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專訪 | 靜清和:他把寂美的山林之氣,注入一方茶席

2020-12-21 茶傳媒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2017年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

一扇不起眼的門,推開才發現:

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

武夷山腳下,藏在居民院的一個茶修書院裡,一堂茶席美學課正在進行。

不大的空間,擺著十張雅致的茶席。八九位女子,正在認真聽課。

她們都生的好看。或青色古袍,或白色長衫,託腮凝神,好一副人淡如菊、心素如簡的畫面。

一位先生,操著孔子的家鄉話,在講解幾幅古畫:

「唐代的時候,茶席上不能插花。」

「明人飲茶,更注重空間的審美和趣味。靜美規範的傳統插花,已成為茶席不可獲缺的點綴。」

這位先生,就是著名茶人靜清和。

他正以一個工科生的思維和視角,教授學生,如何布置出一方有著山林之氣的茶席。

泰山腳下 中醫世家

靜為茶性, 清為茶韻,和為茶魂。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1969年生人。

出生於山東泰安,中醫世家。

十餘年來,他遊走山林,遍訪茶農,一直堅持源頭問茶。

「語言就是古化石,內涵深刻,要消失了,這世界就太黯淡無味,沒趣了。」

靜清和對外講課,秉持一口純正的泰安話。

他在意的是古漢語的內涵及傳承。

「比如『感冒』,老家方言就是『不鬆緩』,說明身體發緊,受涼了,然後找個大夫『紮裹』。『紮裹』,扎指的是『扎針』,『裹』就是裹起來穿厚點。」

靜清和聊起方言。

他說方言能讓人產生共鳴,有親切感。

在泰山腳下長大的靜清和,生活在一個古意盎然的家裡。

父親是中醫大夫,常年對著古方抓藥。

小時候,《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是他日日要背的功課。

靜清和,祖輩五代都事中醫。

他年少時,就打定主意不吃這碗祖傳的飯。

高中畢業,靜清和考入天津大學給水排水專業。

1992年至2003年,靜清和在山東濟南市鋼鐵公司工作,負責工業汙水處理工藝。

「從化學角度來看,茶的製作,就是一個脫水的過程。」

靜清和眼中,喝茶最重要的是健康,首當其衝要保證水沒有問題。

三年汙水處理的工作經歷,讓他對水有一種很深的感情,他珍惜每一滴水。

與其他茶人不同,靜清和能「看到」:

水是由3-6個水分子團組成的小分子團水;

水分子團之間,維持著一個只有10-12秒的平衡,它們不斷更新、變化、分裂、聚合。

靜清和對茶湯水質的評判,是依據分子團的大小:

水越甘甜濡滑,分子團越小;

大分子團水,即使經過現代物理化學處理,結構也幾乎不能改變,不能被人體吸收。

「從某種意義上講,被人體能吸收利用,用於生命活動的水,是一次性的。」靜清和總結道。

水為茶母 由水入茶

2003年,工作近十年。

靜清和時年33歲,第一次真正地思考人生。

他不想過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三個月的內心搏鬥,寢食難安。

他想到人生接下來的諸多可能。

2004年至2006年,靜清和不顧家人反對,跳出國企,進入一家私營公司,負責汙水工程的建設。

「前三年,每年有一半多的時間在外地出差。」

因緣際會,循來有因。

有水即有山,有山即有茶。

五百多個日日夜夜,靜清和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各地的茶山。

「烹茶,水之功居大。茶,至少要滿足『源、清、輕、甘、活、洌』六個基本條件。」

靜清和由水入茶,而通過茶,他總結出泡茶擇水的六個要素。

水之清,是指水的濁度低於3度。

水之輕,水中無懸浮顆粒,硬度低,離子濃度低,純淨度高。

水的活性,主要體現在水中的溶解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上。

……

靜清和娓娓道來。

上課期間,正值穀雨。

靜清和特別拿來一泡新製作的顧渚紫筍,泡給學生們喝。

眼前這杯茶,含有75%的水。

而整個制茶過程,是把茶葉中75%的水降到5%。

遊走山林 遍訪好茶

2007年,靜清和再次離開這家私營公司。

他愛上了茶,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茶山逶迤,茶路孤獨,但我深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風雨兼程,付出辛苦。」

