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將來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身為父母你想好了嗎?這本書了解一下

2020-12-20 雲翛逸

九月初正值開學之際,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在自己創辦的雲谷教育中,鄭重其事地給家長們上了第一課。話說馬雲的第一課為什麼要給家長們上呢?

馬雲認為,孩子絕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如果家長不過關,孩子一定不過關。

馬雲說到:

「教育是每一個中國家庭的大事情,這是好事。但現在實際情況是,孩子的教育已經成了每戶人家都很焦慮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焦慮,最後都是傳給了孩子,給孩子們造成負面的影響。」

說白了就是,孩子的所有焦慮都來自父母

身為父母,特別是母親,特別容易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焦慮。從自己懷上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經在想著該給他怎樣的啟蒙教育,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等孩子幼兒階段,又想著應該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興趣班,或者加強哪方面的教育?保證能讓孩子考入重點中學,期待著孩子以後能進入一所好大學等等。

還不止這些,我們希望孩子在學業上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眼光長遠的人。

那麼,父母的這種種的育兒焦慮,又該如何破解呢?

別急,我們將在來自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同時是第74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女士的新書,《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找到答案。

郝景芳自小就是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今作為世界青年領袖的她,不僅創辦了童行學院,她自己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在《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書中,郝景芳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自己身為媽媽之後,在育兒過程中所趟過的水,告訴讀者,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由此也破解了家長的育兒焦慮。

家長的認知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身為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

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生下來的孩子沒有幾個是不聰明的,但聰明並不是我們孩子身上得天獨厚的資源。

正因為聰明是一種很容易被識別的特徵,反而容易讓我們用「聰明」兩個字對孩子進行設限,阻礙他們向前發展。

通常,這些頭頂聰明之光的孩子,很多人習慣於在小山頭上用成績證明自己,卻往往不願走下山。他們將自己卡死在這些小山頭上,就很難攀登真正永無止境的高山。

能想到要走下山,忘掉所有過往的人,除了需要聰明與天賦之外,需要更多的是勇氣。

王安石的《傷仲永》,相信大家都知道。文中所提到的方仲永這一神童,就是因為父母將自己孩子的聰明當作一種天賦,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最後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身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光明的前途的心理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真正的人生成就是什麼樣的呢?

作者郝景芳在書中提到,真正的人生成就,屬於極致的沉醉者。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在更長久的人生裡,最終是對於一件事極致的敏感和熱情,讓一個人走上更廣闊的道路。

這種感覺就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

而這件自己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事,以及那些執著於自己的熱愛,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的人,就將會是引領孩子繼續向前的心中的光。

如果不是因為熱愛,根本無法堅持,也無法抵禦歲月的漫長。

所以家長也要學著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熱愛,並學會沉下心來感受學習的過程,做一個一生勇敢,心中有光的人。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明的前途,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常引發父母焦慮的問題,就是要不要從小就讓孩子這麼拼?要拼的話該拼什麼?拼不過怎麼辦?其實,真正的起跑線,「拼」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的認知高度。假如我們能主動升級認知,迭代思維,讓自己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對未來有更精準的把握,對孩子多一些了解,對成長多一些遠見,就更容易透過紛繁喧囂的現象,抓住教育的本質,不走冤枉路。

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思想與行動兼具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碰到孩子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青年作家劉同曾經說過:

「讀書不是為了發財或拿文憑,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和會思考的人。」

相信這已經是許多家長見過的最好的答案,但是在郝景芳的眼中,答案並不僅限於此。在郝景芳看來,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標是要解決世界的問題。

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為此,她在《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提及了,我們的教育還需普及一種思維寬廣和思考深入的思想。

思維寬廣和思考深入體現在教育中,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教育能夠具備宏觀思想,國際視野,問題思維和跨界聯繫。

宏觀思想,讓孩子看得再遠一些,想得再大一點,以思想引領行動。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更能從宏觀大局的角度選擇方向,讓優秀技能得到思想的指引。國際視野,讓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未來做好準備走入國際舞臺,讓中國思考貢獻到整個人類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中真正的傑出者。問題思維,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圖景,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問題。通過未來反推現在,通過對真實職業的理解,制訂個人成長計劃。跨界聯繫,讓孩子能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出發,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聯結、以小見大的洞察,能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繫在一起,解決問題。

