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4日,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病逝,享年90歲。先生最有名、流傳也最廣的詩歌是這首《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這首詩恰當表達了余光中那一代詩人對大陸的愛戀和哀愁。
余光中1928年出生南京,9歲因戰亂而逃離故鄉,母親把幼小的余光中用扁擔挑在肩上一路逃到常州,後來又輾轉避難於重慶。在巴山蜀水深處,余光中度過了中學時代。當時的四川戰火籠罩,交通封鎖,反倒是海的那邊,遙不可及,自由遼闊,充滿魅力。
「我的中學時代在四川的鄉下度過。那時正當抗戰,號稱天府之國的四川,一寸鐵軌也沒有。不知道為什麼,年幼的我,在千山萬嶺的重圍之中,總愛對著外國的地圖,嚮往去遠方遊歷,而且覺得最浪漫的旅行方式,便是坐火車。」
十幾歲的余光中一心嚮往的是逃離這個閉塞落後之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正是為了這個夙願,余光中在考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外文系,他覺得這是自己走出去看世界的唯一路徑。
然而,同時考取金陵大學與北京大學外文系的余光中,最終因為母親的挽留,選擇留在南京。
1947年,余光中就讀金陵大學外文系。原以為可以就此駐足故鄉,卻沒料到迎來的是人生第二次逃亡。又是因為戰爭,余光中輾轉南下,直至定居臺灣。
余光中生於民國,成長於戰亂,而又在盛年離開大陸。和那個年代很多文化人一樣,對大陸有著深深的思念,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很好的繼承。讀他的詩歌、散文,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字的優雅。
杏花,春雨,江南。六個方塊字,或許那片土就在那裡面。而無論赤縣也好神州也好中國也好,變來變去,只要倉頡的靈感不滅,美麗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般的向心力當必然長在。因為一個方塊字是一個天地。太初有字,於是漢族的心靈他祖先的回憶和希望便有了寄託。譬如憑空寫一個『雨』字,點點滴滴,滂滂沱沱,淅淅瀝瀝,一切雲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聽聽那冷雨》這段關於「雨」的文字,把我們中華的文字和裡面蘊藏的詩意寫得多美。
推薦書籍
《記憶像鐵軌一樣長》
余光中著
長江文藝出版社
《等你,在雨中》
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
蟬聲沉落,蛙聲升起
一池的紅蓮如紅焰,在雨中
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
每朵蓮都像你
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
永恆,剎那,剎那,永恆
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等你
在剎那,在永恆
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裡,此刻
如果你的清芬
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
諾,這隻手應該採蓮,在吳宮
這隻手應該
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
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簷
耳墜子一般的懸著
瑞士表說都七點了
忽然你走來
步雨後的紅蓮,翩翩,你走來
像一首小令
從一則愛情的典故裡你走來
從姜白石的詞裡,有韻地,你走來
這首詩和洛夫的那首《眾荷喧譁》,都是古典語言和現代情感結合的典範。我喜歡上詩歌閱讀,是從臺灣詩人瘂弦開始的。
中間閱讀過很多翻譯的詩歌,從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詩人,辛波絲卡、蒙塔萊、誇西莫多、沃爾科特等等,再到有代表性的現代詩人,塞爾努達、洛爾迦、佩索阿、拉金、保羅·策蘭、卡瓦菲斯、弗羅斯特、曼德爾斯塔姆等等,一段長長的詩人名字。
翻譯的詩歌,總歸是有一種隔閡,美國詩人弗羅斯特說,詩歌是不能翻譯的。
如果要推薦用中文寫現代詩的詩人作品,我會首選推薦臺灣詩人寫的詩歌,而臺灣詩人當中,我又會推薦余光中這個時代詩人寫的詩歌。
這批詩人都出生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大陸有過生活經歷,有著豐厚的中華文化底蘊。因為戰亂去了臺灣,大陸文革那幾年,他們卻在這座島嶼上獲得了相對寧靜的寫詩環境。和余光中同時代的詩人,洛夫、周夢蝶、向明、鄭愁予等等,他們的詩歌是古典和現代最完美的結合。
洛夫和余光中同齡。原名莫洛夫,世界華語詩壇泰鬥,臺灣最著名的現代詩人,素有「詩魔」之稱。1928年出生於湖南衡陽市衡南縣相市鄉,1949年離鄉去臺灣。
