者對你的學科不滿意、不滿足,能夠直接洞察到這個學科本身所存在的問題,當然你有能力的話,可以洞察到整個社會所存在的問題。比如我們作為搞書法研究的人,他看到好像很繁榮很昌盛的表象背後,其實是中國書法精神的徹底的喪失,他有一種憂患意識,書法這樣下去可能就背離了書法本身。
  • 板橋體書法:板橋體書法,它個性怎樣,有何值得學習的地方?
    他將畫畫的文與可與書法的黃庭堅放在一起比較,參悟,看出黃書與畫意相通。明清以來師法黃庭堅書風者代不乏人,但只有板橋不僅從黃書中悟出畫竹道理,而且反過來又將畫蘭竹之法融入書法。這種以畫入書的嘗試和見解,是那些固守唐碑宋帖為學書正途,崇尚魏晉藝術之取法為最高境界的正統帖學書家所難以想像和夢見的。而板橋的追求原則是以矜奇異、怒不同人為目標,其以畫蘭竹之法作書。
  • 孫過庭在書藝和書論方面對中國書法有何貢獻?
    孫過庭在書藝和書論方面對中國書法有何貢獻?答孫過庭的草書,用筆圓熟自然,筆勢遒勁奔放。結字取法魏晉,墨法精潤。書法出於王羲之而又不被王羲之所束縛。(點擊圖片欣賞原帖)宋代米芾《書史》說:「過庭草書《書譜》甚有右軍法,作字落腳差近前而直,此乃過庭法,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米芾的話道出了孫過庭「不求法脫,不為法縛」的繼承創新精神。
  • 板橋體書法:對於板橋體書法,它是反映什麼的,研究有何成果?
    書法中的反諷手法諸如超越常法的醜書或極端的用筆技巧、怪誕的章法等等,如明代的徐渭破壞了筆法,他的字成了側鋒用筆的主要技法創作;董其昌破壞了墨法,大量使用淡墨;王鐸破壞了章法,一反魏晉橫平豎直的審美規範。鄭板橋自創的「六分半書」和「亂石鋪街」的章法就說明他的形式語言中有大量的形外之意,故其書風是反諷式的。
  • 書法入門掌握執筆很重要—清刻本《漢溪書法通解》執筆十二法
    清刻本《漢溪書法通解》大致為清乾隆時期平湖縣東張松年刊本。清代戈守智(號漢溪)輯。是一本不得多見的從淺入深的書法入門古籍。即使在當今也是書法愛好者值得參閱的書法入門書籍。全書共八卷,採錄古人論書之語,分為:述古、執筆、運筆、結字、訣法、譜序六門。
  • 板橋體書法:「板橋體」的字法,是什麼風格,有何內涵?
    他總結了鄭板橋書法的五個特點:1、多體合一;2、以畫為書;3、搖波駐節;4、亂石鋪街;5、一字多變。他的書法並不是完全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寫出來的,而是看實際情況的變化,隨時作出修正,不然難免前後不協調;所謂的亂石鋪街,也是製作的效果,縱橫、斜正、大小、粗細都要是具體的造型環境而定。他一筆蘇,一筆黃,一筆蔡,而於蘇黃得力最多,鄭板橋的書法作品初看不過怪而己。
  • 書法四境:古、雅、靜、正
    ——————江蘇書協—————— 古 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學書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悟生於古法之外,而後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 鍾繇、王羲之書法有何不同?一個淳樸厚重,一個輕纖明豔
    王羲之的行書是在鍾慈基礎上的新體,王獻之又在羲之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謂「破體」。每個變革都是一次由「古」向「今」的遞進。元代人分析鍾繇、王羲之、王獻之行書的用筆、字勢的差異說:「鍾爵每筆為圓,猶近楷法,真扁而行長;王羲之筆方字圓,一變楷法:獻之筆圓字方。」本文也做一些比較。首先將鍾繇、王羲之行書進行比較。
  • 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有哪些應用?在線的應用與書法又有何關係?
