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天命是多少歲 古代年齡的解析

2020-12-20 房天下

古代年齡一直是人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因此一直以來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那麼對於知天命是多少歲呢?相信對於這個問題大家也很想知道答案,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通過對於古代年齡的了解使我們更好的應用到日常生活中,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知天命是多少歲吧。

中年

不惑(不惑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

艾:50歲。《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50歲。

六九年:即54歲。

古代對年齡的稱呼

不滿周歲——襁褓;2~3歲——孩提;女孩7歲——髫年;男孩8歲——齠年;幼年泛稱——總角;10歲以下——黃口;13~15歲——舞勺之年;15~20歲——舞象之年;12歲(女)——金釵之年;13歲(女)——豆蔻年華,15歲(女)——及笄之年;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20歲(女)——桃李年華;24歲(女)花信年華;至出嫁——梅之年;至30歲(女)——半老徐娘;20歲(男)——弱冠;30歲(男)——而立之年;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80歲——杖朝之年;80~90歲——耄耋之年;90歲鮐背之年;100歲——期頤。古代年歲的別稱楊權總角:指童年。語出《詩經》,如《詩·衛風·氓》「總角之宴」,又《齊風·甫田》「總角兮」。以後稱童年為「總角」。陶淵明《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垂髫:指童年。古時童子未冠,頭髮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嶽《藉田賦》:「被褐振裾,垂髫總發。」束髮:指青少年。一般指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及笄:指女子15歲。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髮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后記》「小者待年於國」。以後稱女子待嫁的年歲為「待年」。《文選·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聲夙振。」弱冠:指男子2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年。左思《詠史》詩之一:「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而立:指30歲。語出《論語·為政》「三十而立」。以後稱三十歲為「而立」之年。《聊齋志異·長清僧》:「友人或至其鄉,敬造之,見其人默然誠篤,年僅而立。」不惑:指40歲。語出《論語·為政》「四十而不惑」。以後用「不惑」作40歲的代稱。應璩《答韓文憲書》:「足下之年,甫在不惑。」艾:指50歲。語出《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老年頭髮蒼白如艾。《民國通俗演義》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還有什麼不滿意的事?」花甲:指60歲。以天幹地支名號錯綜參互而得名。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趙牧)大中鹹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古稀:指70歲。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髮服戎,功成皓首。」黃髮: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宮》「黃髮臺背」。老人頭髮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髮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鮐背: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臺背」,「臺」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期頤:指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拭《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也談古代年歲的別稱湯餅之期:嬰兒出生三朝,稱為「湯餅之期」。語出劉禹錫《送張盥詩》。初度:指小兒周歲。語出清代文學家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後來亦泛指生日為「初度」,如六十歲生日稱為「六十初度」。齠齔:指兒童。語出《韓詩外傳》卷一:「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齠齒……。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齒……」教數之年:指兒童九歲。外傅之年:指兒童十歲。舞勺之年:指兒童十三歲。以上皆出自《記》。破瓜之年:指十六歲女子。這是舊時文人將「瓜」字拆為二八字以紀年。《通俗編·婦女》:「宋謝幼詞:『破瓜年紀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歲耳。」「破瓜之年」亦謂

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

黃童 幼童頭髮黃色,故以「黃童」稱謂幼年兒童。「黃童白叟,踴躍歡呀。」(韓愈《元和聖詩》)

綠鬢 青少年頭髮烏黑髮亮,所以用「綠鬢」代稱青少年。「沉復落紅顏,蟬聲摧綠鬢。」(唐代喬知之《從軍行》)

頒白 頭髮花白,「頒」通「斑」,用「斑白」稱代老年。「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齊桓晉文之事》)此外,「白首」、「皓首」、「華首」、「二毛」、「華發」,也是以老人頭髮花白而稱。「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念奴嬌?赤壁懷古》) 黃髮 老人頭髮復黃,是長壽的象徵,因以「黃髮」稱謂老年。「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發禿 老人頭髮光禿,故用來稱謂老年。「而齒危發禿,暗裡自知,知在人間尚復幾日!」(《祭妹文》)

垂髫 「髫」指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垂髫」代指兒童。「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桃花源記》)

總角 古代兒童頭上的兩個發髫向上分開,形同獸角,故以「總角」,代稱兒童時代。「這院門上也有四個才總角的小廝。」(《林黛玉進賈府》) 束髮 古代男孩成童(十五歲)時束髮為髻,故以「束髮」代稱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項脊軒志》) 「頭上戴著束髮嵌寶紫金冠。」(《林黛玉進賈府》)

