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無聲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記錄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

2020-12-21 開心和你談社會

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它成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

《北方的納努克》是1922年羅伯特·弗拉哈迪執導的無聲紀錄片。主要記載北極圈的原住民——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例如與白人的毛皮交易、冰天雪地中捕魚、獵海象等等艱苦奮鬥的一天,記錄了許多不為外人所知的畫面。本片是享有「紀錄片之父」聲譽的美國紀錄片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一部紀錄片,也是歷史上第一部全長紀錄片,於1989年被美國國會圖書館選入「國家電影記錄冊」。

導演羅伯特·弗拉哈迪,最早是一個採礦工程師,在阿拉斯加地區進行採礦勘探,並用隨身攜帶的攝像機把沿途所見和愛斯基摩人的生活拍下來,剪輯成一部小影片,拿到紐約放映,反響很好。但後來有一次,他抽菸時不小心讓火星濺到了膠片,引起一場火災,所有素材付之一炬。

弗拉哈迪沒有就此放棄,從1920年到1922年,他又花了22月的時間重返北極,選擇了愛斯基摩人中最出色的獵手「納努克」為主角,展現了他們捉魚、捕獵海象、建築冰屋等場景,上映後引起極大轟動。但是納努克因為參與拍攝,忽略了正常的捕獵活動,沒有攢夠食物,在弗拉哈迪走後的那個冬天全家餓死了。

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它成為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攝於近百年前的《北方的納努克》,再現了愛斯基摩人原始的生活,為人們打開了北極大陸的神秘大門,令觀眾驚訝於所看到的一切。導演弗拉哈迪花16個月,與愛斯基摩人一起生活。本片拍完後,納努克一家因拍攝影片沒時間儲存足夠食物過冬,第二年冬天在飢餓嚴寒中去世,為影片蒙上一層悲劇色彩。而部分搬演的擺拍鏡頭,也令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備受爭議。

