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來,江蘇省淮安市金湖縣前鋒鎮中興村黨總支書記劉大芹格外地忙,村裡用扶貧專項資金入股企業的第二次分紅3萬元到帳了。村集體收入已超18萬元,村部修繕、架設路燈、旱廁改造,她忙得不可開交。至此,金湖縣所有省市定經濟薄弱村、低收入戶全部脫貧。
金湖縣的美麗鄉村
金湖縣有8個省市定經濟薄弱村。為了幫助這些村脫貧,金湖縣堅持產業發展為引領,通過產業「造血」推動精準扶貧、可持續扶貧。中興村就是在縣級統籌下將各類扶貧資金入股企業,依託企業效益保障村集體及低收入農戶收益,成功實現脫貧。
富裕的農民高興地算著收入存款
入股產業項目 分紅有保障
中興村入股的企業是淮金糧食產業園有限公司,公司是有著承擔國家最低保護價收購的國有糧庫。近日,在位於黎城街道的淮金糧食產業園,記者了解到,經過秋糧收購,糧庫倉儲量已達6.5萬噸,全年將獲國家保管費近600萬元。
「國有企業應該有擔當,我們以未來10萬噸倉容為支撐,保障入股村集體的收益。」該公司副總經理繆庭海說。目前企業共吸納前鋒、塔集等5個鄉鎮及中興村、新橋村等4個村的中央、省市各類扶貧資金356.6萬元,已實現分紅逾11.34萬元,受益建檔立卡農戶445戶。其中中興村以2018年度市定經濟薄弱村扶貧資金110萬元入股,已兩次分紅共計4.25萬元。
如何讓扶貧資金髮揮最大效益,這是金湖縣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一直思考的問題。近幾年來,金湖縣積極探索扶貧資金收益新模式,著力實施統籌帶動產業項目,依據「按股分紅,保底收益5%」原則收益分紅到村居、低收入戶,實現資金效益最優化,從而帶動更多的貧困戶尤其是缺乏勞動力的低收入農戶脫貧致富。去年底該縣成立了潤土扶貧開發公司,專門負責扶貧資金的運營管理,扶貧資金由潤土公司代為入股淮金糧食產業園,村裡持有股權證明,並由潤土公司定期將分紅打入帳戶。
家門口就業的農民
發展優勢產業 就業在「家門口」
金湖縣金南鎮南望村建有佔地120畝的產業扶貧項目菊花園,冬日暖陽下,六七個婦女熟練地清理著包裝盒。「在家閒著心裡發慌,在這邊做活不累,還能賺錢補貼家用。」南望村九連組60多歲的欣少平說,她家是村裡的低收入戶,丈夫身體不好,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像欣少平這樣的低收入戶,我們鎮有216戶。」金南鎮農村工作局負責人介紹,為了幫助低收入戶儘快脫貧致富,該鎮統籌利用省級精準扶貧資金34.56萬元,藉助南望村豐富優質的灘涂和水域資源發展菊花種植,引進優質菊花品種金絲皇菊、貢菊生產菊花茶。2018年,該村菊花茶銷售額114萬元,淨收益35萬元,帶動村民70多人增收,其中建檔立卡低收入戶26人,人均增收6000元。欣少平今年在菊花園做工160天,測算下來增收不下萬元,再加上家裡八畝地的收入,全年純收入近兩萬元。
加入電商平臺 農副產品成「網紅」
「親,咱們塔集手工掛麵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製作技藝精湛……來兩份?好嘞,這就為親發貨……」看著徐浩手指輕點,輕鬆就在網上賣出一單,塔集鎮手工掛麵手藝傳承人陳大爺豎起了大拇指。他說:「多虧我們理事長點子多,上上網就把這些土特產賣出去了,讓我這做面磨油的老手藝有了用武之地。」
徐浩是金湖縣塔集農副產品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在成功創辦「村淘服務站」的基礎上,出資10萬元,通過資源入股、技術入股等形式,組織貧困戶、傳統手工業者共10多戶入股,組建了合作社。他設計申請了「塔集」「堯鄉」和「荷香金湖」等地域特色商標,放大了本土手工掛麵和小磨麻油的品牌效應。同時合作社積極在「線上」推廣非轉基因菜籽油、塔集藕粉、塔集芡實等特色農產品,通過電子商務將塔集特色農產品在線銷售,讓困難群眾真正嘗到了「觸網」的甜頭。如今,「金湖藕粉」「金湖蓮子」「金湖大閘蟹」等許多叫得響的農副產品相繼加入了電商行列,助力百姓走上了脫貧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