紅顏 青年人臉色紅潤有光澤,所以用「紅顏」代稱青年,又特指年輕美貌的女子。「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李白《贈孟浩然》) 蒼顏 灰白的臉色,代指老年。「蒼顏白髮,頹然乎其間。」(《醉翁亭記》) 鮐背 老人皮膚枯燥,身上生出老人斑如鮐魚背,故用「鮐背」稱謂老年。 生齒 男孩出生後八個月,女孩七個月開始長出牙齒,故用「生齒」稱代七、八個月的嬰兒。「自生齒以上皆書於版(戶籍)。」(《周禮?秋官?司民》) 齔 男孩八歲、女孩七歲脫去乳齒,長出恆齒。「齔」是換牙,指七、八歲。「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剛換牙),跳往助之。」(《愚公移山》) 稚齒 幼童齒嫩,故以「稚齒」稱代兒童。「昆弟斑白,兒童稚齒。」

相關焦點

  • 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多少歲 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
    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多少歲 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時間:2020-11-12 09:18   來源:遊戲鳥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耳順之年是指什麼年齡多少歲 正確的答案是哪一個 螞蟻莊園耳順之年代表了年齡,主要是說什麼年齡段的人?
  • 佛說: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這2個字
    孔子當年求道於老子,不禁心曠神達,說了一句話:「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人過五十,一定要知天命。天命就是上天運行的規律,天命主宰眾生的命運,一個人只有知天命,才能趨吉避兇,遇事化險為夷。到底什麼是天命?
  • 我國古代對人的年齡是如何稱呼的?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感,在看古裝電視劇和古文中,或多或少接觸到人物的年齡,他們對各個年齡階段或年齡點的人稱呼嚴格區別於現代,甚至讀過去一臉懵。比如:豆蔻、耳順、期頤等等。當然,不是所有古人都會如此稱呼別人的年齡,這些稱呼的使用者多為士族階級。古代將人大致化為士、農、工、商四級,而士是讀書人,「學而優則士」,因此,這些稱呼的使用者多為讀書人、文化人。
  • 「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人過50歲,餘生已經開始了
    孔子曾經把自己的人生分為了幾個階段,其中他將人生的五十歲稱之為「知天命」之年,而六十歲則是「耳順」之年。五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很關鍵的年齡點,從這裡開始,一個人就開啟了他的餘生,並且要能夠深知他以後的命數。
  • 公共基礎知識:聊聊古代的年齡稱謂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璀璨的文明長河也催生了我們中國最優(fu)秀(za)的國學文化,比如說我們小時候怎麼也搞不清楚的年齡稱謂,一度給我們幼小的心靈帶來很多問號。那麼我們今天就談一談古代的年齡稱謂有哪些。(一)什麼是年齡稱謂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因為古人要比我們今人禮貌的多,所以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所以往往相應的稱謂一出來,就直接可以判斷人年齡的大小啦。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 從零歲到一百零八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在中國古代,人與人之間相處交流的時候,人們往往不會直接說出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一些特定的年齡稱謂來作介紹,所以衍生出了很多用於形容年齡的詞語。而現代人則相對古人而言,沒有那麼講究,沒有那麼細緻(一般情況下,現代人僅僅劃分了以下幾個年齡階段:嬰兒(0-0.6歲)、幼兒(0.6-2歲)、兒童(3-6歲)、少年(7-14歲)、青年(15-35歲)、中年(36-60歲)、老年(61歲以上))。下面筆者就來談談古人那些別開生面的年齡稱謂。
  • 從0歲到100歲:古人對年齡的稱謂,原來這麼美!
    古時,人們交流時,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歲。而是會用年齡稱謂來代替,這些在詩詞中也常有體現。指女子的年齡到了24歲。後用作四十歲的代稱。活到這個歲數,應該能很好的控制情緒的變化,遇事能明辨不疑。 50歲 知天命 五十歲。《論語·為政》:五十而知天命。
  •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
    五十而知天命,什麼意思天命就是天道之理。即天道仁義。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老而有德。德是天道仁義,如果到了五十還不知道天道仁義,那麼這個人就是個糊塗人。他幹的事也可能是糊塗事。三十而立,三十開始獨立做學問,四十不惑,四十歲的時候不會感到困惑,五十知天命。五十歲的時候知道天道仁義,六十耳順,六十歲的時候平靜接受一切。七十隨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時候才能隨心所欲。這就是孔子的修行過程。五十知天命。天道義理。這裡一定要知道,命是天命仁義的意思。而不是什麼規律。孔子是個修行人。一切行為基礎都是仁。
  • 及笄是指多少歲 多少歲指的是及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特別是在古代,有很多繁文縟節。例如我們對於年齡的說法,現代與古代是完全不一樣的,古代所說的而立之年,是現代所說的三十歲。那麼關於古代人們所說的及笄是指多少歲,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及笄是指多少歲吧。