—— 在去年五月出版的《茶路無盡》一書中,靜清和這樣寫道。

五一期間,結束了「茶與茶席」課程的靜清和,來到了桐木關。

美麗的桐木關,山谷幽芳,溪水潺潺,茶香四溢。

靜清和自在、欣喜。

清晨推門、上山溯溪、茶山試茶,古亭品茶,夜晚焙茶…

每個時刻,他都在拍攝、分享桐木關的美景。

他的鏡頭下,桐木關的山林,如逢知音,綻放著自己的清幽。

和、敬、清、寂。

看過靜清和的照片、看過他的茶席、看過他的插花、再看他的茶書,無一不呈現著這樣一種山林之氣。

「茶與人,皆須有山野煙嵐之氣。這樣的茶,才能養人。」5月2日,他在朋友圈這樣說。

靜清和善於在好的山林,找到好茶。

茶最終喝的是好生態,最好的水是當地的水。

選茶要選竹林裡有青苔的茶園茶,竹林裡的茶最清涼,而且還要是亂石上(上者生爛石)。

同樣一片茶園,白毫比較多的,生長快,肯定施過化肥。

茶園裡面如果沒有雜草,茶不能要。

被蟲子吃過的茶,更甜……

靜清和找茶,遵循茶的源頭和生態。

行走茶山,他「放縱」著內心對山林的喜悅。

一年春天,靜清和在雲南景邁的古茶園,見到一段茶樹朽木。

只見它「瘦漏透皺,形奇韻美」,靜清和戲稱它為茶樹的「舍利」。

行走山林中,心無旁騖。

靜清和的天性與自然如此接近,他找到了自己。

茶席美學 嚴謹準確

靜清和的《茶席窺美》,對古文信手拈來,這源於他深厚的傳統文化造詣。

他曾讀爛三本《紅樓夢》。

採訪中,他說,妙玉第一次給賈母泡的是老君眉。這姑娘冰雪聰明,就知道老太太不喝六安茶。賈母為什麼如此高看她?她的身份肯定高於賈家……

像古人一樣追根溯源、嚴謹、準確。

這,是靜清和的文字特質、講課特質,也是他的茶席特質。

靜清和的茶席美學自成體系。

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所謂的美學培訓。

他很精準直接。

他教給你的,都是直接拿來用的「乾貨」。

他指導學生布置茶席:

壺承需要高一點;

杯子,選白色內壁的;

滓方直徑,不宜超過勻杯直徑約三倍 ;

花器,150到200高度最好,簡單、單色;

茶倉不宜大,適宜放2泡茶 。

一樣一樣布置,就是一方靜美的茶席。

作為一個工科生,靜清和的茶席布置,很強調人體工學。

「動作幅度要最小,能量消耗最少,疲勞強度最低」。

一張茶席,靜清和統籌了肌肉和關節的疲勞強度,動作的伸展與準確性,以及茶席尺寸與人體自由活動的尺度。

他說,

茶席,是一個由長、寬、高與時間構成的四個維度的空間。

舒適雅致的茶席,是一個充滿詩情和畫意的空間。

他說,

茶席的空間層次,包括茶元素構建的層次。

最高位置插花與相對較低的茶杯輪廓線,形成的高低層次。

還有,色澤和光影對茶器影響、形成的明暗層次等。

布一方席 如同造園

靜清和的教法很新奇,給茶圈注入一種新鮮活力。

聽他講課的人,多了起來。

他的茶席,也開始接受各種活動的邀請。

2013年7月,「無上清涼、五臺澄觀茶會」,靜清和布席「枯木問禪」。

這是一場佛教主題的茶會。

茶席的構圖中心,是一方枯木與紅袖添香的茶湯。

枯木置席,略顯肅殺悲涼,於是特別選擇鮮豔繁茂的插花,做以中和。

整個布置寓意深厚:枯木禪並非一昧死寂,而在於枯木逢春,格物明理;在塵出塵,在色不染;觀空不空,枯木不枯。

靜清和的茶席,如同造園。

造園如綴文,文貴乎氣。

當茶席確定了立意,構架其中的茶具元素,也就是個「起承轉合」。

整個過程,視覺系統,都在尋找物境和意境的最佳契合點。

在九華山一次茶會中,靜清和的茶席背景是一叢碧綠的芭蕉,其後是莊嚴的大雄寶殿。

茶席的客人,視線穿越胭脂水的茶杯,穿過帶著露珠的長葉,能夠看到大雄寶殿的香菸繚繞。

從席主位置向前看,是佛龕彌勒佛的盈盈笑意,讓人溫暖。

他在《茶席窺美》說,「一個沒有心靈傾注和映射的茶席,是無所謂美的。」

採訪手記

靜清和,如同他的茶席作品,幾面觀,都讓人驚嘆。

「汲泉慢品靜清和,一種清芬勝檀麝」。

一方茶席,承載了多少不言的記憶、體悟、美妙和智慧。

他的茶、他的書、他的課、他的席,都讓我們明白,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人人都可進行溫柔試探。

