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 遊園散記----流浮山與下白泥(20200516)

2021-02-28 樂行樂拍

生活不是我們活過的日子,而是我們記住的日子。

                           ----馬爾克斯

下白泥,一直是香港觀賞落日的打卡之地!

但是,請特別注意,但是,若要觀賞到絢麗的落日,誠意和運氣,缺一不可。

記得2017年,因為看到三寶和阿萌拍的「白泥落日」,我們一行七八個人,在驕陽似火的7月,坐港鐵換輕鐵一路輾轉到良景站,從良景邨穿菠蘿山走到下白泥,幾近傍晚,卻只看到雲縫裡那麼淡淡的一縷----落日霞光。

如果說,三寶和阿萌的「白泥落日」是濃墨重彩的油畫,我們的那次只能算是輕描淡寫的水粉。

一樣的「白泥落日」,差距怎麼那麼大呢?阿萌說,她們那次觀賞落日可是從流浮山過去的。

眼見疫情有所緩解,周末又是個晴朗的好天兒,決意去下白泥碰碰運氣,保險起見也從流浮山過去。

下午從港島線轉西鐵線至天水圍,再乘K75號巴士到達流浮山,在流浮山大街遊覽盤桓,後坐33號小巴至下白泥觀賞落日,大約6:30坐小巴返回元朗,再轉地鐵到市區。

本次又是誠意滿滿,運氣如何呢?

一、

港鐵線轉乘西鐵線,下午2:30左右在天水圍坐上去往流浮山的K75號巴士。

巴士行駛大約20分鐘,終點站流浮山巴士總站未至,就遠遠看到矗立於正街廻旋處的牌樓,正中的「流浮山」三個大字,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之下甚是金光耀眼。

流浮山是「山」嗎?

我帶著這樣的疑問查閱過網上資料:流浮山位於元朗區西部,靠近后海灣,原指位於天水圍以西、廈村以北的一座小山丘,後來成為西面數條繁盛街村的代表名稱。

按照《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的記述,流浮山區域海拔僅87米,其名稱起源可能是昔日仍為孤島時,從遠望像一個浮動的小山。

在巴士總站落車,近旁就是一條置有遮陽棚的大街。

步入街口,兩邊都是滿滿當當的海貨攤檔,櫃面平鋪著,欄杆懸吊著,目測以乾貨為主。當然,鋪頭上還點綴些本地特產,比如:鹹鴨蛋,雞屎藤糕,蠔油,等等。

(手機    拍)

詢問緊鄰入口處的攤主:

這裡是流浮山的主街嗎?

攤主說流浮山只有這一條大街,從大街穿過去就是海邊,可以遠遠望到蛇口。

流浮山有漁村嗎,大澳那樣的漁村?

這裡可沒有漁村。

攤主指了指離大街不遠的獨立小樓,每個都是二、三層,排列很是整齊。

現在村民們都住在那裡。

沒有漁村,正街也遠沒有大澳的大街那般敞亮。現今「限聚令」有所放寬,街上陸續有些如我一般的閒散人士在走動。

但攤主說這點兒遊客,比生意興隆時差遠了。

外面烈日當頭,街裡也並不涼快,我找到一處兼賣冷飲的鋪頭,邊買水邊問老闆「下白泥」怎麼走。

老闆的普通話不靈光,複雜的粵語我也不太能表達,鄰近攤檔的老闆娘熱心地做起「翻譯」。

她能說一口純正的北方普通話,後來她告訴我她是大約十幾二十年前從吉林嫁過來的。

老闆聽清楚我一會兒要去下白泥看落日,馬上從手機裡翻找出幾張照片,天海相接的磅礴氣勢和夕陽西下的紅彤彤霞光,讓我豔羨不已。

從這裡的海邊也能看到落日,但有深圳灣大橋擋著,效果受限,而下白泥那裡一大片灘涂蠔田,視野開闊,大橋在另一側,一點也不影響觀賞落日的視線。

老闆邊說邊比劃,我聽個八九不離十。

以你的經驗,今天會有這樣的景觀嗎?我問。

不知啊!不過,要是趕得運氣好,打風前一天機會比較大。老闆答道。

噢,我想起香港今年好象還沒有打風呢!

