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徐典波 通訊員 何丹
千百年來,汨羅江從東向西流淌,進入汨羅境內拐了個彎,滋潤了一片發展的熱土。此地自古商賈雲集,美其名曰——新市。
作為汨羅的千年古鎮,這裡經濟社會發展獨佔鰲頭,卻又因「收廢品」無序發展,造成了曾經垃圾圍城的困局,群眾期許的「夢裡老家」漸行漸遠。
發展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成果要讓老百姓共享!近年來,汨羅市新市鎮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以全域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以產業轉型為著力點,以鄉村振興為總目標,在新時代為百姓帶來希望和幸福。
從垃圾圍城到「美麗新市」,新市處處在蝶變,走上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生機勃發!
要有「顏值」,更要有「氣質」
深冬時節,走進新市黃金佳園開發項目指揮部,這裡的拆違場面熱火朝天。老居民鄭雪清記憶猶新,上個世紀他舉家從合心村搬遷至此。隨著黃金街的繁榮,居民開始違章搭建,他也在門前搭棚子、建地磅、收廢品。談及拆違,鄭雪清有不舍,但充滿期待:「政府決心將黃金街建得更好,受益的是居民啊,大家都支持。」
「拆是為了立,破是為了建。」新市鎮自然資源所所長魯順良稱,黃金街原是私搭亂建的重災區,該鎮成立黃金佳園開發項目指揮部,鎮黨委書記李尚兵任政委、鎮長周田任指揮長,堅持「政府主導、市場投資、共建共享」發展理念,將其按商業核心區來規劃,將拉通6車道柏油馬路,建6棟26層住宅,同步啟動黃金商業廣場、地下農貿超市功能配套,這裡將崛起一座品質「新城」。
有「顏值」更有「氣質」,百姓看中了家園的宜居宜業。走進黃金街,路寬了,環境好了,周邊門面租金也漲了。鎮幹部楊平、新市街社區黨支部副書記黃自強帶著幹部「一戶一策」宣傳督導,實行「零補償」拆違。參與拆違的項目經理劉世龍稱:「年底將完成137戶、400多棟、面積近3萬平方米違法建設拆除任務,1個月就能完成,創下了『新市速度』。」
「新市速度」多次受到了表彰,並在汨羅全市作為典型推介。2017年至今,該鎮先後完成老街、107國道、高鐵站等違建拆除,拆除面積超30萬平方米。李尚兵意志如鐵:「新市鎮黨委政府明確了服務園區,融入城區,生態立鎮、文化興鎮、產業活鎮工作思路,幹群正合力打造一個乾乾淨淨、整整齊齊、清清爽爽的『新市』!」
會算經濟帳,更要會算「生態帳」
「政府給場地,免租金,有補貼,請我們入園了!」團山村村民李自力原是「垃圾圍城」的「老大難」,如今是全鎮「綠色發展」的「領頭雁」。李自力的造粒公司入園後,政府幫扶新上環保設備,提供相關技術,並加強了監管,助推轉型升級。
新市鎮是汨羅的「東大門」,也是經濟「重鎮」,還是循環經濟產業發展的重要區域。「十戶農家,九戶挑擔」。原來的廢品收購加工,給該村民帶來可觀收入的同時,也留下了困擾多年的環境問題,民眾「生態優先」的呼聲越來越高。
「會算經濟帳,更要會算『生態帳』!」近年來,新市鎮黨委、政府決策者高舉「生態立鎮」大旗,通過監管巡察、嚴厲打擊等手段,依法關停了261家小散亂汙作坊,對21家採取「兩斷三清」措施,引導200家經營業主自行拆除生產設備。同時注重疏堵結合,加強引導入園、划行入市,整合小散亂廢企業成立規模破碎企業和造粒公司,鞏固汙染防治成效。
像李自力一樣,不少「老大難」自主入園轉型發展。李自力信心十足:「我們村有20多戶已轉型發展,企業增加『含綠量』,提高了『含金量』,收穫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守住了新市『小南京』的美譽!」
追求「生態福利」,更是追求民生福祉
冬日暖陽,照亮了年過花甲的村民徐正甫的笑臉,也照亮了他家門前的小溪水。他說:「我在這住了幾十年,現在看著梅家港一天天清澈起來,心裡好高興。」然而,此番清澈來之不易。去年以來,新市鎮響應嶽陽市委、市政府號召,深化農村「空心房」整治推進村莊清潔行動集中攻堅,全力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取得明顯成效。漫步胡家灣安置區美麗屋場建設示範點,綠樹村邊合,新修整的水塘漾清波,讓人流連忘返。
建美麗家鄉,幹群同努力。目前,新市鎮通過村民自籌、鄉賢捐贈等方式募集資金460萬元,栽種花木7萬株,秀出了10個美麗屋場。G107國道新市段等路段啟動提質改造。該鎮獲評嶽陽集中攻堅「示範鄉鎮」,排名汨羅第一。
登上團螺山眺望,高鐵穿鎮而過,汨羅江一川錦繡,那首熟悉的《世界有條汨羅江》又迴蕩耳際,「彎彎曲曲水流長,流的不是水啊,流的是笑和歡……」辭舊迎新之際,在全鎮大會上,鎮長周田承諾:「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要讓生態福利成為民生福祉,再現『美麗新市』!」
(圖:徐典波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