所以,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思想與行動兼具,思想是為人生尋找方向,行動是讓自己到達目的地。

愛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對光速飛行的思考,他的行動就是他在學校學習數學知識,二者缺一不可。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並不具備像愛因斯坦或者牛頓這些天才,擁有天賦能夠思考那些大問題。

要知道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於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所以千萬不要讓我們的眼界局限了孩子的未來。

擁有宏觀思想和國際視野的孩子,更具責任感和學習興趣,從而也更容易獲得學習和成長的內在動力。

若說學習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腳踏實地,那麼思想就是星空,星空則是腳步的理由

為孩子構建全世界名校都在實踐的教育——通識教育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當自己在郝景芳的書中,看到「通識教育」這一理念時,挺為之興奮的。在看完後續的文字之後,對郝景芳的「通識教育」這一理念有很大的認同感。

首先要說的是,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的主要宗旨就是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也就是說通識教育是以人格成長為目標的教育。

通識教育會讓孩子學習全面的知識,包括科學、人文、藝術、社會四大板塊的知識領域,並融會貫通。

讓孩子見識整個世界和宇宙,也讓孩子接觸從古至今的智慧經典,將世界裝進孩子心裡,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有情懷,有擔當,有格局的更好的人。

那麼如何給孩子設計通識教育體系呢?作者郝景芳,通過將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體系提出的對人的培養目標,將知識和思維能力採取一系列細分,匯集為知識、視野和思維三個層次。

知識,孩子應成為知識豐富,理解深刻,能夠融會貫通,熟練運用知識的博學之人。視野,希望能讓孩子理解人類文明發展,成為視野開闊,心態開放,承擔責任的人。思維,是希望孩子成為懂得探究事物原理,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創造性學習的人。

可以說,通識教育是當前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教育,它以擴大人的心靈的廣度和自由度為目標,讓一個人站在世界和歷史時空的高度,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係,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大局觀、有責任感的個體。

自然的,這樣的個體不論是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都具備深入思考的能力,遇事便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

結語

郝景芳在《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說到:

「我希望成為一座橋梁,架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間,讓他們不知不覺熟悉世界之大,世界之美,世界之奇妙,由此生成內心之光,再用內心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對於市面上許多育兒書籍所提到的育兒之術,郝景芳的這本書,是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告訴我們育兒之道。閱讀完之後,豁然開朗,也意猶未盡,甚至是相見恨晚。

作者郝景芳

其實對於做父母的來說,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願他們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這便是為人父母自己心中的光。

如果你心裡也有這道光,那麼,郝景芳的這本育兒書,你一定不能錯過!