(手機    拍)

繼續前行,大街中段是幾家海鮮餐館,食客不多,其中之一貼著如下的宣傳單張。

看來,到流浮山,蠔,是必食的美味!

大街並不長,很快走到尾部,這個區域很是清靜,有兩個人一邊一個坐在椅上,半打著瞌睡,應該是看攤兒的。地面溼漉漉的,兩邊是空空蕩蕩掛著氧氣喉的水箱。

時已過午,生猛海鮮都批發乾淨,唯有空氣裡瀰漫著濃濃的鹹腥味道。

街後空場,卻又接出不少臨時帳蓬,擺放的海產品種較前面正街少,大多是天然生曬的蠔,黃澄澄的。

人們稱作「金蠔」。

流浮山的蠔在香港及周邊地區頗有盛名,據說,流浮山的養蠔業有超過200年的歷史。

據相關資料,蠔以浮遊生物為食,生長環境講究鹽度,珠江口的鹹淡交界,后海灣水中的鹽度適中,為流浮山蠔業的繁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蠔又很嬌貴,怕風怕日光,又怕潮水和雨水,有時候一場風雨下來,蠔民一年的辛苦血本無歸。

站在岸邊,隔海相望,對面是高樓林立的都市繁華,回頭看看,身邊卻是漁船停棹的鄉村素樸。兩岸的強烈反差,恍惚間我以為站錯了位置。

行至一處正在勞作的現場,我得到了女工的拍照許可。

女工戴著勞保手套,右手握一把蠔啄(工具名稱查閱網上資料),往蠔殼面連續敲打,破開洞口,從邊上撬起蠔殼一分兩半,現出一團柔軟與鮮嫩,將蠔肉按照大中小分在面前三個水盆裡,連串動作熟稔一氣呵成。

旁邊的塑料筐裡是堆砌如小山的蠔殼,混雜著水泥樣的蠔柱,看上去象一大堆建築垃圾。

據資料說,本地養蠔有兩種方法:泥鋪法和釣養法。

泥鋪法是從古至今的傳統手藝,將石屎蠔柱插在泥灘上,天然蠔苗會附在蠔柱上慢慢成長。由於海水只有一半時間浸上蠔田,蠔只覓食時間大減,生長很慢,需要4年才有收穫,慢功出細活,出產的蠔只最天然,可一旦遇上水質不佳,積累在泥上的重金屬很容易汙染蠔田。

曾經因為后海灣汙染嚴重,生蠔養殖一度停滯,汙染得到根本治理後才恢復往日的發展。

上世紀90年代後,釣養法開始流行,從深圳沙井購入蠔苗,放在膠桶砌成蠔排,在海上飄浮,只需一年半就有收成,從此蠔業進入大規模生產階段。

從眼前的操作看,這裡的蠔主似乎還是沿用著傳統養殖法。

昔日,蠔殼可製作石灰,用作肥料和建築材料,只是工業化生產後,這些行業就不再有生存空間。

徘徊半晌,原路返回大街,買了一小瓶蠔油和二兩幹蝦放入背包,算是在流浮山逛街的收穫。

二、

4:30左右,於流浮山街口的紅色消防柱前候車,33號綠巴到來時,車上只有零星空座。

下白泥位於流浮山的西南面,小巴沿公路行進大約20分鐘,我透過車窗看到上次觀賞落日的入口處,車上大部分人也在此下車。

右側看似無路,那塊寫著「觀日落由此去」的小牌子還在,我定定神,跟著人群順小河邊前行。

河道如故,水量卻較前年少,兩邊草茅雜沓,幾棵年輕的榕樹枝葉初盛、綠色依依,並沒有多大改變。

行走不遠,豁然開朗,一片寬闊灘涂呈現眼前。

時間有些早,陽光依然灼熱,雖是退潮之時,海水輕波慢卷、一浪三回頭,不捨得全然退下,纖纖細細的紅樹苗仍浸在水中。

右側方向,白色橋身迤迤邐邐地跨過海面,那是深圳灣大橋。

近處,海水漸漸退卻後露出的沙灘,一個小男孩兒正在專心致志、不知疲倦地挖沙子。

我真的很好奇:小孩子們怎麼能對這樣單調的活動樂此不疲?

