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汕尾,不能不試汕尾特色食物——菜茶!雖稱為「茶」,卻極有口感,因為它是將多種切碎的食物如乾魷魚、蝦乾、叉燒、臘腸、菜、炒米等先放入碗內,然後再倒入茶,立即成為一碗美味又飽肚的菜茶。茶混雜了多種材料,味道非常特別,過去的菜茶,其實就如其名一樣,是菜和茶的組裝品,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就被豬骨湯所替代了,但也只是換湯不換藥,所以名字也就依了傳統。
菜茶,又稱壯丁茶、男丁茶、丁茶。是廣東省海陸豐地區傳統的漢族小吃,屬於節日食品,每年正月初七至於十四,這幾天是汕尾傳統的開燈日,每個鄉村開燈時間不同.家家戶戶都要炒幾盆「開丁茶」,呼朋喚友前來品嘗。以前這裡每家有新生男孩時都會在正月裡高興地備茶宴請親友鄉裡到家裡來吃「開丁茶」,逐漸形成一種風俗,家裡有喜慶事必備菜茶宴客。家庭主婦買來許多豬骨頭,熬上幾鍋上湯,把切碎的菠菜、白菜、芹菜、生菜、青蒜、荷蘭豆、香菜等等熱火炒熟,把粉絲浸撈,香菇、鮮蝦米、瘦豬肉、香腸、魷魚乾、豬肉塊等爆香,然後再混合,備上碗,客人來時就煨上熱湯,上面再撒上炒米、花生、胡椒粉等端給客人,香噴噴的菜茶就這樣做出來了。
菜茶雖可口好吃,但是不要吃太多,好客的汕尾人給客人一碗接一碗的直接倒進你端的碗裡添加的,讓你難以推辭,起碼有四五次之多,漲得你真是難受!情面上不能顧此失彼,肚量更是要超大才行,好東西吃多也膩啊!必須分開時間來吃。
菜包粿,是海豐梅隴圩一帶的時節粿品。在梅隴圩,農曆正月二十是一年中第一個盛典,圩內居民叫「開市日」。街道上一片喜氣祥和:五彩牌樓高聳,彩旗蔽日;獅班、曲班、戲班、嗩吶班、八音班輪番表演……家家戶戶也都忙著大擺宴席,忙著趕做「菜包粿」。
梅隴圩特有的「菜包粿」製作方法如下:以適量的開水衝進粘米粉,翻搓成泥條狀,捻成圓餅形的「粿坯」。把粿坯放在左手心,右手握圓滾子(雞蛋大,用土燒制)在粿坯上作360°旋轉,將粿坯製成薄薄的凹狀體,再在凹狀體中包上富有地方風味的菜,使其呈梭形,並於頭尾處捏緊。然後按順序放到在葦篾做的甑上面,排滿後放進鐵鍋,用猛火蒸熟。
當客人到來時,要請他們入座吃菜包粿。客人回家時,還要用一小盤菜包粿作為回禮。梅隴的兒歌唱道:「猴舂咪(一種昆蟲)咪舂猴;舂白米,做菜包;一碗食,一碗留;留在後灶頭,乞貓撞膠落(掉下),目汁流流……」
如今,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一般都沒有時間做午飯。於是,家鄉的一些風味小吃便成了人們午餐的最佳選擇,「菜包粿」便是其中之一。
「菜包粿」是一種由米粉為皮做成的點心,做法類似於北方的餃子,明顯的差異是「菜包粿」的個頭要比餃子大兩倍。如果將餃子喻成溫婉女子的話,那麼,「菜包粿」則算是粗鄺壯漢了。
菜包粿」裡面的餡一般是圓白菜(俗名包菜)或是韭菜製作。也有一些攤檔製作精良,配料講究。他們會包上精美的內餡,不僅有蔬菜,還有五香肉,蝦米,花生米、香菇等,種類繁多,營養豐富,花樣疊出。當然,價格也略高,據說,這樣的「菜包粿」才算是上品。
「菜包粿」有清蒸的,也有煎炸的。清蒸的味道甜美,綿軟爽滑;煎炸的外酥內嫩,脆香可口,二者不相上下,各具特色,但皆撩人食慾,食後令人回味無窮。
有機會要試試汕尾一個海濱小城,空氣清新,風景怡人,海鮮眾多,生活節奏慢,雖然收入不高卻是美食天堂.如果你來汕尾,了解汕尾風土人情,你一定會愛上這座城市!
長按上圖識別二維碼,快速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