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築中常見的屋頂形式

2020-12-11 河畔聞蛙觀文史

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①、臺基 (臺基是建築下面用磚石砌成的突出的平臺,即建築的底座)②、柱、枋、梁、檁、椽、山牆等 ③、鬥拱(又稱枓栱、鬥科、欂櫨、鋪作) ④、屋頂 。

單簷歇山頂單層臺基有鬥拱建築

其中臺基大致分四個等級:普通基座(用於小式建築,民居等)、較高級基座(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中的次要建築)、更高級基座(又稱「須彌座」通常用於宮殿或高級寺廟中的主要殿堂建築)、最高級基座(只用於皇宮中的最高級建築和重要廟宇的主要建築);柱、枋、梁、檁、椽、山牆等用於各類支撐連接與隔斷;鬥拱是在立柱和橫梁交界處從柱頂上層層疊加探出的一種支承構件,僅限於宮殿及寺廟使用鬥拱層數與建築物等級相關;常見的屋頂樣式依尊卑不同共分七個等級:第一級:重簷廡殿頂,用於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第二級:重簷歇山頂,用於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第三級:單簷廡殿頂,用於重要的建築;第四級:單簷歇山頂,用於重要的建築;第五級:懸山頂,用於民居、神庫(神庫,倉庫名。清代工部製造庫下屬單位之一,職掌製造、張掛、收貯門神和對聯,由製造庫司匠管理);第六級:硬山頂,多用於民居;第七級:卷棚頂,多用於民間建築。無等級:攢尖頂,用於亭臺樓閣等;盝頂及平頂等其他屋頂形式。

建築木構架圖

屋頂樣式第一級:重簷廡殿頂 重簷廡殿頂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簷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簷,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故宮中的太和殿是皇帝活動的中心,佔據著紫禁城最重要的部位,用的就是重簷廡殿屋頂。

太和殿

第二級:重簷歇山頂 歇山頂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與廡殿頂的第二簷基本相同。整座建築物造型富麗堂皇。在等級上僅次於重簷廡殿頂。天安門即是此種形式。

天安門

第三級: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故宮弘義閣即是此種形式。

故宮弘義閣

第四級: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中國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

歇山頂建築

第五級: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懸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其特徵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牆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託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說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簷,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簷尺寸相同的簷。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第六級: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封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中國傳統民間居住建築中。硬山頂建築等級最低,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

此圖左側懸山頂右側硬山頂

第七級: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頂,是古代中國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脊,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與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根據左右山牆的懸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歇山式卷棚。

卷棚式屋頂建築
卷棚式屋頂建築

其它1:攢尖頂是指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內凹,則為盔頂。(盔頂是古代中國建築的屋頂樣式之一,其特徵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於屋頂正中,即寶頂。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盔頂多用於碑、亭等禮儀性建築)

天壇-攢尖頂
嶽陽樓-盔頂

其它2:盝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盝頂梁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頂部是平頂的屋頂四周加上一圈外簷。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如北京故宮欽安殿