時間悄然流逝,海水從眼前淌落,人們亦步亦趨地佔領空出的陣地,不少攝影愛好者已經拉開架勢,選定心儀的位置。

天上的白雲似乎同樣放鬆了「限聚令」,從四面八方攏過來,絲絲縷縷,團團簇簇,幾乎鋪滿了大半個天空。

看到海水漸次退去,太陽也變得鬆懈慵懶,撒向海面的光散散漫漫的,熱量明顯柔和稀薄。

海的對面,蛇口碼頭的吊機密密排列著,成為夕陽裡的剪影。

穿著短褲涼鞋的小朋友們,可是等不及海水完全退場,拎著早已準備好的小桶小碗,催著大人火速蹚水下場。

這邊的大人們可就穩當得多,站在空闊的灘涂上,靜靜等待太陽一點點西墜。光線逐漸溫柔、清涼,映在稀稀落落的水面,象片片碎金溢彩流光、生輝閃亮。

只是,前年灘涂上那一壟壟的蠔田已然不再,大概率是換了新的養殖方法吧!

太陽慢慢騰騰地移動著位置,剛剛穿過幾片雲,稍不留神,徑直墮入底下更厚的雲層裡。

那團濃雲猶如一隻大大的口罩,緊緊地糊住太陽的大半個臉。眼見既不能扭轉下落的趨勢,又無法甩脫雲層的包圍,太陽無奈地散出些微的餘暉,給四周的雲朵、海面、灘涂,以至灘涂上的每個人,撒上蟬翼般的光亮,算做今次落日的基調。

見天邊桔黃色的霞光開始收斂,光暈漸微,我不禁心中一緊,長長的一陣沮喪,自知那紅通通的火燒雲般的晚霞又一次相見無緣。


坐上回程的小巴,望著天邊的餘暉暗去,忍不住又開始期盼一個打風天,再次帶著滿滿的誠意,或許,會與心中的「白泥落日」有個圓滿的----邂逅!


後記:

關於流浮山的記述參考網上資料及《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饒久才  著);關於蠔只養殖的描述參閱《流浮山的滄海蠔田》(Fitz  Trailwatch  2015/09/27)、《香港方物志》,在此對資料作者表示感謝!

