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傳媒——中國茶領域第一原創媒體
2017年最受歡迎的故事——茶傳媒專訪
一扇不起眼的門,推開才發現:
日常生活的庸碌平凡裡,也存在著美好。
武夷山腳下,藏在居民院的一個茶修書院裡,一堂茶席美學課正在進行。
不大的空間,擺著十張雅致的茶席。八九位女子,正在認真聽課。
她們都生的好看。或青色古袍,或白色長衫,託腮凝神,好一副人淡如菊、心素如簡的畫面。
一位先生,操著孔子的家鄉話,在講解幾幅古畫:
「唐代的時候,茶席上不能插花。」
「明人飲茶,更注重空間的審美和趣味。靜美規範的傳統插花,已成為茶席不可獲缺的點綴。」
這位先生,就是著名茶人靜清和。
他正以一個工科生的思維和視角,教授學生,如何布置出一方有著山林之氣的茶席。
泰山腳下 中醫世家
靜為茶性, 清為茶韻,和為茶魂。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1969年生人。
出生於山東泰安,中醫世家。
十餘年來,他遊走山林,遍訪茶農,一直堅持源頭問茶。
「語言就是古化石,內涵深刻,要消失了,這世界就太黯淡無味,沒趣了。」
靜清和對外講課,秉持一口純正的泰安話。
他在意的是古漢語的內涵及傳承。
「比如『感冒』,老家方言就是『不鬆緩』,說明身體發緊,受涼了,然後找個大夫『紮裹』。『紮裹』,扎指的是『扎針』,『裹』就是裹起來穿厚點。」
靜清和聊起方言。
他說方言能讓人產生共鳴,有親切感。
在泰山腳下長大的靜清和,生活在一個古意盎然的家裡。
父親是中醫大夫,常年對著古方抓藥。
小時候,《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是他日日要背的功課。
靜清和,祖輩五代都事中醫。
他年少時,就打定主意不吃這碗祖傳的飯。
高中畢業,靜清和考入天津大學給水排水專業。
1992年至2003年,靜清和在山東濟南市鋼鐵公司工作,負責工業汙水處理工藝。
「從化學角度來看,茶的製作,就是一個脫水的過程。」
靜清和眼中,喝茶最重要的是健康,首當其衝要保證水沒有問題。
三年汙水處理的工作經歷,讓他對水有一種很深的感情,他珍惜每一滴水。
與其他茶人不同,靜清和能「看到」:
水是由3-6個水分子團組成的小分子團水;
水分子團之間,維持著一個只有10-12秒的平衡,它們不斷更新、變化、分裂、聚合。
靜清和對茶湯水質的評判,是依據分子團的大小:
水越甘甜濡滑,分子團越小;
大分子團水,即使經過現代物理化學處理,結構也幾乎不能改變,不能被人體吸收。
「從某種意義上講,被人體能吸收利用,用於生命活動的水,是一次性的。」靜清和總結道。
水為茶母 由水入茶
2003年,工作近十年。
靜清和時年33歲,第一次真正地思考人生。
他不想過一眼看到頭的生活。
三個月的內心搏鬥,寢食難安。
他想到人生接下來的諸多可能。
2004年至2006年,靜清和不顧家人反對,跳出國企,進入一家私營公司,負責汙水工程的建設。
「前三年,每年有一半多的時間在外地出差。」
因緣際會,循來有因。
有水即有山,有山即有茶。
五百多個日日夜夜,靜清和的足跡幾乎踏遍了全國各地的茶山。
「烹茶,水之功居大。茶,至少要滿足『源、清、輕、甘、活、洌』六個基本條件。」
靜清和由水入茶,而通過茶,他總結出泡茶擇水的六個要素。
水之清,是指水的濁度低於3度。
水之輕,水中無懸浮顆粒,硬度低,離子濃度低,純淨度高。
水的活性,主要體現在水中的溶解氧量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上。
……
靜清和娓娓道來。
上課期間,正值穀雨。
靜清和特別拿來一泡新製作的顧渚紫筍,泡給學生們喝。
眼前這杯茶,含有75%的水。
而整個制茶過程,是把茶葉中75%的水降到5%。
遊走山林 遍訪好茶
2007年,靜清和再次離開這家私營公司。
他愛上了茶,知道自己要去哪裡。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茶山逶迤,茶路孤獨,但我深知……要做到知行合一,就必須風雨兼程,付出辛苦。」
—— 在去年五月出版的《茶路無盡》一書中,靜清和這樣寫道。
五一期間,結束了「茶與茶席」課程的靜清和,來到了桐木關。
美麗的桐木關,山谷幽芳,溪水潺潺,茶香四溢。
靜清和自在、欣喜。
