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悅茶修——茶席插花,有意的比例訓練,是可以培養審美水平的

2020-12-21 禪茶文化交流

文:覺悅茶修——木舟內訓學員

一早去花店買花,準備下午學習茶室插花課程的素材,逛花店總是有一種浪漫的感覺,心情跟著花也會更美一些

這不同於我的日常插花,在小原流的花道裡,有一定的基礎比例,只要在此比例中,插出來的花,總不會難看,但模稜兩可的好看,沒有刻意練習,就沒辦法即時找到自認為的最好看,就總有些內心不過意的不滿意。

平時是太慣性了,熟悉了茶室裡的花瓶器形,在路邊的樹木草叢裡,總能選對最合適的枝葉花草,換種玩法,想要玩的好,還是要有意的審美練習。

今天學習了茶席與茶會的布置,晚間的作業儀式,是完整來策劃茶會主題,準備詞稿,邀請嘉賓,用昨天學習的行茶十二式儀軌進行。

茶會的主題是「海」,夏天的夏,總想感受海的氣息,以藍色為背景布寮,以藍色茶席 漸藍茶具為主,請南海的「觀音」鐵觀音茶,配著海浪的音樂,來一同感受。

行茶十二式,練習還沒過十遍,在過程中,小有錯誤,卻也及時覺察,平和的回歸,在攝像機裡,在注視中,卻也少了好多好多的自我緊張感,沒有手抖,也敢於用眼神與嘉賓交流,這是這兩天的明顯進步,發現有緊張是因為害怕,因為對自己的信心不足,還是內心缺乏力量,當在一次一次有覺察的練習裡,有進步的感覺很好