相關焦點

  • 香港大峽谷奇觀 菠蘿山 & 下白泥日落
    下白泥被譽為香港日落最佳觀賞點。這裡遠離塵囂,煙霞落日映著長河靜流,一片旖旎陶然。日落之後更值得去品嘗元朗流浮山遠近聞名的海鮮,這個周末不要太完美!拍照留念後一路前行往海邊方向,約行1小時公路可到達下白泥海灘。觀賞下白泥日落後,可在士多旁乘坐小巴返回元朗市區。不及休息時間,全程需要時2~3小時。全平路易行,難度1顆星⭐️。
  • 下白泥,大自然的味道
    都知道下白泥看日落很美,但原來也可以來一個單車一日遊,做運動出一身汗之餘,又能慢慢遊走附近的景點打卡,時間以及路線都比起乘搭交通工具更易控制。從天水圍出發,來回下白泥約21公裡,路線平坦易走,就算平時少做運動也不會太吃力。若要在下白泥看日落,建議大家於午飯後開始出發,以免錯過日落時間。但由於要踏單車,所以也建議大家穿一條舒適的長褲。
  • 香港醉美「下白泥」,被譽為攝影的天堂,退朝時景色最美
    心心念念了很久,一直想去下白泥看日落,一個偶然的機會,跟家人一起結伴前往。 下白泥位於香港元朗區西部,面臨后海灣,遠眺深圳蛇口。下白泥沿岸都是泥灘,部分為蠔田,出產著名的「流浮山生蠔」。白泥分為上白泥村及下白泥村均轄屬廈村鄉,特別是下白泥,被喻為香港觀看日落和攝影的天堂。
  • 揭青島螢火蟲出沒地點:流清河密集 浮山疑似有
    于濤告訴記者,能看到螢火蟲的地方在海拔兩三百米的地方,嶗山流清河流域內有植被的區域比較常見。于濤說,該區域植物呈現多樣性,有灌木、喬木等,而且處於背風向陽的區域,環境比較潮溼,有利於螢火蟲生存,「這個地區幾乎沒有人家,這裡有流清河水庫,當初為了保護水庫的水質不受汙染,居住在該區域的50餘戶居民已經搬走了,這裡長期被植被覆蓋沒有幹擾,螢火蟲每年都會出現。」
  • 我家住在浮山後
    浮山成為我生活的樂園。漸漸地我喜歡上了浮山的一年四季。浮山的四季各有春秋,各有各的景致,令人回味無窮。每年春回大地時節,春風拂面,草木青青,如同大海漲潮一般美麗。先是鵝黃的綠,之後是嫩綠,再後來是碧綠、翠綠、深綠,從山下一直綠到山頂,整座浮山成了一片綠色的海洋。
  • 科顏氏白泥怎麼樣?科顏氏白泥好用嗎?
    科顏氏亞馬遜白泥淨致面膜(RARE EARTH DEEP PORE CLEANSING MASQUE)能有效幫助肌膚排毒、淨化毛孔、深層清潔,改善多餘油脂分泌的神奇面膜,使用後肌膚呈現出細膩、平滑及潔淨。內含亞馬遜白泥、翠葉蘆薈萃取、皂土、燕麥粉等高效肌膚淨致成分,適用於所有膚質。
  • 國貨片仔癀雪肌大白泥讓肌膚清淨一夏
    仙女們夏天一流汗,那簡直是流走了人民幣!高溫、日曬,甭管化了多精緻的妝容,用的多貴的護膚品,最後都被淋漓的香汗衝跑了。所以在炎熱的夏季給皮膚降溫,做好肌膚的清潔和舒緩很重要的。最近評測君聽說,片仔癀化妝品旗下有款雪肌無暇潤白泥面膜非常長草,於是馬上入手了,今天和大家分享下!【明星推薦】測評君今天跟大家推薦片仔癀雪肌大白泥,是曾受到湖南衛視《我是大美人》欄目美妝達人傾力推薦的產品。
  • 浮山風景區
    浮山地處皖江城市帶中心,京臺高速(G3)穿境而過,祁濟高速和北沿江高速縱橫交錯於境內,臨近寧安城際鐵路,經白蕩湖可通江達海,區位十分優越。浮山風景區包括浮山、白蕩湖、白雲巖三大景區,總面積76.7平方公裡,主景區浮山面積19.1平方公裡,浮山最高峰208米。浮山是一座文山,有「中國第一文山」的美譽。
  • 科顏氏白泥面膜怎麼樣?真人評測白泥面膜使用感受
    第一次接觸清潔泥面膜是霓淨思這個牌子,但用起來沒什麼感覺,是入手科顏氏白泥這罐面膜後,我開始對清潔泥面膜改觀。平常我會定時去給美容師清潔粉刺、痘痘,如果遇到沒空的時候,我偶爾還是會自己做清潔,我自己做清潔的話就會使用科顏氏的亞馬遜白泥淨致毛孔面膜。
  • 科顏氏白泥面膜油皮能用嗎?科顏氏白泥面膜功效介紹
    下面小編帶大家來看一下科顏氏白泥面膜適合油性皮膚嗎?  科顏氏白泥面膜適合油性皮膚嗎  無論是幹皮和油皮都很可以使用這款,幹皮敏感肌一周使用2次就好,油皮可以2~3次。幹皮用可能會有些乾繃,最好搭配金盞花水一起用。
  • 「明朝一哥」王陽明與浮山
