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識廬山真面目

2020-12-15 鳳凰網讀書

《到廬山看老別墅》 方方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宋丁丁

讀方方的《到廬山看老別墅》,本渴望能從她溫潤的筆觸裡體味夏都的魅力,從書中掬一捧清涼,沁入心脾。然而,這本書讀起來並沒有想像中輕鬆,方方的文字雖是溫情的,但呈現給我的故事,卻是既有溫暖,亦有悲涼和殘酷。

這本書由12篇講述廬山老別墅故事的散文組成,各個故事之間既獨立,又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坐落在廬山牯嶺上的這些老房子像一部濃縮的中國近代史,向人們訴說著一個多世紀的繁華和蒼涼。跟隨著方方的文字,就像走進了一百多年前的中國,仿佛能聽到中國的大門面向世界打開時嘎嘎的響聲。1895年,英國人李德立連蒙帶騙得到了長衝一帶土地的租借權,用於建屋避暑,時間長達999年,而且價格極低,就像贈送給他一樣。這樁買賣,使中國人心懷傷痛無數年,一說起來,便有萬分的屈辱感。李德立用先進的開發方式,將地皮劃成小片,又將之編號然後出售,面向全世界。緊接著,法國人、俄國人、美國人等都接踵而至,紛然以各種方式瓜分廬山的地皮,修建了帶有各種風情的別墅。因李德立的操作,33年的時間把一個荒無人跡的廬山變成了一座花園城市,這裡的別墅也成了中國建築史上的近代建築博物館。

胡適說:「牯嶺,代表著西方文化入侵中國的大趨勢。」那些雨後春筍般建成的別墅,帶著強烈的民間的自由姿態,立在廬山之巔。它們富於生氣的尖頂,它們敞開或開放的迴廊,它們精緻的老虎窗和煙囪,它們粗獷而厚重的石頭牆面,它們紅色的鐵皮瓦屋頂,它們灰色的魚鱗板,它們高聳的駁坎和低矮的端牆,一切一切的它們,帶著鮮明的全然與中國風格不同的異域情調,使用著與中國建築全然不同的語言符號,以一種近乎全盤西化的派頭出現。縱然它們在中國的土地上顯得十分另類,但它們卻被有著深厚而悠長中國古典文化的廬山所接受所包容。這便使得廬山成為了一座格外有意思的山巒。

廬山上有著百年歷史的老屋,最初的居民大多是傳教士。他們雖然是西方殖民侵略、宗教侵略的十字軍,卻因歷史的錯位成長為中國早期現代化運動的同道者和參與者。傳教士們對上帝的信仰,以及他們堅定不移地宣傳他們的宗教,有時真不能不讓人心生欽佩。他們往往能走到最偏遠最窮困最封閉的鄉下,對那裡一些與世界幾乎完全隔絕、生生世世都過著懵懂生活的農民宣講他們的教義。他們能夠拋家離子,在悽風苦雨中跋山涉水,並一廂情願地認為是把真理和信仰帶給了最需要這些的中國人。

二十世紀初的30年間,中國乃至世界都處於動蕩不安之中,有多少驚天動地的大事都在山外發生。世界大戰、推翻清政府、自然災害、瘟疫流行、軍閥混戰諸如此類,每天都有槍炮在響,都有活人死去。可在廬山的牯嶺,一派水波不興的樣子,所有的事情都進行得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仿佛整個世界都在刮龍捲風,廬山卻悄然地呆在它的颱風眼裡。「每年六月,當秧苗從旱地秧田移插到水田的時候,也就是去牯嶺的時候了」,賽珍珠曾這樣回憶她的童年,一到夏天,她的父親賽兆祥便攜家眷從鎮江前往廬山避暑。綺麗的風光,清澈的流水,快樂如斯的廬山,無疑是這位日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童年時的伊甸園。而廬山這麼一個小小世界包容著那麼多國家的人,他們在雞犬相聞中和平相處,生活就像廬山山谷的早晨一樣,那麼淡泊、那麼寧靜、那麼一派田園牧歌的景致。

