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潮」春風,吹暖元福
——汨羅市新市鎮元福村「理論+基層治理」工作紀實
汨羅融媒體報導(記者 歐陽林 魏勝)6月21日18時許,汨羅市新市鎮元福村的仇爹和仇娭毑吃完晚飯,依偎著在村頭漫步。傍晚的陽光,溫馨而柔和。不遠處的鳥兒,停在樹丫間,鳥鳴清脆。
看到這一幕,元福村黨總支書記仇公平十分欣慰:這幾年,元福村變化大了,人心更攏了,村民的日子越過越舒心了。
這改變,得益於「元福新潮」。這是一個微信群,而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微信群。該村建立「元福新潮」後,邀請鄉友在群內講黨課,用「家鄉話」宣講政策精神、解讀關注熱點、傳授實用技術,打破時空界限,讓千裡之外的教授、專家,「零距離」服務家鄉人民,讓「新潮」春風,吹暖元福,老百姓的幸福指數「蹭蹭」上漲。
理上網來,人心聚起來
元福村由以前的元宵村、福興村合併而來。老村本是軟弱渙散村,合併後,人心怎麼也聚不攏。「開個黨員會,還沒散會,人跑了大半,會場變得空蕩蕩。」時任村主任、現任村黨總支書記的仇公平回憶道, 合併前半年,元福村只是形式上的合併。
解決治理難題,重在凝聚人心。當時,時任村黨總支書記的韓玉輝和村主任仇公平一商量,決定將村裡的知名鄉友鄉賢、黨員、村民骨幹等拉進微信群,取名「元福新潮」,發揮其在基層治理中的參謀建議作用,在村莊激發出更大的自治活力。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元福村鄉賢、天津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智庫工作處處長江立雲雖離家數十年,但他時刻關心家鄉的發展。為了凝聚人心,在村幹部的建議下,他試著在微信工作群裡講一堂黨課。
2018年正月初四,「元福新潮」第一堂「線上黨課」開講。江立雲深入淺出解讀鄉村振興戰略,將「高大上」的黨中央精神,通過通俗易懂的「家鄉話」,從千裡之外傳遞到村民耳中。
「不瞞著說,起先聽課的只有二、三十人。」仇公平說,「在外的知名鄉友講一句話,可能抵得村幹部多句話。所以,第一黨課後,很多群眾紛紛要求入群,要求聽課。」
人氣日漸高漲,村幹部和江立雲,又馬不停蹄聯繫其他鄉賢和教授、專家。何丙輝、楊琪、袁波浪等20餘名鄉賢紛紛加入到講課隊伍中,並根據群眾的需求安排好微課堂內容,用家鄉話宣講政策精神,解讀熱點話題,傳授實用技術,在理論「天線」和鄉村「地氣」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將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等一場場及時雨,送到群眾的心坎上。
「兩會上指出,今年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元福村如何跟上步伐?懇請專家出點主意!」「大家要因地制宜『造血』,將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結合起來,才能打贏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今年,全國「兩會」召開之際,「元福新潮」群裡專家梳理「兩會」精神亮點,收集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組織領學與討論。元福村黨員、群眾十分活躍,熱烈討論,共謀家鄉發展。
「元福新潮」微黨課持續了兩年多,已成為當地一張品牌,每年授課達20多次,成為了該村幹部和黨員學習培訓的「黨課平臺」,黨員和村民密切溝通的「心靈通道」。而良好的家風,也從「元福新潮」漸漸滲透開來。30多歲的徐利聽完一堂「家風」課,立馬將無依無靠、自己的舅外公江志斌接到了家裡照顧。徐利說:「百善孝為先,這也是為孩子樹立一個榜樣。」
目前,元福村除了線上講黨課,每年,回鄉的鄉友們都要組織召開線下「元福振興座談會」,圍繞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鄉村人才振興、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生態振興、鄉村組織振興等重要議題,商討措施和辦法。
「技」上心來,產業活起來
