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艾:50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六九年:即54歲。
古代對年齡的稱呼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古代年歲的別稱楊權總角:指童年。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嶽《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花甲: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初度:指小兒周歲。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齠齔:指兒童。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以上皆出自《記》。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
黃童 幼童頭髮黃色,故以「黃童」稱謂幼年兒童。「黃童白叟,踴躍歡呀。」(韓愈《元和聖詩》)
綠鬢 青少年頭髮烏黑髮亮,所以用「綠鬢」代稱青少年。「沉復落紅顏,蟬聲摧綠鬢。」(唐代喬知之《從軍行》)
頒白 頭髮花白,「頒」通「斑」,用「斑白」稱代老年。「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華首」、「二毛」、「華發」,也是以老人頭髮花白而稱。「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念奴嬌?赤壁懷古》) 黃髮 老人頭髮復黃,是長壽的象徵,因以「黃髮」稱謂老年。「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發禿 老人頭髮光禿,故用來稱謂老年。「而齒危發禿,暗裡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祭妹文》)
垂髫 「髫」指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垂髫」代指兒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總角 古代兒童頭上的兩個發髫向上分開,形同獸角,故以「總角」,代稱兒童時代。「這院門上也有四個才總角的小廝。」(《林黛玉進賈府》) 束髮 古代男孩成童(十五歲)時束髮為髻,故以「束髮」代稱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林黛玉進賈府》)
紅顏 青年人臉色紅潤有光澤,所以用「紅顏」代稱青年,又特指年輕美貌的女子。「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贈孟浩然》) 蒼顏 灰白的臉色,代指老年。「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醉翁亭記》) 鮐背 老人皮膚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鮐魚背,故用「鮐背」稱謂老年。 生齒 男孩出生後八個月,女孩七個月開始長出牙齒,故用「生齒」稱代七、八個月的嬰兒。「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戶籍)。」(《周禮?秋官?司民》) 齔 男孩八歲、女孩七歲脫去乳齒,長出恆齒。「齔」是換牙,指七、八歲。「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剛換牙),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稚齒 幼童齒嫩,故以「稚齒」稱代兒童。「昆弟斑白,兒童稚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