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寫己意 鐵馬籍秋風:胡紫桂的書法藝術之路

2020-12-21 大豫網

  古法寫己意 鐵馬籍秋風

  ---胡紫桂書法藝術之路

  作者:馮亞君

  字是反映一個民族文明歷程最有力的符號和圖式。從「上古結繩而治」到「聖人易之以書契」,由是,便開始了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而在漫長的文明進程中,與其它民族不同的是,中國漢字在作為符號記錄著本民族文化存在的同時,又作為圖式反映著本民族審美與情感的文化體徵。先民們自覺不自覺的地書寫行為,使得一個個漢字熠熠生輝,如此生動的展現出本民族不同時期人的張張面孔,在這張張面孔上,我們讀到了更多的內容,「書如其人」,「書為心畫」,「達其性情,行其哀樂」……

  當歷史進入20世紀後期,隨著中華民族的復興,中國人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書法藝術隨之也受到了極大的關注,並表現得極為活躍。其一,以前被視為「雕蟲小技」的書法,開始擺脫實用的羈絆,進入藝術展廳,以純藝術的身份面對藝術審美的選擇;再者,書法作為藝術學科,進入高等教育的殿堂,以嚴謹的系統教學方式開始了書法藝術人才的培養。這兩個看似不在同一划分層面,也不大有必然聯繫的因素,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承認,它卻在悄無聲息的影響著當代書法藝術的發展、繁榮。因為,一大批優秀的青年書法人才的脫穎而出多籍於此。胡紫桂就是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當同輩的許多青年書法學子,「俯首捫蝨,不暇見天」,對書法藝術滿懷激情,卻苦無門徑的時候,紫桂卻辭去工作,悄然負笈浙水,入中國美術學院書法專業求學。辭去工作,在當時對他而言意味著什麼?大家可想而知。今天看來,他的這個選擇無疑是正確的。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教學素為當代書壇所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胡紫桂能受教於與此,當然是幸運的。在美院學習的日子,是紫桂書法道路中最難忘的時光,其間的苦樂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全新的書法學習方式下,以前的許多藝術觀念、實踐技法都要一一摒棄,即意味著要理智地對自己多年的積累進行一次次的否定,這無疑是痛苦的。然而,有老師的指導,有同學的相互切磋,有偶然自得的欣喜,又是快樂的。就這樣,紫桂在苦樂交加的狀態下,完成了他書法道路上的一次蛻變。這個階段的書法他多以學古為主,從蠅頭小楷、二王尺牘到丈二條幅,從臨摹到創作、從創作到臨摹。不論筆法線條還是結構形式,都能做到技術精到,氣息雅正,直逼古人。

  從中國美院畢業後,沒有多少日子,他又北上遊學。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大概藝術學習也是如此吧。北京,全國文化藝術的中心,各種藝術思潮在此湧現、碰撞。如果說負笈浙水是他完成了書法道路上的原始積累,那麼,北上遊學就是對這些積累的進一步升華。這促使他站在更高的視點上審視自己的書法,追求自己夢寐以求的藝術理想。在北漂的那些日子裡,紫桂的書法觀和書風又為之一變,從以前滿足於「南帖」的小情調中破門而出,敞開自己寬闊的胸懷,放眼於更大的藝術世界。由此,開始探索書法抒情性、表現性的新視覺形式。他這個時期的作品大氣磅礴,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在已有傳統的筆墨功夫基礎上,運筆更準、更狠,線條變得更加生辣,結構在傳統結體的基礎上進一步誇張,章法上大開大合。並能將這些「對比」的因素在作品中化為「統一」,呈現出更為和諧的視覺形式,尤為難得。也就是在這個階段,胡紫桂頭角嶄露書壇,頻入國展,問鼎「蘭亭」,贏得了鮮花和掌聲,引起了書壇的廣泛關注。

  據說,唐代白居易由江南到長安,行卷至顧況,況戲言:「長安米貴白居不易」。千餘年後的京城,米價依然不菲,更是居而不易的。胡紫桂在結束了他短暫北漂經歷後所留下的只有藏於胸中的大氣象、洋溢於筆下的高才情和流利於口邊的日本語。至於那些鮮花與掌聲對他而言,是虛的,如過眼雲煙。