元福村是汨羅循環經濟產業萌芽的重要區域,「十戶農家,九戶挑擔」,廢品收購加工在帶來收入的同時,也帶來了困擾地方多年的環境問題。
「以前政府幹部反覆勸誡我們要縮減廢品收購規模,實現綠色發展,我們都不以為然。現在我們懂了,這正是農村發展的大方向!」在認真聽了幾「堂」課後,第7村民小組組長、經營廢品生意多年的翁國明意識到,要改變家園面貌,必須從自己這代人做起。在經過多方諮詢後,翁國明認為,元福村屬於典型的江南丘陵地貌,非常適合種植油茶。於是,他召集村民開會,動員大家果斷放棄廢品生意,抱團發展,規模種植油茶。
「沒想到大家對這個提議都非常贊同,有的鄉友還給我們找到了相關扶持政策!」很快,15戶村民籌集38萬元,流轉土地,發展種植業。鄉友、西南大學林學教授何丙輝聽說後,立即在「元福新潮」內送上一課《油茶高產栽培管理技術》。
6月21日,記者來到了翁國明的創業基地。只見滿山的油菜已長成1米多高,枝頭依稀可見黑黝黝的油茶籽。油茶樹下,數隻跑山雞,或扑打著翅膀,追逐嬉戲;或低頭往前,安靜覓食。
「種了油茶,還養了點跑山雞,這幾年收入還不錯。」翁國明表示。為了幹活方便,翁國明就近選擇居住在他以前按廢品收購來的一個運輸海鮮的貨櫃裡。他感慨地說:「自己有山有田,守著的團螺山就是一座金山。」
「在元福村,幾乎家家戶戶還都種了果樹呢。」仇公平笑道。記者不相信,隨機來到附近村民家中。在張自成家,屋前,五顏六色的格桑花開得格外別致。屋後,除了菜地,桃樹、柚子樹、桑樹、板慄樹等長勢良好,一派生機。
「前兩年,何丙輝教授給我們村裡人送來了果樹苗。」70歲的張自成笑得很燦爛,「現在,我們水果基本可以自給自足,每年,還能送點給親戚朋友。」
高效農業、生態農業,在「元福新潮」的催化下如春天破土的幼苗,開出了嫩芽。「『元福新潮』還激發了群眾鄉村振興的創業熱情,不少廢品經營戶看清了發展方向,改弦易轍重新創業。」鎮黨委書記李尚兵稱,受「元福新潮」影響帶動,村裡油茶、梔子花、艾葉等綠色種養業蓬勃發展;興辦電子廠,開設「農家樂」,村民致富路越來越廣。
「不請自來」,村民動起來
走進元福村「上屋袁」,一條乾淨平坦的道路貫穿整個屋場。悠然愜意的田園風光,錯落有致的民房,修葺一新的廣場,一幅靜謐、古樸、安祥的鄉村圖景徐徐展開。
「以前,村裡號召創建秀美屋場,還以獎代投給予部分資金支持。然而,會議開了七八個,一些屋場仍無動於衷。」仇公平稱,「元福新潮」開辦後,鄉賢袁波浪說帶頭支持秀美屋場建設。這一消息傳送開,村裡年輕人都舉雙手贊成,當天就籌集了67000元。最終,該村共籌集20餘萬元,一些小夥子自髮帶上鋤頭、鐵鍬,出工出力,將1300米通戶公路的路邊石鋪好了,也將像傷疤一樣的十餘塊空地,全部栽上了花花草草。
緊接著,「油鋪裡」「樟樹屋」「易家大屋」「俞家衝」等屋場也紛紛組織資金,投工投勞,一場秀美屋場創建的比拼拉開序幕。過去這些鄉村治理的難點,如今不用村幹部組織,都成了村民自發的行動。
「元福新潮」使黨員思想受到了觸動。以前村黨總支交辦工作、任務,個別黨員雖「三請四催」也難落實,現在則完全變了樣。之前,村裡安排脫貧攻堅「四幫一促」黨員聯繫貧困戶活動,老村幹部韓玉輝欣喜地發現,會議剛散場,就有黨員「不請自來」,到了貧困戶家中聯繫幫扶。
近年來,在村民們的積極要求下,元福村通過組建社團協會的方式,引導「五老人員」、熱心公益人員、退役軍人組建矛盾糾紛調委會、老年協會、退役軍人協會等社會組織,義務投勞、志願服務,成為治安巡邏、矛盾調處、鄉風文明、環境保護、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志願者協會由徐立忠、何利民帶頭,寓外鄉友和眾多群眾積極參與。目前已籌集40多萬元,設立了救助基金,專門扶貧、幫困、助殘。前兩年,一貧困村民病毒性腦膜炎突發,村黨總支和基金會通過多途徑籌集到了5萬元。村裡的婦女同志們,則經常主動為村裡孤寡老人,重度殘疾、失去行動能力的村民開展志願服務。
「原來是『要我做』,現在是『我要做』,村民們在努力幹好自己事的同時,還主動幫助他人、服務集體。」從村莊清潔到空心房整治,從鄰裡關係到集體事務,村民們的主動意識越來越強,自主程度越來越高。「這樣帶來的直接好處是,全村越來越和諧,幾乎沒有矛盾糾紛,這幾年上訪次數為零!」仇公平說,受「元福新潮」的影響,元福村自治、德治、法治的基層治理模式已初有小成,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
作者:歐陽林 魏勝
責編:柳勤進
來源:汨羅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