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

2020-12-24 漢府古文化

蘇軾在書論中強調,「不可學無法」,他評價他人書法和自己書法總是以「法」為基本標準的。他對他人書法的一些評價,如:「永禪師書,骨氣深穩,體兼眾妙」,「歐陽率更書,妍緊拔群,尤工小楷」,「褚河南書,清遠蕭散,微雜隸體」,「張長史書,頹然天放,而意態自足,號稱神逸」,「楊凝式書,頗類顏行李建中(宋初書家,筆者注)書,雖可愛,終可鄙;雖可鄙,終不可棄蘇子美兄弟(指蘇舜欽兄弟,筆者注)俱太峻,非有餘,乃不足也。」

「顏魯公平生寫碑,唯《東方朔畫贊》為清雄,字間櫛比而不失清遠。其後見逸少本,乃知魯公字字臨此書。雖大小相懸,而氣韻良是。」「蔡君謨為近世第一,但大字不如小字,草字不如真字,真不如行也」等。這些評價,何嘗離得了一個「法」字。

他評價自作書也是以「法」為基準,如「昨日見歐陽叔弼(歐陽修之子,筆者注),云:子書大似李北海。予亦自覺其如此。世或以謂似徐書者,非也。」,「故僕書盡意作之似蔡君謨,稍得意似楊風子,更放言似言法華。」等。

蘇軾說,「曉書莫如我」,他對「法」的理解是全面的他之所謂「法」的涵義包括三方面內容,即重字內功、字外功和重人品,這在他的前人一般尚無這樣完備的書法觀念,他並以此來具體評品作品。

他認為書法必須有功力,只有經過長期的學習磨練才能功到自然成如他說懷素的書法是「本不求工,所以能工」即是說,懷素的書法並非是一蹴而就的。又如,他以嬰兒學言學書作譬,以為「口必至於忘聲而後能言,手必至於忘筆而後能書」,而「及其相忘之至,則形容心形,酬酢萬物之變,忽然而不自知也」,與前例的意思也有相仿之處。他還說,「作字要手熟,則神氣完實而有餘韻,於靜中自是一樂事然常患少暇,豈於其所樂常不足耶?「看來,作書手熟才能佳,不下功夫練習手又怎能熟?

蘇軾的過人之處是他並不是一般的強調功力而是對書法的一些規律作了精闢的概括如他說:「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書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凡世之所貴,必貴其難。真書難於飄揚,草書難於嚴重,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大字難解 密 ,小字常侷促,真書患不放,草書苦無法」。

他還強調:「物理一也,通其意則無適而不可。……世之書,篆不兼隸,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這些是他對真、草、大、小的氣勢、結構及不同書體的內蘊均有精深研究道出的訣竅。他對書法的批評就是以這些規律來衡量的。

如他評價蔡襄書法說,「書法當自小楷出。豈有正未能書,而必行、草稱也。君謨年二十九,而楷法如此,知其本末矣」,又說,「如君謨真、行、草、隸,無不如意其遺力餘意,變為飛白,可愛而不可學,非通其意能如是乎?」另外,他還重筆力,他評價當朝柳瑾的書法是「百斛明珠便可扛,此書非我莫能雙」他並強調,「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