  回到長沙,胡紫桂進入湖南美術出版社從事這書法編輯的工作。這工作用朋友的話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可只有做過新娘的人才知道嫁衣裳的意義。紫桂樂此不疲,近年來經他所編的書大概也是可以等身了。與此同時,他的書法創作也從未住筆。如果說「負笈浙水」、「遊學北京」時還是帶著股倔強求索的話,那麼「回歸長沙」便是更多了生活氣息,平靜的生活可以讓人放鬆,只有放鬆後才可能有心去體悟更高的藝術境界。這個階段,他在書法創作中,體現出更多是自然、流暢、大氣。惟自然才能近其道,惟流暢才能全其神,惟大氣方能洩胸中之塊壘。面對紫桂的書法藝術作品,其個性面目顯然是強烈的,這種個性的強烈,不是肆意輕狂的獵奇,更不是效顰時髦的偽裝,而是深入傳統後的變通,苦修過後的愜意與放鬆。字裡行間瀰漫著一股堅不可摧的豪邁;筆觸點畫中又暗含著一種難以言說的蘊籍。不是無病呻吟,也不是華麗鋪張,是對以「二王」一脈古法的擴展延伸。是「鐵馬秋風」般的沉雄與滄桑。

  近年來,他的作品正在逐漸趨於成熟,不單是簡單的技巧的成熟,更凝結了書法觀的成熟,人的成熟。孫過庭所說「人書俱老」,不是虛言。當然,對於年近「不惑之年」的胡紫桂,目前還不能言「老」,因為在他書法藝術的道路上,前面的路還很長……

  這樣一路走來,好似修行。佛教中借「牡牛」以喻修禪。「牡牛」是要經過十種境界的,即「未牧、初調、受制、回首、馴服、無礙、任運、相忘、獨照、雙泯」。藉此「十牧」同樣可以對照學習書法。胡紫桂在他的書法之路上最終能到達什麼境界,我們不好預言,但至少現在已經可以感受到他筆下的揮灑無礙。年近「不惑」,想必心中亦是「無礙」了。

  胡紫桂印象

  作者:陳志平

  有老少之別,書亦有老少之分。這是因為「書如其人」的緣故。「書如其人」的理論由來已久,漢代的揚雄就有了類似的說法,唐代的張懷瓘在《書斷》中明確指出:「書者,如也、著也、記也。」清代的劉熙載則作了進一步的發揮。他在《書概》中說:「書者,如也。如其學,如其才,如其志。總之曰如其人而已。」

  「書之老少」包含有兩重含義:一是學書人有老少之分,二是書法作品風格有老少之分。按照「書如其人」的說法,人之老少與書之老少有著基本一致的對應關係,通常的情況是人少則書少,人老則書老。「人書俱老」被孫過庭推為書法的極則,這符合人的自然生理進程。但是人之老少與書之老少並非同步共進,在實際的進程中,少年心慕老辣,老年追求童趣,似乎更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蘇軾說得好:「世之所貴,必貴其難。」少年人的書法如果沉實典重,老年人的書法如果婉暢纖妍,我想這才是書法的理想境界。

  一年前的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來自湘西的紫桂兄。朋友在向我介紹他時,說他剛獲得中國首屆書法蘭亭獎的創作提名獎,這使我大吃一驚。我不由得對眼前的這位同齡人頓生敬佩之情。紫桂兄與我年齡相仿,剛過而立之年。拜讀他的書法作品集時,一股沉雄之氣撲面而來。我覺得在我們這個年齡段,達到這種沉雄的境界實屬不易,紫桂兄的書法,可謂年少而書老者也。

  紫桂兄筆名「古鐵」,這個名字很符合他書法的整體風格,我想,這同時也是他的審美理想。古人在形容書法的用筆時,常常用到「鐵」字。例如黃庭堅就曾用「勁鐵畫剛木」形容懷素,用「直木曲鐵」喻歐陽詢,用「筆勢往來如鐵絲糾纏」讚美柳公權,就連黃庭堅自己也把「心如鐵石」作為追求的理想目標。「鐵」而「古」者,尤其透出一股老辣厚重之氣。