相關焦點

  • 《北方的納努克》一百年前的愛斯基摩人,彪悍的生活不是傳說
    在我小的時候,認為愛斯基摩人就是聖誕老人,他們會在聖誕之夜駕著漂亮的馴鹿雪橇,在厚厚的積雪中前行,給每一個睡夢中的小朋友送來夢寐以求的禮物。所以,從年幼之時起,由讀童話故事而建立起來的對愛斯基摩人的好感,並沒有因為長大了而消失,反倒是隨著知識量的增長,對愛斯基摩人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方式產生了更大的好奇心。
  • 大家都是地球人,為何有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來歷至今成謎?
    因此,生活中如果見到誰穿得格外厚實,大家也喜歡開玩笑說「你是愛斯基摩人嗎?」 不過真正的愛斯基摩人並不喜歡這個稱呼,因為這是印第安人給他們取的帶有侮辱取笑性質的名字,意思是「吃生肉的人」。他們的自稱是「因紐特人」,雖然族群人數不到10萬,但他們的來歷至今成謎。
  • 北極極地生存紀錄片央視上線 探訪現實版"荒野獵人"
    在因紐特人的口述歷史裡,出現了乘船來的傳教士,有時基督教與天主教的傳教士同船而來,「讓我們選擇自己願意信的教,我們回家爭論到底該選哪個」。由於遷徙,他們的婚姻生活比較紊亂,一個男人遷到下一處,就可能與遇上的女人結婚生子,女人也是這樣,實行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關於因紐特人最為震撼的視覺記錄,莫過於20世紀20年代紀錄片大師羅伯特·弗拉哈迪名噪一時又充滿爭議的電影《北方的納努克》。
  • 一部音樂作品對於紀錄片意味著什麼?
    一部音樂作品對於紀錄片意味著什麼?1895年,法國的盧米埃爾兄弟完成了他們的第一部無聲紀錄片《工廠的大門》。同年6月,盧米埃爾兄弟已經開始聲畫同步的嘗試。他們把某次會議拍攝下來,24小時後,人們觀看了這部影片——這就是早期著名影片《代表們的登陸》。
  • 愛斯基摩人究竟過著怎樣的生活?
    對愛斯基摩人,人們總是充滿著好奇。這個生活在極寒地帶的人種,目前有約14萬的人口,分別生活在加拿大、美國、格陵蘭和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北極圈地區。其中8.5萬人生活在北美,5萬人在格陵蘭,其餘的在西伯利亞。
  • 一些關於西藏的紀錄片,帶你認識真正的藏地高原
    讓我們觀眾知曉就在同一片土地上,有這麼些人,用這樣的方式過著他們所追求的生活,感受那份最為真摯的熱愛。或許每個人對生活的疑問都闡釋在這7萬公裡的路程中。《北方的納努克》。探尋了因公路的存在,人經公路與外界發生聯繫,以公路將人的生活方式與生活信仰結合,表達人類對未來生活的冒險探索。
  • 北極圈的古代人,愛斯基摩人為何如此這麼神秘?
    印第安人根據美國檔案記錄,愛斯基摩人的祖先遷徙時,在北美大陸遇見了印第安人。當時愛斯基摩人生活在阿拉斯加地區至魁北克以北地區,但印第安人居無定所的遊牧生活習慣,導致了他們無論處於什麼階段都跟當地的民族不合群,這兩個民族發生了激烈的衝突。最終,好戰的印第安人對愛斯基摩人進行了不少的掠奪和報復性活動,雙方一直帶著偏見和衝突生活著,歷史上積怨很深。因此,在印第安人眼中,愛斯基摩人茹毛飲血的生活習慣非常野蠻,於是順手送了這個黑稱給對方——愛斯基摩人(意為吃生肉的人)。
  • 愛斯基摩人的起源之謎
    然而,2018年,媒體報導,中國考古學家最終揭開了這一神秘面紗。愛斯基摩人最初並非源於商朝的三種傳統觀點,而是源於中國早期的良渚文明。在20世紀30年代,考古學家亨利·柯林斯發現,兩個同心圓經常刻在出土的愛斯基摩人器皿上,以代表眼睛。象牙器皿上動物臉紋的藝術特徵與商代貪食的臉紋非常相似,可以判斷愛斯基摩人起源於商代或受商代藝術的影響。原因很簡單。上述兩種藝術特徵只出現在商周文化中。
  • 愛斯基摩人的雪:一樁百年未決的懸案
    這周一凌晨,盼了許久的北京初雪總算落下來了,儘管雪落時無聲,日出後無痕,但著實讓人激動。有關今冬北京初雪懸案終於帷幕,然而一樁關於愛斯基摩人的雪的懸案,100年來爭議不斷,至今懸而未決。  初中時,我曾讀到一篇講愛斯基摩人的文章,最引人入勝的內容是描述愛斯基摩人語言那段。
  • 愛斯基摩人的現代生活:出門必備手機[圖]
    初冬時節,記者有幸到達美國的阿拉斯加,與那裡的愛斯基摩人進行了「親密接觸」。愛斯基摩人主要分布在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丹麥)、加拿大的北冰洋沿岸以及美國的阿拉斯加州。這個生活在地球上極寒冷地區的獨特民族,幾千年來能在氣候惡劣、環境嚴酷的條件下生存繁衍至今,的確是一大奇蹟。   阿拉斯加如今約有5、6萬愛斯基摩人,其中3萬人居住在西部沿海地區的阿基亞克。從10月上旬開始,這裡就下起大雪,一直要持續到來年的5月中旬。儘管冰天雪地,一片嚴寒景象,但愛斯基摩人是絕不向大自然低頭的。當地的部落首領邁克·威廉士今年53歲,身材高大、體格健壯。
  • 愛斯基摩人的現在時
    文/本報駐華盛頓記者 朱幸福  阿拉斯加愛斯基摩人是蒙古人的後裔。2000多年前,他們的祖先經西伯利亞的白令海從冰凍的陸路來到阿拉斯加,從此在這塊冰凍的荒野上安家落戶。愛斯基摩阿基亞克部落首領邁克·威廉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愛斯基摩這個名字是阿拉斯加印第安人給起的,意思是吃生肉的人。
  • 紀錄片是編不出來的:專訪文青最愛的張楊導演
