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由以下幾部分構成:①、臺基 (臺基是建築下面用磚石砌成的突出的平臺,即建築的底座)②、柱、枋、梁、檁、椽、山牆等 ③、鬥拱(又稱枓栱、鬥科、欂櫨、鋪作) ④、屋頂 。
其中臺基大致分四個等級:普通基座(用於小式建築,民居等)、較高級基座(用於大式建築或宮殿中的次要建築)、更高級基座(又稱「須彌座」通常用於宮殿或高級寺廟中的主要殿堂建築)、最高級基座(只用於皇宮中的最高級建築和重要廟宇的主要建築);柱、枋、梁、檁、椽、山牆等用於各類支撐連接與隔斷;鬥拱是在立柱和橫梁交界處從柱頂上層層疊加探出的一種支承構件,僅限於宮殿及寺廟使用鬥拱層數與建築物等級相關;常見的屋頂樣式依尊卑不同共分七個等級:第一級:重簷廡殿頂,用於重要的佛殿、皇宮的主殿,象徵尊貴;第二級:重簷歇山頂,用於常見於宮殿、園林、壇廟式建築;第三級:單簷廡殿頂,用於重要的建築;第四級:單簷歇山頂,用於重要的建築;第五級:懸山頂,用於民居、神庫(神庫,倉庫名。清代工部製造庫下屬單位之一,職掌製造、張掛、收貯門神和對聯,由製造庫司匠管理);第六級:硬山頂,多用於民居;第七級:卷棚頂,多用於民間建築。無等級:攢尖頂,用於亭臺樓閣等;盝頂及平頂等其他屋頂形式。
屋頂樣式第一級:重簷廡殿頂 重簷廡殿頂是清代所有殿頂中最高等級。廡殿頂又叫四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又叫五脊殿。這種殿頂構成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寬大於進深,前後兩坡相交處是正脊,左右兩坡有四條垂脊,分別交於正脊的一端。重簷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簷,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故宮中的太和殿是皇帝活動的中心,佔據著紫禁城最重要的部位,用的就是重簷廡殿屋頂。
第二級:重簷歇山頂 歇山頂也叫九脊殿,除正脊、垂脊外,還有四條戧脊。正脊的前後兩坡是整坡,左右兩坡是半坡。重簷歇山頂的第二簷與廡殿頂的第二簷基本相同。整座建築物造型富麗堂皇。在等級上僅次於重簷廡殿頂。天安門即是此種形式。
第三級:廡殿頂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由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共五脊組成,因此又稱五脊殿。由於屋頂有四面斜坡,故又稱四阿頂。故宮弘義閣即是此種形式。
第四級: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古代中國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廡殿頂。
第五級:懸山頂等級上低於廡殿頂和歇山頂,僅高於硬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是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懸山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其特徵是:各條桁或檁不像硬山那樣封在兩端的山牆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牆以外,以支託懸挑於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說懸山建築不僅有前後簷,而且兩端還有與前後簷尺寸相同的簷。於是其兩山部分便處於懸空狀態,因此得名。
第六級: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封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中國傳統民間居住建築中。硬山頂建築等級最低,低於廡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
第七級:卷棚式屋頂,又稱元寶頂,是古代中國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脊,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與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卷棚頂是兩坡出水,其特徵在於前後兩坡相接處沒有明顯外露的正脊,而是成弧線曲面。根據左右山牆的懸山式和硬山式不同,卷棚頂可分為懸山卷棚、硬山卷棚、歇山式卷棚。
其它1:攢尖頂是指建築物的屋面在頂部交匯為一點,形成尖頂,這種建築叫攢尖建築。攢尖頂的垂脊和斜面多向內凹或成平面,若上半部外凸下半部內凹,則為盔頂。(盔頂是古代中國建築的屋頂樣式之一,其特徵是沒有正脊,各垂脊交會於屋頂正中,即寶頂。在這一點上,盔頂和攢尖頂相同,所不同的是,盔頂的斜坡和垂脊上半部向外凸,下半部向內凹,斷面如弓,呈頭盔狀。盔頂多用於碑、亭等禮儀性建築)
其它2:盝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的一種屋頂樣式,頂部有四個正脊圍成為平頂,下接廡殿頂。盝頂梁結構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頂部是平頂的屋頂四周加上一圈外簷。盝頂在金、元時期比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為盝頂,明、清兩代也有很多盝頂建築。如北京故宮欽安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