故宮欽安殿
欽安殿-盝頂建築

相關焦點

  • 一文詳解「古代建築常見屋頂形式」(圖、文、動畫)
    ,即建築的底座)常見的屋頂樣式依尊卑不同共分七個等級:第一級:重簷廡殿頂,用於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第二級:重簷歇山頂,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第五級:懸山頂,用於民居、神庫(神庫,倉庫名。
  •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
    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對建築立面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那遠遠伸出的屋簷、微微起翹的屋角、富有彈性的屋簷曲線、以及眾多屋頂形式的變化,加上燦爛奪目的琉璃瓦,使建築產生獨特而強烈的視覺效果。中國古建築的發展歷經三千多年,已形成完善的體系。
  • 古代建築屋頂上的「五脊六獸」
    其實,這句人們耳熟能詳的俗語,與中國古代宮殿的屋頂大有關係……  古代建築的屋頂結構  宮殿最常採用「五脊頂」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要求,其中廡(wǔ)殿頂和歇山頂等級較高,主要用於宮殿、寺廟等建築;攢尖頂主要用於亭子、寶塔等圓頂或方頂的建築;而懸山頂和硬山頂等級較低,主要用於普通百姓的民居。
  • 當我們看古代建築時我們在看些什麼01屋頂篇
    如果你去過北京故宮,多少會對古代建築產生審美疲勞,發出天下的老建築都一個樣的感嘆。其實,中國的古代建築每一個結構、部件都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汗水,都值得你我去仔細品味和了解。我將至少分三篇文章來解讀中國古代建築的有趣之處,這一篇主要講一講古代建築的屋頂。
  • 中國古代建築 臺基 形式
    中國古代建築高度可分為臺基、屋身、屋頂三方面。而中國古典建築受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文化體系、社會歷史背景的影響,形成其別具特色的獨立系統。臺基除了本身的結構功能外,又與柱、牆的收分等相配合,可以增加建築的穩定感,有的還配有欄杆,也成為一種富有裝飾性的結構。臺基的平面形狀根據其上建築的平面形狀而定,最普遍的就是長方形。臺基的高度,在封建社會也有等級制度的規定,但實際中也多依據房屋的高低大小和地面情況而定,並以臺基、屋身、屋頂三部分的比例關係和諧為要,並不一定嚴格遵守死板的規定。一般地,建築體量越大,臺基也相應宜高宜大。
  • 話說「五脊六獸」:不同形式的屋頂,代表著使用者的身份地位
    說實話,這是小編第一次在書中見到 用這個詞來表示心情煩亂的。 而其本意卻與之有著天壤之別。 而五脊六獸的本意, 其實是指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形態。
  • 西方建築屋頂多為穹頂,為何中國古代建築卻偏愛方形內凹?
    如果我們去一些古代影視基地或者南方的古典園林、北方的宮殿群落中旅遊,會發現中國古典建築都是清一色的木結構、嵌以青磚紅瓦,威嚴大氣、古樸典雅。遊人置身其中,絕對會被古建築散發的獨特魅力所折服。當我們細心觀察時,會發現中式古典建築的屋頂都是由一兩條直線和幾條曲線組成的三維建築,中間一條正脊聳起,整個輪廓是方形,兩個半斜面向內凹起,既給人一種高高在上的壓迫感,又有一種有優美的含蓄。那麼,古代的匠人是以什麼樣的設計理念建造了這樣的屋頂呢?這種屋頂建築蘊含了什麼樣的文化氣息?
  • 西方建築屋頂多為穹頂,為何中國古代建築卻偏愛方形內凹?
    一、中式建築屋頂多為方形內凹,西式則多穹頂(一)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繁多,但基本都是方形內凹。中式建築類型主要的有五種,按照等級次序分別為「廡殿、歇山、懸山、硬山和攢尖」其中廡殿、歇山多用於重要的佛殿、宮殿、園林,懸山、硬山多用於民居、寺廟,攢尖式建築大多是亭臺樓閣。在這五種屋頂樣式建築中,只有攢尖式屋頂沒有正脊,且大多是圓形。其他四種都是方形凹面,且有正脊、側脊之分。
  • 走獸:古代建築屋頂上的神獸
    前幾天,我看了「一條」攝製組,在北京對高曉松母親張克群的採訪,其中,就聽她談到「紅牆黃瓦」的北京古代皇家建築中,關於古代建築的屋頂上「裝飾獸」的話題。她介紹說,中國的古代建築,有的金碧輝煌,有的青磚碧瓦,那些雕欄彩繪,不僅是藝術之作,更有很多細節上的門道在裡面。古代建築物的屋脊上,那些排列整齊的裝飾小動物,叫做「走獸」,而「走獸」的主要作用,第一是固定,起著釘子帽的作用。另一個功能,就是顯示建築等級的作用。
  • 論中西方古代建築藝術的差異
