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績虧損、經營範圍受限 東海航運保險大股東退出

2020-12-21 新浪財經

來源:華夏時報

原標題:業績虧損、經營範圍受限 東海航運保險大股東退出 兩家地方國企接盤

記者:吳敏

時隔近兩個月,人保財險所持40%東海航運保險股權就找到了接盤方。

3月3日,東海航運保險官網發布的一則變更股東信息的公告顯示,接盤者為原始股東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新晉股東寧波市金江投資有限公司。若如願獲批,上述兩家公司將成為東海航運並列第一大股東,人保財險則徹底退出。

作為發起股東,人保財險曾表示,投資東海航運保險是開展專業化經營的一種全新且積極的嘗試。或許是因為這種嘗試的結果不及預期,於是選擇在牽手四年多之後退出。

如今,財險老大揮手離去,東海航運保險又該如何謀求下一步發展?

地方系險企標籤更明顯

今年初,人保財險便在寧波產權交易中心掛出了轉讓東海航運保險股權的通知。人保財險擬以近6億元的底價轉讓其持有的東海航運保險40%的股權。

按照相關轉讓條件,受讓方需要滿足「單一受讓方受讓不超過30%東海保險股權,境內企業法人、境內有限合夥企業、境外金融機構,具有良好的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等相關條件。

本報記者了解到,此次接盤方之一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屬於寧波國資委旗下的全資子公司,註冊資本50億元。其經營範圍為項目投資、資產經營,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房屋租賃;建築裝潢材料、機電設備的批發、零售等。同時也是東海航運保險的原始股東,持股比例20%。此次,該公司擬接收來自人保財險所持有的10%股權,若轉讓成功,其持股比例將升至30%。

另一接盤方寧波市金江投資有限公司是由寧波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全資控股的一家公司,註冊資本10億元,經營範圍包括資產經營、項目投資;財務管理技術開發、服務。天眼查的信息顯示,寧波金融控股也屬於國資企業,由寧波財政局100%控股。該公司作為新晉股東,此次從人保財險手中接過東海航運保險30%的股權。如轉讓成功後,寧波金江投資與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成為東海航運保險的並列第一大股東,東海航運保險的「地方系」標籤也更明顯。

有業內人士表示:「地方系險企在增加省市級財政收入的同時,還可以直接投入到當地經濟發展中的好項目,增加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經營業績每況愈下

資料顯示,東海航運保險成立於2015年12月,是國內首家航運保險法人機構,公司經營範圍包括船舶保險、船舶建造保險、航運貨物保險、航運責任保險等。註冊資本金10億元,總部設在浙江寧波市。發起人包括人保財險、寧波舟山港集團有限公司(下稱「寧波港」)、上海國際港務(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上海港」)、寧波開發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其中,人保財險擁有東海航運保險40%股權,為第一大股東,其餘3家企業各持股20%。

從股東資源來看,東海航運財險的股東們的業務側重各不相同:寧波港是我國大陸重要的貨櫃遠洋幹線港、鐵礦石中轉基地和原油轉運基地、液體化工儲運基地;上海港為全國首家整體上市的港口股權制企業,主營貨櫃碼頭業務、散雜貨碼頭業務、港口物流業務和港口服務業務;人保財險則經營航運保險多年,市佔率持續位於行業前列。

作為國內首家航運保險法人機構,又是寧波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家保險公司。東海航運保險曾被寄予厚望。

東海航運保險董事長王和曾在該公司開業時表示,公司將專注航運,致力於強化航運保險產品的開發,借鑑和吸收國內外同行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傳統船舶、貨運保險基礎上,研發更加豐富的航運、物流及其他高附加值的航運保險產品,發展一體化集成化的物流、供應鏈保險業務。這將有利於改變國內航運保險服務中經營粗放、產品單一、業務大量流失到境外的現狀,有利於整合國內航運保險資源、提升航運保險服務水平、提高內資航運保險業的整體競爭力。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2015年成立至今,東海航運保險持續虧損,經營業績每況愈下。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8年,該公司分別虧損381.11萬元、3383.4萬元、3228.11萬元。2019年年報雖尚未披露,但從該公司披露的信息來看,2019年前11月,其淨利虧損進一步擴大至6044.5萬元,成立以來累計已經虧損1.3億元。

