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正值開學之際,阿里巴巴的創始人馬雲在自己創辦的雲谷教育中,鄭重其事地給家長們上了第一課。話說馬雲的第一課為什麼要給家長們上呢?
馬雲認為,孩子絕大部分的問題都是家長造成的,如果家長不過關,孩子一定不過關。
馬雲說到:
「教育是每一個中國家庭的大事情,這是好事。但現在實際情況是,孩子的教育已經成了每戶人家都很焦慮的事情,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因為這些焦慮,最後都是傳給了孩子,給孩子們造成負面的影響。」
說白了就是,孩子的所有焦慮都來自父母。
身為父母,特別是母親,特別容易對自己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焦慮。從自己懷上孩子的那一刻,就已經在想著該給他怎樣的啟蒙教育,不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等孩子幼兒階段,又想著應該給孩子報什麼樣的興趣班,或者加強哪方面的教育?保證能讓孩子考入重點中學,期待著孩子以後能進入一所好大學等等。
還不止這些,我們希望孩子在學業上能夠取得優異成績的同時,也希望他們能夠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眼光長遠的人。
那麼,父母的這種種的育兒焦慮,又該如何破解呢?
別急,我們將在來自清華大學天體物理碩士、經濟學博士,同時是第74屆世界科幻大會雨果獎得主,郝景芳女士的新書,《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找到答案。
郝景芳自小就是我們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今作為世界青年領袖的她,不僅創辦了童行學院,她自己也已經是兩個孩子的媽媽了。
在《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一書中,郝景芳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自己身為媽媽之後,在育兒過程中所趟過的水,告訴讀者,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由此也破解了家長的育兒焦慮。
家長的認知高度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
身為父母首先要明白的是,決定一個人的成敗,有比聰明和天賦更重要的事。
現代人生活條件好了,生下來的孩子沒有幾個是不聰明的,但聰明並不是我們孩子身上得天獨厚的資源。
正因為聰明是一種很容易被識別的特徵,反而容易讓我們用「聰明」兩個字對孩子進行設限,阻礙他們向前發展。
通常,這些頭頂聰明之光的孩子,很多人習慣於在小山頭上用成績證明自己,卻往往不願走下山。他們將自己卡死在這些小山頭上,就很難攀登真正永無止境的高山。
能想到要走下山,忘掉所有過往的人,除了需要聰明與天賦之外,需要更多的是勇氣。
王安石的《傷仲永》,相信大家都知道。文中所提到的方仲永這一神童,就是因為父母將自己孩子的聰明當作一種天賦,當作自己炫耀的資本,最後阻礙了孩子的發展。
身為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光明的前途的心理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是真正的人生成就是什麼樣的呢?
作者郝景芳在書中提到,真正的人生成就,屬於極致的沉醉者。在更廣闊的世界中,在更長久的人生裡,最終是對於一件事極致的敏感和熱情,讓一個人走上更廣闊的道路。
這種感覺就好像全世界都不存在,只有自己和自己正在做的事。
而這件自己發自內心真正想做的事,以及那些執著於自己的熱愛,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成就的人,就將會是引領孩子繼續向前的心中的光。
如果不是因為熱愛,根本無法堅持,也無法抵禦歲月的漫長。
所以家長也要學著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發現自己的熱愛,並學會沉下心來感受學習的過程,做一個一生勇敢,心中有光的人。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光明的前途,擔憂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常引發父母焦慮的問題,就是要不要從小就讓孩子這麼拼?要拼的話該拼什麼?拼不過怎麼辦?其實,真正的起跑線,「拼」的恰恰是父母自己的認知高度。假如我們能主動升級認知,迭代思維,讓自己站在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對未來有更精準的把握,對孩子多一些了解,對成長多一些遠見,就更容易透過紛繁喧囂的現象,抓住教育的本質,不走冤枉路。