人法茶,茶法器,器法水,水法花。

花法茶席,茶席法山林,山林法自然。

他行走在摯愛的山林中,暢快淋漓。

如此這般,已是他想要的生活。

受訪者簡介: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出身於中醫世家。

國內著名茶人,知名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

長期以來,致力於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的研習。

代表作:《茶味初見》、《茶席窺美》、《茶路無盡》。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

相關焦點

  • 茶傳媒專訪 | 「茶席魔法師」江昭慧,她把大自然搬入了一方茶席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最好的茶席,是一方山水。有格局、有構圖、有色彩、有氣勢。但到了至高點,便是「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魔法境界。沒有刻意的技巧,也沒有藝術家肆意的渲染,它就是最好的視覺之美和靈動之美。」視覺之美——你看到它時,內心會產生驚豔。靈動之美——你眼神與它接觸的剎那,跨種族生命有了一種無聲的交流。
  • 茶傳媒專訪:可實操的臺灣生活美學,臺灣中華茶聯答茶小仙18問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8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在小仙眼中,臺灣一直是東方美學的聖地。臺灣人細膩入微的美學,不僅是藝術,更是生活。美,已然滲入了臺灣人日常生活之細節。近日,茶傳媒採訪了30多年來致力於「茶文化生活美學」推廣的臺灣中華茶聯的核心主創人員。
  • 茶席之美│一方茶席,一種茶鏡
    但是,茶席更多的是茶人茶間悟道以及個人思緒、情感的表達一種外在表達。茶席上選用的器具有顏色、溫度、質感和深度,都蘊含著茶人的一種精神。茶席可以很小,小到僅僅是一個託盤,一塊印花布,一人也可成席;也可以很大,以天為席,以山水為畫,蟲鳴鳥叫的天籟為樂,於自然間成席。茶席,對於喝茶人來說,不只是裝點茶桌的席布,更是慰藉喝茶人心的小天地。
  • 茶傳媒報導:北京雅生活對話臺灣雅生活,十方茶席感知東方美學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8月21日下午,一場雅致、極致的美學盛宴在北京老舍茶館舉行。說是美學盛宴,一點不誇張。人美。北京和臺灣兩地的90多位茶人,白衣獵獵,仙氣飄飄。席美。十方茶席,中華文化。一邊講述四季變遷,一邊展現五雅之美。茶美。
  • 茶傳媒原創:中秋時節,最適合點綴茶席的三種花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中秋將至,假期將來。難得的閒下來,不如布上一方茶席,邀上三五好友,賞月品茗,舉茶暢聊。或者,給父母家人,送上一束鮮花,帶去一份祝福。以它入藥,可以健胃、利尿、祛溼,還可以去黃疸和通經絡。那麼,以它為茶席之花,在秋日的午後,布一方茶席,泡一壺老白茶,聽一曲《佩蘭》,是否會有一種歲月靜好之感呢?
  • 茶席之美,窺探傳統美學的詩情畫意
    茶席,一扇可以窺探傳統之美的詩情畫意的窗戶,藉由茶席的畫意、插花的美學、茶具的點綴、茶湯的色彩、茶香的韻味、茶湯的滋味、悠揚的琴曲以及文人香道,構築起完整的文人品茶場景。
  • 中式茶席,禪意之美!
    青山為朋,綠水相伴見山河,亦歷歲月品茶,亦應如是置一方清典素雅茶席還其本性,方不負其初心現在人喝茶不僅僅是單一的喝茶,還融入了花道,香道,以及茶席,其目的是為了泡好一壺茶,享受一杯茶。所謂茶席設計,就是指以茶為靈魂,以茶具為主體,所共同完成的一個茶道藝術組合整體。我們以一般的基本構成因素加以敘述。
  • 聽《人文茶席》(一)人文茶席之定義
    第一章 茶席如何人文第一節一 人文茶席之定義  茶席是指以茶為中心,以具有東方美學和人文情懷所構成的茶空間及茶道美學理念,它不僅僅拘於茶的層面,而是一種復興與發揚中的生活美學。荀子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下貴也。」馬一浮先生更說:「國家生命所系,實繫於文化,而文化根本則在思想。」茶事是在我們在對茶從種植到品啜,從物質到思想的體悟過程,並在此過程中不斷通過實踐並日益完善的。茶人不僅要有清明之思想,廣博之知聞,虛懷之胸襟;更在於親手操持一水一器,「格」茶致知的實踐精神。
  • 茶傳媒專訪 | 中國茶修第一人王瓊:茶讓我感知一種無法言說的輕安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7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綁著馬尾的女子,身著素色長袍。她走過你身旁時,步伐輕柔,幾近無聲。她的茶空間,大,亦整潔,空,亦豐富。她有150多位員工,在這裡每天忙碌。每個人都掛著淺淺的微笑,每個動作都自發於心,卻充滿禮儀的美感。