一位保險業資深人士表示,航運保險業務單一保單風險巨大,對承保主體的承保能力要求很高。並且航運保險經營難度大,專業性要求高,船舶、貨物移動範圍廣,事故發生地不確定,需要保險公司建立廣泛的理賠服務網絡,在這些方面,東海航運保險顯然並不具有優勢。

本報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年報中,東海航運保險直言:「受自身經營範圍限制,我公司2018年僅經營船舶保險、船舶建造保險、航運貨運保險及航運責任保險四個險種,且全部承保虧損。」

管理層或迎變動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業內專家曾向本報記者表示,若保險公司大股東發生變化,對於公司高管,特別是大股東委派的董事、監事的履職也會造成重大影響。在股東所持有的股權發生變化的情況下,其所委派的董事、監事的也會發生變化。隨之而來的是公司管理層也會面臨一輪調整。

據本報記者梳理,東海航運保險董高監管理層有多位人員出身人保系統。其中,該公司董事長王和曾是人保財險黨委副書記、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總經理方翔曾任人保健康險福建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職工監事劉焜2003年起任人保財險寧波分公司信息技術部高級主管。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曾向本報記者表示,一般而言,董事長都是在大股東內部產生,如果大股東發生變化,相應的高管層也會有一些新的調整。管理層的變動會使這家險企未來發展面臨兩種情況,一種是可能變化較大,新股東和原來的股東想法不一樣,那麼整個經營策略就會調整。另一種可能變化不會很大,因為保險業有自身的發展規律,不管是原來的股東還是新股東可能都會遵循保險業經營規律。