清晨推門、上山溯溪、茶山試茶,古亭品茶,夜晚焙茶…
每個時刻,他都在拍攝、分享桐木關的美景。
他的鏡頭下,桐木關的山林,如逢知音,綻放著自己的清幽。
和、敬、清、寂。
看過靜清和的照片、看過他的茶席、看過他的插花、再看他的茶書,無一不呈現著這樣一種山林之氣。
「茶與人,皆須有山野煙嵐之氣。這樣的茶,才能養人。」5月2日,他在朋友圈這樣說。
靜清和善於在好的山林,找到好茶。
茶最終喝的是好生態,最好的水是當地的水。
選茶要選竹林裡有青苔的茶園茶,竹林裡的茶最清涼,而且還要是亂石上(上者生爛石)。
同樣一片茶園,白毫比較多的,生長快,肯定施過化肥。
茶園裡面如果沒有雜草,茶不能要。
被蟲子吃過的茶,更甜……
靜清和找茶,遵循茶的源頭和生態。
行走茶山,他「放縱」著內心對山林的喜悅。
一年春天,靜清和在雲南景邁的古茶園,見到一段茶樹朽木。
只見它「瘦漏透皺,形奇韻美」,靜清和戲稱它為茶樹的「舍利」。
行走山林中,心無旁騖。
靜清和的天性與自然如此接近,他找到了自己。
茶席美學 嚴謹準確
靜清和的《茶席窺美》,對古文信手拈來,這源於他深厚的傳統文化造詣。
他曾讀爛三本《紅樓夢》。
採訪中,他說,妙玉第一次給賈母泡的是老君眉。這姑娘冰雪聰明,就知道老太太不喝六安茶。賈母為什麼如此高看她?她的身份肯定高於賈家……
像古人一樣追根溯源、嚴謹、準確。
這,是靜清和的文字特質、講課特質,也是他的茶席特質。
靜清和的茶席美學自成體系。
他沒有接受過任何所謂的美學培訓。
他很精準直接。
他教給你的,都是直接拿來用的「乾貨」。
他指導學生布置茶席:
壺承需要高一點;
杯子,選白色內壁的;
滓方直徑,不宜超過勻杯直徑約三倍 ;
花器,150到200高度最好,簡單、單色;
茶倉不宜大,適宜放2泡茶 。
一樣一樣布置,就是一方靜美的茶席。
作為一個工科生,靜清和的茶席布置,很強調人體工學。
「動作幅度要最小,能量消耗最少,疲勞強度最低」。
一張茶席,靜清和統籌了肌肉和關節的疲勞強度,動作的伸展與準確性,以及茶席尺寸與人體自由活動的尺度。
他說,
茶席,是一個由長、寬、高與時間構成的四個維度的空間。
舒適雅致的茶席,是一個充滿詩情和畫意的空間。
他說,
茶席的空間層次,包括茶元素構建的層次。
最高位置插花與相對較低的茶杯輪廓線,形成的高低層次。
還有,色澤和光影對茶器影響、形成的明暗層次等。
布一方席 如同造園
靜清和的教法很新奇,給茶圈注入一種新鮮活力。
聽他講課的人,多了起來。
他的茶席,也開始接受各種活動的邀請。
2013年7月,「無上清涼、五臺澄觀茶會」,靜清和布席「枯木問禪」。
這是一場佛教主題的茶會。
茶席的構圖中心,是一方枯木與紅袖添香的茶湯。
枯木置席,略顯肅殺悲涼,於是特別選擇鮮豔繁茂的插花,做以中和。
整個布置寓意深厚:枯木禪並非一昧死寂,而在於枯木逢春,格物明理;在塵出塵,在色不染;觀空不空,枯木不枯。
靜清和的茶席,如同造園。
造園如綴文,文貴乎氣。
當茶席確定了立意,構架其中的茶具元素,也就是個「起承轉合」。
整個過程,視覺系統,都在尋找物境和意境的最佳契合點。
在九華山一次茶會中,靜清和的茶席背景是一叢碧綠的芭蕉,其後是莊嚴的大雄寶殿。
茶席的客人,視線穿越胭脂水的茶杯,穿過帶著露珠的長葉,能夠看到大雄寶殿的香菸繚繞。
從席主位置向前看,是佛龕彌勒佛的盈盈笑意,讓人溫暖。
他在《茶席窺美》說,「一個沒有心靈傾注和映射的茶席,是無所謂美的。」
採訪手記
靜清和,如同他的茶席作品,幾面觀,都讓人驚嘆。
「汲泉慢品靜清和,一種清芬勝檀麝」。
一方茶席,承載了多少不言的記憶、體悟、美妙和智慧。
他的茶、他的書、他的課、他的席,都讓我們明白,在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為了成就某種可能的完美,人人都可進行溫柔試探。
人法茶,茶法器,器法水,水法花。
花法茶席,茶席法山林,山林法自然。
他行走在摯愛的山林中,暢快淋漓。
如此這般,已是他想要的生活。
受訪者簡介:
靜清和,原名張茂林,出身於中醫世家。
國內著名茶人,知名茶席、茶道空間設計師,茶道與茶席美學的推廣者、踐行者。
長期以來,致力於茶道、香道、傳統插花、中醫、文玩等傳統文化的研習。
代表作:《茶味初見》、《茶席窺美》、《茶路無盡》。
圖片來源於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