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2020-12-16 澎湃新聞

惠州素有「梁化舊邦、嶺南名郡」之稱,其江河湖海交匯的地理優勢,以及歷史上農耕與商貿並重的經濟結構,造就了東江流域獨特的社會形態和手工業發展特色。歷史上,陶瓷業是惠州手工產業的代表,歷朝歷代都有主流陶瓷製作工藝,並於兩宋時期達到歷史高峰。在惠州發現的古窯遺址中,位於惠城區東平窯頭村的宋窯遺址規模最大,面積約42萬平方米,為昔日廣東三大民窯之一。

北宋東平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將陶瓷傳播到世界許多國家,為東西方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它的輝煌歷史與「海上絲路」的淵源及其聲譽,如今已沉澱為惠城區獨有的民窯文化,詮釋著敢於改革、大膽創新、精益求精的惠城工匠精神。

日前,記者走訪惠州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傾聽新、老匠人關於惠州陶瓷和東平窯的故事,探尋其重生之路。

歷史悠久

惠州陶瓷業最早 可追溯至春秋時期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瓷器是我國古代文明的象徵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悠久的陶瓷歷史文化中,也有惠州濃墨重彩的一筆,惠州陶瓷業形成了完善的製作體系和種類豐富的作品。比較有代表性的有博羅銀崗窯、羅浮山地區蜆崗窯、惠城區東平窯以及惠東白馬窯等。

從惠城區發現的多處古窯遺址就能看出惠州陶瓷發展歷程。其中,1983年11月在惠城區三棟鎮官橋村瓦窯嶺東坡發現的瓦窯嶺遺址,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在《惠州文物志》「瓦窯嶺春秋遺址」中記載:「這批以夔紋硬陶為代表的遺物,其年代約為春秋時期,屬於廣東青銅時代的文化遺產。」

至宋代,生產技術更臻成熟。北宋時,嚴禁鑄銅加大了老百姓對瓷器的需求。惠城區發現的宋代古窯址有橋東街道朱村窯址和東平窯等,以東平窯最為典型,也是惠州發現規模最大的窯址,面積約42萬平方米。

廣東省博物館古陶瓷專家曾廣億、宋良壁兩位先生在其《廣東陶瓷的歷史》中論及東平窯時寫道:「惠州窯燒造的瓷器,製作技術和工藝水平也相當高超,各種瓷器的紋飾也很複雜,歸納起來有印花、刻花、雕塑、鏤孔等,都很精緻。」可見「惠瓷」曾經的輝煌。

縱觀陶瓷發展的歷史,一個窯系的興盛,離不開地緣與人才以及精湛的技術。其中,地理位置尤為重要。目前在惠州發現的古窯遺址,主要沿著東江兩岸分布。窯址位於這些位置,對於陶瓷業的發展極為有利。這些區域地底不但蘊藏有大量的灰白瓷土和石英砂礫,更重要的是其有便利的運輸條件。

「漕運交通的便利,使得製作原料的進入十分方便,同時對陶瓷成品的外銷也有重大的幫助。」惠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惠州市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院長餘小倫介紹,地處東江中遊的惠州,大小船隻四通八達,上遊可達河源紫金、龍川,下遊可達增城、東莞、廣州。水運的便利,再加上陸運的發達,能大大減少運輸成本,使得產品更易於向外輸送。

優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條件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等原因,使得兩宋時期惠州在手工製造業的陶瓷生產經營方面業績突出,成為廣南東路通往「海上絲路」內陸州府的節點之一。在惠州境內東江古碼頭出土過銷往數十個國家的陶器,證明了當時惠州地區生產的陶瓷外銷興盛。

東平窯

生產的瓷器曾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暢銷海外

1976年9月29日,惠州市外貿單位在郊區公社東平大隊窯頭山修建房屋,挖掘地基時意外發現大量古代錢幣。後經上報文化部門並進行現場調查證實,該地點為一處規模較大的古瓷窯地址,當時挖掘出土的瓷器、窯具等有650多件,出品有碗、盆、杯、罐、瓶等。

這對於我市乃至全省考古界而言無疑是重大發現。一座始燒於北宋年間、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宋代古窯址浮出水面,這就是東平窯。