翻閱《到廬山看老別墅》,就像是與廬山促膝交談。它的秀麗,呈現著如畫的風景;它的大氣,包容著充滿異國風情的老屋和西方文明;它承載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也蘊含著淡泊於世的隱士之氣;它見證了夏都的繁榮,也目睹了一個王朝的傾頹。讀罷此書,深感「不識廬山真面目」,只想收拾行囊,快快行至它的腳下,在它的懷抱中被它的風雨和雲霧清洗,感受歲月留在那些老房子身上的滄桑。正如方方所言:「如果你光知道看錦繡谷和三疊泉,光知道看花徑和烏龍潭,那你對廬山的了解還遠遠不夠,你對廬山的真諦還遠遠未知,你在廬山面前,依然是一個盲者。到廬山來看老別墅吧。看了廬山別墅,你才會知道,廬山為什麼會成為今天的廬山。」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金臺隨感:不識廬山真面目
    詩人遊山的步履並未到此止步,最後他與總長老同遊西林,蘇軾對《題西林壁》一詩這樣評說:「僕廬山詩盡於此矣。」(見《東坡志林》卷一)。從這裡,可以看出,這是詩人遊遍廬山之後,方能寫出的詩篇。這首詩,是對廬山全貌的概括,也可謂對生活的感悟。只有當詩人真正開始了解廬山的真面目之時,才曉知自己不識廬山的千奇百態,峰嶺變幻,奧妙莫測。
  • 蘇軾,為何不識廬山「真面目」?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西林壁》大約千年前,有一位47歲的中年官員,在前往河南汝州的路上,途經廬山,望著巍峨廬山在眼前展開,心中感慨不已。『01』景色幽美,旅途莫測廬山自古風景幽美,山石林密密麻麻,加上古代交通不便,身在其中很容易迷路。蘇軾當時寫下這首詩,一方面是描述自然風景的曲折通幽,另一方面更是借景抒情。
  • 讓蘇軾「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廬山原來位於江西九江!
    廬山廬山這個名字,它是這樣來的:最早關於廬山名稱的文字記載出現在《尚書·禹貢》中:「岷山之陽,至于衡山。過九江,至於敷淺原。」其中,「敷淺原」就是廬山別名;此外,廬山還有南彰山、天子彰等別名。而最早以「廬山」之名被寫進史書的則是司馬遷的《史記》:「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門票沒買夠?
    國慶期間,全國大約有1400家景區實行了門票價格優惠,平均優惠幅度約為20%,但是在一些景區,「園中園」「票中票」的現象卻讓消費者感嘆,「風景依舊是看不起」。有網友統計,逛遍廬山所有景點需花1792元。
  • 科學網—不識廬山真面目
    總而言之,幾千年來,廬山已經深深地融入當地人的生活,甚至成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們童年美好的記憶,幾乎沒有一個人的是與廬山無關的。這也是人與自然相依為命的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吧。 與此相似,當一個外鄉人偶爾來到廬山,在此落腳,時間不用多久,廬山也將在他們心中留下深深的記憶。至於那些名人,廬山會更加永久地記住他們的名字。
  • 不識廬山真面目……
    洛陽龍門石窟
  • 【棲·品讀】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北宋】蘇軾《題西林壁》  釋義  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起來感受廬山的美景!
    廬山風景名勝區,隸屬於江西省九江市,位於九江市南36公裡處,北靠長江,南傍鄱陽湖。南北長約25公裡,東西寬約20公裡。景區大部分山峰在海拔1000米以上,主峰漢陽峰海拔1474米 ,是我國著名的旅遊風景區和避暑療養勝地,於199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
  • 識得廬山真面目!看三大畫家筆下廬山,氣象萬
    識得廬山真面目!看三大畫家筆下廬山,氣象萬千文/華勇關於廬山,文人墨客從來不吝惜筆墨展開詠嘆,無論是「疑是銀河落九天」,還是「遠近高低各不同」,都能看出廬山本身的奇崛。廬山一向以奇、秀、險、雄的景致聞名於天下。
  • 用典 |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時路過江西九江,遊覽了廬山。瑰麗的山水激發了詩人的逸興壯思,寫下多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為其中一首。這既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也是一首寓意深刻的哲理詩。詩人不是抽象地議論,而是緊扣遊山談體會,深入淺出地闡釋哲理。
  • 來識廬山真面目旅遊之四