  • 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 你知道「總角」是幾歲嗎
    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古代的總角指的是哪個年齡段螞蟻莊園11月4日最新答案今天問題:下列哪個兒童年齡符合我國古代「總角」所指的年齡段?正確答案:12歲總角,漢語詞彙。拼音:zǒng jiǎo釋義:古時少兒男未冠,女未笄時的髮型。
  • 古來稀之年是多少歲 多少歲是古稀之年
    我們在電視劇或者書籍上經常可以聽到或者看到,古代人們對於年齡的說法跟現代不同,例如古代所說的而立之年,很多人都知道指的是三十歲。但是對於古來稀之年是多少歲,很多人就不知道了,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古來稀之年是多少歲。
  • 古代對人在不同年齡階段的稱謂,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由此可見
    現代社會通常把人的一生分為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這幾個階段,可你知道在古代,人的一生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其特定的稱謂詞語,都說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由這麼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來喲。詩句中形容這位柔弱美麗的少女,像是二月初剛發芽的豆蔻嫩芽……(七)及笄 [jí jī]、束髮在古代,「及笄」指滿十五周歲的女子,因為滿十五周歲了要結髮,就用笄(一種簪子)貫之;而此時的女子也已到了可出嫁的年齡。
  • 花甲、古稀、耄耋、期頤分別是多少歲,你知道嗎?
    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成人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出處《禮記·曲禮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2、而立 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30歲。 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螞蟻莊園滿100歲被稱為什麼?滿100歲被稱為期頤嗎螞蟻莊園1.7今日...
    螞蟻莊園滿100歲被稱為什麼耄耋還是期頤?為什麼滿100歲的老人叫期頤?中國每一個特殊的詞語背後都有典故,知道了背後的故事我們就記住的更牢固一些。下面就來為大家介紹今天的答案以及相關的年齡稱呼小知識。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出自哪裡?
    歡迎來到珍小妹說世界,這段話出自《論語》,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孔子自述他本人學習和修養的過程。首先,這個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逐步得到提高的過程。
  •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究竟多大才算老
    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來稀,八十為耄耋之年。我們的傳統認識六十歲應該是進入老年了,但是,實際年齡與心理年齡又有不同,有的人進入老年,還很有活力,像個年輕人,而有的人卻很顯老態。以前印象裡,說白鬍子老爺爺,一度以為有了鬍子就是老了,可很多年輕人卻有很多鬍子。
  • 心理學:選一束花,測你「知天命」的年紀是享福還是受苦
    俗話說得好: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這話十分合乎現代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的思想觀點,把年齡和一個人的對世界的理解力結合起來。接下來做一個心理測試,測測你到了「知天命」的年紀,你可以錦衣玉食,還是吃苦受罪。
  • 二十不惑,三十而已,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態度
    最近有兩部大劇熱播,它們就是《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劇裡人物正代表著兩種不同年齡層的生活態度。二十歲的時候為成長而煩惱,三十歲的時候在事業與家庭中權衡。二十不惑,三十而已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孔子所說的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為政》。
  • 花甲之年是多少歲
    古時候人們對於年齡的稱呼都十分講究,通常都不會直接說自己多少多少歲,而是以含蓄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年齡,像詩句「僂指六旬逾一,過眼流光兩世,花甲又從頭」,其中的花甲就是指老人六十歲。六十年一個甲子,六十年一個花甲輪迴,後來花甲也成了六十歲的代稱。孔子在《論語 為政篇》中說道:「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距。」其中有一句,叫六十而耳順,這其中的耳順,和花甲一樣也用來代指六十歲。因此人們常說的花甲之年和耳順之年是同一個意思,都是用來形容人到了六十歲。
  • 曾國藩:抬頭知天命,俯首畏人情
    抬頭知天命,俯首畏人情。1君子知天命,知命而不爭曾國藩說:「君子之道,以知命為第一要務。」在古人眼中,天道是萬事萬物的主宰,天命可定人的順逆吉兇。順天命而行則吉,逆天命而為則兇,是故君子應知天命。孔子曰:「君子有一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