據《惠州文物志》記載,它是由三處堆滿瓷片的廢窯構成品型的山崗,群眾習稱「窯頭山」,山高8.4~8.8米,範圍600×700米。「窯頭山窯址:惠環鎮東平村,北宋,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面積約42萬平方米。堆積層厚達8米……」

「東平窯址和附近的廢窯址在當時已形成一個巨大的陶瓷工業產區,地域覆蓋東平、竹子園、河南岸、冷水坑。」餘小倫說,加上不同時期發現的周邊古窯址來看,是一個古代陶瓷生產比較密集的產區。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廣東發現的宋窯一般都依山而建,而這座窯灶卻整座建築在窯具碎瓷廢品堆積層之上,這是過去窯灶建築設計上極為罕見的。再從其窯壁粘附的一層很厚的墨綠色琉璃來看,這座窯灶結構良好,燒瓷時間很長,說明了當地窯工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中敢於改革、大膽創新的精神。

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鑄就了東平窯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卓越的出品。東平窯出品的刻花碗線條流暢自然,瓷器燒成溫度較高,約1300℃,胎體堅緻細密,因此用手指叩擊聲似金屬聲,沉穩、清亮,成品出窯每有奇勝之處,形成典雅、淳厚、古拙之風格。其中用浮雕手法刻出的蓮花爐更是宋代粵瓷中的佳品,堪稱惠州宋代的文化名片。

據廣東省考古專家考證,東平窯在鼎盛時期,用於燒造瓷器的窯達3個,具有相當龐大的生產規模。根據估算,每窯一次可生產5萬件瓷器,3個窯一次就可生產15萬件,一年下來足可生產上百萬件。如此大生產量的陶瓷銷往何處?在東江古碼頭出土銷往數十個國家的瓷器,證明了當時惠州地區生產的陶瓷外銷興盛,製作精美的東平窯是暢銷國外的瓷品佳器。

2015年,日本古陶瓷專家來惠州參觀調研時就曾指出,在東南亞的海撈瓷博物館內見過類似東平窯的瓷器,也從側面證明了東平窯對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貢獻。

北宋之後,東平窯徹底停燒。一代地方民間名窯就此結束,後人探索熄火原因眾說紛紜,主流說法是因資源衰竭或戰亂因素。到明清時期,廣州、佛山成為對外貿易的港口,陶瓷產業也發生了轉移。人才的流失、地緣優勢的失去以及資源的減少,惠州陶瓷業逐步走向衰落。

傳承創新

新老藝人重燃千年窯火築匠心

拉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日前,記者來到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東平窯陶瓷傳承創新基地,林惠新正帶領學生學習製作東平窯陶瓷。

59歲的林惠新,原本在香港工作、定居,多年從事陶瓷繪畫的他退休後,於2016年回到了家鄉惠州,潛心研究東平窯陶瓷製作,同時在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東平窯陶瓷傳承創新基地開設課程,給學生們講陶藝繪畫。

回到惠州的4年間,擅長人物工筆畫的林惠新更是把心思都撲在了東平窯上,每天進行創作。他把人物繪畫運用到陶器製作中,通過釉下彩方式,創作出系列瓷板畫和風格鮮明的人物畫陶器,大大小小作品達300多件,其中不少作品更是在這兩年頻頻獲獎。

東平窯的窯火熊熊燃燒約160年徹底停燒,一代地方民間名窯近千年來消失於人們的視野。輝煌一時的東平窯早已遠去,只剩下一片民居包圍之下的斷壁殘垣。破敗的景象反倒激活了一群愛瓷的惠州人,他們決心要重燃東平窯之火。

從小生活在市區下角的餘小倫就是其中之一。小時候經常在江邊撿拾碎瓷片,精美的圖案讓他著迷,他與陶瓷結下了不解之緣,大學之後到景德鎮學習3年陶藝。作為本地人,他不甘心東平窯就此湮滅,牽頭髮起對東平窯的研究,號召中外學者、藝術家探索東平窯重生之路。