  「古」和「今」是藝術批評中的一對常用範疇,在藝術批評領域中存在著「貴古賤今」和「貴今賤古」兩種不同的傾向。孫過庭《書譜》提出「古不乖時,今不同弊」。這種主張對我們今天的書壇尤其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古今」這一對範疇又與「質妍」、「雅俗」相聯繫著。張懷瓘《六體書論》說:「質以代興,妍因俗易。」時代不同,古今、雅俗、質妍的好尚也會隨之而異。書風的「古今」只有好惡之分,而並無好壞之別。

  當代書壇有所謂的「流行書風」,這大致相當於書風「今」、「妍」、「俗」的一面。近又聞紫桂兄獲得「流行書風展」的大獎,我見過他的獲獎作品,雖然風流瀟灑,但我覺得不如他作品集中那些小行書和小楷書典雅有致,更能顯出他樸拙自然的本色。從紫桂兄身上,我發現了當今書壇的一個現象,那就是「流行書風」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在他的背後,大多數作者都象紫桂兄一樣,有著極為深厚的傳統功力。換句話說「古」和「今」是不矛盾的,紫桂兄對此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我想他之所以在「鐵」之前冠一「古」字,正是有取於此。

  古鐵胡紫桂曾為我治過兩方印,其中一方印的印文為「心無旁騖」,這是我的旨趣所在,這同時也是紫桂兄的真實寫照。紫桂兄以方折篆法為之,頗近黃牧甫一路,可謂得「直木」之法;篆筆如出鞘之劍,猛利而不失溫潤。這正如其為人,敦厚而不失軒昂,樸拙中透出睿智。紫桂兄來京才一年多的時間,而他身邊的朋友已有不少。為人為書,他都秉承誠懇而篤實的原則。我想,這正是他成功的重要原因。

  湘西是一個令人神往的地方,正如沈從文筆下所寫的,那裡的人都有著純樸善良的性格。作為藝術家的古鐵胡紫桂,天然地帶有湘西山川的靈氣。看著紫桂兄作品集扉頁上的照片,他坐在高山之巔的大石上,眼望著遠方。我想,紫桂兄對自己一定有著清醒的認識,我祝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作者系暨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博士,2006年獲第二屆中國書法「蘭亭獎」理論一等獎)

(圈子新聞發言廳)