作者:朱興邦

相關焦點

  • 不泥於法是蘇軾書法批評的靈活標準
    不泥於法是蘇軾書法批評的靈活標準。需要指出的是,蘇軾對「法」的理解是靈活的,並不是拘泥於某一種模式。如他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瘠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貌妍容有,璧美何妨橢?端莊雜流麗,剛健含婀娜」。
  • 蘇軾書法:自我精神的遨遊
    蘇軾的書法確實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遨遊,信手遣興,顯其天真爛漫。 >,點畫信手煩推求」,這是一種不拘成法,以自出新意為尚的宣言,因此他讚揚顏真卿:「顏公變法出新意,細筋入骨如秋鷹。
  • 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的影響:執筆方式和「無法」的創作方法
    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創作心態產生了重要影響,自然也會對蘇軾具體的書法創作產生影響,這主要表現在蘇軾的執筆方式和「無法」的創作方法兩方面。蘇軾的執筆方式與一般書家的執筆方式有著很大的不同。一般書家是「雙鉤」執筆,而蘇軾則是「單鉤」執筆。
  • 借禪生趣,禪宗意蘊的蘇軾書法藝術風格
    這裡蘇軾雖在評價永禪師的書藝,但更是自身書法藝術審美意向的流露。像蘇軾這樣一位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集大成者,深悟禪宗在拓展藝術思維空間方向的獨到之處正如他把禪意滲入詩意一樣,也把禪宗的妙語融入到了他的書法藝術創作中,這種思想上的自覺,便以「反造疏淡」「奇趣」的語言方式表達出來了。
  • 道家思想對蘇軾書法最重要的影響表現在其「無法」的創作方法上
    正如曹寶麟所評論的,蘇軾在「尚意」書風的提倡中起著中流砥柱的作用。 「尚意」書風體現在其創作方法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無法」。蘇軾在《跋王荊公書》中稱讚王安石云:「荊公書得無法之法,然不可學,學之則無法。」 蘇軾認為王安石之書法之所以達到上乘,就是因為他不以前人之法為法,而是以「無法之法」為法。並且這種「無法之法」是不可以學得,即使想要去學也會得不到要領。
  • 宋代書法:經典的一種尺度
    (遼寧省博物館供圖)美國學者倪亞梅認為,書法代表了一種關於個人筆跡的道德與政治意義上的古老信仰。按此說法,書寫者可以從個人或他人的書寫痕跡中,尋求某種道德和政治上的認同和訴求。儘管書風與人格並無天然聯繫,但在書法研究者看來,這種聯繫幾乎是直接和有效的判斷標準。在中國書論當中,書品與人品之間的關係,一直佔有很重要的分量。倪亞梅認為,書法典範的選擇必須建築於書法家的品格之上,不僅僅基於書法上的美感,「學習者總是希望書法風格可以在某種程度上體現出自己的人格。如果他想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勢必就要從書法史上選擇一個有美德聲望的典範。」
  • 蘇軾書法思想——寓意
    蘇軾的書法思想內容豐富,他在《寶繪堂記》於「寓意」與「留意」的一段論述,雖然概論書畫,如果單從書法方面來看,我們大可將其看作蘇軾書法美學思想的代表:「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寓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病,留意於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
  • 黃庭堅和蘇軾的書法,過長過短,都是王羲之不建議的書法風格!
    歷史上,書法發展到了宋朝出現了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看法是突破傳統注重意趣與個性,另一種看法則是不能繼承古人經典,少了晉唐風度。宋朝著名書法家,非黃庭堅、蘇軾、米芾、蔡襄「宋四家」莫屬。我們不去看這兩種說法到底誰對誰錯,只看宋朝書法家的書法特點,就會有自己的認識。宋四家中,黃庭堅的書法受到蘇軾的影響比較大,但風格不一,他們的書法各有什麼特點呢?
  • 致敬東坡丨《中國書法》:蘇軾的行跡、書法及其接受特輯(上)
    (曹寶麟考訂此語是蘇軾早年所作)從他留下的諸多論書文字中,可以看到他對魏晉法書的敬畏以及對張、索、「二王」等前賢的追慕。蘇軾以「精穩」評《遺教經》、以「超然」題晉人帖、用「高逸」贊王獻之書,魏晉書法中恬淡蕭散、從容不迫的精神是他品評書法的重要標準。在《題王逸少帖》一詩中,他對張旭與懷素草書疾寫,故作姿態的方式,進行了批評。詩末云:「為君草書續其終,待我它日不匆匆。」何為「不匆匆」?
  • 好書法的標準:好看、耐看!
    有欣賞就有評判,有評判就得有標準。到了南朝時期,書法家王僧虔在《筆意贊》中給出了一個標準:「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意思是好書法要以形寫神,形神兼備。「形」指的是點畫線條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書法空間結構;而「神」主要指書法的神韻。此論一出,成為歷代書評與書法欣賞的基本法則。