林惠新正是被餘小倫追求藝術的精神所感動,決定回惠加入其中。「需要有人投身其中參與製作、創新,才能把它傳承下去,教學生也是最有效的傳播途徑,讓更多的年輕人能夠接觸到惠州文化藝術的寶藏之一。」林惠新說,惠州的陶瓷藝術中,東平窯佔有重要的地位。在深入了解其輝煌歷史後,他更是帶著一份社會責任心和榮譽感,希望弘揚惠州本土的陶瓷文化。

如今,像林惠新一樣的陶瓷藝術家已有七八人投身到東平窯的製作和傳承中。有的是資歷較深的專家,有的是大學畢業的後起之秀。他們各自發揮著自己的優勢,對東平窯進行創新、傳承。漸漸地,東平窯作品又重回人們的視野中,讓很多人重新認識和認可。今年,由荔枝茶具組、西湖賞盤、富貴碗等組成的東平窯系列作品更是入選了2020年惠州手信50強。

目前,東平窯的挖掘與傳承主要以東平窯陶瓷文化園、惠州城市職業學院東平窯陶瓷傳承創新基地、知竹園東平窯體驗基地、惠州西湖東平窯陶瓷美術館、羅浮山黃龍觀東平窯陶瓷美術館等組成,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

「重燃東平窯薪火並非是簡單的將之復活。簡單的模仿、還原,終究只是得其形而非得其神。我們重點是放在歷史文化的研究上,從文化上追本溯源,提煉更符合當代價值觀的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提煉。」餘小倫認為,傳承是根,創新是魂。既要傳承當初的工藝,也要結合當今時代不斷進行創新,並賦予其符合時代潮流的思想內涵,只有這樣東平窯薪火才能代代相傳。

4處古窯遺址

1 東平窯

●發現時間:1976年9月

●所在地:橋東街道東平村窯頭山

●歷史價值:為惠州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窯址,面積約42萬平方米。始燒於北宋年間,與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並稱「北宋廣東三大民窯」。製作技術和工藝水平相當高超,曾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遠銷海外。

2 朱村窯址

●發現時間:1983年10月 ●所在地:橋東街道東平朱屋村 ●歷史價值:因未挖掘,窯室結構不明。器物造型及釉色特點與窯頭山北宋瓷窯出土的器物相同,為北宋瓷窯。

3 瓦窯嶺窯址

●發現時間:1983年11月

●所在地:三棟鎮官橋村瓦窯嶺東坡

●歷史價值:該遺址出土的陶片年代約為春秋時期,屬於廣東青銅時代的文化遺產。遺址中陶片胎質堅硬,燒成溫度至少達1000℃以上,說明惠州當時已有較為先進的制陶技術。目前,該窯址斷代問題仍存在爭論。

4 肖屋嶺窯址

●發現時間:2001年10月

●所在地:橋西街道南新路(原肖屋嶺)

●歷史價值:肖屋嶺窯址是鑿巖而成的古代遺存,有別於其他窯址的建築特色,十分罕見,或為國內陶瓷史明代窯爐建造的孤例。因出土遺存的時代跨度較大,對該窯址斷代問題仍有待論證。

「95後」惠州妹朱淑貞堅守陶藝創作並注入創新元素

在惠州民間,有一群有著藝術情懷的人,重燃東平窯薪火成為他們的理想。東平窯的作品也深深吸引了不少年輕人,23歲的惠州妹子朱淑貞就是其中之一。學習傳統技藝的她,不斷融入自己的創意,創作出多個頗受年輕人歡迎的作品,在東平窯的傳承與創新中,慢慢摸索著自己要走的路。

學習掌握制陶72道工序

出生於1997年的朱淑貞,家裡開茶莊,從小耳濡目染,對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也對陶瓷有了一定的接觸和了解。大學時她選擇了景德鎮陶瓷大學,就讀於陶瓷藝術與工程專業。

在一次擺攤售賣陶器的過程中,朱淑貞認識了逛展的餘小倫。因為相同的愛好——陶瓷,年齡差距甚遠的兩人很快熟絡起來。餘小倫給她講述了很多關於東平窯的故事,介紹了東平窯的作品,講述了他們一群人研究東平窯的想法。