如今,告別財險老大,地方烙印更加明顯的東海航運保險,如何制定未來發展戰略以及調整管理層人員等問題,都將成為外界關注的重點。

相關焦點

  • 第二大股東失信擬「出走」,營收下滑、虧損加劇潤生保險調整忙
    藍鯨保險注意到,近日,潤生保險(872007)連續披露公告,第二大股東北京唯達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唯達投資」)正在分批出讓所持的45.83%股權。進一步看,唯達投資及其實控人目前被列為失信聯合懲戒對象,並被出具限制消費令,亦與潤生保險大股東之間存在債務糾紛,如此種種,或也引致其退出股東行列。
  • 大股東李光榮回歸自由身 華安財險罕見虧損2.3億押寶航旅險 | 保險
    身為特華系掌門人的大股東李光榮此前曾因涉嫌行賄遭批捕,但目前已重新執掌該公司,而原保費收入增速下降、車險巨額虧損均是其未來巨大挑戰同時,短期內尚無法迅速拉升保費規模和收入水平的航旅相關保險保障產品,能否緩解華安財險經營方面的「燃眉之急」,也是一個未知數。  現在唯一的好消息是,因56歲的大股東同時也是特華系實控人李光榮遭批捕引發的各種猜測,已隨著前者回歸消除了不確定性。
  • 大股東爆雷二股東退出 眾惠相互保險怎麼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永泰能源因債務問題痛苦掙扎時,永泰能源作為第一大發起會員的眾惠相互也進入持續虧損,接連被曝問題,股東退出的惡循環。在2017年年底,眾惠相互通過委外資金4000萬元,認購了永泰能源2017年第七期短期融資債券(17永泰能源CP007)。幾個月後,永泰能源爆雷,上述產品違約。
  • 民安保險股東全部換血 海航退出泛海入場
    《證券日報》記者發現,退出民安保險的海航資本並未退出保險業,而是在進行重新布局;接手的4家新股東早已在保險領域謀劃共展拳腳,在此次共同接手民安保險股權之前,就準備共同發起設立一家再保險公司。   截至昨日收盤,接盤民安保險51%股份的泛海控股股價上漲了8.24%。
  • 從年賺6000萬到第二大股東擬清倉退出 王致和腐乳經營主體上市...
    而作為其發起股東之一,中國信達曾被認為是二商食品登陸資本市場的重要推手。實際上,公司近來低迷的業績似乎成為上市「壯志未籌」和中國信達方面退出的原因之一。2015~2017年,二商食品開始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2017年虧損超過1500萬元,老字號食品的年輕化轉型也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難點與痛點。
  • 6700億電池巨頭入股這家保險公司!外資股東卻選擇退出
    完成後,鴻商集團持股從50%將至33%,新股東寧德時代、青山控股均持股30%並列第二大股東,貴州貴星汽車銷售持股7%。同時,隨著原股東法國國家人壽和人濟九鼎退出,中法人壽從中外合資險企變為中資險企。這一獲批方案正是中法人壽11月13日預披露的方案,顯示該方案僅1個月時間即獲得監管批覆。
  • 王致和腐乳經營主體連虧3年 上市未果又遭兩大股東退出
    作為其發起股東之一,中國信達曾被認為是二商食品登陸資本市場的重要推手。實際上,近來低迷的業績似乎成為二商食品上市「壯志未籌」和中國信達方面退出的原因之一。2015~2017年,二商食品陷入連年虧損的境地,2017年虧損超過1500萬元,老字號食品的年輕化轉型也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難點與痛點。
  • 新光海航人壽十年間水火各半 2018年虧損7800萬
    同時,上述現任6家股東均參與了新增註冊資本認購,具體來看,新光人壽認購1.875億元,柏霖資管認購1.75億元,深圳樂安居認購1.375億元,國展投資認購1.25億元,上海冠浦認購6500萬元,香江金控認購6000萬元。股權變更及增加註冊資本金後,原股東海航集團通過此次股權變更最終如願退出,新光人壽成為第一大股東,柏霖資管、香江金控均持股20%,並列為公司第二大股東。
  • 變身巨人網絡一年,內河遊輪第一股創始人退出前十股東
    據年報,巨人網絡的前10位股東發生變動,唯一一位自然人股東由彭建虎變為其子彭俊珩。資料顯示,彭建虎是原重慶新世紀遊輪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世紀遊輪」)的創始人、董事長和控股股東。世紀遊輪2011年登陸深交所中小板,當時一度被稱為「長江航運IPO第一股」、「遊輪第一股」、「全國旅遊業民營企業第一股」,風光一時。
  • 東航退出國泰人壽,傳統產業難忍虧損掀起「退保」潮
    國泰人壽是海峽兩岸第一家合資壽險公司,總部設在上海,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原股東是臺灣國泰金控旗下的國泰人壽和東方航空集團。原大股東東方航空全部退出。  2013年9月份,東方航空持有的國泰人壽50%的股權在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掛牌轉讓,掛牌價為8.5億元。