相關焦點

  • 茶席插花:花與茶攜手,為品茶增添一份美學的體驗
    近年,中國傳統插花逐漸發展,不少花店為了引流,開始進軍傳統插花的領域,茶道插花中的茶席插花就是較為典型的例子。雖然有花店與茶館尋求合作,承接茶席插花布置,或在雅集上進行插花表演,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茶席插花並非那般簡單,在開啟合作時還需要了解背後的文化,做好充足的準備。
  • 茶席的展示有何講究?其文化內涵和審美形態給人傳達了什麼信息?
    在這個雅集中,茶席的設計水平在相互比較中一覽無遺,茶席設計的不同風格給閱覽者以無限啟迪,茶席設計的每一個閃光點會被關注與銘記。第三種是多席多人,茶人們帶著自己的茶席作品在一個較廣闊的空間展示,給每一位閱覽茶席的飲者展示茶藝,使飲者有完美的茶席體驗。這類茶席表現的是茶人們最廣泛的活動形式與活動狀態。
  • 說茶席插花意趣 | 花與花器、茶器配置如何黃金比例才更風姿清雅
    疏影橫斜間,花與器風姿清雅茶席的插花,多採用花瓶、鬥笠碗、竹籃、水盤等器皿。固定花材的常用花留,主要包括劍山、七寶、花泥等。茶席的插花,除了傳統的一枝花的插法,也經常會有兩三種花材的組合插法,但從上自然天趣、追求詩情畫意的原則不能改變。組合插花,採用的多為不對稱式的自然構圖,其線條造型,以形傳神,著意表達茶席的意境美、花材個體的線條美和色彩美,重視插花與環境的高度統一,形成自然含蓄、生動流暢、色彩明麗、形神兼備的風格和特色。
  • 說茶席插花意趣 | 想讀懂茶席插花,你可能需要讀懂文人四般閒事
    茶性儉,一枝瓶茶席的插花,要與茶席的立體空間相得益彰,插花的體量和高度,必定會受到茶席空間的限制。陸羽《茶經》提出的「茶性儉」,對茶席的插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茶席的插花,要通過別出心裁,去襯託和表現茶的清雅;要畫龍點睛,傳遞出幽微淡遠的茶境,以及靜清和雅的茶精神,這就是茶席的插花,具有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 泡不同茶類的茶席該如何插花,鑽研花道15年的插花大咖為你詳解
    此前,我們只知道,缸缽老師多年來一直潛心修禪;我們也知道,他在潛心研究花道的15年中,其樂活花道自成一派。然而他在茶空間與茶席設計上,竟然研究了近6年,倒是令我們有點意外。
  • 泡不同茶類的茶席該如何插花,鑽研花道15年的插花大咖為你詳解!
    在茶空間裡,隨處可見文人精神境界的展示,或體現在一杯茶、一件器具、或是一件插花作品中。那絕妙的一花一葉,雖靜處於茶席的方寸之間,卻會讓人驚鴻一瞥、讚嘆不已。也正所謂點茶、焚香、掛畫、插花,為文人四般閒事。今日,我們一起來談談茶與插花,即如何把茶席上的插花設計得恰到好處。
  • 根據人數設計茶席
    兩人茶席:有一種喜歡叫約茶兩人茶席,不一定要選擇多麼高檔的場所,在城市中闢一席靜地,方寸間有竹影、有花蕊,亦能成為一個清靜的飲茶聖地。一個低矮的茶桌,一套水藍色鈞瓷茶具,一捧滇紅,二人席地而坐,什麼都可以說,什麼都可以不說,坐在茶席中與紅塵相隔甚遠。
  • 茶空間美學:手把手教你設計「茶席」
    茶品 茶,是茶席設計的靈魂或者說是思想基礎。因茶,而有茶席。因茶,而有茶席設計。 茶,在一切茶文化以及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既是源頭,又是目標。茶,應是茶席設計的首要選擇。 因茶而產生的設計理念,往往會構成設計的主要線索。
  • 簡單五步學會茶席插花,教你提升喝茶格調!
    喝茶時,如果茶桌上擺放一瓶插花,可以增加很多樂趣和美感。茶席上的插花是一種精美的藝術。它不僅可以獨立組成一章,而且可以成為茶室布局和裝飾的點綴。它是茶席的補充,和諧自然。 每個人對插花的不同理解和關注將導致對茶席上插花的不同理解。除了對茶的理解,喜愛和理解外,接觸的廣度和深度也不同。
  • 茶席之美:茶席設計的九個要素
    茶席設計:一、實操性很強,符合茶文化的教學需要;二、實用性很廣,符合茶業市場的需要;三、藝術表現空間很大,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要。掌握茶席設計的基本結構、方法和藝術表現技巧,對於運用這一語言形式來表現豐富多彩的茶文化內容,有著極大的創造意義和作用。
  • 佛芸古茶 | 茶道美學,茶席意境
    人生若茶,在熙攘的塵世,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設計一款情投意合的茶席,恬淡適己,消除執念,在寧靜中找回真實的自己。茶席,不僅置於自然之中,還有一些取型捉意於自然的藝術品設在茶席上,而插花、焚香、掛畫與茶一起更被合稱為「四藝」,常在各種茶席間出現。
  • 關於茶席布置,你知道多少?
    茶席是以人為本,借茶器育化茶湯,以茶盞為橋梁,讓茶席主人及客人在溫馨素雅、清新如畫的茶境中,隨心賞茶與品茶的美學空間。 茶席的畫面美感,與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都應當是以意境表達的深邃程度,來確定其審美格調的高低。古代園林家造園,也講究「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圓窗,宛然鏡遊也」,注重的也是畫意。
  • 布一道茶席體驗一場風雅 2018陝西茶席大賽即將開啟
    一個茶席的設計必須建立在美學基礎上,需要合理的空間設計及和諧的色彩搭配,才能創造出一個舒適優雅的環境。茶席的布置主題先行,確定主題後,陸續選擇相應的茶席元素。茶品茶,是茶席設計的靈魂或者說是思想基礎。因茶,而有茶席。因茶,而有茶席設計。
  • 以茶問道,揭開古人茶席的神秘面紗
    真正意義上的茶席出現,應該在陸羽的《茶經》問世前後,陸羽《茶經》的影響以及對茶席的規範,把唐人從茶的藥用、羮飲時代,帶入了品茶清飲的新境界。茶席藝術既古老又現代。中國歷代書中並無「茶席」一詞,但這絕不等於沒有茶席藝術的觀念。歷代茶書中對茶具組合、品茗環境的大量研究正是當代茶席藝術的土壤。
  • 茶傳媒專訪 | 靜清和:他把寂美的山林之氣,注入一方茶席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7年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一扇不起眼的門,推開才發現: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武夷山腳下,藏在居民院的一個茶修書院裡,一堂茶席美學課正在進行。不大的空間,擺著十張雅致的茶席。八九位女子,正在認真聽課。她們都生的好看。
  • 茶席風格的營造,賞心悅目
    以插花定位風格,桃之天妖,灼灼其華插花在茶席上應用恰當,可以協助主人達到茶席所要表達的意境。插花與茶具一起進入泡茶席的核心區,但又不能喧賓奪主。桃之天妖,灼灼其華。這款以桃花為主題的茶席,花器和花枝作為主角進入泡茶席的核心區,這是根據之前對茶席的整體設計決定的。插花直接進入茶席的核心區,使得這一茶席的主題更加鮮明。但在視覺上並不給人過多的裝飾感,豔麗的花朵也並不覺得浮誇。主枝較為粗壯,搭配香爐造型的花器,在視覺上給人既穩定又不失生動的感覺,向上延展的花枝在視覺上有很強的延伸感,使茶席非常富有詩意。
  • 茶道美學,茶席意境
    《大學》中說:「知止而後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人生若茶,在熙攘的塵世,每個人都可以為自己設計一款情投意合的茶席,恬淡適己,消除執念,在寧靜中找回真實的自己。———題記茶席始於我國唐朝,大唐盛世,四方來朝,威儀天下。茶,就在這個歷史背景下,由一群出世山林的詩僧與遁世山水間的雅士,開始了對中國茶文化的悟道與升華,從而形成了以茶禮、茶道、茶藝為特色的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
  • 茶席,千萬不要刻意的「擺」
    因此,插花、焚香、掛畫與茶藝一起被合稱「四藝」。 如今,插花、焚香、掛畫也常被我們運用在茶席之中。 【茶席的構成元素】 茶席之美,是視覺和心靈的碰撞;是用心的「布」,而不是刻意的「擺」;是表現茶道精神而規劃的一個場所。
  • 茶席設計,不僅有實用性,還有滿滿的藝術氣息!
    「茶席」,簡單地說是指泡茶、品茗的空間,它既可以設在室內,也可以設在室外,同樣可以設置在樓臺亭閣之內、山谷翠野之中、泉溪河澗之畔.....總之,只要是經過特別布置、適合喝茶的空間,便可稱為茶席。在好友相聚品茗時,會預先布置好飲茶的環境,講究的還會以插花、掛畫等形式來裝點氛圍,形成優雅的品茗環境,繼而還會焚香撫琴、吟詩作畫以示風雅。古代的煮茶和飲茶是分開兩處的,所以那時的茶席只是指喝茶的空間。
  • 中式茶席,禪意之美!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品茶的環境要求也隨之提高。現在人喝茶不僅僅是單一的喝茶,還融入了花道,香道,以及茶席,其目的是為了泡好一壺茶,享受一杯茶。所謂茶席設計,就是指以茶為靈魂,以茶具為主體,所共同完成的一個茶道藝術組合整體。我們以一般的基本構成因素加以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