東平窯古樸、粗曠的自然風格,牢牢吸引了朱淑貞的目光。大學畢業後,她義無反顧地加入了餘小倫的團隊,開始學習、研究、製作東平窯陶瓷作品。

要創作出一個東平窯作品,朱淑貞不僅要運用自己所學的設計等專業知識,還要學習掌握所有的72道工序,因為在這裡所有的瓷器都要自己燒制。「以前的同學畢業後大多是從事其中的幾個環節,比如設計、繪畫等,而我所有工序都要掌握。」朱淑貞說,雖然學習的過程很辛苦,但可製作出自己想要的效果。

追隨傳世經典,致敬先輩工匠,朱淑貞靜心於每道工序,專注於每個細節,在一次次與泥水的觸摸中,在一天天與火石的淬鍊融熔中,一件件作品在她雙手中孕育而成。

「一件作品從創意到最後成品往往要兩三個月的時間,有些大件甚至更長,光是燒窯就需要幾天時間。」朱淑貞說。

作品融入創新元素受年輕人追捧

「我喜歡獨處,在安靜的環境中,經常會有很多很好的創意、點子。」朱淑貞幾乎每天都一個人待在工作室,不是想創意,就是在製作瓷器,為傳統老手藝的推進與創新注入一股活力。

「想運用更多年輕人的思維,融入一些時尚、有趣的想法,創作出更多被年輕人接受的作品。」朱淑貞從小對中國的傳統神話故事著迷,還喜歡聽歌、看動漫,她的很多作品靈感都來自於其中。《Fly me to the moon》是不少年輕人喜愛的歌曲,也同樣打動了朱淑貞。以此為靈感她創作的表現月球表面系列陶藝作品,深受年輕人欣賞。

有一次,朱淑貞看到蘇打水中大大小小的氣泡上升,甚是有趣,於是把這一過程融入到創作中,創作出了「氣泡上升」系列陶瓷作品。這組作品兼具東平窯傳統的技藝,又融入微觀視野下的小物件之美,畫面唯美有趣,頗受年輕人的歡迎。這組作品參加廣東工藝美術精品大展獲得了金獎。

近年來,「惠州藍」叫響全國。常常看著蔚藍的天空,朱淑貞又有了新的創意,她在瓷器中以藍色為主調,以少女喜歡的絮狀夢幻筆觸,製作出《惠州藍系列-夢幻》作品。

最近,直播賣貨大熱,朱淑貞打算在網上直播她的製作過程,既可宣傳這一傳統技藝,又可售賣一些具有年輕創意的作品。這對於打開東平窯陶器的銷路又是一條新的路徑。

目前,東平窯工藝的傳承採用的還是傳統的師徒模式,儘管這種傳承模式最簡單也最有效,但在當下後備人才不足的背景下,不少年輕人對煩瑣耗時卻收入微薄的老手藝提不起興趣,寧可出去打工也不願意坐在案前琢磨工藝,老手藝亟待吸引更多新力量。對於未來,朱淑貞說,自己還是選擇堅守,希望能讓更多年輕人欣賞到東平窯陶瓷之美,傳承這門傳統技藝。