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思想與行動兼具
相信很多家長都會碰到孩子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要學習?」
青年作家劉同曾經說過:
「讀書不是為了發財或拿文憑,而是成為一個有溫度,懂情趣和會思考的人。」
相信這已經是許多家長見過的最好的答案,但是在郝景芳的眼中,答案並不僅限於此。在郝景芳看來,教育唯一真正的目標是要解決世界的問題。
而只有通過學習,才能讓我們理解這個世界,解決這個世界的問題,成為更好的人類。
為此,她在《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提及了,我們的教育還需普及一種思維寬廣和思考深入的思想。
思維寬廣和思考深入體現在教育中,就是希望孩子能夠通過教育能夠具備宏觀思想,國際視野,問題思維和跨界聯繫。
宏觀思想,讓孩子看得再遠一些,想得再大一點,以思想引領行動。希望他們不僅具備優秀的專業技能,更能從宏觀大局的角度選擇方向,讓優秀技能得到思想的指引。國際視野,讓孩子理解世界、理解古今,具備思考人類問題的意識,未來做好準備走入國際舞臺,讓中國思考貢獻到整個人類文明,成為人類歷史中真正的傑出者。問題思維,讓孩子了解真實世界的圖景,理解當前社會和未來世界的科技、文明與困境,學會思考問題。通過未來反推現在,通過對真實職業的理解,制訂個人成長計劃。跨界聯繫,讓孩子能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出發,多角度理解事物,具有多方位聯結、以小見大的洞察,能將生活具體事物與所學知識聯繫在一起,解決問題。
所以,理想的教育一定是思想與行動兼具,思想是為人生尋找方向,行動是讓自己到達目的地。
愛因斯坦的方向是他對光速飛行的思考,他的行動就是他在學校學習數學知識,二者缺一不可。
可能有的父母會說,自己的孩子並不具備像愛因斯坦或者牛頓這些天才,擁有天賦能夠思考那些大問題。
要知道父母的眼界就是孩子的上限,若父母的眼光已然局限於此,又怎能指望孩子飛到高空,所以千萬不要讓我們的眼界局限了孩子的未來。
擁有宏觀思想和國際視野的孩子,更具責任感和學習興趣,從而也更容易獲得學習和成長的內在動力。
若說學習需要一步一個腳印的腳踏實地,那麼思想就是星空,星空則是腳步的理由。
為孩子構建全世界名校都在實踐的教育——通識教育
作為兩個孩子的媽媽,當自己在郝景芳的書中,看到「通識教育」這一理念時,挺為之興奮的。在看完後續的文字之後,對郝景芳的「通識教育」這一理念有很大的認同感。
首先要說的是,通識教育是一種教育理念,這一理念的主要宗旨就是要將孩子培養成,一個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完整的人,也就是說通識教育是以人格成長為目標的教育。
通識教育會讓孩子學習全面的知識,包括科學、人文、藝術、社會四大板塊的知識領域,並融會貫通。
讓孩子見識整個世界和宇宙,也讓孩子接觸從古至今的智慧經典,將世界裝進孩子心裡,目的是讓孩子成為有責任,有情懷,有擔當,有格局的更好的人。
那麼如何給孩子設計通識教育體系呢?作者郝景芳,通過將哈佛大學通識教育體系提出的對人的培養目標,將知識和思維能力採取一系列細分,匯集為知識、視野和思維三個層次。
知識,孩子應成為知識豐富,理解深刻,能夠融會貫通,熟練運用知識的博學之人。視野,希望能讓孩子理解人類文明發展,成為視野開闊,心態開放,承擔責任的人。思維,是希望孩子成為懂得探究事物原理,能夠靈活運用知識,創造性學習的人。
可以說,通識教育是當前這個時代最需要的教育,它以擴大人的心靈的廣度和自由度為目標,讓一個人站在世界和歷史時空的高度,看待自身與世界的關係,成為一個有智慧、有大局觀、有責任感的個體。
自然的,這樣的個體不論是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都具備深入思考的能力,遇事便能夠做出明智的選擇。
結語
郝景芳在《孩子,願你一生勇敢,心中有光》中說到:
「我希望成為一座橋梁,架在孩子懵懂的童年和自主的少年之間,讓他們不知不覺熟悉世界之大,世界之美,世界之奇妙,由此生成內心之光,再用內心之光照亮自己的人生之路。」
相對於市面上許多育兒書籍所提到的育兒之術,郝景芳的這本書,是站在一個全新的高度,告訴我們育兒之道。閱讀完之後,豁然開朗,也意猶未盡,甚至是相見恨晚。
其實對於做父母的來說,能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一個完整的具有獨立思考精神的人,願他們一生勇敢,心中有光,這便是為人父母自己心中的光。
如果你心裡也有這道光,那麼,郝景芳的這本育兒書,你一定不能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