相關焦點

  • 與古為新——何為「書法有法」
    原標題:與古為新——何為「書法有法」   中國幾千年來都是寫字和認字同步,只是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斷開了:把書寫作為純藝術,把認字作為純認知。其實你在書寫的同時會認字,認字的同時會書寫,這才是書法的全部。   書法的價值   如今大眾對書法有很大誤解,覺得是門很高深的藝術。但其實當年的書法,就是寫在請帖、日記中的,是個很生活化的東西。
  • 詩情潑墨凱歌還——探尋吳文凱詩詞書法藝術之路
    北京大學中文系陳曉明主任代表北京大學受贈吳文凱為一代宗師魏建功撰寫的對聯詩情潑墨凱歌還——探尋吳文凱詩詞書法藝術之路文/ 修鐵鋼在中華5000年文明史的長河中,最為璀璨奪目的當屬詩詞書畫藝術。他詩詞書畫無不精通,成為當今集詩詞、書法、雕塑、策劃為一身的藝術怪才。探尋吳文凱成功之路,給文藝界正在奮鬥的人們許多有益的啟迪。詩書暢意吟鄉情吳文凱,藝名凱歌、凱之,觀海飛鴻,號至德堂主。1968年出生於新疆阿爾泰,成長於江蘇南通。他安居江海小城,寓寄北京宋莊,出似徐霞客,歸如陶淵明。
  • 篆刻在指尖流淌——記胡寶全的篆刻藝術
    正當筆者對寫反字好奇時,「要把一個字看成一幅畫,字非字,而為畫,寫起來就不會覺得左右會有區別。不過,刻章寫反字寫得多,日常生活中偶爾會把字寫反。」胡寶全自嘲道。有一天,胡寶全正在家中練習毛筆書法。門外響起了敲門聲,胡寶全一看,是一個年齡約24歲的年輕小夥子。這個小夥子告訴胡寶全自己來自安嶽,前來內江打工,恰好租房子租在了胡寶全家隔壁。不巧,何偉也是個書法愛好者,在門邊看著胡寶全練習書法,就索性敲門與他探討一番。
  • 書法可以寫簡體字嗎?
    書法不能寫簡化字麼?今天,書思推薦大家閱讀來自雲南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成聯方的文章,深度剖析簡體與書法的淵源。 書法創作只能寫繁體字的觀點是書法界普遍贊同的,但是,在現代漢語的簡化字時代,這個觀點卻有很多漏洞。一是因為古代經典碑帖、古代典籍中都有簡化字,二是因為國家文字政策也要求書寫簡化字、推廣簡化字。所以,書法界如何應對簡化字,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
  • 書法用墨,不會此法,寫不出好作品?
    如果說筆法是書法藝術創作中的筋骨,那麼,墨法則應該是書法血肉之靈魂的體現。在中國藝術中,無論是中國畫還是書法,都十分重視對墨的駕馭,從古今書論中對墨的規定和各種傳世墨跡來看,墨的使用與技巧問題一直是創作者乃至欣賞家、理論家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 通過對古代書論中關於用墨內容的考察與欣賞、實踐中對墨法的關注,最為常見的用墨之法大概有如下九種,試作些舉要證明。
  • 書法簡史:為何漢字的書寫,能成為一門藝術?
    與「小篆」相對。有廣狹兩方面含義:狹義專指籀文(先秦刻石書體),以戰國時的秦國石鼓文為其典型代表,其特點是筆畫凝重,構形多重疊,比金文更為規範、嚴正;廣義指「書同文」之前包括金文、籀文及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刻石文字。秦統一以後為小篆代替。 【引例】 《史籀》十五篇。[自注]周宣王大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 弘一法師書法藝術初探
    他在中國的藝術史上和宗教史上都享有崇高的地位。弘一法師(1880年—1942年),俗姓李,名文壽,字叔同。法名演音,字弘一。原籍浙江平湖,1880年出生於天津一富裕的家庭。他自幼受到嚴格的漢學教育,對書法、金石尤為愛好,十三歲時就寫得一手好篆書,青年時代加入幻園先生的「城南文社」,有「李廬印譜」等著作傳世。後曾受業於蔡元培先生的「南洋公學」。
  • 中國書法藝術博大精深,超乎想像,來看看佛法怎麼說
    (《李息翁臨古法書自序》)弘一法師是律學大師,戒行精嚴,他的主張與 《五分律》的精神相契。無論出家比丘,或在家居士,佛弟子從事書法藝術者,均應以此為鵠的。佛法與書法相互促進華梵雙方為什麼都重視書法藝術呢? 王右軍認為書法 「能經天緯地,毗助王猷,耽之玩之,功積山丘」。
  • 魏了翁書法藝術探賾