來源:惠州日報記者邱若蓉 鄧惠婷,轉載請註明。

覺得好看,請點這裡↓↓↓

原標題:《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惠城印記 | 東平窯(上)
    在悠久的陶瓷歷史文化中,也有惠州濃墨重彩的一筆,惠州陶瓷業形成了完善的製作體系和種類豐富的作品,始燒於北宋年間的惠城區東平窯,就是非常的有代表性,它與廣州的西村窯、潮汕的筆架山窯,並稱廣東宋代三大名窯。
  • 獨具特色的惠州手信:信手捎來,卻是千年祝願
    一份獨具惠州特色的手信,能從中領略惠州的悠久歷史和深厚文化積澱,更能看出傳承發展中堅持的守正與創新。 東江橋牌糯米酒。手信產業的文化與融合始燒於北宋初年的東平窯,生產了100多年後熄火,曾與廣州西村窯、潮州筆架山窯並稱廣東宋代3大民窯。
  • 傳承千年窯火,景德鎮打造「與世界對話的城市」
    數十件「秘釉流霞盞」,靜靜地陳列在景德鎮名園坊鄧希平陶瓷有限公司的展廳裡,這些絕世孤品即有流霞盞「晚霞飛度」的美麗釉紋,又有秘色瓷「無水現水」的神奇光效。    作為景德鎮四大名瓷之一,歷史上,顏色釉曾存在流霞盞和秘色瓷兩種工藝。「為探尋兩款瓷的存在,一代代陶瓷匠人曾耗費畢生心血。」78歲的鄧希平說。
  • 景德鎮陶瓷博覽會日前開幕,陶瓷產業銳意創新——「雙創」讓千年...
    隨著去年《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正式印發,一年來景德鎮持續做強瓷博會品牌,培育陶瓷文化創意街區,扶持陶瓷文創企業,讓「千年瓷都」煥發青春活力。深秋時節,走進江西省景德鎮市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就像走入了時空隧道。一個個古窯坑、上億片古瓷片、精心修復的瓷器……這些文物無聲地訴說著「千年瓷都」的輝煌,這裡是明清兩代御用窯器的製造地,在我國陶瓷史上留下了珍貴的印記。
  • 景德鎮:陶瓷文化賦能百姓小康
    景德鎮如今是「越來越有文化了」。走進瓷都,所到之處,看到的、聽到的都是與陶瓷文化相關的人和事,城市和產業發展也與其密不可分。    曾經的「御窯廠」搖身一變成為國家級考古遺址公園,前來探尋景德鎮千年制瓷歷史的陶瓷愛好者絡繹不絕。
  • 陶瓷遇上高科技,古城注入新活力,潮州為傳統續寫新故事
    這座古老的城市,在新時期如何傳承千年的文化血脈,站在改革開放40周年的關鍵節點又將如何重新出發,採訪團在古城潮州一路探尋答案。畫傳統的坯,上科技的釉長62米的大型浮雕陶瓷壁畫《清明上河圖》、五千多件形態各異的陶瓷珍品……這裡是楓溪陶瓷城。
  • 一根竹子在陶瓷行業布局的價值創新之路——新弘潮科技在陶瓷行業...
    陶瓷行業加大節能降耗改造,大勢所趨。節能降耗成為當下眾多陶衛企業面臨的課題,而未曾想到居然有人用一根竹子為原料提煉出的化工原料,從陶衛產品生產的原材料添加劑為源頭,為廣大陶衛企業節能降耗,布局價值創新之路。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千年瓷都如何種好傳承創新「國家試驗田」
    3萬多名陶瓷愛好者八方鹹聚,塑造了全國特有的「景漂」現象;5000多名「洋景漂」慕名而來,令江西景德鎮四處洋溢著國際範兒;陶溪川、名坊園、三寶瓷谷等街區林立,現代瓷器的「光與影」賡續著古老的窯火傳奇。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批覆,千年瓷都種上了傳承創新的「國家試驗田」。
  • 景德鎮青年陶瓷繪畫師的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南昌12月17日電題:景德鎮青年陶瓷繪畫師的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記者郭傑文、姚子云  一手拿著畫筆,一手端著顏料……記者見到段文祥時,他正在瓷瓶上勾勒描繪,一幅花鳥圖躍然瓶上。  今年29歲的段文祥是景德鎮的一名陶瓷繪畫師,從事陶瓷繪畫已有12個年頭。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景德鎮人,他從小就受到陶瓷文化的薰陶。
  • 讓東江流域古陶瓷「活」起來
    最近公布的廣東省工業旅遊精品線路中,惠州市南寶文化產業園作為惠州「輕工藝術美食之旅」特色項目之一入選。在南寶文化產業園,東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館是其中的閃光點。據悉,東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館是目前廣東省首家以「東江流域」命名,以古陶瓷為題材的專題博物館(下簡稱博物館)。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千年瓷都如何種好傳承創新「國家試驗田」