    中國擅長以木構體系為造房的主要結構,從夏商一直延續到明清,其建築發展性具有穩定、持之以恆特徵,形成了世界古代建築中的一個獨特建築藝術體系;西方古代建築體系是以石材為主建造結構,無論是從古希臘建築柱式運用、還是到古羅馬建築時期建造技術、藝術、型制、理論空前發展,以及到中世紀哥德式建築風格出現,和後來興起的文藝復興時期建築,均都表現出建築風格在不同時期變革所留下的歷史烙印
  • 乾貨I中國古建築的屋頂形式
    盝頂在古代大型宮殿建築中極為少見。多用於園林建築中,如頤和園中的諧趣園,屋頂的形式全部為卷棚頂。在宮殿建築中,太監、傭人等居住的邊房,多為此頂。扇面頂的兩端可以做成歇山、懸山、卷棚形式。一般用於形體較小的建築中,會讓建築看起來更為小巧可愛。
  • 中國古代建築的大屋頂,式樣不同,到底有何絕妙?
    回顧上一期的知識點,有提過「屋頂屋身臺階」三段式外觀輪廓結構的中國古建築基本特點,不知道各位朋友們還記不記得呢?而房屋的面積越大,它們的屋頂也就越高大。那麼屋頂作為建築外型上最為顯見的部分,朋友們又知不知曉其不同式樣有何妙趣呢?閒語無多,小編已經細緻整理好了上述問題的答案!
  • 《建築構造》—屋頂的形式及設計要求解析
    6.1屋頂的形式及設計要求  1、屋頂形式  按使用材料 :鋼筋混凝土屋蓋 瓦屋蓋 金屬屋蓋 玻璃屋蓋。  按屋蓋的外形和結構形式:平屋蓋 坡屋蓋 懸索屋蓋 薄殼屋蓋 拱屋蓋 折板屋蓋。
  • 古代建築中常見門有哪些?門飾的裝飾有啥
    中國古代門是建築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古代門在人們心中佔據重要的地位,甚至與整個家族的興旺相連。門作為出入的要道,吐納的氣喉,貧賤的象徵,文化的載體,門早已突破了僅僅作為開闔建築的狹義範疇。它的形式和內容滲透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濃重色彩,也體現了古代人民強烈的民族情趣。
  • 中國古代建築元素
    02鬥拱(Dougong Brackets):是中國建築特有的一種結構。在立柱頂、額枋和簷檁間或構架間,從枋上加的一層層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結構叫拱,拱與拱之間墊的方形木塊叫鬥,合稱鬥拱,鬥拱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03華表(Ornamental Pillar):華表是一種中國古代傳統建築形式,屬於古代宮殿、陵墓等大型建築物前面做裝飾用的巨大石柱,又稱為「誹謗木」。
  • 中國古代建築的禮法制度
    中國傳統社會以「禮」治國,早在周代建築等級制度即已形成。如《周禮·考工記》記載:「王城方九裡,公城方七裡,侯伯城方五裡,子男城方三裡,不得僭越。」中國古代建築有許多數字上的講究,九是陽數中最大的數,所以在建築中凡用九的數字就是最高等級,例如開間九間、臺階九級、鬥拱九踩、門釘九路、屋脊走獸九尊等等。
  • 中國建築屋頂的獨特意義,大家了解多少?
    本文由閱壹歷史原創,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中國的古代建築可以說是非常博大精深的,他到底有怎樣的特點呢,快來了解一下。除此之外,一些屋頂還能延伸出其他結構的屋頂,比如說卷棚頂,它是由硬山頂或者是懸山頂衍生出來的,它又叫做元寶脊,為什麼這麼叫他呢,因為他沒有懸山或者是硬山屋頂上那一條非常明顯的正脊,而是做成了彎曲的曲形曲面,這種屋頂一般多用於風景園林的建築,舉個例子,北京頤和園中有一個諧趣園,它裡面的建築的屋頂就全都使用這種卷棚頂,除去這些,在宮殿建築中,太監用人等人居住的偏房一般都是這種屋頂
  • 「建築界」中國古建築的華美立面——屋頂形式,你都了解嗎?
    西方人稱譽中國建築的屋頂是中國建築的冠冕。中國古建築的屋頂千變萬化,瑰麗多姿,不同的屋頂相互組合、穿插,又會形成不同的屋頂形式。接下來我們看看中國古代建築的屋頂形式。中國古建築屋頂可分為以下幾種形式: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硬山頂、攢尖頂、盝頂等。
  • 日本古建築的屋頂形式大揭秘,你能認出幾種?
    中式傳統建築是華夏五千年文明的歷史積澱,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載體,其從形制、色彩、規模、結構、部件等各方面均嚴格遵照傳統等級禮法,繁文縟節如恆河沙數。今天,我們從傳統建築的屋頂談起,來看一下源自中國傳統古建築的日本房屋建設的屋頂是什麼樣的吧!
  • 泉州地區華僑閩南傳統民居屋頂建築特色是什麼?
    除了傳統閩南民居常見的燕尾脊屋脊形式,燕尾脊的燕尾脊數多達六支,分別位於中脊的兩端,和東西五廳屋頂上房脊的左右兩端,且與中脊有視覺相交但無相連接接觸,如圖3細部圖,而五廳屋頂向中廳部分的燕尾脊下同一般燕尾脊有做相應的規帶部分,但是並沒有做到完全延伸,只有部分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