    中國傳統繪畫中線有哪些應用?在線的應用與書法又有何關係?小編了解到,顧愷之他精於繪畫,是東晉時期有名的書法繪畫大家,尤其是在人物畫方面有卓越的成就。他筆卜的線被後世稱之為:「高古遊絲描」 ,中鋒用筆使得線條秀勁具有古逸之氣。他繪畫中的用線特點就源於當時書法中「線」的特點,篆書是當時社會主要的書寫字體,而篆書的行筆特點是中鋒用筆,強調線的圓勁、力道。現今顧愷之作品的真跡已經不存在了,有的只是流傳已久的摹本,其中隋代臨幕的《女史箴圖》,日前藏於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還有宋代臨摹的《洛神賦圖》,現今喊於故宮博物院。
  • 首先有法,最後無法——法雲法師談書法
    好的書法,首先要自己有眼光,培養心的感覺,對書法的感覺。在傳統的基礎上,我認為要創新。唐朝講究法度,嚴謹,很少行草,與時代審美有觀。書法要根據時代的審美趣味有所變化。有的人以為字寫的正就可以了,這是誤區。藝術是不一樣的。書法也與人的感覺、人的情緒和環境有關。王羲之天下行書第一,可他寫《蘭亭序》,寫的兩遍效果完全不一樣,第二次就完全沒有第一次寫得好。
  • 「神仙中人」的書法,喜歡者贊為神品,厭惡者貶為匪書,你怎麼看
    趙子昂以一己之力,提出「復古」思想,重提向晉唐學習書法,他師法與鍾繇、王羲之、李北海等人,並提出自己獨特的見解:「學書有二,一曰筆法,二曰字形。筆法弗精,雖善猶惡;字形弗妙,雖熟猶生。學書能解此,始可以語書也。」
  • 同為蘇門文人,李之儀對黃庭堅書法的評價
    本著對書法藝術的獨特領悟, 李之儀在題跋中對黃庭堅的書法進行了評價。他在給黃庭堅寫的題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其草書, 但他在草書的行筆上與黃庭堅有不同的觀點。歷代書法家大都主張草書應當以快為主, 如此方能顯字之神採。李之儀即持此種觀點, 其《跋山谷草書漁父詞十五章後》曰:家貧不辦素食, 事忙不及草書, 此特一時之語爾。
  • 蘇博今展臨古書法特展:看趙孟頫王鐸吳昌碩是如何臨古的
    蘇州博物館依託於館藏名家臨古的書法作品,如趙孟頫的《臨蘭亭冊》、無名氏的《臨智永千字文》、王鐸的《臨閣帖卷》、姜宸英的《臨王義之帖軸》等,特舉辦一場歷代名家臨古書法特展。為觀者學習書法及研究書法史脈絡提供了一些借鑑與幫助。今天,「取法乎上——蘇博藏曆代書法臨古特展」在蘇州博物館二樓書畫廳開展。
  • 澄心靜慮 納古出新--韓紹愈書法作品賞析
    行書在眾書體中內涵最為廣泛,各種書體之點畫意象無不寓於其中,書家們也喜愛用它表現自己對中國歷代書法的廣泛涉獵和獨特理解。韓紹愈更喜用行書表現一時之情緒感覺,王、黃、米之體勢神韻,隨著情緒的變化,不時出現在筆下。他的風格追求是多樣的,不守一家,既有古典傳統書法的經典雅致,又有今人的洋洋灑灑,厚重中透著一股清新與浪漫氣象。由於他有長期臨帖之根底,所以筆下之線條遒勁凝重,體現出了書卷氣與金石氣。
  • 吳昌碩所推崇的「與古為徒」
    1912年,吳昌碩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題匾:「與古為徒」,又題「好古之心,中外一致」。這是吳昌碩的美學觀,也是其藝術指導思想之一。「與古為徒」,語出莊子《人間世》:「與古為徒」,「雖直而不病」。原義是比之與古,而說明今之正確。
  • 古人各自為書,用法同而為字異,後能名於世,五代書法史論綱要!
    他在繼承二王歐顏的基礎上又大膽地對他們的成法進行了改造破方為圓,削繁成簡,融各種書體遺意而創造出一種真兼行、行兼草的新體勢,既不為成法所縛,又不流於狂怪無法,既可見藝術功力又適於抒發性情,從而啟迪了宋人書法的發展。而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則從審美的高度對宋代書法的發展問題進行了全面地探索,他收集金石碑刻千卷為《集古錄》今尚可見跋尾十卷四百餘篇。其中涉及書法者很多,較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書法美學思想。
  • 讀印:王福庵「領略古法」
    (王福庵:領略古法及邊款)印先不說,先說說過款裡的故事,這方印的邊款文字為:「山谷詩云:『領略古法生新奇』,餘近於古法已知領略能,生新奇則未能也。刻此識媿(愧)。「領略古法生新奇」詩句出自黃庭堅的《次韻子瞻和子由觀韓幹馬因論伯畫天馬》,領略古法和出新奇是兩件事,是從事古典藝術的客觀規律,先要「入古」,才能「出新」,不入古,篆刻的歷史足夠悠遠,需要學習的古人的東西很多,很多篆刻新人總談創新,豈不知如果不入古,創新出來的多是「俗、野、怪、醜」,因為篆刻藝術博大精深就在於篆刻有其豐厚的內涵和文化底蘊,這些才是是篆刻藝術之魂,
  • 書法:什麼是「永字八法」?什麼是「提按」?什麼是「臨摹」?
    但是,由於鋼筆及中性筆的便捷性及其普及,書法已經被我們現代人給束之高閣了,只有極少數愛好者還在堅持。隨著書法納入中考考試範疇,大家有必要去了解一些書法知識,並偶爾拿起筆比劃比劃。永字八法我們先不考慮漢字的起源,它是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就現在的漢字來講,其實是由一些筆畫通過不同排列組合形成的,而這些筆畫,在書法上可以用一個「永」字來代表。從書法角度講,「永」這個字可以分析出八個筆畫,所以被稱為「永字八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