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王冰潔
在位於新疆烏魯木齊市達坂城區的託克遜西餐廳內,一位顧客正品嘗著一杯濃香四溢的拿鐵咖啡,他一定想不到,用於製作這杯咖啡的意式拼配咖啡豆竟是來自3500多公裡之外的青島。
烘焙加工是咖啡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不過與城市中星羅棋布的各式咖啡廳相比,烘焙卻鮮為人知。其實,自2005年以來,青島便陸續出現了一批專注於咖啡豆烘焙的企業,當下,除了星巴克、太平洋等多個咖啡界大IP自己設立的烘焙工廠之外,青島烘製的咖啡豆也已是全國咖啡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精品咖啡市場佔一席之地
在位於膠州路的愛尚咖啡烘焙工坊內,記者見到了浸淫行業六年之久的崔衛,此時在他身邊轟轟作響的烘焙機內,來自衣索比亞的耶加雪菲咖啡豆正在高溫下不斷翻滾。用眼睛觀察豆子成色,用鼻子嗅出豆子熟度,談話間,崔衛不間斷地根據觀察調節著烘焙溫度,「耶加雪菲對烘焙時間和溫度的要求極為苛刻,是最難烘的一款豆子,如果經驗不夠很難將其花果香氣烘出來」,由於咖啡烘焙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即使擁有豐富的烘焙經驗,崔衛依然不敢掉以輕心,待這鍋馥鬱香濃的咖啡豆出爐後,方才坐下來談起創業之初。
「當年青島做咖啡的人少,喝咖啡的人更少,所以烘出來的豆子一度賣不出去。近三年隨著咖啡文化的普及,不僅咖啡館數量猛增,追求精緻和品味的咖啡行家也越來越多,以前以B端業務為主的市場,如今也開始向C端發力」,據崔衛介紹,隨著近幾年線上銷售渠道的打通,公司年銷量以30%的速度增長,每年烘製出的20噸豆子,除供給青島市場外,還銷往上海、西安、成都、鄂爾多斯、齊齊哈爾等十幾個城市和地區。
青島咖啡烘焙圈裡的「老炮兒」還有今年49歲的曹慶華,作為一名咖啡深度愛好者,2006年他便成立了青島第一家提供咖啡豆烘焙服務的企業——青島邁森咖啡有限公司。曹慶華告訴記者,烘焙是整個咖啡製作流程中專業度最高的環節。要進行咖啡豆的烘焙,不僅要有穩定的生豆貨源,還要有杯測能力、專業烘焙設備、相關食品安全許可證件以及烘焙師能否制定出最理想的烘焙曲線……由於專業門檻的限制,目前在青島已具規模的咖啡烘焙企業不超十家,但因為青島的烘焙市場起步較早,雖產量無法比肩南方大型工廠,但在國內精品咖啡市場也已圈得一席之地。
市場猛增,利潤徘徊
青島市咖啡協會會長姜文博認為,青島作為國內進出口貿易的重要港口,是咖啡生豆進入國內的必經地之一,此外還毗鄰亞洲咖啡文化最濃厚的韓國,並深受其影響。區位條件成為青島發展咖啡烘焙市場最得天獨厚的優勢。據青島海關統計,2018年青島口岸共進口未焙炒、未浸除咖啡鹼的咖啡豆1.79萬噸,同比增長26.9%。
但這些咖啡烘焙商也有屬於自己的苦惱。烘焙企業處於咖啡產業鏈的中遊位置,向上承接生豆貿易,向下涉足批發零售渠道。崔衛告訴記者,在咖啡產業鏈中,越往下遊走毛利率越高,烘焙企業是一個投入和回報相對可量化的環節,雖然市場相對穩定,但利潤遠沒有零售端來得那樣可觀。以售價60元的500g咖啡熟豆為例,剔除人工、機器損耗、包裝和快遞成本外,利潤只有不到20元,而這包豆子卻可以做出50杯咖啡,在零售端可以創造出近1500元的價值。
面對此種局面,咖啡烘焙商在提升工藝技能的同時,也將傳統的生產製造業與新市場需求相結合。據記者了解,青島的幾家咖啡烘焙工坊在提供烘焙服務之餘,有像愛尚咖啡、安琳咖啡一樣專注咖啡人才培訓的,也有像啡舍咖啡一樣涉足精品咖啡店的。
一位資深咖啡烘焙師還向記者透露,人才缺口也是目前該行業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好的咖啡師既要精通咖啡技能,又要掌握運營管理」,青島酒店管理學院相關負責老師告訴記者,為了符合市場需求的學生,自2013年開始,學校為酒店旅遊專業的學生開設了咖啡製作與咖啡文化的課程,即立足於酒店管理這個大方向,又要培養學生的咖啡素養。據他介紹,在往年的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中,進入高星級酒店工作的學生平均月薪只有3000元,但如果是咖啡技能和酒店管理經驗兼具的學生,一個咖啡廳給出的待遇則在7000-8000元。據了解,目前除青島酒店管理學院外,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外貿職業學院等多家青島職業技術院校均開設了咖啡相關課程。
在市場升溫的同時,對於青島烘焙企業而言,挑戰也一直存在。隨著大品牌的強勢擴大,以及咖啡市場的日漸細分化,如何拓展新服務,形成差異化,並在不斷擴張的新市場中佔據一席之地,成為當下最迫切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