    我認為了翁之書法藝術體勢崢嶸,講求錯落,倍顯瀟灑風姿。「法」字在了翁心中,既有之,亦無之。他對唐孫過庭《書譜》的理解十分深透。不僅重文,更重其書,《書譜》筆法、字法等爛熟於胸,筆下自然流溢出《書譜》的雋永氣息。但若細究之,宗師鑄冶而成的藝術語言實與《書譜》又有較大的不同,謹守法度並非死法度,其書來得更為酣暢生動,似大江東去,波翻浪湧,雄勁豪放。
  • 用書法寫楹聯,能寫多長
    段瑞麟走上書法藝術之路,起點高,基底深,原因是其家學頗顯,上數家世,文風代代傳承,至段瑞麟,家學涵養盡得中華文化精髓,段瑞麟身浸豐厚的家學積澱之中,近水樓臺,先得書法藝術啟蒙,年幼之際,已能執筆施墨,寫得一手悅目好字。自古代英雄出少年,段瑞麟幼時即稱書法少年英才。年稍長,段瑞麟承家學之厚,更是放眼四方,立志遊學,將中國書法藝術發揚光大,推向世界。
  • 首先有法,最後無法——法雲法師談書法
    好的書法,首先要自己有眼光,培養心的感覺,對書法的感覺。在傳統的基礎上,我認為要創新。唐朝講究法度,嚴謹,很少行草,與時代審美有觀。書法要根據時代的審美趣味有所變化。有的人以為字寫的正就可以了,這是誤區。藝術是不一樣的。書法也與人的感覺、人的情緒和環境有關。王羲之天下行書第一,可他寫《蘭亭序》,寫的兩遍效果完全不一樣,第二次就完全沒有第一次寫得好。
  • 元宮格練字法:寫好中國字,做好中國人
    書法作為中國古老藝術與文化的傳承載體,一直備受人們喜愛。在古稱琅琊的山東臨沂城,學習書法早已是一種民間風氣。歷史上,臨沂留下了王羲之故居等一批書法文化古蹟。綿延一千八百多年,當地湧現出一批又一批風格迥異的書法流派,其中不乏對古老書法藝術傳承與創新中出現的新流派,元宮格練字法就是其中之一。
  • 書法四境:古、雅、靜、正
    ——————江蘇書協—————— 古 宋曹在《書法約言》中說:「學書必以古人為法,而後能悟生於古法之外也。悟生於古法之外,而後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
  • 國之瑰寶《爨寶子碑》的書法藝術價值賞析
    其書體筆劃結體藝術變化無常,忽隸、忽楷、忽篆摻拌,可謂是「三體合一」的融合體,古樸渾厚而奇巧;書法藝術內剛而外柔,方筆遒勁,就象刀鑿斧擊而成,拙中帶巧;字體參差有趣致,同字異寫,無一字雷同;章法布局藝術大小錯落,彼此顧盼,首尾呼應,氣貫全篇,任其自然,和諧統一。《爨寶子碑》是兼有字體美、筆劃美、章法美、鐫刻精美的碑刻藝術珍品。其點畫、字形、行氣、篇韻都渾然天成,瀟灑且輕快。
  • 澄心靜慮 納古出新--韓紹愈書法作品賞析
    從交談中我得知,韓紹愈對於傳統書法一直心存敬畏,數十年如一日地勤學苦練,心摹手追。他步「二王」、王鐸書軌墨跡,又深得米芾、黃庭堅筆法之妙。在傳統書法的藝術視覺上,他嚴格把控字形、線條、書寫氣韻和創作心態,認真奉行古訓,使自己的書法達到了純正典雅、遒勁優美、神融筆暢的藝術效果,真、草、行、隸、篆諸體紛呈,真正實現了「筆墨有古意,筆法有傳承」的藝術追求。
  • 書法創作應該寫繁體字還是寫簡體字?
    在書法圈裡,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的現象非常普遍,有些書法愛好者在臨帖的時候,就連字中的敗筆都臨得惟妙惟肖,以寫繁體字異體字廢棄字不規範字為美,這確實是一種審美怪癖,其實簡化字也有其簡約的美,有些簡化字寫出來時
  • 福曹寫福——曹文鋒書法作品展
    2020年12月1日,曹文鋒書法作品展在襲古創今藝術創作基地展出,本次展覽共展出曹文鋒書法作品70幅。曹文鋒是一名公安幹警,又是一位中青年實力派書法家,工作之餘,他把主要精力都用在書法學習和創作中。幾十年以來,他徜徉在書法的精神世界裡,不為名、不為利,只為那沉浸而陶醉的過程,躬身求索,感悟書法真諦,他平和含蓄,他真力充沛。
  • 雄邁文氣--淺談畫家王明明的書法藝術
    對他的書法,則評者寥寥。幾年前我陪全國政協委員書畫家採風團採風認識了王明明,當我見到他在畫上的題跋、落款時,的確驚呆了好一會兒。恕我直言,在我的印象中當今有些畫家甚至大家的畫價值不菲,可寫的幾個字卻著實難以讓人恭維。而在王明明面前,即使是當今那些夜郎自大的所謂書法大家也恐怕會感到汗顏。為了向他學習,去年我在中國美術館辦完個人書法展之後便登門拜訪。
  • 澄懷方能觀道 觀道適以澄懷——湯亮藝術人生之書法篇
    此外,除了「潑墨抒懷,丹青寄意」外,他亦是滬上著名的古書畫收藏家和書畫藝術鑑賞家,著有《金岡精舍藏畫賞析》一書,假十年之功,對私人收藏的700餘幅古字畫悉心研究,鉤沉史實,逐一點評,迭有妙論。  新年伊始,特別邀請請他和廣大網友一起分享他在書畫藝術創作與收藏方面的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