    以李白巜望廬山瀑布》這首詩來引領我遊山美景之嚮導,以蘇式巜西懷壁記》中名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生在此山中,來引導我認識廬山的文化和政治內含。廬山之前稱匡廬,相傳西周有一名姓匡的人進山求仙修道,成正果飛身為仙而取名匡廬,後趙匡胤得天下建宋,有避匡取名廬山,其實真叫廬山還是司馬遷注巜史記》中佳句:餘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所稱。
  • 誰識廬山真面目?並非蘇軾,毛主席的詩裡有答案
    廬山:又稱匡廬,匡山。《後漢書》記載:"尋陽南有九江,東合為大江。"劉昭注引南朝宋代慧遠《廬山記略》:"有匡俗先生老,出殷周之際,隱遁潛居其下。受道於仙人而共嶺,時謂所指為仙人之廬而命焉。"意思是說,相傳殷周間有匡姓兄弟結廬於此而得名。
  • 誅仙不識廬山真面目隱藏任務怎麼做 誅仙隱藏任務
    1、首先這個任務限制人物等級需大於110級,另外需要擁有法寶伏龍鼎。 伏龍鼎隱藏任務獎勵:不識廬山真面目 完成任務獲得稱號,不識廬山真面目,稱號屬性:暴抗+800。 以上就是今天18183小編為誅仙不識廬山真面目隱藏任務的攻略啦,不知道小夥伴們覺得怎麼樣呢。
  • 旅遊話題:廬山,常言道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其實是一座真山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不識廬山真面目」這句話這句話,估計很多人都認為這只是一句成語更不知道這個廬山指的是什麼。其實這個廬山是真有其山,它位於江西省九江市內,這句話是源自蘇軾的「題西林壁」是一首古詩描述的就是廬山。
  • 不識廬山真面目,中國人要買票,卻對外國人免費,令人氣憤!
    國內景區門票價格高一向是惹人非議,特別是一些名山大川,雖然風景秀麗但那是天然形成的,卻被圍起來要收取價格不菲的門票,今天咱們來聊聊中華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遺產的廬山,它竟然不收外國人門票,而中國人卻依然收費,景區這樣的舉動實在讓人看不起廬山的真面目了,是不是有點崇洋媚外?
  • 張立:違紀案件豈能「不識廬山真面目」
    原標題:張立:違紀案件豈能「不識廬山真面目」   3月18日,網友向中國江西網爆料,廬山管理局所轄(屬)事業單位菜市場負責人鄭少東違紀,中國江西網記者欲對此事採訪時遭遇紀委、宣傳等部門婉拒。
  • 不識廬山真面目?廬山魅力非凡,等你來揭秘
    廬山是一個具有著神秘色彩的著名旅遊勝地,在小的時候背古詩時,大家一定都有接觸過不少讚美廬山的詩詞,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蘇軾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等千古名句讓人對廬山產生極大的好奇心,一座山為何可以讓這麼多文人墨客讚美有加。
  • 廬山,讓無數國人寒心,網友:不識廬山真面目!
    位於江西省的廬山,大家都耳熟能詳。廬山,在我國的眾多名山之中,也算拔得頭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在古代的時候就有詩人寫過詩句來稱讚過廬山。在當地無論是歷史文化遺產還是景區的自然環境都是數一數二的。因此在遊客們心中,廬山一直是大家嚮往的一個聖地,遊客們對廬山的好評如潮。
  • 「為你讀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為你讀詩》為你讀出更美的世界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04:07來自瀟湘晨報為你讀詩《題西林壁》.mp3來自隨州新聞綜合廣播0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釋義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廬山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人們之所以認不清廬山本來的面目,就是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
  • 蘇軾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是我們小時候就學過的蘇軾的一首詩,這首詩傳誦甚廣,和李白的《靜夜思》有的一拼。元豐七年,朝廷下詔讓蘇軾離開黃州,前往汝州任職。蘇軾在前往汝州的途中,打算順便去探望弟弟蘇轍,一路又與參寥子結伴到廬山,《題西林壁》即作於此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