相關焦點

  • 餐桌禮儀就是「照妖鏡」,餐桌上孩子什麼樣,將來就是什麼樣的人
    他們認為只要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其他的就不重要。這樣教育下長大的孩子真的會好嗎?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搖籃,父母的教育正是孩子人品奠基的基色,而餐桌禮儀就是"照妖鏡",孩子有什麼樣的餐桌禮儀,長大後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上周的一件事更是加深了我對這個理念的認同度。
  • 李玫瑾:當孩子開始頂嘴,家長多說3句話,孩子將來會感激你
    那麼,孩子會頂嘴的具體原因是什麼呢?家長們的言而無信這是很多中國父母都會犯的錯誤,大部分父母認為:孩子就是孩子,有時候糊弄一下就行了。比如有些家長會說「我這輩子就這樣了,你可得好好學習,好好表現」,或者「你可不能像你爸一樣,你得會xxx」,這難道不是大型雙標現場?如果家長不能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他們很難理解什麼是「變得更好」,跟家長只會有樣學樣,如果被無端指責,試問誰能服氣?
  • 熱戀的情侶出去旅遊,要住同一間房嗎?身為家長該怎麼辦
    現今很多網戀的人都會出來選擇同住,更別說是還在熱戀中的情侶了。但我認為這還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但出去旅遊,難道就一定要同住一間房嗎,而孩子的家長對此又應該有什麼樣的看法和行動呢。家長應該告訴自己的孩子什麼,愛情真的是我們想像的模樣嗎?
  • 大學情侶放假出去旅遊,要住同一間房嗎?身為孩子的家長該怎麼辦
    但我認為,這依舊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大學情侶放假出去旅遊,就一定要住同一間房嗎?而身為孩子的家長又有什麼的看法和行動?一、愛情真的是我們想像的模樣嗎在如今45歲左右的父母,他們的那個時代並不像現在這麼的開放。他們年輕的時候,通常都是聽取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 《養育女孩》如果你對女孩養育有焦慮,不妨看一下這本書
    第三階段:與人交往(5歲~10歲)——我能跟他人好好相處嗎?整個小學時期,她將逐漸學到這些最難的技巧:重視自己,同時也重視和尊重他人。第四階段:了解內心(10歲~14歲)——我是否能發現深藏的自我,了解什麼能給我真正的快樂。
  • 孩子,謝謝你讓我們成為父母
    當父母們能夠用發展的眼光,平和地對待孩子的不足的時候,才會跟孩子之間的溝通交流更順暢,也會更願意包容孩子的錯誤和缺點,給予孩子更寬容的成長空間。 經歷十月懷胎到呱呱墜地,當我們懷抱著軟糯的孩子的時候,才會發現是孩子的到來,賜予了我們成為父母的權利,從這一點來說,毋庸置疑我們應該感謝孩子。 曾讀過一個8歲孩子寫的《挑媽媽》的小詩: 你問我出生之前在做什麼,我答,我在天上挑媽媽。
  • 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其實早有「徵兆」:父母要多留心這3點
    在孩子小的時候,就給他們報各種興趣班,小朋友的課餘時間全都被學習壓得滿滿的的,家長認為只有這樣做才能讓小孩比其他人更優秀。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雖然沒有錯,但從小孩身上的某些特徵中,也能看出他們未來的走向。其實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早有"徵兆",父母要多留心這3點。
  • 郭麒麟和黃多多:想培養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關鍵在於家長的選擇
    經常聽人說,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後肯定會有一對優秀的父母,因此孩子的成長曆程就像父母的一段修行一樣,你想讓他成為什麼樣,那麼父母就要朝著那個目標付出很大的努力。但之後的黃多多頻頻上熱搜不管是扎耳洞還是染黃頭髮,網友們都能或褒或貶也會分出兩大派,有支持的也有反對的,總而言之,黃多多的熱度只增卻不會減,可這樣過多的讓孩子暴露在大眾的視野中,對他們的成長真的有利嗎?只不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父母們的想法不一樣,孩子所感受到的也不同。
  • 北大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要養成的3個好習慣,將來定有大出息
    我的鄰居是北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沒事我們就一起喝茶,有一次談論到我家孩子的事情上,我就問孩子這麼貪玩,長大才能有出息嗎?教授一臉正經地跟我說:孩子6歲前,養成這3個好習慣,將來會更優秀。鄰居是北大的一位退休老教授,沒事我們就一起喝茶,有一次談論到我家孩子的事情上,我就問孩子這麼貪玩,長大才能有出息嗎?教授一臉正經的跟我說: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將來會更優秀。父母想要讓孩子養成好習慣,6歲之前最佳。