  • 流雲流水中的真情,筆墨中的唯美主義:如何評價書法作品?
    一幅書法,有人看著,拍手說很美。有些人看到後甚至搖頭,或者說自己很迷人或者不夠流利等等。我相信我們對這種現象並不陌生,無論是在書法網站論壇上,還是在書法藝術類文章下的評論中,都有人在爭論一件書法作品的優劣和書法家的水平,雙方都認為自己的評價是正確的,不能理解對方的欣賞品味。這種情況不僅不少見,而且經常發生。事實上造成這些不同看法的原因只有一個。
  • 與古為新——何為「書法有法」
    原標題:與古為新——何為「書法有法」 但其實當年的書法,就是寫在請帖、日記中的,是個很生活化的東西。僅僅把它視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實在太低估它了。   我從3歲到現在寫字,每當情緒有波動時,書法是自己的支撐,是最好的伴侶。我並不是為了成為書法家才寫書法。小時候一拿起筆寫字,人就很安靜,很充實。寫書法的過程,也是不斷糾正自己的過程。要琢磨怎麼寫,其實是不斷修整自己的過程,是一種心靈的滌蕩,也是一種自我安撫、自我寧靜。
  • 蘇軾行楷書法作品「前赤壁賦」
    蘇軾《前赤壁賦》 卷 紙本 行楷書 23.9×25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山(今屬於四川)人。他和他的父親蘇洵,弟弟蘇 轍以詩文稱著於世,世稱「三蘇」。他的書法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楊凝式各家吸取營養,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 努力革新。他講自己書法時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他 講他的書法藝術創作過程時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他重在寫「意」,寄情於「信手」所書之點畫。
  • 上博歷代書法館更新:淳化閣帖、蘇軾答謝民師帖展出
    據此文中稱「自還海北」,以及「今日已至峽山寺」,可考此卷書於元符三年(1100)冬十一月五日,蘇軾從嶺南北歸,途經廣東清遠峽山寺時所書。謝舉廉,字民師,為蘇軾友人。此文載於《東坡集》中,書法則屬蘇軾最晚年作品之一,筆法老勁、蒼茫真率。正如黃庭堅所評:「東坡先生晚年書尤豪壯,挾海上風濤之氣,尤非他人所到也。」作為蘇軾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此卷修養多年,這次在書法館常規展中重歸公眾視野。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藝術,劉熙
    換個說法,就是書法是一個人學問、修養和整個精神世界的外在表現。元代的郝經也曾說:書法是以人品為根本的。在中國古代,對書法作品的品評,總是與對作者人格的品評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中國古代小說《水滸傳》中,有一個很有名的「奸臣」蔡京,他是當時的丞相,收受賄賂,賣官鬻爵,弄得朝政昏暗,民不聊生。
  • 板橋體書法:對於「蘇東坡和黃庭堅」,板橋書法,受其什麼影響?
    鄭板橋大約在三十六、七歲時開始寫蘇東坡和黃庭堅。從鄭板橋所書的諸多《坡公小品》和所錄的蘇軾詩文可以看出,其對於蘇軾的詩、文、書、畫,及其畫論、書論都做過及其深入的研究。他認為蘇東坡字比較圓實,但肥厚短悍,不得其秀,恐至於蠢;。
  • 解惑|書法和書法批評路在何方?
    大部分的藝術品種,從初學、提高直至欣賞,研習者和欣賞者是沿著同一個方向取值的。以小提琴演奏為例:研習者需按部就班地尋著音準、節奏、指法、弓法、積累曲目、形成個人風格、出名成家的道路一步步地走去,欣賞者也將依據這些檢測標準對演奏者加以品評,雙方的認識過程路線是完全一致的。反之,演奏者如果當眾拉錯了音,跑了調,即便他有顯赫的名氣,聽眾仍然會毫不留情地喝他的倒彩。
  • 蘇東坡「論書法」十首詩:值得反覆揣摩
    是大書法家,他有卓越的書法實踐為「書論」提供支撐。 蘇軾論書法的詩,無論是在詩詞領域還是書法領域,都是非常寶貴的文化遺產。 尤其對書法和詩詞都愛好的後人來說,研讀蘇軾論書法的詩作,是一門必修課。 蘇軾的書法和詩詞,藝術性和思想性很強,對後世影響巨大。
  • 黃庭堅說蘇軾的字像石壓的蛤蟆,那蘇軾怎麼形容黃庭堅的書法呢
    自晉唐以後,宋朝的書法呈現出全新的風貌,著名的宋四家作為書壇代表,他們的作品已經和晉唐有所區別,一改晉唐端莊正統的書風,他們更喜歡趣味靈性富有生動的書體,追求書法的韻味,這種韻味還引出一段佳話,黃庭堅就說蘇軾的字扁平肥胖,像石壓蛤蟆,那麼蘇軾怎麼說黃庭堅的書法呢
  • 同為蘇門文人,李之儀對黃庭堅書法的評價
    本著對書法藝術的獨特領悟, 李之儀在題跋中對黃庭堅的書法進行了評價。他在給黃庭堅寫的題跋中提到最多的就是其草書, 但他在草書的行筆上與黃庭堅有不同的觀點。歷代書法家大都主張草書應當以快為主, 如此方能顯字之神採。李之儀即持此種觀點, 其《跋山谷草書漁父詞十五章後》曰:家貧不辦素食, 事忙不及草書, 此特一時之語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