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而其中的「行」更是與人密切相關,但人們的出行離不開交通工具。
宋朝是中國古代極為繁榮的時期,交通工具相對於前代有了很大的豐富,各個群體都有自己的代表。宋人詩中有不少女性乘船遊湖的畫面,那麼在宋人詩中女性的日常出行是否只對小舟感興趣呢?
我想情況並非如此。宋朝女子陸上旅行的工具就有小輿、兜兜、簷簷、轎、氈車、犢車、馬、驢等八大類,還有水上的舟船。輿最早為皇家所用,古人稱小輿為輿,這就是輿的起源。
至宋代,輿逐漸發展成為平民的交通工具,與后妃所乘的龍肩輿相比,一般女子所乘的宋代是小輿。宋朝大臣李彥邦曾乘過女子小輿,但與男子相比,女子所乘小輿在規格上仍有較大差異。
宋代婦女喜愛的第二種交通工具,即馬車,又稱馬車籠。《舊唐書.輿服志》中有詳細記載兜籠的來歷:「兜籠,巴蜀婦人所用。今天乾元已來,蕃將多著勳於朝中,籠子容易背。」
可見兜兜原為巴蜀女子所用,至唐代已為眾多蕃將所喜愛,並逐漸風行於朝堂之上。
至宋朝時,兜兜在社會上的受歡迎程度遠勝於唐朝,與輿車相比,兜兜更加方便攜帶,逐漸為宋代婦女所推崇。
帽簷原本是器物上與屋簷相似的部分,但後來逐漸發展成人們出行的交通工具。舊時唐書.輿服志中也有記載,簷頂是用肩抬起的,一種非常方便的交通工具,在初唐時期非常盛行,當然也是一種供婦女乘坐的交通工具。
到宋代時,簷簷已大大發展,不再是僅供一人乘坐的交通工具,逐漸發展為室內寬敞、供兩人使用的交通工具。
轎子應該是比較熟悉的一種轎子,它由木製或竹製材料製成,外面套著布幔,兩邊各有一根木桿,由人或馬馱著。有關轎子最早起源於漢代的輿轎,最初只是一種為走山路方便而改作的有輪手推車,進入隋唐以後,輿轎的車輪逐漸被移除,改作用人抬,直至五代時期,轎子終於定型。
而在宋代,轎子為何成了女性主要的交通工具?程朱理學的發展與此有密切關係。
宋朝雖然經濟文化繁榮,社會風氣更加開放,但這僅僅是對男人的限制,對女人的限制是前所未有的。
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女性拋頭露面受到了社會的嚴厲批評,所以女性騎車也基本被放棄,轉而選擇封閉、嚴實的轎子。
毛氈汽車原為遊牧民族使用,與宋朝相抗衡,除作為交通工具外,還可以作為暫住之用。
兩宋時期,在與遊牧民族政權的頻繁交往中,氈車逐漸傳入宋朝,也同樣成為婦女專用的交通工具。毛氈汽車還有一個有趣的典故,北宋將軍王德用曾用毛氈汽車裝扮過許多勇士,盜賊們以為是婦人之輩,於是群起而攻之,王德用帶領勇士得以將盜賊一網打盡。
毛氈汽車不僅是宋朝普通女子所喜愛的交通工具,也是宮廷裡非常流行的交通工具,宋仁宗的寵妃也曾乘坐過。
小牛就是牛車,《三國志·吳志·魯肅傳》有記載:「乘小牛從吏卒而來,入遊士林。兩宋時期,犢車在四川成都地區使用較多,貴族女子經常乘坐犢車出入。宋朝首都汴京,犢車同樣專供貴族女子使用,此時犢車已可供六人乘坐。馬匹和驢子,雖然在程朱理學的嚴重約束下,騎驢已是一種罕見的社會現象,但最終還是要由女人來選擇。
宋初,騎驢雖被視為女性不守禮節的表現,但在社會上仍有不少女性騎驢。從那時起,隨著封建制度的日益嚴格,騎驢不再是普通女人的專利,而賣藝女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
騎驢在女藝人中很普遍,後來發展成騎馬,逐漸演變成宋朝官家婦女也選擇騎驢。儘管程朱理學仍然禁止女子騎馬、騎驢,但女子騎馬、騎驢已成為宋代社會默認的行為,雖不守禮,卻不受責難。
與女性在陸地上使用的繁多的宋代舟船相比,宋代女性使用的水上交通工具更為簡單,而沒有其他的舟船和舟。小舟和小船多是女性遊歷時選擇的交通工具,「愛其風物,留戀而不能去,終日戲謔遊遊,遙見佳人,獨舟煙波間」是女性漂泊的真實寫照。
宋人女性出行工具的第一個特徵就是種類增多,在女性所乘的平輿上,就是宋人所增加的一種小轎。另外,宋哲宗還專門為自己的生母設計了一種新輿,叫做龍鳳輿,這種輿不會僭越皇太后所乘的六龍輿,也不會失去皇帝生母的禮節。
本文僅從輿的角度來分析宋代女性出行工具的特點,當然在宋朝轎子等出行工具仍然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