    浮山古火山遺蹟被中國地層典命名為「浮山旋迴」,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浮山最高海拔165米,大部分山峰海拔在100米左右,屬火山巖低丘。山體大致沿南北向展布,東側略高。浮山山頂平坦,但多懸崖峭壁,溝谷縱橫,均為沿環形和放射狀斷裂形成的斷層崖和斷層谷所致。尤以東西兩側陡壁,崢嶸突兀,奇險壯觀。豐富多彩的火山地貌形成後,在元古的古湖泊的衝擊溶蝕作用下,形成了浮山36巖、72洞的火山巖洞穴,玲瓏剔透,幽奇稱絕。這些洞穴像寶石一樣鑲嵌在浮山山體之上,幽深神秘,巧奪天工。
  • 我登上了浮山
    我登上了浮山作者:於向陽 我登上了浮山,走進浮山香苑生態園。 浮山香苑掩映下的戰爭遺蹟作者:馬世柱 如果有時間,我就常到位於青島市北徐家東山範圍內的浮山香苑生態園登山鍛鍊,作為青島城市的「綠肺」它是浮山的重要組成部分,徐家東山不大,但風景幽美宜人,青島最大的清真寺坐落於山下。
  • 青島下一個富人區強勢崛起!房價會超越浮山前?
    融創影都壹號在年初一期時就以「秒光」的成績為大家所熟知,除了價格符合購房者預期,它所在的靈山灣片區最近也被炒的身份多樣:「下一個富人區」「未來房價趕超浮山前」等種種對標式的比較,購房者的期待可見一斑。那麼靈山灣目前現狀如何?這裡未來的房價真能超越浮山前嗎?
  • Kiehl’s科顏氏白泥工坊空降成都
    Kiehl’s科顏氏白泥工坊空降成都攜手THE9-虞書欣、THE9-孔雪兒解碼白泥淨膚公式 傳遞暖心守護力【2020年6月19日訊,成都】盛夏將至,熱度不斷攀升,骨頭先生將Kiehl’s科顏氏白泥工坊從亞馬遜叢林搬到了成都王府井,以亞馬遜流域的神奇白泥帶來的傳奇潔淨力
  • 常坐青島公交105路的乘客看過來——105路臨時調流線路簡介
    青島公交線路信息(41)105路(臨時調流) 夏莊路中嶗路—森林國際#因向陽路道路臨時禁止公交車通行,6月23日起臨時調流,恢復時間待定,此條線路信息專為調流期間編寫#[所屬車隊]青島公交集團李滄巴士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首末車發車時間]夏莊路中嶗路:05:20-20:00森林國際:06:10-20:50
  • 【解碼浮山】浮山告訴你,銅陵樅陽是一家
    浮山有三十巖七十二洞穴,是遠古人類居住的地方。《淮南子•道應訓》:孔子觀桓公之廟有器焉,謂之宥卮。後來人們把「宥」寫成「有」。大宥,大者父也,大人之意,後來引伸為尊敬的意思。現在以樅陽浮山為中心四十公裡範圍內,還將父親稱為「大大」,北方人把父親稱父。所以「大宥」即「父宥」,浮山有鄛,以鄛為國,又曰鄛城。明朝著名學者方學漸《浮山賦》中寫道:以山為國。北方人稱有鄛、南鄛,後來簡化為巢。
  • 香港的下白泥,在海邊一邊等日落,一邊欣賞漂亮的大海
    香港的下白泥是這邊看日落很漂亮的地方。也是一個有著很多美好景色的旅行地方,在下白泥的下午,可以騎個單車,在海邊一邊等著日落一邊欣賞著漂亮的大海,騎著車感受風吹過來的那種舒爽的感覺。在香港有很多唯美風還有粉嫩的那種地方,第一個就是一個很粉嫩的大橋,在大圍地鐵站一出來就可以看到。
  • 沈從文名作《湘行散記》的版本譜系
    1943年,桂林開明書店從4月份開始陸續出版沈從文修訂的系列作品,統稱「沈從文著作集」,散文集《湘行散記》包括在內。利用這次出版之機,沈從文對《湘行散記》又進行了一次全面的修改。開明本的《湘行散記》於1943年12月出版(《滕回生堂的今昔》一文依舊未被收錄進來),是為開明改訂本。開明本的封面以一小孩的畫作為封面,頗富童趣。此外,開明書店還為該書在1944年4月推出了土紙初版本。
  • 江南·百鎮|浮山:延續千年文脈的蓬萊仙境
    在浮山蓮花峰至雲梯峰一帶,在由火山灰流形成的弱熔結凝灰巖層面上,常見到大片出露的不規則多邊形龜裂紋構造,顯示了層狀火山巖層面冷卻收縮的特有遺蹟,裂紋垂直巖層面規則下延,形成柱狀節理,沿此組節理風化淋濾便形成了「百佛朝如來」等陡峻峰林景觀。獨特的火山奇觀可以說「世界罕見,亞洲唯一」,形成36巖,72洞,洞幽壑奇,峰巒疊嶂,美不勝收的盛貌。浮山鎮歷史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