  • 這幾種生肖的孩子,將來多會「出人頭地」,爸媽不用太過憂愁
    根據多年的研究,在很多學者看來,生肖不僅可以用來記錄年齡,而且還可以成為測算孩子今後運勢的一種依據。 這幾種生肖的孩子,將來多會「出人頭地」 生肖鼠 屬鼠的孩子多天生聰明,而且有比較不錯的財運。
  • 孩子玩具被搶時的表現,暗示著他將來成為什麼樣的人,一般錯不了
    前言:每個人對屬於自己的物品都有較強的保護欲、佔有欲,孩子自然也不例外,因此的手中的玩具被搶走時,大多數孩子都會非常生氣,甚至會因此哭鬧不休。家長們是否知道,孩子玩具被搶走時的表現,將暗示著他們今後會成為什麼樣的人。
  • 清華教授直言:孩子6歲前,養成這4個好習慣,孩子將來更優秀
    這部分人就是小時候父母沒有重視起來,可能孩子在放學回到家之後先去打開電視電腦去玩父母也不去管管,如此一來拖延症也就越來越越嚴重,到最後甚至會嚴重影響工作生活。好習慣對一個孩子的重要性一個好習慣一旦養成,對一個人的人生影響巨大,任何事情都會因為量變而產生質變,6歲前給孩子養成一下4種好習慣,會影響孩子一生,父母越早培養越好!
  • 李玫瑾:養育男孩,12歲前堅持這4點,孩子將來少走彎路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子不教,父之過」,意思就是說,孩子教育不好,是父母的過錯。也確實是這樣,孩子將來會成長為什麼樣的人,是完全取決於父母的,父母不同的教育方式就直接決定了孩子不同的人生。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細數現在社會上發生的那些案例,」孩子因學習壓力大選擇結束生命「、」因父母的責罵離家出走「等等,雖然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教育方式不對,但同時孩子自己也有一定的問題。
  • 帶父母出去旅遊?你想好去旅行旅行了嗎?
    都說陪伴是送給爸媽的最好禮物,當我們放假或者有時間的時候,帶上父母一起去旅遊,和父母一起感受感受大自然的魅力,說到旅遊你想好父母去哪旅遊了嗎?下面小編為你們盤點一下。厭倦了城市的喧囂和快節奏的生活,帶著父母去貴州荔波的農田,過幾天田園的生活,呼吸一下純淨的空氣,這裡不同民族在這裡過著傳統的生活,遠離城市,給這裡帶上了神秘的色彩。這裡有宏偉的瀑布,緩緩而流的溪水,山峰峰巒,遠遠望去,滿心的歡喜不言而喻。
  • 米歇爾《成為》:金錢不能影響孩子的學習觀,但父母的態度可以
    於是,帶著疑問,海綿媽媽我就入手這本書,趁著前段時間不忙,看看了這本書,確實有很大魅力,特別是在我了解米歇爾的成長經歷與家庭背景後,才發覺這本書的真正魅力。米歇爾與哥哥成為兩個如此優秀的人才,離不開米歇爾父母的用心栽培和他們有遠見和有格局的教育。這本書的最核心的思想就是表達:出身不能決定一切,你的努力看得見,會有回報。
  • 長大後沒出息的孩子,從小有這4個徵兆,現在不改,將來要吃大虧
    如果說成為何同學這樣「有出息」的孩子很難,那成為一個「沒出息」的孩子有多容易?只要父母不重視、不培養孩子早期的行為習慣、不做出任何改變就行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也是孩子成長的起點。父母極度的包庇,有可能會毀了孩子的一生。我相信即便是男孩父母,心裡也是知道對錯的,涉及個人利益的時候選擇逃避責任而已。要一個人做到勇於承認錯誤是不容易的, 相對於接受現實,承認錯誤,把責任推給別人顯然是更容易更輕鬆的。
  • 家庭暴力的因果輪迴:你打孩子,孩子將來打你孫子!
    有時候,讀完一本書,完全不記得它講了什麼,卻對一兩句話印象深刻——這就足夠了。比如美國心理學家瑪麗·簡·瑞安的一句話:憤怒是沸騰的恐懼。你有沒有想過,當你對孩子發火的時候,背後是什麼呢?01暴力遺傳斯波克(1903-1998),一個和藹的老頭兒,愛學習的父母,大都知道他。
  • 李玫瑾暗示:孩子頂嘴時,父母學會說這3句話,娃將來雙商不會低
    有一次,小柔吃完飯後想鍛鍊一下孩子做家務的能力,便讓兒子收拾一下剩菜剩飯,把碗筷放到洗碗池裡。沒想到孩子並不樂意,道:"你沒有手嗎?"聽到這話,小柔是難以置信的,心中難免生出怒氣。小柔忍不住跟孩子說:"讓你做家務是為你好,怎麼越來越不聽話了?"兒子聽到後大喊了一句:"憑什麼你不想做的事情就讓我去做?!"說完就回了房間。
  • 孩子常說「這6句」口頭禪,將來情商會很低,你家孩子說過嗎?
    假如你發現一個孩子情商很高,那麼他所在的家庭環境,校園環境,成長的氛圍肯定都很好。孩子出生之後,所有的學習都是從模仿開始的,他們從什麼都不懂,到後面的知道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都離不開對身邊人的觀察和模仿。教育不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也應該重視,因為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 心理學研究:父母在孩子一生中扮演四種角色
    還記得你成為父母的那一天嗎? 孩子帶著懵懵懂懂的眼神,赤裸裸地來到世上,他完全無助的、且沒有選擇的,把生命交給了你,讓你成為他的父親、母親。 他渴望你的愛、期待你的擁抱,他相信世上有人會用無條件的愛,孕育他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