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人們早早的就會開始準備,從農曆二十三一直忙碌到除夕。你知道他們在忙碌些什麼嗎?春節年前有哪些特殊習俗?
春節年前的習俗:
1、廿三:忙年
年末廿三或廿四日,在民間稱為「小年」,從小年起人們便開始「忙年」了。小年並非專指一個日子,由於各地風俗,被稱為「小年」的日子也不盡相同。小年期間主要的民俗活動有掃塵、祭灶等。在清朝之前,民間傳統的小年祭灶日是臘月二十四。從清朝中後期開始,帝王家就於臘月二十三舉行祭天大典,為了「節省開支」,順便把灶王爺也給拜了,因此北方地區民間百姓相效仿,多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區,仍然保持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老傳統。
2、廿四:掃塵日
掃塵,又稱掃屋、掃房、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過年傳統習俗之一。年前忙年主要是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南方稱「掃屋」,北方稱「掃房」。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寄託了中華民族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廿五:做豆腐
民諺稱:「臘月二十五,磨豆腐。」一些地方還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風俗。個別地區有這樣的傳說:灶王上天匯報後,玉帝會下界查訪,看各家各戶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樣,於是各家各戶就吃豆腐渣以示清苦,瞞過玉皇的懲罰。
4、廿六:割年肉
關於臘月二十六,民間還流傳著「臘月二十六割年肉」的說法: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肉」或「二十六,割刀頭」,說的是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割年肉」是因為部分地方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往往在年節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稱為「年肉」。
5、廿七:洗疚疾
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俗語:臘月二十六洗浴為「洗福祿」,「二十七「洗疚疾」。
6、廿八:貼花花
北方一些地方有年謠云:「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或「二十八,把面發」。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和各種春節張貼之物。廣東有一句俗語「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說在農曆十二月廿八日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裡打掃衛生,貼年紅(揮春),迎接新年。
7、廿九:別歲
除夕前一日,叫「小除夕」,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焚香於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過趕年,也叫「調年會」。
8、三十:除夕
「除夕」是歲除之夜的意思,又稱大年夜、除夕夜、除夜等,時值年尾的最後一個晚上。此期間以除舊布新為活動主題,自古就有貼年紅、祭祖、團年飯、守歲等習俗,流傳至今,經久不息。除夕是除舊布新、闔家團圓、祭祀祖先的日子,與清明節、七月半、重陽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祭祖大節。
歲除之日,民間尤為重視,除舊布新、迎接新年。家家戶戶忙忙碌碌清掃庭舍、張燈結彩,迎祖宗回家過年,並以年糕、三牲飯菜及三茶五酒奉祀。除夕,在國人心中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這個年尾最重要的日子,漂泊再遠的遊子也是要趕著回家去和家人團聚,在爆竹聲中辭舊歲,煙花滿天迎新春。
怎麼樣?看完這篇文章,知道春節年前有哪些特殊習俗了嗎?還不趕快行動起來?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