中文詩人當中,我買過洛夫詩集應該是最多的,有五六本,不同時期和不同版本的詩歌。洛夫的詩歌,可以感受到他深厚的古典文化底蘊。
他寫過出過一本詩集《唐詩解構》,用現代詩的語言來重寫唐詩,在很多人看來這會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唐詩的高度已經擺在那裡了。
但洛夫通過自己的解構後,你依然會讀著很舒服。洛夫的好詩很多,其中我最喜歡,也是流傳最廣的是這首。
《眾荷喧譁》
洛夫
眾荷喧譁
而你是挨我最近
最靜,最最溫婉的一朵
要看,就看荷去吧
我就喜歡看你撐著一把碧油傘
從水中升起
我向池心
輕輕扔過去一拉石子
你的臉
便譁然紅了起來
驚起的
一隻水鳥
如火焰般掠過對岸的柳枝
再靠近一些
只要再靠我近一點
便可聽到
水珠在你掌心滴溜溜地轉
你是喧譁的荷池中
一朵最最安靜的
夕陽
蟬鳴依舊
依舊如你獨立眾荷中時的寂寂
我走了,走了一半又停住
等你
等你輕聲喚我
這首和前面余光中的那首《等你,在雨中》一起對比來讀。不自覺的會被他們文字營造的那種詩意氛圍感染。只有對傳統意象和傳統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又心思細膩的人才能夠寫得出來。
但我個人覺得,寫得更好的是洛夫這首。洛夫的詩歌成就應該在余光中之上。不過余光中的《鄉愁》在大陸流傳太廣,盛名蓋過洛夫。
推薦詩集
《因為風的緣故》
《洛夫詩手稿》《唐詩解構》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周夢蝶出生於1920年12月,於2014年5月1日去世。他是余光中等人創辦的《藍星》詩社成員之一。也是年輕時在中國大陸生活,1948年來到了臺灣。
但他沒有餘光中這麼幸運,可以到大學教書,也沒余光中的學問,他依靠擺地攤賣舊書而生活,1959年起在臺北武昌街擺書攤為生,專賣詩集和純文學作品,吸引當時的文學青年,使武昌街頭成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臺北重要的文化街景之一。
余光中這樣評價周夢蝶:「四十年來在臺灣的新詩壇上,周夢蝶先生獨來獨往的清癯身影,不但空前,抑且恐將絕後。」
余光中說,他的筆名起於莊子的午夢,對自由表示無限的嚮往。不求名利,不理資訊時代的方便與紛擾,無論在武昌街頭與否,他都是不聞市聲的大隱。
枯、瘦、冷、寂是周夢蝶一生的寫照。在大陸有妻兒,但很少再聯繫,用最低的物質要求,在繁華的臺北,過著無求無欲的生活。
龍應臺說:「如果沒有詩,周夢蝶只是被大時代撥弄的退伍軍人、騎樓下的小販,或是殘酷時代的風中蓬草,他的孤單身影將是歲月的悽涼與人生辛酸。可是,因為有詩,他成為一種態度,他的一生清冷也成為美學。」
這首《行到水窮處》,大概最能反應他的人生態度。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你是源泉,
我是泉上的漣漪,
我們在冷冷之初,冷冷之終
相遇。像風與風眼之
乍醒。驚喜相窺
看你在我,我在你;
看你在上,在後在前在左右:
回眸一笑便足成千古。
你心裡有花開,
開自第一瓣猶未湧起時;
誰是那第一瓣?
那初冷,那不凋的漣漪?
行到水窮處
不見窮,不見水──
卻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
推薦詩集
《鳥道:周夢蝶世紀詩選》
周夢蝶著
中央編譯出版社
向明也是出生於1928年。湖南長沙人。也是《藍星》詩社資深成員。向明的詩歌很豐富,人稱是臺灣詩壇的儒者。他的詩歌都是以生活化入手,很少艱澀的語言。
他說:「我堅持以生活入詩,更以精煉的生活語言來表現詩。在生命的意義上有所探索,在嚴肅的問題上有所堅持。我力求我的詩在溫和的後面表達剛健,在平淡的後面有一種執著。我尊敬每一位詩的創作者,我主張我們只在詩藝上競爭。」
有評論者說,向明的語言清澈、硬瘦,不是古典詩語的雍容華彩,也不是現代派的新訛造語,而是日常語言的提煉,明朗而不淺淡。這種語言表現他日常生活的一些經驗,極為妥帖。
余光中這樣評價向明的詩歌:「他寫詩,每一出手總是言之有物,在生命的意義上有所探索,在嚴肅的問題上有所堅持,至於語言,則夠用就好,而且用在刀口上,無意逞才而大肆鋪張。他的招牌似乎不怎麼耀眼,但店裡的貨色是經挑的。」
他這樣寫「老者」
那老者
寫一生的歲月在自己的白髮上
好一筆萬裡江山
仿佛一抖動
便會抖出一個
幸福的花甲來
不知道什麼是民生主義
卻跌坐在那麼一隻
舒服的搖籃裡
看窗外匆匆映過的彩色幻燈片
都「水」得那麼
漂亮
——《老者——遊覽車上之一》
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這首。
《青春的臉》
好長好長喲
卅五年歲月的這條
時間長廊
長廊的盡頭始終張望著
母親那張臉
青春的臉
可以焦心為她思念
可以清夜對她傾吐
就是不能觸摸到的
在單行道的時間長廊那頭
母親張望著的那張臉
青春的臉
在這種日子裡
不知道該為她奉上一朵什麼顏色的
康乃馨
推薦詩集
《外面的風很冷:向明世紀詩選》
中央編譯出版社
- END -
推薦好物
火養:特別能堅持的摩羯座。曾接過情感熱線,所以對情感有自己獨特且包容的理解。每天至少兩個小時純粹閱讀,每年讀兩百多本書,喜歡運動,希望到四五十歲的時候,仍然是年輕的。如果你有什麼想傾訴的,樹洞直達677863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