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人喜歡吃「粿」,「粿」可以理解為鹹味的糕點。海豐的「粿」有很多種,每天一樣,一個月可以不重複。海豐的「粿」用料天然,烹飪手法多為炊蒸,口感軟糯不粘牙,老少鹹宜。
早晨起來,懶得煮粥炒菜,上街買幾盒「粿」,簡便好吃,填飽肚子,大人開工,小孩上學,忙碌的一天就開始了。中午時間緊迫,趕不上做三菜一湯,回家路上買幾盒「粿」,輕鬆解決午餐,飯後還能睡個午覺。海豐人依賴著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美食,過著閒暇自在的小日子。
菜包粿,是眾多「粿」中最有名氣的一種。事實上,跟肉夾饃一個道理,菜包粿應該是「粿包菜」。米粉配水兌好比例,在鍋裡一邊揉搓一邊加熱,直到熟透,趁熱捏團碾壓成餃子皮大小,包上醃製好的豆芽花生肉沫,捲起來按順序排到盤子裡,最後上鍋蒸幾分鐘,鍋蓋一開,雪白帶著幾分透亮的胖娃娃一個個在盤子裡擁擠著推攮著,抹點油,便可上桌了。一口咬下去,軟糯的粉皮,鹹香的內餡,不管是吃廣東人最為熟知的早午茶,還是街頭小店填肚子,都是必選佳餚。
牛腩粉是「粿條」的一種煮法。「粿條」,是大家熟知的河粉,只是海豐的粿條與眾所周知的廣州河粉有些許不一樣,廣州的河粉透明,口感較為韌,而粿條顏色呈白色,更為細軟。粿條在骨頭湯裡燙熟,和著骨頭湯盛起,淋入牛腩熬製而成的汁,擺上幾片生菜,加入幾塊牛腩,便是廣東牛腩河粉。這是一道作者從小吃到大都未曾吃膩的主食,小時候,親朋還以此玩笑--請你吃飯最是簡單,不用山珍不用海味,一碗牛腩粉就夠了。
腸粉是老廣州出了名的早餐食物,有意思的是,腸粉在海豐被稱為豬重(chong)粿,至於名字的來歷,現在已無人知曉。為了趕早做生意,老闆通常夜裡三四點就要開始準備材料,調好米漿,醃好肉,切好菜,備好調料,清晨,豬重粿店在嫋嫋炊煙中送走了小縣城的夜色迎來一批又一批的客人。案上放著一個銀色的金屬蒸籠,蒸籠是四方形的,有幾個薄薄的抽屜,下面是燒了開水的鍋。師傅拉出抽屜,熟練地舀起米漿倒下去,手腕搖一下,米漿就鋪滿抽屜底部,放回蒸籠後再繼續抽下面的抽屜,一般一個蒸籠有四五個抽屜,最後一個抽屜的米漿放完,再打開第一個抽屜,放入雞蛋或肉菜,隨後放回蒸籠,再往下拉出抽屜放材料,當最後一個抽屜放好,開始拉出第一個抽屜「收割」,拿一把又寬又薄的刀片,順著抽屜邊一收,豬重粿就堆到抽屜邊上,刀片一刮帶到盤子裡,整個過程如行雲流水,快速精準;淋上特調的醬油,舀一勺特製的辣椒醬倒在盤子邊上,一盤豬重粿就可以上桌了。熱氣騰騰的豬重粿喚醒了昏昏欲睡的饞蟲,暖乎乎下肚,起床氣一掃而光,勤勞的海豐人精力充盈地開始了忙碌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