  • 利寶保險擬增資9000萬 十年累計虧損超13億頻靠股東馳援
    利寶保險是美國利寶互助保險公司直接持有100%股權的全資子公司,增資後,該公司股東無變化。利寶互助保險公司承諾稱,投資利寶保險資金,源於合法的自有資金,並非使用任何形式的金融機構貸款或其他融資渠道資金。
  • 華泰保險中資股東密集退出 中國建築欲底價出清股權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華泰保險中資股東密集退出 中國建築欲以3.98億底價出清全部股權記者 吳敏外資安達系不斷加碼華泰保險股權,中資股東卻在密集退出。12月29日,北京產權交易所掛牌一份保險股權轉讓公告,掛牌標的為華泰保險的4400萬股股份,約佔該集團總股本的1.0941%,而該股權的轉讓方為中國建築。中國建築為華泰保險的第10大股東,該公司為國有控股企業,如果此次股權轉讓完成,中國建築將退出華泰保險集團股東行列。
  • 高盛減倉泰康保險,德國保險巨頭安聯接手,泰康在線連續4年虧損
    本次股份轉讓完成後,高盛持有公司2.35億股股份(代表公司所有已發行股份的8.60%),安聯保險集團持股比例增至4%。高盛持股比例由12.56%降至8.60%,從公司第二大股東下降為第四大股東。高盛與泰康保險的淵源始於2011年。2011年3月,原保監會發布公告,批准安盛人壽將其持有的泰康人壽1.33億股轉讓。
  • 海峽保險2019年法人機構經營評價拿C,保費未上規模仍陷虧損周期
    對此,海峽保險回應表示,公司速度規模得分較好;效益質量方面改善緩慢,已採取措施增進;受限於保費規模相對偏小,風險保障貢獻度、賠付貢獻度不高,但在社會貢獻方面也有諸多亮點。作為一家地方國資背景的財險公司,2016年成立至今,海峽保險還未走出虧損周期,截至2019年末,年保費規模在5億元以下,較初期規劃目標有明顯差距。
  • 新光海航償付能力速降 新股東經營承壓
    摘要 【新光海航償付能力速降 新股東經營承壓】股權轉讓後,海航集團將正式退出,迎來控股股東柏霖資管,將持有新光海航人壽51%的股權。而新光人壽持股25%,降至第二大股東,深圳光匯石油集團和深圳市國展投資分別持股14%和10%。
  • 錯失財險黃金十年 利寶保險入華15年虧損超14億
    對此,利寶保險董事長兼總經理徐德洪獨家回應《中國經營報》記者:「我們在測試新模式,沒有退出電銷,也不會退出。」利寶保險相關負責人稱,利寶保險近年來保持快速穩健發展,經營業績得到持續改善,10月份公司對電銷業務模式進行了正常的階段性調整,通過優化運營模式,提升業務的盈利能力,以適應公司發展需要。
  • 財聯社保險周報(3月9日)
    2019年巨虧25億元 公司處於價值轉型期陸敏:除了金融板塊+,平安還將構建「非金+」東海航運保險大變局:人保財險淨身撤退,寧波兩地方系國企接盤並列當「老大」!(A智慧保)12、疫情期間經營壓力大,中小財險公司呼籲調低保險保障基金費率3月4日,券商中國消息,近日有中小財險公司表示,疫情以來,公司在原本經營虧損狀態下再承受較大保費壓力,呼籲政策支持,如,一段時間內調低保險保障基金的費率、註冊資本保證金等。據了解,各家的經營壓力大小並不同。
  • 滙豐銀行業績下滑明顯,為何平安要不斷增持成為第一大股東?
    大家都知道目前平安是我國最大的一個金融集團之一, 2019年其營收超過1.17萬億人民幣,利潤超過1,300億,其業務涵蓋保險、銀行、信託、資產管理、小額貸款等等。2002年的時候,滙豐控股入股中國平安,拿下10%的股份,成為其單一最大股東,直到2012年滙豐控股才退出中國平安,隨後這兩者發生了一種逆轉關係。
  • 股權代持亂象叢生 長安保險大股東遭問詢
    5月9日,銀保監會向長安保險第一大股東長安擔保下發問詢函,就此前長安保險增資一事,說明認購資金是否為自有資金,又是否與泰山金建存在關聯關係出具說明,於5月15日前書面報送銀保監會。  2012年3月,泰山金建與天津中方榮信籤署協議,為後者代持長安保險1.5億股股份。至今年1月,泰山金建此前認購的1.05億股,因為資金來源違反規定,被銀保監會撤銷行政許可。
  • 高端黃酒難救業績 古越龍山營收利潤雙降擬註銷虧損子公司
    上半年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為-1243萬元,同比大幅下滑67.55%,2018年同期為-742萬元,呈顯著負增長。古越龍山2019年一季度營收為6.30億元,同比下滑4.07%;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為0.70億元,同比下滑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