  • 清秋,不如布一局茶席,縱情茶事
    太吹毛求疵的、太囿於規矩的、太活躍鬧騰的,都不適合出席這種雅事,只有一致的品味才能讓一場茶事自然放鬆、賓主盡歡。觀落葉之靜美,品茶之真味,清秋時節,手書一封,邀三兩友人,這是茶人最風雅的事。確定好參與這場雅集的人員與人數,接下來就是準備茶器了。
  • 18款別致的茶席推薦
    茶席 小到一片雲石,一方淡雅的茶巾 皆可營造出品茶的意境 茶席之美 在於方寸之間 出入虛無之境 茶席之美
  • 茶傳媒 | 無上孤寂的千利休,帶給你攝人心魄的美...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千利休,日本茶道的宗師和鼻祖,在日本,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生於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期(公元1522年),被尊為茶聖。他是日本茶道史上的一個傳奇,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的發展,影響極其深遠。他對事茶美感的追求已經超越了茶本身,真正上升到了一種藝術哲學的高度。
  • 池宗憲:現代茶席的布置 入境隨俗 [茶百科]
    將品飲的茶席設在自然環境中,和山林融為一體,當是現代茶席的浪漫情懷,是今人設置茶席的最佳選擇。  大自然茶席講究一款物境,即品飲的客觀環境。  在大自然中品茗,即是將飲茶的客觀環境由室內轉到室外,這種轉換與變遷直接關係著茶境的品位。  大自然茶席讓茶人由居室內的茶席環境,轉入極致融入自然生態的調和當中。
  • 茶傳媒:七月茶事盤點:天鵝絨上晾曬的茶,成為英國最貴的紅茶
    其中,茶傳媒和小飲生活傾力打造的「人文茶室的清涼世界」,成了展館裡一方歲月靜好的展區。一隻只形狀各異的杯子,來自不同的藝術家、品牌和手藝人。它們,帶著不同的故事,不一樣的情感,展現出了杯子的一萬種可能。
  • 茶傳媒專訪—一年1000場茶會,謝晶談茶館如何運營成網際網路公司
    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2017年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北京,雍和宮,五道營,惠量小院。來找謝晶的人,很容易就能找到這裡。這是四個從大到小的文化地標。潮流的、文藝的北京年輕人,都愛來這裡玩。「我們倡導的是中國式生活。生活的核心是人,各種愛玩、會玩的人。」
  • 為這個特殊的春天,獻上一方茶席
    前幾天,淺淺參加了學院舉辦的「迎春賞茗」的線上茶席設計比賽,現在想來和大家分享一波。所謂茶席,是表現茶文化的一種形式載體,歸根結底,就是以茶為靈魂,以茶具組合為主體,在一個特定的空間形態當中,與多種藝術形式相結合的一個有獨立主題的茶道藝術組合。如果說,茶藝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的話,茶席就是一種空間的藝術。接下來,簡單透過茶畫看看茶席的歷史。
  • 說茶席插花意趣 | 想讀懂茶席插花,你可能需要讀懂文人四般閒事
    茶性儉,一枝瓶茶席的插花,要與茶席的立體空間相得益彰,插花的體量和高度,必定會受到茶席空間的限制。陸羽《茶經》提出的「茶性儉」,對茶席的插花,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因此,茶席的插花,要通過別出心裁,去襯託和表現茶的清雅;要畫龍點睛,傳遞出幽微淡遠的茶境,以及靜清和雅的茶精神,這就是茶席的插花,具有了自己的特點和風格。
  • 高明的茶席設計師都懂的茶席設計三個原則,快收藏吧
    每每看到一些布置的很精美的茶席,我們不禁驚呼,原來茶席可以這麼美!那在學習茶席擺設之前我們需要先學習茶席擺設的原則,這樣可以做到胸有成竹。1.統一性原則在構思並準備布置一個茶席的時候,應該考慮的要素到底有哪些?
  • 可實操的臺灣生活美學是這樣 臺灣中華茶聯答茶小仙18問
    美,已然滲入了臺灣人日常生活之細節。近日,茶傳媒採訪了30多年來致力於「茶文化生活美學」推廣的臺灣中華茶聯的核心主創人員。它可以讓我們更加感受生活之美,自在的把日子過得更輕鬆愉悅。茶和美之間的聯結在於寧靜的心。謙和寧靜,賞物之美,理解其妙,用心感受。茶席之美,不只是表象。透過茶人涵養、構圖布局等,將茶席器具、景物呈現出來的意境亦是心境。
  • 茶席之美:茶席設計的九個要素
    事物的構成,就是要素構成之構成的規律,茶席設計也同樣如此。一、茶品茶,是茶席設計的靈魂,也是茶席設計的物質和思想基礎。因茶而有茶席,因茶而有茶席設計。茶,在一切茶文化以及相關的藝術表現形式中,既是源頭,又是目標。茶,是茶席設計的首要選擇。因茶而產生的設計理念,往往會構成茶席設計的主要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