    《皮繩上的魂》獲上海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入圍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釜山國際電影節,芝加哥國際電影節,《火山》於2018年入圍荷蘭阿姆斯特丹紀錄片電影節主競賽,且榮獲2018年澳門國際影展的最佳華語獎,於2019 年榮獲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影片獎,《大理的聲音》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紀錄片單元主競賽。
  • 揭秘:北極愛斯基摩人的生活(組圖)
    愛斯基摩人交通工具的百年變化在地球的最北端,一年四季千裡冰封,一群穿著獸皮的人們,住在冰屋裡,靠捕鯨為生,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不少人一定會脫口而出:北極和當地居民愛斯基摩人。當我帶著上述臆想踏上北極最大的愛斯基摩人聚居地巴羅時,發現它和我想像中的大不一樣,未免有些失落。巴羅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的最北端,是個有5000人口的小城市,夏季是那裡的旅遊旺季。
  • 生活在地球最北邊的居民,一起看看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
    北極可是一個寒冷的地方,並且環境惡劣,處處充滿著危險,可是居然有一群神奇的人,可以生活在北極圈以內的地方,這可真讓人們大跌眼鏡,下面就讓靜靜給你介紹一下居住在北極的愛斯基摩人吧。愛斯基摩人就像我們國家的56個民族一樣,是一個生活在很北很北,很冷很冷的北極地區的民族,看似很神奇的愛斯基摩人,其實他們並不特殊,他們和我們中國人一樣是蒙古人種,也就是黃色人種。
  • 紀錄片《犴達罕》:記錄鄂溫克族消失的狩獵時代
    採訪中,有記者問顧桃看沒看過電影《小時代》,他說:「我們都是40多歲的人了,管他大時代小時代呢,我們記錄的就是一個消失的時代。但為什麼《小時代》可以被幾百萬人看到,而我們的紀錄片卻只能被少數人看到。」這個問題並不是顧桃在剛開始拍紀錄片時就能想到的。當他來到大興安嶺,跟鄂溫克使鹿部落最後的族人一起上山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拍的東西能有什麼用。
  • 《四個春天》以尋常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兩個老人的浪漫日常
    《四個春天》以尋常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兩個老人的浪漫日常《四個春天》以尋常家庭生活為題材的紀錄片,導演將自己身邊的點滴收錄到鏡頭裡,通過屏幕將兩位老人對生活充滿熱情,朝氣,活力的態度展現給觀眾。留給這麼溫暖的家庭一個這種結局 ,讓人痛恨這上天好像是嫉妒似的,開了一個玩笑,最後那一幀幀曾經的錄像帶中留下的不僅是熟悉的面孔,大家相聚時的歡樂,更是已經消散的,抓不住的,留不住的人與時光。
  • 愛斯基摩人住的房子是什麼樣子的?他們是怎麼生活的?
    愛斯基摩(Eskimo)人,生活在北極地區,又稱為因紐特人,分布在從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到格陵蘭的北極圈內外,分別居住在格陵蘭、美國、加拿大和俄羅斯。屬蒙古人種北極類型,先後創製了用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拼寫的文字。美國的聯邦法律在稱呼少數族裔時,不再使用「愛斯基摩人」等具有歧視性的詞彙,「愛斯基摩人」由「阿拉斯加州原住民」(Alaska Natives)取代。
  • 愛斯基摩人現在還住雪屋嗎
    原始生活方式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
  • 20部必看的紀錄片,每一部都堪稱經典
    傳統意義上認為:「紀錄片是以真實生活為創作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並對其進行藝術的加工與展現。紀錄片的核心為真實。電影的誕生,始於紀錄片的創作。」紀錄片美學觀的奠基者:Dziga Vertov (吉加 • 維爾託夫)、Robert Flaherty(羅伯特 • 弗拉哈迪)。
  • 中國的「愛斯基摩人」
    愛斯基摩人也叫因紐特人,是北歐芬蘭生活在北極圈內的一個民族。在極其嚴寒的北極圈內,他們住在用冰塊堆砌而成的房屋內,生活來源主要是靠獵取北極地域內的耐寒動物:白熊、北極狐、海獅、海象及各種魚類。愛斯基摩人吃的主要就是這些動物的肉,身上穿的和晚上睡覺蓋的也都是這些動物的皮毛。出門坐的是狗或馴鹿拉的雪橇。這樣的環境和生活條件,我們可以想見,大概和人類最初的原始人生活差不多吧?當然,現在的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已經非常現代化了,雖然還有冰屋,但冰屋內有冰箱、彩電、床上有電褥子、地上有暖氣,更多的人住上了樓房和漂亮的別墅,出門坐上了小汽車,狗拉雪橇已成為娛樂消遣。扯遠了,再說到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