    3萬多名陶瓷愛好者八方鹹聚,塑造了全國特有的「景漂」現象;5000多名「洋景漂」慕名而來,令江西景德鎮四處洋溢著國際範兒;陶溪川、名坊園、三寶瓷谷等街區林立,現代瓷器的「光與影」賡續著古老的窯火傳奇。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批覆,千年瓷都種上了傳承創新的「國家試驗田」。
  • 建盞匠人修光明: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相連,跨越古今,煥發生機
    修光明作為一位建盞匠人,他相信一生專注一件事,做到極致,才是一個手藝人最重要的堅守。而建盞用其豐厚的文化內涵,把君子文化和匠人精神緊密相連,以此跨越古今,煥發生機。建盞基本特徵是口大底小,從器型上主要分分為束口、敞口、撇口、斂口,建盞造型古樸,有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 「惠州手信50強」名單出爐 成城市文化新名片
    50份沉甸甸的「手信」都是具有濃厚惠州特色、惠州文化底蘊,品質上乘、攜帶方便的產品,是遊客、市民饋贈親友的上好禮品,也將成為傳播惠州文化、講好惠州故事的新名片。近400種產品參評 超百萬市民和遊客關注 本次活動旨在挖掘惠州地方特色文化,對惠州特產進行推介,打造「惠州手信」文化品牌和城市新名片,推動實現惠州旅遊產業新發展。活動自5月8日啟動以來,歷時接近3個月,有超百萬市民和遊客關注。
  • 陶藝陶趣 匠人匠心 ——仙遊陶瓷人陳萬龍的堅守與創新
    陳萬龍展示用自己試驗的新釉上色的瓷器走進他的「寶瓷齋」,並不算寬敞的空間內,擺滿了姿態各異的陶瓷作品,錯落有致。雖沒有過多的裝飾,一件件瓷器卻透出難以掩蓋的古樸之感。  「我們做的主要是青瓷工藝品,所有的陶藝品都是純原料、純手工製作,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堅持。」2005年他來到了中國瓷都景德鎮,辦起了「萬龍古藝瓷」店。即使在瓷都,仙遊陶瓷不但站穩了腳跟還廣受好評。
  • 景德鎮陶瓷文化與文化旅遊論壇舉行
    12月12日至15日,由市委宣傳部、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景德鎮陶瓷文化與文化旅遊論壇在我市舉行。開幕式上,孫菊生強調,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視察江西時強調,要「建好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打造對外文化交流新平臺」。我們要牢記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搶抓千載機遇、想盡千方百計、復興千年瓷都,加快建設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孫菊生指出,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建設是金字招牌、國家使命,是重大機遇、歷史責任。
  • 我區首家民間博物館南寶東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館正式開館
    12月25日,我區首家民間博物館,南寶東江流域古陶瓷博物館開館,同時南寶第五屆文化節開幕暨南寶玉寶文化產業園AA國家旅遊景區和惠陽區科普教育基地揭牌儀式在南寶大廈舉行。區政協主席餘漢平,區文廣旅體局、區科協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了活動。
  • 茶語大師茶空間:傳承匠人精神,專注茶行業創新
    在七次出訪中,八次介紹、論述了茶文化的價值,六次與外國元首茶敘,為茶文化的傳承與弘揚做出了表率。中共十九大號召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展大健康產業,均是茶事業最大的政策利好。茶葉對社會和文化的價值不言而喻,如何抓住新時代的歷史機遇,推進茶文化與茶產業現代化呢?茶語大師茶空間緊跟國家政策導向,發展成為行業新標杆。
  • 千年瓷都如何種好傳承創新「國家試驗田」
    3萬多名陶瓷愛好者八方鹹聚,塑造了全國特有的「景漂」現象;5000多名「洋景漂」慕名而來,令江西景德鎮四處洋溢著國際範兒;陶溪川、名坊園、三寶瓷谷等街區林立,現代瓷器的「光與影」賡續著古老的窯火傳奇。  2019年8月,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承創新試驗區實施方案批覆,千年瓷都種上了傳承創新的「國家試驗田」。
  • 華禹鈞瓷——傑出青年張文浩,創新傳承永留芳
    張文浩,1990年出生於河南省最美小鎮,也是唯一「活著」的古鎮——神垕鎮,神垕古鎮四面環山,景色秀美, 皇天后土,地理物質極其適合鈞瓷的製作,這裡世世代代以做瓷燒窯為生,一代代陶瓷匠人兢兢業業刻苦辛勞,從小的玩具在手裡的就是陶泥或是散落路邊的五彩鈞瓷瓶罐,這就造就了神垕少年不一樣的成長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